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7910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doc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

2010-05-2509:

43:

35来源:

新华网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

    规划范围包括: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

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2009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

意见指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

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图们江区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大举措。

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要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其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培育形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9月,发改委牵头10个部委组成调研组分赴内蒙古和黑龙江广泛调研,下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编制方案,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也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维护着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

同时,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华北地区气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60年的高强度开发,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7.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6600万立方米,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分为两个阶段,共11年时间,近期为2010年-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规划实施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将全面停止主伐生产,同时加强造林和中幼龄林的抚育,加强湿地和草原的恢复和保护,并逐步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预计到2020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生态布局合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每公顷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

    2010年4月16日,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主要负责人在沈阳出席东北四省区合作首次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共同签署了《东北四省区合作框架协议》。

《协议》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东北四省区的重大合作事项,商定推进东北地区大生态、大交通、大电网的建设,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东北地区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东北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长达2900多公里,规划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沈阳经济区

    20104月6日,辽宁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

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

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984.7亿元。

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

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充分发挥城际连接带聚集效应,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

即以沈阳为核心,开发建设五条城际连接带,并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十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

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要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环渤海湾经济圈

    ·山东半岛城市群

    2003年8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

2004年5月15日,山东省计委负责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论证稿通过专家论证,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京津冀都市圈

    2006年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进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文本编制阶段。

4月18日起至6月30日期间发改委网站面向社会征求对京津冀都市圈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5月18日,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在廊坊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

    京津冀是我国具有首都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城镇密集地区,建立京津冀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对促进这个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统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沿海开放开发重点地区的空间发展,增强京津冀城镇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津冀打造“1小时交通圈” 快速交通体系加速环渤海区域融合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988年,北京中关村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

2009年3月,中关村再更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经过20年发展,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20年里,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总收入从14亿元到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发展到500亿元。

2008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

    ·天津滨海新区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通过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

2008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报送的《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此前的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2008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

2009年3月14日,曹妃甸新区正式揭牌成立。

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943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目前常住人口22万。

根据规划,曹妃甸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曹妃甸论坛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2009年12月3日,山东省政府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

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

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

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

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浦东新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8.60万。

“大浦东”突破行政区划,使得土地、政策、资金、竞争等诸多掣肘迎刃而解,而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迪斯尼项目等将能通盘考虑。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

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3月28日,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大盘的战略棋子

·长三角城际铁路网新规划出炉范围扩大密度翻番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

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

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重大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2009年10月,福建省发改委出台《福建省鼓励台商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台商到福建省投资信息,机械,石化,冶金,纺织制鞋,农、林、牧、渔业及其深加工,新材料,生物与医药,金融业和服务业十大产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

    2009年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

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珠三角同城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如在珠江口东岸的三个城市深圳、东莞、惠州正在积极打造半小时半径的“深莞惠经济圈”。

    2009年10月28日,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在澳门发布,研究报告提出总体目标,推动三地合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

    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会议认为,建设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对于完善国家和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高速公路网络,密切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稳定,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要求各有关方面明确责任,加强协调,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工程建设优质、安全。

    2010年1月7日,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公布了最新的《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广东将在3年内建设6条长度不一的“绿色道路”,链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全长1690公里,服务人口超过2500万人。

“绿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

绿道网的建设在美国、德国、日本等较发达国家已有成功先例。

2010年3月22日,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正式启动。

    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获得通过以来,广东省积极推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方案,相继试行广州佛山年票互认,撤销31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实行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年票互认。

广州、佛山、肇庆三市年票互认。

下一步将推动深圳、东莞、惠州三市通行费互免;到2012年底,珠三角九个城市将实现年票(通行费)互认互免,最终实现珠三角区域年票制,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助力珠三角核心区域经济生态圈建设。

    2010年4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共11章50条11900多字,涵盖了粤港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合作领域。

    2010年4月13日,由澳门国际机场轮值主办的珠三角五大机场主席会议在澳门召开,广州、香港、深圳、澳门和珠海五地机场负责人就进一步提升彼此商务、规划与基建等方面合作签署了备忘录。

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地区五大机场负责人于2009年3月7日联合签署行动纲领,就五大机场发展定位、共同争取拓展珠三角空域等六个方面达成共识。

    横琴新区

    珠海市横琴岛地处珠江口西岸,毗邻港澳,与澳门隔河相望。

推进横琴开发,有利于推动粤港澳紧密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和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对口岸设置和通关制度实行分线管理。

要通过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金融创新,实行更加开放的产业和信息化政策等,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现有土地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的横琴岛,其中山体、湿地等57.9平方公里划为禁建区,并执行最高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举措。

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南部,珠江口西侧,毗邻港澳。

处于“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

横琴新区的面积,是澳门现有面积的3倍多,其中未建设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

 

   1992年,横琴岛被广东定为扩大对外开放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2004年,广东省提出将横琴岛创建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2005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横琴时赞叹“这是一块宝地”,要求谋而后动。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2009年12月16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在珠海市横琴挂牌成立。

当日,该区投资总额逾726亿元人民币的首期4大工程也宣布启动:

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横琴多联供燃气能源站项目、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项目、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项目。

    2010年4月14日,珠海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证实,珠海市政府收回横琴岛中心沟顺德围垦区内的全部国有土地使用权。

佛山市顺德区在珠海的这块“飞地”,将得到近30亿元的补偿款。

珠海横琴新区原来仅有40多平方公里。

地分两块,一为大横琴、一为小横琴,中间是条由海水与湿地交织的面积逾14平方公里的巨沟。

    横琴定位:

“两区一平台”

    所谓“示范区”是指创新通关模式,以横琴为载体大力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聚合珠三角的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