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239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禅者云游与参访.docx

禅者云游与参访

星云大师《禅者云游与参访》

护眼色:

绿橙棕黑字体:

粗体大中小作者:

星云法师发布时间:

2010-9-620:

58:

13繁體版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我前天和昨天都在这里讲“禅”;禅,主要就是让我们觉悟。

过去有禅者悟道了,有人问他:

‘你悟了什么呢?

他说:

‘原来佛祖是凡夫做的,我现在悟到这个道理。

也有的禅者悟道了,你问他:

‘你悟的什么道呢?

他说:

‘啊!

我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拜佛的师姑都是女人呢!

今天各位不知道悟道了没有?

假如你们悟道的话,也可以说:

‘噢!

我悟道了!

原来山河大地是那么清净,那么庄严。

究竟古代禅师们悟道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我今天就来跟各位讲“禅者的云游与参访”:

我们常听人讲,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年来,我们的政府贤明,开放观光政策,举国上下都能自由自在的到世界各地旅行,让大家感觉到没有白来世间一趟!

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

在这个题目里,我一样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云水行脚的风姿

古时候的禅者,他们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釆,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种芒鞋竹杖,以天下为家的洒脱无滞,实在不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君王所能企及,无怪乎他要慨叹: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禅师们平日生活是随缘而又简单的,“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饭、粗布衣单的生活里,有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怡然自得;清茶淡饭里有甘美的妙味,粗布衣单里有无上的庄严。

在这个世间,百年岁月犹如一场乾坤大梦,人生不过是乾坤里的一盘棋局,到最后输赢又能如何?

还不如学学禅师们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摆脱物质尘劳的束缚,安住于丰富的心灵世界。

有一首描写禅师生活的诗偈: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道尽了禅师们安贫守道的高旷风骨。

三衣一钵,竹杖芒鞋,随处参访,随处行化,看起来象是清苦的乞者,其实是世间最富足快乐的人。

像我们现在睡在席梦思上,犹有千般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计较;但是禅师们只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心里就很满足自在了,没有牵绊,也没有烦恼。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两个同参法友在山林里参禅打坐,不知不觉中,三个人异口同声地叫出:

‘快乐啊!

快乐啊!

佛陀听到了,就问:

‘你们刚才一直叫“快乐啊!

快乐啊!

”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快乐?

跋提王子答:

‘佛陀啊!

想当初,我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每天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锦缎,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是我仍然感到恐惧,好像有人要行刺我;每天都在不安的情绪里生活。

现在出家了,参禅了,吃的东西虽然素简,却甘美饱腹;住的地方虽然是林间树下,却觉得好安全,好自在,所以忍不住欢喜得叫了出来。

你们各位在每天的生活里面,不知道是以什么为快乐?

有人以为世间上爱情最快乐,但是爱情像朵花一样,虽然美丽芬芳,却不能长久;爱情像柿子、菠萝一样,不错!

有那么一点甜味,但是那个甜味里面有酸、有苦,也有涩啊!

爱情好象是南北极一样,有时候情欲炽燃热如火!

热得我们头昏脑胀,不能自己;有时候爱恨交织冷如冰!

让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

也有人说:

世间不一定要有爱情,金钱一样使人快乐。

但是金钱并非万能,金钱可以买一切山珍海味,却买不到健康的食欲;金钱可以买到高级化妆品,漂亮流行的服饰,却买不到优雅的气质;金钱可以买名贵的床褥,却买不到安心的睡眠;金钱可以买千万本书籍,却不能买到智能;金钱可以堆砌权势,却得不到众人的敬重啊!

金山银山,能买到恒久的快乐吗?

爱情,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金钱,也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那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

如果你的生活里面有禅,像禅者的参访、云游或者是打坐,看世间烦恼如流水,横逆是涅槃。

因为有禅,那怕是短短的一瞬,也足够一生一世受用无尽了。

禅师们云游参访到处行脚,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有的慢慢会体悟:

道,不是在云游参访里面!

道在哪里里?

道在我自己的心里!

赵州禅师有一首诗: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禅师们非常精进,虽然是年高八十的人,仍然虚心访道四处行脚,到最后呢,走遍天涯海角才知悟:

道,原来是在自己心里。

有一位比丘尼禅者,她有一首诗说的很好: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像我们现在中国的国民,常常到世界各国去观光,走遍了世界,回到了我们中国,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歎息:

‘唉!

还是台湾好!

’哦!

台湾好,你平时没有感受到吗?

你要走遍了世界,旅游各国以后,回来才知道台湾好?

转眼成空,回头是岸,禅者就是这么一个味道。

大千世界云游都尽之后,才知道大千世界原来不在彼处,在我们的心里。

禅师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找寻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

他们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

我们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禅”的闲情逸致,也那么样的逍遥参访、云游,也体会那么一点禅的味道,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禅师们的云水行脚,另有一种潇洒风姿,他们来去无碍,也不沾不滞,对自己的故乡不留恋,对风景际遇也不执取;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如雪泥鸿爪不留痕。

例如有名的马祖道一禅师回到家乡,遇见一个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老婆婆看到出家僧,就问旁人:

‘哎哟!

那不是我们家隔壁那个小三子?

’她不叫他马祖道一,叫马祖的小名。

马祖道一不禁感叹说: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长;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云游天下的禅师,常常是连自己都遗忘的人。

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学禅的人,都风起云拥到江西去访道;湖南有个石头和尚,也是当时众望所归的禅师。

由于天下僧侣不是到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就是湖南参访石头希迁,社会上就称参禅的人叫作“走江湖”。

“江湖”这两个字,古代本是指的江西马祖和湖南石头,沿用到后来,也称那些浪迹四方以杂技谋食者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指的就是过去禅者的云游参访。

二.挂单求法的虔诚 

禅师们为了云游参访,经常会到一些禅寺挂单食宿。

他们为了寻师访道,那种求法的虔诚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禅宗里有这么一则公案: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当时有一位博览群书、善读玄理的神光,知道少林寺有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便前往就教。

但是好几天过去了,每次他来,达摩祖师瞧也不瞧他一眼,更别说有只字词组的开示,想起古德那种为求道而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甚至投崖饲虎的决心,神光决定彻夜站立,等候达摩祖师开示。

十二月的大雪天里,神光独自默立于雪中,寒风砭骨,积雪深埋过膝,却仍动摇不了他求法的决心,达摩祖师知道他是法器,终于开口问他:

‘你站那么久做什么?

‘向您求法啊!

‘无上妙道,需要旷劫修持各种难行难忍之行,那里是轻心慢心就可以求得到?

神光一听,立刻取出利剑自断左臂,表示自己求法的决心。

达摩祖师沉默了一会儿,问他:

‘你要向我求什么法呢?

神光说:

‘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

达摩说:

‘好!

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神光一怔:

‘我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到心。

达摩祖师笑着说:

‘好!

我已经替你安好了。

神光恍然大悟。

原来达摩祖师要他拿出心来,是让他发现自己的妄心,以唤起他直观自性,了悟真心。

古代禅师为法忘躯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各位也许会想:

所谓的“恍然大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以日常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向大家说明:

悟,好象是电光石火在刹那间迸出的火花,在那轰然乍现的一刻里,很多久远以前的人、事、物一下子都集中到眼前来,前尘旧事一点一滴都浮现脑海,时间、空间都不能障碍他所感的这个悟。

所以这个一悟啊!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和宇宙万有休戚相关;他看到大家,也不会有你张某某、王某某、李某某的差别距离,芸芸众生与他都是一体的。

我们所计较的功名富贵,我们所执着的人我是非,我们所懊恼的污辱毁谤,在禅者悟道的胸襟里,不过是一场人间儿戏罢了!

有一位浮山法远禅师,是南方人,他和几个同参到北方去。

北方天气很寒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酷寒难熬,他们到一个寺院挂单,从早晨等候到中午,竟没有一个知客师来接待,大家饥饿难耐,其中四个人退心,离开了;入夜后,寒风呼呼吹来,衣衫单薄,肚子又饿,实在不能忍受,又有三人退心离去,只剩下法远一个人;到了深夜,知客师出来了,一言不发,端着一盆冷水,不容分说就朝法远禅师头上泼去,大骂:

‘这么晚了,你还在这里做什么?

还不赶快离开!

法远禅师任由水溅满面,只是静静地说:

‘大德,我从南方不远千里而来,一盆水就想把我赶走吗?

请原谅,我不走!

‘不走?

好吧!

你到厨房后面去典座,替大众煮饭、烧菜。

寺院的生活很清苦,每一次他都把自己点灯的油节省下来,用这些油煮面给大家吃,供养大众。

为了这一餐面,大和尚非常生气:

‘常住的东西,你能随便煮来给大家吃吗?

公家的东西,你能自己拿来做人情吗!

?

现在要处罚你:

第一、把衣单统统扣下来抵偿。

第二、请你立刻迁单,走!

‘我不要离开!

’但是已经被迁单了,想想非离开不可,怎么办呢?

只好在门外走廊上挂单,每天在那里打坐。

半个月后,住持大和尚经过:

‘咦!

你不是迁单了,怎么还坐在寺里啊?

法远赶快分辩说:

‘大和尚!

我不是住在寺里,我住在寺外啊!

‘寺外这个地也是我的啊!

哎!

不要多说,缴房租!

法远恳求说:

‘请大和尚慈悲,让我去替人家念经,为人消灾祈福,化缘一些钱来缴纳房租,我不要离开!

像法远禅师,他去参学、求法,始终信念虔诚,使住持大和尚觉得这个青年经得起考验,经得起磨链,后来就把住持的位子传给了浮山法远禅师。

假如各位到韩国、日本的禅寺参观,可以看到寺院门口,常常有许多年轻和尚跪在那里,伏在衣单上,你们以为他在休息吧?

不是!

他是在求法。

他在那里到底要跪多久,知客师才会接受他去挂单?

一般大约是七天七夜,也就是要跪足七天七夜,知客师才肯跟他讲话,接他进去。

日本、韩国的禅寺,每天早上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力壮的出家人,在那里擦地板,打扫水沟;他们都是各个大学毕业的学僧,必须到禅寺擦地板,打扫水沟,或每天出去托钵化缘,做一些修行的工作,经过一年的磨练,才能领到毕业证书。

我自己是在四十四年前(大约民国三十年),在南京栖霞山求受具足戒。

我受戒的老师,上月下基老法师,他今天也在这里。

我在栖霞山寺受戒以后,也到各处去挂单。

我记得在很多禅寺挂过单,但我从来不以老师是丛林的方丈住持去攀关系,于是挂单的时候,可以说受了很多的责骂,很多的委屈。

坐在那里,知客师来了,我先向他顶礼,他问:

‘你从哪里里来的?

假如我用眼睛看着他说:

‘我是从某某寺来的。

用眼睛注视对方讲话,在现在是很礼貌很正常的事,可是在丛林里,知客师父会大喝一声:

‘眼睛收起来!

看什么?

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是你的!

有时候,他停下来坐在那里,大家都不讲话,这个场面很尴尬啊!

我们只有报告知客师父,我们很想跟他说话;我们正要开口,他马上又是一声雷鸣:

‘闭起口来!

这里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为了要参学,要访道,光是这个挂单,就要很恭敬、很虔诚,磨尽我执法执,才能通过,有时知客师父会问:

‘你到本寺来挂单,有什么供养吗?

我们年轻的和尚没有钱,也没有东西,只有说:

‘老师!

我只有身、口、意来供养你。

他上来就给你几个耳光,这一记挨得很痛啊!

忍不住就摸摸头,这个动作又给自己找骂了:

‘摸什么头!

你不是把你供养我吗?

你的头已是我的了,还摸什么?

现在的出家人很有福气,也很没有福气。

在台湾,不论你到哪里个寺院里去,还没挂单,大老远就有人招呼:

‘噢!

您来了呀,欢迎!

欢迎!

’跟过去真不能相比了。

过去的禅者在挂单时受委屈受种种严厉的考验,但是,他的道就在这忍耐里慢慢成长,攒聚养深积厚的功夫。

所以告诉各位,我们那时候的受委屈受苦,我觉得很有福气。

今天我们出家人生活在众人欢迎,众人疼爱之中,欠缺我们当初的那种磨链,未尝不是一种修道的损失。

挂单求法,要守五个规矩:

第一、要有谦恭下意之心。

第二、要知道次第的坐处,也就是懂得长幼进退,知道该坐何处,知道自己的顺序在哪里里。

现在的一些青年们访师云游,到人家家里做客;真的,有时候连自己该坐在哪里个位置都不晓得。

第三、不论说余事,就是不可以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第四、要细心聆听,到外面参访游学,要多用耳朵注意听、注意看,把它融会铭记在心。

第五、要能信受奉行。

今天的青年学子们,有时候进步很慢,像参加大专联招的青年,觉得考试好苦好难,主要是事前他没有好好的注意听,好好的用心复习;学佛的人也一样。

所有的佛经开头第一句就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最后一句是:

“欢喜踊跃,信受奉行”,我常常慨叹我们学佛的人只有半部经,没有一部经,为什么?

大家“如是我闻”都有了,“信受奉行”却没有。

我很希望我们学佛的人,能够从头到尾,有“如是我闻”,也能有“信受奉行”。

三.入室接心的参访 

入室接心的参访,是学禅者很重要的一课。

如果能够跟老师心心相印,念念汇流,在那一刻意志的契合,精神的相融,心意的和谐交流是很宝贵的。

我们向老师参学,第一、要经常呈上我们参访学习的心得。

第二、经常地审察自己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见解给老师知道。

第三、在公开的地方,要经常地求老师为自己印证,就是“我现在到什么程度了”。

经过了前面的三个条件以后,才能单独地入室跟老师对谈。

所以我们平常参禅、参学,都说“一定要明师指导!

”没有明师指导,盲修瞎链,难保不出差错。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一字不语,只拿了一朵花,大迦叶会心一笑,佛陀就将正法眼藏咐嘱摩诃迦叶。

这个意思就是,佛陀和大迦叶在那一刻接心了──心心相印啊!

两个相爱的人,有时还说这样一句话:

换你心为我心,两心结同心。

爱情是变幻无常的,爱情的心不容易接得起来;道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用道来彼此接心,就等于现在好的电线和开关接合很好,永远都会发光,不会短路出毛病。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儿,经过了八个月的学习以后,根基沉稳了,五祖把他叫到自己的室内,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就说了这样的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接心了。

禅师们的接心,有时候也会话不投机,不容易彼此接心。

像有名的临济禅师参访黄檗禅师,一直不开悟,黄檗就说:

‘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到大愚禅师那里去!

’;也有一个玄机比丘尼,他要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一见玄机比丘尼来了,就问:

‘从哪里里来?

‘我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

‘日出也未?

你从大日山来,太阳出来了没有?

意思就是:

你觉悟了没有?

这个玄机比丘尼回答得很妙:

‘假如太阳已经出来,早就融却了雪峰!

意思就是:

你的名字叫“雪”的山“峰”,假如我已经悟道了,还需要见你雪峰吗?

雪峰禅师一听,噢!

这不错啊!

再问:

‘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噢!

玄机玄机!

日织几何?

意思就是:

你这个机器每天要织多少?

你这个求道人每天悟多少?

玄机回答:

‘一丝不挂。

意思就是无牵无挂无碍,能悟的都悟了。

这样谈过以后,玄机告辞,正要跨出门槛的时候,雪峰突然叫住她:

‘喂!

玄机啊,你的袈裟拖在地下罗!

玄机一听!

立刻回头伸手撩衣,却撩了个空,才知道上当了。

雪峰禅师见状,哈哈大笑说:

‘好个一丝不挂啊!

这个意思是:

原来你大日山的太阳也没有出来,所以融不却雪峰。

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说“玄机”,噢,你很了不起,问你“日织几何”,你说“一丝不挂”,了不起!

这么有境界啊!

怎么一说你袈裟拖地,噢!

你就那样紧张?

看来一丝不挂只是口头禅,你并非真有那么高远的境界。

在禅师的参访里,接心有六个原则:

一、不得贪求玄妙的境界。

二、不得将心等待觉悟。

三、不要希求证得妙果。

四、不可以有妄心,常常怀疑、挂虑。

五、不可以有恐怖之心。

六、要肯定自己“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四.解脱自在的禅风 

人们常常追求金钱名誉,为名利所苦,禅师则不受世间声色犬马的迷惑,因为在禅的宽阔天地里,上下四方都可以供他驰骋纵横,解脱自在。

甚至于生死临头时,禅师们也有了脱的本能,有超越的力量。

生死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自在解脱呢?

我说一个公案给大家参考:

德普禅师有很多门徒弟子,有一天,他把所有门徒全召齐了,问大家:

‘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样待我啊?

弟子们立刻热烈表示:

‘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啊!

师父:

‘哎!

我都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吃不到,有什么意思;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你们先郑重祭奠我、礼拜我,让我实实在在大吃一顿,等我吃完以后再死,好不好?

弟子们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替我布置灵堂啊?

是不是也可以先布置起来,让我看着高兴?

弟子们为了恭敬孝顺,于是赶快布置鲜花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来祭拜,德普禅师吃完了以后说:

‘喂!

喂!

喂!

祭文还没读啊!

弟子们赶紧再来一段祭文:

‘呜呼......呜呼哀哉!

尚飨!

德普禅师吃饱看足,很高兴,就说:

‘很真实!

很好!

我很满足,明天中午我就死给你们看。

到了第二天中午,他真的就悠悠坐化了。

还有一位性空禅师,从他一首临终偈语,我们可以看到他解脱自在的禅风。

他说: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不论打坐去世或者站着死,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如水葬来得好。

为什么呢?

因为死了用火烧,还得花一笔柴薪费;如果用土葬,也得挖坑埋,太麻烦了!

所以还是在水里面死最简单省事!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在水里面死,撒手便行,这是多么逍遥自在啊!

谁是我的知音呢?

恐怕只有船子和尚了。

所以他结尾两句是:

“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后来他做了一个木盆,在盆里挖了一个洞,自己坐到盆里头,摇到江心时,拔起洞里的塞子,人与盆就沉没了。

他这样自我解脱不是自杀。

自杀是很苦,活得不耐烦的人才要自杀。

禅师他们面对死亡,是那么洒脱,那么欢喜,那么自在,禅师们对生死都这么轻松儿戏,其它荣辱毁誉,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有一首诗偈叙述他的生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他的生活是:

池塘里的荷叶是他穿不了的衣服,树上的松花是他吃不了的东西,刚刚被人发现自己的住处,唉!

嫌烦了,又将茅舍再搬到深山里去。

为什么?

因为大自然的生活已经享用不尽了,世事浮云,对世间还要求什么呢!

今天,我在这里讲禅的生活,就是希望大家能有一点禅味,“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心中有事天下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有了禅,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禅床,何愁居处不宽绰呢?

做工有工禅,做农有农禅,治学有学禅......,禅不一定专属出家人,禅是属于大家共有的。

祝福各位每天都能有禅的喜悦,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