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320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docx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

《广东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总则

  编制目的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粤发[2011]23号)》,落实肇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以肇庆高新区引领新型工业化,以肇庆新区引领新型城市化”的重大决议,编制《肇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绿色、智慧、包容和人本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建设珠三角集中展示科学发展成果的典范地区。

  2、把握广佛肇经济一体化、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创新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新区,构建肇庆市社会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3、遵循低碳绿色的规划理念,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引领肇庆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协调发展。

  4、传承地方文化,彰显山水特征,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高端、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

  规划重点

  1、实现新区引领新型城市化。

通过规模引领、功能引领、模式引领和品质引领,成为肇庆中心区域核心区、区域服务集聚区、理想城市试验区和国际都会标杆区,引领肇庆市新型城市化。

  2、优化肇庆中心区域总体空间布局。

通过肇庆新区建设构建对接广州、佛山的开放空间格局,强化区域协作;拓展肇庆市中心城区,实现东拓完型;肇庆新区与端州区共同承担城市主中心职能,为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和市行政服务中心。

  3、承载肇庆新兴战略定位。

新区应在肇庆市“广东探索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先行区和试验区、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珠三角健康宜居理想城市、中国宜居文化名城和国际知名旅游会展胜地”的城市定位中承担重要角色。

  4、探索符合肇庆地方条件的低碳绿色城建设模式。

严守生态本底,规划顺应自然、生态可持续的空间格局;制定低碳绿色的产业规划;选择适宜性技术,鼓励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集约高效的市政工程建设;采取对自然环境低冲击的建设模式。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4、《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各部门“十二五”规划

  5、《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6、《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

  7、《肇庆市鼎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8、《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

  近期:

2012-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规划范围

  肇庆新区:

西起凤凰大道,东临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北至鼎湖山25度坡以下山麓地,南临西江(含砚洲岛),规划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涉及桂城街道办、广利街道办、凤凰镇、莲花镇和永安镇五个行政辖区的部分区域。

  肇庆新区协调区:

包含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协调区面积585平方公里。

  规划执行

  本规划是肇庆新区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

  强制性标识

  文本条文中黑体字部分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一部分城市定位与发展规模

  第一章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

  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珠三角健康宜居理想城市、肇庆市行政文化中心。

  城市职能

  1、新型城市化和区域创新合作示范区

  2、肇庆行政管理和文教科研体育中心

  3、以枢纽服务为支撑的生产组织中心

  4、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健康宜居新城

  5、珠三角养生休闲和商务旅游目的地

  第二章发展目标

  发展总目标

  以“引领新型城市化”为主线,以区域合作、制度创新为动力,探索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路径、示范环境敏感地区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把新区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经济繁荣、设施完善、服务优质、在全国新城新区中享有盛名的现代山水新城。

  发展分目标

  在新区发展总目标的指引下,确立枢纽价值实现、低碳绿色建设、社会和谐发展三个方面的分目标,分别是:

  1、枢纽价值实现——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构建价值高地

  提高经济效益,人均GDP和地均GDP超过珠三角平均水平,达到先进城市标准;经济质量显著提升,以二、三产业为支柱,形成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核心功能型产业为主导,现代物流、商贸会展两大支撑功能型产业为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为支持的“三二一”产业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社会研发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创造健康休闲、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具备一定的区域影响,提高商务客运出行量,定期承办区域级会议。

  2、低碳绿色建设——创新城市建设方式,承担国家示范

  严格保护生态基底,具备环境友好的空间基质,营造空气和水环境良好、人工建设与自然相协调、用地紧凑混合、城市环境优美的新区形象;集约、循环、高效利用资源;主导发展绿色交通;提高绿色建筑比例;体现低碳化的城市经济特征;尊重基地自然水文情况,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

  3、社会和谐发展——创新公共事务管理,保障社会民生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步行范围覆盖范围内配置公共设施、公共绿地;提供弱势群体生存空间和社会关怀;为本地居民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促进本地居民融入并参与新区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指标体系

  为有效落实城市发展分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作为检测和评价规划实施效果的手段和依据。

其中,控制性指标是刚性控制指标,引导性指标是弹性指引指标。

详见附表1。

  第三章发展规模

  新区规模调控目标

  1.以严格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前提,保障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和调控兼顾。

  2.严格控制和管理城市增长边界,保证用地供给有序平衡,土地利用紧凑集约,城市建设环境宜人。

  3.引导就地居住就业,提升本地教育能力,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人口素质。

  4、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人口合理转换。

  建设用地规模

  至2015年(近期),新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5平方公里左右;至2020年(中期),新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0平方公里左右。

  至规划期末,新区建设用地规模67.66平方公里,占新区面积的58.70%。

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60.4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3.0-100.8平方米;区域交通设施用地2.91平方公里,其它建设用地规模(旅游用地等)4.29平方公里。

  非建设用地规模47.61平方公里,包括水域和农林用地,占新区面积的41.30%。

  人口规模

  至2015年(近期),新区常住人口约15-20万人;至2020年(中期),新区常住人口35-40万人。

  至规划期末,新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万人左右,管理服务人口65万人左右。

  第二部分发展策略

  第四章构建区域枢纽价值中心

  极化多式交通资源,构建枢纽极核

  集中布局新区内各项区域联系交通资源,实现水运、高铁、普铁和公路运输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集合联运,构建水—铁—陆路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区域型的物资集散中心。

  引入信息服务管理,强化资源组织

  引入信息服务和智能化管理,实现多元交通运输方式的便捷集成,提升转运效率;争取与广州港南沙港区等大型沿海港口(区)进行专业化的互补性合作,构建港航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江海联运。

  培育临港产业耦合,凝聚枢纽价值

  依托区域枢纽和物流信息中心培育临港产业,体现临港经济价值;强化客运枢纽的人流信息集聚功能,重点培育中介供应产业,强化商务配套、集聚前台总部,形成地区生产性服务中心,与肇庆国家级高新区联动,引领肇庆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第五章打造国际低碳绿色新城

  构建低碳绿色空间格局,锁定低碳效应

  统筹区域空间拓展,界定城市增长边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基底,维护基本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建设相协调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先导开发(TOD)模式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倡导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健康生活。

  实现低碳绿色产业引导,践行科学发展

  把握生态文明和体验经济的时代特征,合理选择低碳绿色产业门类,构建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休闲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核心功能型产业和教育培训、现代物流、商贸会展三大支撑功能型产业。

  示范低冲击开发模式,实现环境友好

  城市建设尽量尊重并模拟自然条件,实现区域开发后水文特性基本与开发前保持一致,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

以低冲击开发模式积极探索环境敏感地区的新区建设,争取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

  执行“3R”原则建设市政工程,倡导资源节约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开展市政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低碳能源发展和雨洪利用;建设现代化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促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提高城市市政工程一体化运营能力,构建水、能源、废弃物的循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节约利用。

  促进城市管理高效智能,建设智慧城市

  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浪潮,搭建新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物联网、传感网进行智能政务服务、智能交通管理、城市生命线管理、智能电网、智能楼宇建设等,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以高效先进的城市服务吸引高端投资和高级人才。

  第六章创新体制机制模式

  落实广佛肇一体化,深化合作领域

  将肇庆新区作为深化落实《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重点推进广佛肇跨境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一体化;重点探索特别合作领域和地区,制定特别合作政策和机制,争取广东省及国家政策倾斜和扶持。

  推进合作共建,实现转型发展

  积极推进肇庆新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合作共建,明确合作项目和领域,建立政策保障和合作机制。

重点推进优势产业运营资本与优势生态环境资本的联合,重点探索国际低碳绿色建设经验在环境敏感地区的实践。

  争取国家示范,提升建设平台

  以地方适宜的低碳绿色建设、广佛肇跨境地区合作开发为抓手,申报各项省级、国家级示范区,扩大新区影响力,争取政策倾斜和技术扶持,吸引多项投资,全面提升建设平台。

  第三部分新区及协调区空间统筹

  第七章空间管制

  目标与原则

  以新区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统筹为目标,针对地形地貌条件、生态本底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对肇庆新区协调区范围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确定一、二、三类用地和现状建设,由此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对各区的土地利用分别提出空间管制要求和建设引导。

  禁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

  1、禁建区定义:

以用地适宜性评价三类用地为主,禁建区是规划区内非经特殊许可不得建设的区域,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主要河流、水库、坡度大于25%的山林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湿地等。

  2、禁建区管制要求:

禁建区内应采取最严格的土地保护管理措施,保证基本农田与优质林地不受侵占;对禁建区内的裸地、荒草地、闲置土地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减少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对禁建区内的违法建设活动,应予以制止、清退并进行永久性复绿。

  限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

  1、限建区定义:

限建区为城市发展协调控制地区和发展预留地区,以用地适宜性评价二类用地为主,主要为坡度在8-25%之间山麓地。

  2、限建区管制要求:

应对限建区内建设进行规模控制,严禁擅自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

区内用地可以为城市开发使用,但具备开发门槛:

山麓地需限制开发强度和功能,保证生态安全;现状基本农田需进行指标调整和置换;一般性地质灾害地区需进行工程地质基础改造。

区内除旅游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其它建设项目需按法定程序严格报批。

  适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

  1、适建区定义:

以用地适宜性评价一类用地为主,即地形平坦规整,坡度在8%以下,无地质灾害危险的平原浅丘地区,适当整理就可以建设的用地。

  2、适建区管制要求:

城市建设用地基本位于适建区内,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为原则,依照规划合理安排建设规模和时序。

  已建区范围及管制要求

  1、已建区定义:

现状城镇建设集中区。

  2、已建区管制要求:

城镇建成区与新区进行协同建设,引导用地结构优化,改善城市环境,做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实现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建设。

按照新区规划确定城市更新和整备区,按法定程序逐步进行改造、征收、整备和安置,与新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第八章生态协调

  生态保护目标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持城市生态功能健康发展,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强化水系生态环境和河流岸线自然景观保护。

以区域生态保护促进新区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以北岭山脉、烂柯山、蚬岗南部将军山山体为区域生态斑块,以西江、北江为主干生态廊道,以绥江、青岐涌、长利涌、珠三角环线高速为次级生态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

沿山、沿高铁、沿城轨及新区东西两翼构建生态防护绿带。

  区域生态斑块保育

  将区域生态斑块划为禁建区进行生态保育,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等生态要素和节点。

  区域生态廊道建设

  西江、北江廊道等主干生态廊道单侧建设宽度不小于200米,绥江、青岐涌等次级生态廊道单侧建设宽度不小于120米。

葫芦山-绥江、烂柯山-蚬岗南部将军山之间作为重点生态连通区域,禁止开发建设,加强生态恢复性建设,构建生物通道。

  生态防护绿带

  沿北岭山脉、南广及贵广高铁、佛山-肇庆城际轨道、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及新区东西两翼建设生态防护绿带。

高铁及城际轨道沿线生态防护绿带宽度原则上不小于120米,绿化种植应起到噪音防护作用;中心城区段结合隔声屏障绿带宽度应不小于60米。

  第九章功能协调

  功能协调目标

  落实肇庆市中心区域整体空间格局,强化肇庆新区与端州、四会城市功能的对接,依托枢纽门户区位强化与肇庆高新区和西江南部新型工业发展带的对接,预留向东拓展,形成“一心、一轴、四带、多节点”的整体空间结构。

  一心:

肇庆新区中心城区

  高标准建设肇庆新区中心城区,与端州区共同承担肇庆市中心区域城市中心职能,为肇庆市行政管理、商业商务、文体教育、健康宜居和会展旅游中心。

  一轴:

南北中央绿轴

  整理山水格局,打造南北中央绿轴,全景展现现代山水新城风貌。

南北中央绿轴北起北岭山脉,穿越肇庆新区中心城区,南至西江和砚洲岛,跨江与江南沙浦地区对接,端景为烂柯山,全长约12公里,是协调区核心景观空间组织脉络。

  四带:

城镇发展带,产业发展带,沿山、沿江旅游休闲带

  1、城镇发展带

  依托鼎湖大道,构建端州-鼎湖-肇庆新区-莲花-四会城镇发展主轴,形成西江北岸“链珠状”城镇结构,各区之间由城市主干道联系,通过配套服务的分工实现有机联系与相互支持。

  2、产业发展带

  依托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走廊,构建肇庆高新区-临港物流区-蚬岗产业发展主轴。

整合疏港铁路、快速路和柳肇铁路等交通资源,以水—铁—陆路联运枢纽为极核、串联肇庆国家级高新区和蚬岗新兴产业组团,引导大沙镇区转型发展,预留与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东战略发展控制区的对接。

  3、沿山旅游发展带

  在北岭山脉生态保护基础上,全面挖掘旅游资源,整体构建沿山旅游休闲带,引入沿山骑行绿道、山地观光小火车等旅游休闲项目,配套健身拓展基地、生态养生型度假酒店等设施。

  4、沿江公共休闲带

  在西江水环境保护基础上,统筹安排西江南北两岸滨江地区的开发利用,以砚洲岛为中心,形成一江两岸整体空间格局,打造沿江公共休闲带,引入游轮、游艇等水上观光休闲项目,配套滨江生态公园、邮轮港、滨江风情社区等设施。

  多节点:

城镇生活、产业发展、旅游服务节点

  根据轴带布局,协调组织各功能组团城镇生活、产业集聚和旅游服务功能。

包括:

1、城镇发展节点

  鼎湖区中心城区:

整合坑口、桂城现状城镇功能,结合鼎湖山新入口建设,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能力,发展休闲养生地产,建设生活型新城区。

  莲花新市镇:

依托321国道与广佛地区的经济联系,选择性承接转移产业,入园集聚发展;对现状镇区进行环境整治,为园区提供生活配套;为周边村镇提供公共服务,向综合型新市镇转型。

  江南预留发展区:

近期以土地控制为主,限制发展规模,远期承接新区跨江南拓,发展成为以滨江养生休闲,特色健康生活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新市镇。

  2、产业发展节点

  临港物流区:

依托水—铁—陆路联运枢纽,构建生产组织中心,承担物资中转分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职能,建设临港和新兴产业基地。

  大沙新兴产业组团:

依托广茂铁路大沙站构建以货运物流为主导的产业园区,作为物资转换、分销和初级生产基地;佛山-肇庆城际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培育综合城镇功能和生产性服务功能。

未来引导大沙片区向综合性服务型新城转型,缝合肇庆新区和肇庆国家级高新区共建东部都会区。

  蚬岗新兴产业组团:

引导新兴产业集聚,高标准发展,作为广昆高速沿线产业转移承接带的提升策动区。

  战略发展控制区:

预留控制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东片区,逐步推进肇庆新港货运功能向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东转移集聚,结合后方陆域建设专业化的水陆联运港和大宗物资集散地。

积极争取广佛肇跨区域合作项目、国家内河航运特别政策地区和临港物流等战略性产业项目落地。

  3、旅游发展节点

  提升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九龙湖水库、葫芦山风景区城市生态休闲功能,重点发掘南北中央绿轴南北端景山体及砚洲岛旅游开发潜力,打造新兴旅游服务节点。

  预留向东潜力拓展方向

  保持沿西江向东拓展、对接广佛的可能,预留交通路网接口,做好用地控制和储备。

  第十章交通协调

  交通协调目标

  结合区域空间发展结构,组织区域交通资源;协调区域性交通走廊及枢纽布局,衔接城市干线路网;加强肇庆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

  交通协调策略

  1、构建区域客运、货运交通枢纽。

  2、构建“两纵、三横”快速路系统。

  3、协调铁路建设,极化水-铁-陆路多式联运。

  区域交通枢纽规划

  依托南广、贵广高速铁路、佛山-肇庆城际轨道、广茂铁路、柳肇铁路、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肇庆港新港港区,建设水-铁-陆路“三位一体”的区域交通枢纽,主要包括肇庆东站、肇庆新区铁路货运枢纽与肇庆港新港港区。

  1、肇庆东站:

依托佛山-肇庆城际轨道和南广、贵广高速铁路建设肇庆东站,打造城市客运枢纽。

  2、肇庆新区铁路货运枢纽:

依托高速铁路货运站建设货运枢纽,并与广茂、柳肇铁路、肇庆港新港港区实现对接,完善区域水-铁-陆路联运系统。

  3、肇庆港新港港区:

合理布局肇庆港新港港区的客运港区与货运港区,肇庆港新港港区已建港区作为客运港区,横槎涌河口以西段作为货运港区。

  铁路协调规划

  1、铁路及站点

  规划南广、贵广高速铁路在肇庆新区内经过,并在肇庆东站设一个站点。

  建议柳肇铁路在西江南岸、广昆(肇)高速公路以北区域选线,并预留跨江通道,向北连接肇庆港新港港区、肇庆东站枢纽设施。

  建议远期对区内广茂铁路(大沙站以西段)进行改线建设,沿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布局,并在肇庆新区铁路货运枢纽与柳肇铁路接驳,其余路段与柳肇铁路实施并线建设。

原有区内广茂铁路(大沙站以西段)调整为旅游观光专线。

  2、城际轨道

  区内规划佛山-肇庆城际轨道肇庆新区段,在肇庆东站设有一个站点,并在此与南广、贵广高速铁路接驳。

  航运及港口协调规划

  1、航道

  西江为内河二级航道,区内航道规划为5000吨级海轮航道。

  2、肇庆港新港港区

  合理布局肇庆港新港港区的客运港区与货运港区,肇庆港新港港区已建港区近期控制规模,中远期转化为客运港区,货运港区东移至横槎涌河口以西段。

  3、肇庆港新港港区铁路货运专线

  规划预留肇庆港新港港区铁路货运专线连接肇庆港新港港区与南广、贵广高速铁路货运枢纽,进而衔接南广高速铁路、柳肇铁路及广茂铁路,有效组织水铁联运;有效组织快速疏港公路交通,衔接区域高、快速公路网络。

  公路协调规划

  1、高速公路

  在新区内规划“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体系,其中“两横”即广昆高速公路与规划广佛肇高速公路,“一纵”即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

  2、国道

  将现状321国道改造为新区北部重要的快速路。

  第十一章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目标

  坚持以经济和空间的整体协调为核心,以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为支撑的城乡统筹发展原则,突出城市、乡村的各自特色,充分体现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统筹示范作用。

  城乡统筹策略

  1、适度集聚

  坚持农民向中心村、新市镇适度集聚策略,重点推进以新市镇建设带动乡村城镇化。

充分发挥新市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平台、承接中心城区资源转移和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重点通过镇区建设吸引农村人口居住、就业、生活,带动周边农村城镇化。

  2、分类指引

  根据区域空间管制指引村庄发展。

分别采取控制发展型村庄、引导发展型村庄、城市化转型村庄三种策略,实行分类指引,将农村土地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禁建区内为控制发展型村庄,主要位于新区范围外,以现代农业功能为主。

限建区内为引导发展型村庄,全面推行农业经营向村旅游产业转型。

适建区内为城市化转型村庄,全面推行向新市镇、新社区转移集聚,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村庄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变

  3、以特带农、三产联动

  根据城市规划,引导村镇特色发展和功能转化,兼顾生态农业、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一体化。

  新市镇发展指引

  位于适宜建设区内的莲花镇、广利街道、沙浦镇、永安镇、蚬岗镇,以及位于限建区内的砚洲岛。

  1、莲花镇

  莲花镇是肇庆新区辖区内村镇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争取转移产业,实现园区化整合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集中安置新区建设拆迁厂房和小工业;集中提供周边现状村庄拆迁安置用地,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强化中心镇服务职能。

  2、广利街道

  结合新区建设逐步推进广利街道城市更新,整合市场力量向现代化高端滨水社区改造。

适度保留具有滨江岭南特色的街区,进行环境整治,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内容,打造特色化的岭南风情文化创意社区。

  3、砚洲岛

  保护砚洲岛生态环境原真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古村落风貌恢复和文保单位修缮维护等工作,提升环境品质,深化文化内涵,引入特色旅游产业项目,以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养生度假为主导。

  4、大沙镇

  大沙镇是协调区产业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整合肇庆新区和肇庆高新区的潜力发展空间。

近期主要发展城市服务功能、大宗公(路)-铁(路)物流产业以及制造产业功能,未来培育职业教育基地,强化生产性服务。

  5、永安镇

  永安镇是肇庆新区对接广佛的战略性空间,应做好用地控制和整备,为肇庆新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依托肇庆新港码头东区建设发展港后制造业,并为周边村庄提供生活配套服务。

  6、沙浦镇

  沙浦镇是肇庆新区功能南拓承接区。

近期应作为农产品供应基地、保留生态农业观光特色,发展有机农业、都市农业,保护生态环境,远期为肇庆新区功能南拓提供空间。

  7、蚬岗镇

  蚬岗镇是协调区产业发展带上的南端节点,引导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