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8348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doc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

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

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

主要为现状建成区。

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

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以寸滩集装箱港口、龙头寺铁路客运中心、航空枢纽等为标志,主要承接旧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新重庆的城市风貌。

提升蔡家、两路组团中心对北部片区的服务功能,分担观音桥-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职能。

    南部片区为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

是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

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保护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体现山、水、绿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西部片区为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

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西部城镇的重要地区。

片区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务业、休闲旅游等为主导,建设西永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片区南部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楼

    东部片区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

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东部城镇的重要地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建设茶园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重点提升城市功能。

    

(二)城市中心和副中心

    城市中心是具有区域辐射力和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商务办公区、商业区和公共活动中心。

集聚商业、办公、金融贸易、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

强化解放碑地区商贸功能,突出江北城地区商务功能,完善弹子石滨江地区的配套服务功能。

    六个城市副中心分别为沙坪坝、南坪、杨家坪、观音桥-新牌坊、西永、茶园城市副中心,承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

现状四个城市副中心加强区域性的商务办公功能,完善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功能;积极培育西永、茶园两个新的城市副中心。

    (三)组团

    每个组团功能相对完善,组团内工作、生活用地基本平衡,紧凑发展。

包括十六个组团。

    渝中组团:

为两江交汇的半岛地区。

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市级商业中心;解放碑地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央商务区的商贸功能和部分商务功能;朝天门是水上客运交通枢纽。

    大杨石组团:

由杨家坪、大坪、石桥铺等地区组成。

杨家坪是城市副中心;袁家岗是市级体育中心;石桥铺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沙坪坝组团:

由沙坪坝、上桥、双碑、井口等地区组成。

沙坪坝是城市副中心;市级科教文化中心。

    大渡口组团:

由新山村、九宫庙、建胜、中梁山、跳蹬等地区组成。

重钢搬迁后原址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部分职能,重点发展文化娱乐、工业旅游、商务、商贸功能;中梁山、跳蹬是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田坝、建胜地区为物流基地;金鳌寺、白居寺、钓鱼嘴及滨江地带为城市南部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观音桥-人和组团:

由江北城、观音桥、大石坝、冉家坝、龙头寺、人和、溉澜溪、寸滩等地区组成。

江北城地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央商务区的商务功能;观音桥至新牌坊地区是城市副中心,市级行政办公集中地;人和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区的组成部分;龙头寺地区为铁路客运枢纽;寸滩地区为水路货运枢纽、物流基地;丘堡地区为出口加工区。

    两路组团:

由两路、翠云、芦山、王家、木耳等地区组成。

空港所在地;空港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临空型经济,汽车制造业;王家地区预留体育用地;翠云地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的组成部分。

    蔡家组团:

由蔡家、施家梁、童家溪等地区组成。

以居住为主的拓展区,适度发展无污染产业,预留举办国家级和世界级体育赛事的用地。

    大竹林-礼嘉组团:

由大竹林、礼嘉、黄茅坪、悦来等地区组成。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区所在地,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唐家沱组团:

由唐家沱、五里坪、石坪等地区组成。

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拓展区。

    南坪组团:

由南坪、弹子石等地区组成。

南坪是城市副中心;近期市级会展中心,市级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弹子石滨江地区是中央商务区的组成部分,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主的配套服务区。

    李家沱-渔洞组团:

由李家沱、道角、渔洞、珞璜等地区组成。

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珞璜地区为能源基地。

    西永组团:

由西永、虎溪、曾家、金凤、白市驿、含谷、青木关、回龙坝等地区组成。

西永是城市副中心;市级教育科研拓展区,铁路货运交通枢纽和集装箱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北碚组团:

由北碚城区、东阳、歇马等地区组成。

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服务区和旅游文化区,重点发展仪器仪表产业。

    西彭组团:

由西彭、陶家、巴福、石板、铜罐驿、双福等地区组成。

主要的工业拓展区,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铝加工基地。

·2007-10-1318:

47

·回复

·

·重庆Wenshen

·6位粉丝

3楼

    茶园-鹿角组团:

由茶园、迎龙、广阳、鹿角、界石等地区组成。

茶园是城市副中心;预留市级会展中心拓展用地,主要的工业拓展区;界石是物流基地。

    鱼嘴组团:

由鱼嘴、复盛等地区组成。

主要的工业拓展区。

    (四)功能区

    功能区是组团外以现有小城镇为主体的独立城市建设区域,规划以都市旅游服务或教育科研功能为主,包括歌乐山-中梁功能区、黄桷垭-南山功能区、南泉功能区、走马功能区、五宝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

严格界定功能区边界,控制功能区发展规模,不得侵蚀周边隔离绿带,避免功能区与组团或功能区之间建设用地的粘连。

    (五)郊区小城镇

    规划中心镇7个,一般镇32个。

    郊区小城镇分为综合职能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城镇、旅游服务型城镇三种类型。

    五、住宅建设

    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重点保障廉租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的小康水平,住房成套率达到100%。

    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干预,变直接管理为财税、金融、法律、发展规划、土地供应及产业政策等间接管理。

特别要规范住房市场、健全住房市场法规、培育住房金融市场。

加强住房市场调控,缩小住房价格与收入的差距,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制定并执行居住土地供给年度计划,达到供需平衡,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市场效率与秩序,优先供给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保障群体利益。

    六、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

    

(一)指导思想

    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严格控制现有设施用途变更和用地流转,改造现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新建设施适度超前、留有余地。

    

(二)布局原则

    结合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市(片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多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三)文化设施

    1、在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新建一批市级文化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展示城市风貌。

保留、改扩建现有文化设施。

    2、在组团中心建设一批功能性较强的文化娱乐设施。

组团级文化设施必须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博物馆(或文物陈列厅)、展览馆、剧场、电影城等综合性的、能代表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设施。

    3、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完善的基层文化设施体系,以综合性、多功能街道文化站为主,设施要求具有图书阅览、科普宣传、社区教育、体育健身、展览、老年学校、青少年活动、咨询及信息传输等功能。

    (四)教育科研设施

    1、中小学:

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高水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建设优质普通高中,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安排中小学用地,加强现有学校用地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学校用地或挪作非教学用途。

    2、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校布局调整,加快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引进、新建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初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促进科研院所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加强职业学校建设;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继续教育基本需求。

扩建和新建一批高等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

以行政区为单位,整合、优化辖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新建一批社区继续教育学院(校)。

    4、其它教育设施:

以区为单位完善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2007-10-1318:

47

·回复

·

·重庆Wenshen

·6位粉丝

4楼

    (五)医疗卫生设施

    保留和依托现有9所三级综合性医院,扩建2-3所特大型综合医院和一所三级特等综合医院。

在北部片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分别配置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专科医院,在北部新区新建一所涉外大型综合医院;每个行政区设立一个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中心;每个组团应有区级以上(含区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所)。

建设市传染病医疗中心。

每3-5万人口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六)体育设施

    在现有体育设施基础上,续建重庆奥林匹克体育竞赛中心,在大田湾、建胜、虎溪、冉家坝、海棠溪、茶园等地区布置市级体育副中心,预留王家的体育用地和蔡家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用地。

完善组团级体育中心,保证每个组团具备一场二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建设特色场馆,形成完备的体育比赛场馆体系。

    七、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产业总体布局

    都市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重点布局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地区重点布局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二)农业

    在组团之间及郊区,布局以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都市农业。

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水果和休闲观光农业。

    (三)工业

    1、内环线以内不再新增工业用地。

    2、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是工业拓展的主要备选空间。

    新增工业企业原则上要按产业相关性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

将现有布局分散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尽可能调整进入工业园区。

    (四)商贸和会展业

    解放碑地区为市级商业中心,完善观音桥、沙坪坝、杨家坪、南坪中心地区的商务职能,培育西永和茶园中心地区的商务职能,形成六个市级商业副中心。

    完善南坪组团会展中心功能,在人和、石桥铺等地建设专业会展设施,在茶园-鹿角组团预留综合型会展设施用地。

    (五)物流

    结合空港、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枢纽,建设两路、寸滩、团结村三个物流基地,作为服务重庆市域、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在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布局集制造、加工、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大渡口、西彭、鱼嘴、两路、上桥、南岸四公里、界石等综合物流中心。

    八、城市交通规划

    

(一)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整合交通资源,以轨道、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地面快速公交为主体,交通换乘枢纽为依托,推行绿色交通、智能化交通,建成具有山城江城特色、与城市布局相协调、内外通达、安全便捷、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二)铁路

    重庆铁路枢纽范围为北起襄渝线的磨心坡站,南到川黔线的小岚垭站,西达成渝线的铜罐驿站和遂渝线北碚北站,东至渝怀线的鱼嘴站。

形成“三个主客运站、一主一辅解编系统”的枢纽系统。

    规划沪汉渝蓉铁路客运专线(渝利线)及重庆北站货车外绕线、成渝城际铁路、渝万城际铁路、渝泸铁路,对襄渝铁路、川黔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进行扩能。

规划预留重庆枢纽相关联络线,提高枢纽能力,实现客货分流。

    (三)公路

    都市区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为“两环十射”。

    加快乡镇及农村道路建设。

加强高速公路与都市区城市交通转运设施的建设。

    (四)港口

    主城港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的主要口岸、长江上游物流中心的主要支撑,是以旅游客运和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等为主的枢纽港区。

    规划朝天门作业区为水路旅游客运中心,新建广阳坝等旅游客运码头;规划佛耳岩等货运骨干作业区以及其它中小型货运作业区及码头;完善伏牛溪、朝阳河等危险品码头设施。

·2007-10-1318:

47

·回复

·

·重庆Wenshen

·6位粉丝

5楼

    (五)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用地远景按四条跑道进行控制。

规划期内建设东航站区及相应的跑道系统。

加强江北国际机场的用地控制和空域管理,积极推进与空港配套的集疏运交通设施建设,打造集民航、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空港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六)城市道路

    以快速路网为骨架,主次干路为基础,建立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相对完善的片区城市道路网络,合理布局越江桥梁和穿山隧道,在片区道路网络基础上构建都市区“片区网格自由式”的道路网系统。

都市区快速道路总长约647千米,规划主次干路总长约2948千米。

    (七)越江通道及大型穿山隧道

    现状及在建道路越江通道22座,规划新增道路越江通道共7座。

嘉陵江上规划在双碑、红岩村、千厮门等地新建3座跨江大桥,长江上规划在白居寺、郭家沱、西彭、东水门等地新建4座跨江大桥。

    现状及在建穿越中梁山、铜锣山的大型道路穿山隧道共9座,规划新增中梁山、铜锣山的大型道路穿山隧道3座。

穿越中梁山的规划在双碑、陶家等地新建2座。

穿越铜锣山的规划在慈母山或南山新建1座。

    (八)步行交通

    优化步行环境,保护和完善城市步行系统,结合电梯、扶梯、缆车等辅助交通方式,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

在商业中心区、车站码头、大型集散场所普及无障碍通行设计。

沿城市道路每隔250-300米设置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

采用人行横道过街方式必须设置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标志及信号灯,道路宽度在六车道及以上的应在道路中央设置人行安全岛。

    (九)公共交通

    建立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为主体,其它公交方式为辅助,多种方式并存且有效衔接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

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改善居民出行结构,公交出行分担率近期达到35%,远期达到45%-50%。

    规划轨道基本线网约364千米,呈“一环六线”布局形态。

规划远景轨道线网约513千米,呈“一环九线”布局形态。

加快轨道交通三号线建设,“十一五”期间启动轨道交通一、六号线,规划期内基本实现“一环六线”的轨道线网主骨架。

城市中心、副中心和组团中心地区的轨道线路宜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利用西永至铜罐驿的铁路西铜便线、菜园坝至西彭的成渝铁路线等铁路线路开行城市客运列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

在城市新区或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线网。

    (十)交通换乘枢纽和停车

    依托轨道交通车站,结合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大型对外客运站、内环线及外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城市交通换乘枢纽。

在小什字、两路口、大坪、观音桥等地区布置一级交通换乘枢纽,在李家沱、建胜等地区布置二级交通换乘枢纽。

    停车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实行交通区域差别政策。

渝中半岛地区停车供给适度从紧,其它地区停车供给基本满足。

    九、其它市政基础设施

    

(一)供水

    科学合理利用过境水资源和当地水资源。

规划2020年,城市人均综合日用水量350-500升,供水普及率100%;郊区小城镇人均综合日用水量250-350升,供水普及率接近100%。

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公用水厂。

划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

提高城市用水效率,积极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

积极开展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

    

(二)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

    污水必须达标排放。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2020年达到90%。

污水处理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妥善处置污水厂污泥,规划设置6个污泥集中处置(理)中心。

加快污水管网建设,逐步改造不合格的管网。

雨水宜合理收集利用,就近排放。

改造、完善城区雨水管网。

    (三)电力

    加强城市输配电网改造建设。

规划预留特高压电网走廊,逐步建成500千伏电网,220千伏电网按负荷分片供电,规划扩建、新建一批220千伏变电站。

110千伏电网逐步伸入负荷中心和城市密集区就近供电。

·2007-10-1318:

47

·回复

·

·重庆Wenshen

·6位粉丝

6楼

    (四)燃气

    优先发展民用气,鼓励汽车用气。

优化燃气气源结构。

加强城市供气与安全的保障。

至2020年城市气化率达98%。

加强气源及输送管网建设,都市区形成三个层次的燃气环网。

加快调整和改造不合格的输配气管网,合理布置城市配气站。

    (五)通信、邮政、广播电视

    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通信枢纽、信息中心。

完善长途光缆干线传输网,建成现代化的邮政网络,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现光纤干线联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8%,全面建成数字广播电视系统。

合理布局各类无线电台、站,建立有良好电磁秩序的空域,保护重要的无线通信、广播设施的空域环境和场区。

    (六)地下管线综合

    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管线空间,地下管线应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新区开发必须先行建设地下管网。

城市道路、重点建设项目和居住区内的给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力、通信、有线电视、路灯等各类管线均应实行地下埋设。

管线的位置应按管线综合规划的要求确定,在有条件的重要道路及地区,应设置综合管线共同沟。

各类通信线路应共用走廊。

    (七)环卫设施

    2020年,城市垃圾收集率基本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资源化率达到80%。

加强水面环境卫生管理,建设鸡冠石、悦来和江津等环卫专用码头。

建设和完善社会车辆清洗场、环卫专用车辆服务维修基地、环卫监测和科研基地等配套设施。

完善城市粪便处理系统,加强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建设城市粪便集中处理场。

    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绿地系统建设

    

(一)目标

    规划至2020年,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逐步得到修复,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初步建成生态型城市。

    

(二)景观生态功能规划

    划定生态功能区,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空间。

建立森林生态屏障,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区,将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和湿地、山岭山脊等外围大片绿地与城区内的绿地、绿岛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型生态绿地系统。

    1、生态控制区

    规划设立静观-古路、统景、明月山、嘉陵江小三峡、北碚-西永、白市驿、两路、金鳌寺-云篆山、广阳岛和樵坪山等生态控制区。

严格控制生态控制区内的城市建设活动,严格保护组团隔离绿带和山坡绿地。

    2、生态廊道

    都市区内山脊一级生态廊道包括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山体;都市区内山脊二级生态廊道包括龙王洞山、北部中央山脊线、渝中半岛中央山脊线、南部中央山脊线、桃子荡山等。

水域一级生态廊道为长江、嘉陵江;水域二级生态廊道为御临河、五布河、梁滩河、一品河、黑水滩河、后河、花溪河。

    (三)环境污染防治目标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是:

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达到90%左右,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小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