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7811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docx

湖北省普通高中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湖北省普通高中

2019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9

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2019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制定“湖北省普通高中2019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本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我省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

必修课程

一、概述

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4学分,72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

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

(一)地理1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第1条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

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

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1:

地理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特征;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

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

索组织教学。

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

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

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

的相互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

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

理实践力。

例如:

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常见自然灾害”

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

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

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

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3)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

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

识真实的地理事物。

例如:

在“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

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太阳系构成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观察模型形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

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如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知

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霜冻、飞机高空飞行的一般高度等现

象。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说明一些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安全防范措施(人地协调观)。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如:

在野外考察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测量等,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观察、测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对学生制定的野外考察方案、实地考察过程和撰写的考察报告等,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地理2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2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

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2:

地理2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镇空间的意义。

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

利用资料,比较不同地区的城乡景观差异;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异同,概括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商业网点的影响。

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举例说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解释不同环境问题的机理,说明其危害;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并解释其缘由。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

内容。

把所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与具体的地域相结合,发现

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解释形成这些特点的特殊原因,

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和辩证思维品质。

(2)提倡案例学习的方法。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

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概括相关原理和规律,掌

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

的提升。

(3)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并尝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

(4)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充分的

资料,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特点的形成原因和提出合理措施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

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

及图表(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

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解释不

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初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

意识(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如:

在“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对当地的工业、农业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变化进行过程性评价。

中篇:

选择性必修课程

一、概述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模块2、地理3和模块6三个模块。

选择性必修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6学分,108课时。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计划将地理等级性考试成绩用于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需要修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

其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具体内容

(一)模块2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择性必修1、地理2第8条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19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选修2的部分“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选修2海洋地理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海洋地理与海洋开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

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

而提升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3:

模块2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1-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程。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1.3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在简易天气图中识别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1-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在示意图中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结合实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资料,说出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

绘制河流补给方式示意图,解释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描述世界洋流的主要分布特点,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1-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律。

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

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初步形

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提倡采用“任务驱动”等方法教学。

在任务驱动

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学生的体验,设计任务。

如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任务学习中,首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发现观察中的问题和困惑,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

第二,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所设置的具体任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在“天气系统”的任务学习中,学生首先在天气图中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再学习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最后结合所学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天气图作为工具,结合天气系统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体现了由学习基本知识到迁移应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问题,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

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

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

理工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基本过程等知识,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演变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如:

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连续观看并记录天气预报数据,在此基础上归纳当地天气的变化规律。

在评价时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小组观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二)地理3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三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

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4:

地理3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2-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说明区域的基本含义;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

2-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

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结合实例,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

结合实例,说明某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合资料,说出产业转移的基本含义;

以某两个相关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影响;

结合资料,说出自然资源的基本含义;

以某两个相关区域为例,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方面,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

2-2.8以某些流域

为例,说明该流域

内部协作开发水

资源、保护环境的

意义。

结合示意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流域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

以某流域为例,描述该流域不同河段的特征,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方式和内容;

以某流域的开发过程为例,说明流域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意义。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

索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

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

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

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

给学

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及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

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

利用区域调查资料,

引导学生确立从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角度

分析和研究区域的思维方式。

(2)采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

方法。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图表、数据及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

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探究区域地理条件、地理特点

和发展方向,分析不同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方面的异同等。

(3)建议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案例选取的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需要包括典型的

地理事件、典型的地理问题解决方法,能够体现特定的地理

原理,便于学生学习时理解地理原理,归纳方法,迁移应用。

第二,案例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多样。

强调图表、数据、

文字与音视频等结合的形式,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的兴趣。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突出获取图文信息的过程与方

法,强调有条理、有规范的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培养综合思

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第三,突出案例教学的本质。

注意探究活动的设计,体

现案例教学的本质,即利用案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小组

探究活动→课堂展示成果、交流→归纳总结一般规律和方法

→迁移应用。

3.考试、评价建议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

理工具,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

方法;运用公众可获取的基本信息,对所在的区域特点作出

解释(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

合等角度,说明区域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出现

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对策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如:

在“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

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

在调查、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采用自评、

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可以采用主题式作业的方法,对学生查阅资料,制定

方案,交流展示,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过程进行评价。

(三)模块6

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旧课标选修6环境保护的“内容标

准”确定,与现行教材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危害等方面,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

从资源、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在更宽的视野下认识

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措施,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道理。

从环境管理的角度,认识实施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是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表5:

环境保护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指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差异,并能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根据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从开发与利用两个方面分析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并说出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出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

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说明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认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说出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准则。

2.教学方式建议

(1)以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内容。

积极吸收当代环境教育的新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