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8412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一章规划的背景与依据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具有从事运输(或运输代理)和仓储两种以上经营范围,能够提供运输、代理、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现代物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现代物流业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推进我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依据《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快速发展,为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见图1、图2)。

2006年达到4790亿元,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13美元,我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22.8:

37.9:

39.3演进为2006年的13.4:

48.6:

38,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见图3)。

日益增强的国民经济实力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1“九五”和“十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比较

图22000年、2005年和2006年生产总值比较

图32000年、2005年和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比较

2.城镇化进程加快,扩大了物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十五”以来,我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聚集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见图5、6)。

2006年,全区城镇人口达到1164万人,城镇化率为48.6%。

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增长10%。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5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67元,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2元,增长13.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3%,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比上年降低4个百分点。

居民文化教育等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汽车、住房和文化教育消费成了新的消费热点。

这些都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图5“九五”和“十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图6“九五”和“十五”以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

3.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拓宽了物流业发展的领域

“十五”以来,我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238.8亿美元,年均增长19%。

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655.6亿元,年均增长46.4%。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3.32亿美元,年均增长54.8%。

我区在国家向北开放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与俄罗斯和蒙古的经济技术合作步入新阶段。

口岸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口岸过货量达到3025万吨。

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口岸经济的快速发展,拓宽了我区物流业发展领域。

4.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加大,迫切要求物流业加快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突出,能源消耗水平偏高,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煤炭平均回采率仅为45%左右,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工业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呈增加趋势(见表1、表2),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较为突出,地下水超采,部分河流、水库水源受到污染,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大,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将加快向城镇转移,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所有这些问题,对我区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表1:

内蒙古自治区废水及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年份

废水排放量(万吨)

废水中COD排放量(万吨)

总量

生活及其它污水

工业

总量

生活及其它污水

工业

2000年

46192

24348

21844

25.6

12.7

12.9

2005年

56241

31274

24967

29.7

14.2

15.6

增减率

+21.8%

+28.4%

+14.3%

+15.6%

+11.8%

+20.2%

表2:

内蒙古自治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

年份

二氧化硫(万吨)

烟尘(万吨)

粉尘

总量

生活及其他

工业

总量

生活及其他

工业

2000年

66.4

15.8

50.6

48.4

18.1

30.3

17.6

2005年

145.6

16.0

129.6

77.8

17.5

60.3

45.6

增减率

+119.3%

+1.3%

+156.1%

+60.7%

-3.3%

+99.0%

+159.1%

第二节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能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进一步发挥我区整体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内蒙古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更重要的在于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

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全区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推进资源、信息、人才等要素流动整合,实现市场配置的最优化。

有助于推动我区物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进而提高我区社会信息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2.发展物流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物流业能更好地推动物资合理流动,从而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我区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首先,物流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农畜产品的流通,从而将农牧民的更多精力和资金集中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上,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物流业的发展为我区工业企业提供了降低物流成本的机会,促进了生产流程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区新型商业企业和业态形式的发展,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领域发展,如装备制造行业和信息产业等。

3.发展物流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现代物流业,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消费者需求、市场发育程度和资源环境等因素。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没有流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各类资源在全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形成有利于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物流和绿色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活动对资源、环境和安全的影响,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4.发展物流业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我区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跨度较大,初步形成了蒙东地区、金三角地区、小三角地区等多个经济发展区域。

我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对俄、蒙两国的经济发展圈中。

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冲破由各种规制带来的市场壁垒,物流产业是打破区域间市场壁垒最现实、最有效的突破口。

加快物流服务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必将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我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发展物流业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

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流通业是容纳社会劳动力较多的行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扩大流通企业规模,发展连锁经营,增加营业网点,发展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等行业,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就业,缓解当前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远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有利于优化流通业态结构,及时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方便快捷的服务,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

第三节规划编制依据

2006年我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立足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运输物流业。

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加强运输物流信息系统工程和物流集散网建设,推广厢式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快递服务,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和呼伦贝尔运输枢纽,形成五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园区。

推进南联北开的跨国运输大通道建设,开辟国际物流市场,把我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继续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批发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

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引进和发展大型流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增加农村牧区商业网点,健全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网络。

加强农畜产品、能源重化工业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

适应居民餐饮消费社会化和旅游消费扩大的需要,加快民族餐饮等特色产品开发。

鼓励特色餐饮品牌“走出去”,推动连锁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我区物流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储波书记、杨晶主席、任亚平副主席、余德辉副主席领导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成为编制本规划的重要依据。

在编制规划时还依据了以下文件: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中央9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2.《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3.《内蒙古自治区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4.部分盟市的物流发展规划。

第二章规划的基础与条件

“十五”以来,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19.4%下降到2006年的18.3%。

2006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5%,占服务业的17.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我区的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发展较快。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物流体制和政策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第一节内蒙古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现状

(1)社会物流总量显着增加。

2005年,全区各种运输方式实现货运量73082万吨,是“九五”期末的1.6倍。

其中,铁路22060万吨,是“九五”期末的2.3倍,占总量30%,其中出区物流货运量达到16000万吨左右;公路51020万吨,是“九五”期末的1.5倍,占总量近70%,其中出区货运量达到30000万吨左右;民航2万吨,与“九五”期末持平。

煤炭、化工产品、钢铁、农畜产品等是我区主要外运货物。

(2)物流运输收入增长较快。

2005年,我区各种运输方式实现运输收入22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近20%。

其中,铁路货运收入111亿元;公路货运收入113亿元;民航货运收入0.06亿元。

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达到351.2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高达23.58%。

(3)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一是交通运输线路里程有所增加。

截止2005年底,全区铁路线路里程0.77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9万公里;民航通航里程5.5万公里;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510公里、11683公里、14749公里;二是交通运输场站设施明显改善。

截止2005年底,全区拥有铁路货物运输场站400余个;公路货运场站40个;办理民航货运业务的机场9个,其中口岸机场3个。

三是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各类商业网点32万多个,各类交易市场1821个,其中,建筑面积在5000平米以上的大型商场354个。

(4)物流经营企业成长较快。

截止2005年底,全区注册并已开业的物流企业977户,经营范围以运输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496户,占总数50.8%;以仓储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281户,占28.8%;其它物流企业200户,占20.4%。

通过调查,我区物流企业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铁路、公路、民航、邮政部门利用既有的运输资源优势,开办创设的以大宗物资、快件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

呼和浩特铁路局沿铁路线已建成8个物流公司,是我区中西部地区从事大宗物流运输的骨干力量。

内蒙古民航客货代理公司在全区9个民航机场均设有业务办理机构。

内蒙古邮政物流局利用邮政运输网络资源和运力优势,业务范围覆盖全区12个盟市的所有旗县和乡镇,是我区物流企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是国内一些大型物流公司以及区内一些传统运输、仓储公司改制设立的物流企业。

中远、中外运、中铁集装箱、宅急送、敦豪等大型物流集团公司,纷纷落户我区,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我区传统运输企业也积极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赤峰中昊物流公司是我区唯一一家进入国家百强物流的物流企业。

包头国际集装箱公司专门从事国际物流业务。

内蒙古物资储运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专门从事物资运输、仓储的物流企业。

安快物流集团是我区一家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专业集团公司,其物流网络已经覆盖我国华北、西北地区。

三是以商业连锁配送为主的物流配送企业。

北京华联、国美电器等国内较大的商业连锁企业纷纷进入我区。

我区的医药连锁业也发展较快,内蒙古福瑞药业连锁公司已发展成为自治区重点企业。

此外,以“为车找货,为货找车”为主的配载服务部,也从事物流的相关业务。

(5)运输和仓储能力明显改善。

截止2005年底,全区共有24.9万辆载货汽车,其中营运汽车18.5万辆,核定载货能力总计141万个吨位,是“九五”期末的1.6倍和2.7倍;境内铁路部门拥有机车892辆,运用货车5000辆;民航飞机15辆。

目前我区专门从事仓储业务的企业达到500多家,遍布全区各盟市、旗县,大都拥有上万平米的仓库,仓储货物包括粮食、食油、化工产品、土产五金、日用百货等各类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

(6)工业企业物流需求持续增加。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交通量占全社会交通量比例大约为90%。

2006年,自治区60户重点企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总体呈现出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

实现利润首次超过100亿元,达到109.67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33%,涌现出大唐、蒙牛、希望铝业、包钢、北方电力、伊利、东升庙矿业、鄂尔多斯羊绒、包铝、亿利资源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

2006年,自治区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运量快速增长。

据统计,30户重点煤炭企业完成铁路运量17690.6万吨,同比增长18.9%,其中,出区运量完成14775.0万吨,同比增长20.1%,区内运量完成2915.6万吨,同比增长13.1%。

按照自治区重点煤炭企业所在铁路局统计,呼和浩特铁路局完成2812.3万吨,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区运量2117.8万吨,同比增长24.3%;大准铁路完成3889.2万吨,同比增长29.1%,其中出区运量2830.5万吨,同比增长36.9%;哈尔滨铁路局完成1702.2万吨,同比增长14.4%,其中,出区运量1453.7万吨,同比增长7.5%;沈阳铁路局完成2406.9万吨,同比增长9.3%,其中出区运量1733.8万吨,同比增长12.7%;兰州铁路局完成32.5万吨,同比增长36%;包神铁路完成6846.7万吨,同比增长16.6%,其中向南上神朔线运量完成6606.7万吨,同比增长17.7%。

随着我区工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产品生产的持续增长,预计对物流的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将保持在30%以上。

(7)区域物流中心开始形成。

由西向东逐步形成各具特点的区域物流中心:

以蒙西、巴运物流园区和庆鑫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小金三角”焦炭、水泥、高载能产品物流基地。

以包头市九原区、包钢钢材交易中心为核心的包头煤炭、钢铁等生产资料物流基地。

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林格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呼和浩特牛奶制品、电子产品物流基地。

以通辽蒙东物流园区、霍煤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通辽物流基地。

以满洲里口岸木材加工贸易为主的满洲里物流基地。

(8)商业连锁经营发展较快。

国内有影响力的华联、王府井、家世界、苏宁、国美等连锁企业集团,纷纷在我区开设连锁经营店。

我区以福瑞药业连锁公司为代表的连锁药店,成为药品零售的主力。

2.存在的问题

(1)现代物流意识不强。

一方面,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管理和组织企业物流的主动性较弱。

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使得大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经营模式,不愿将物流业务外包。

目前,自治区60家重点企业、20家重点煤炭企业物流费用占生产成本比例高达20%,仅有霍煤集团、大安钢铁、伊利、蒙牛、乌海君正等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物流业务外包。

(2)物流管理缺乏统筹协调。

物流业是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统一协调和整体推进。

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是按照行业分设部门进行管理的,影响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容易造成条块分割,形成了物流业发展的障碍。

(3)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2004年,自治区出台了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60条政策,对促进服务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与现代物流发展的有关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如市场准入、税收征管、口岸通关、物流设施、第三方物流等,这是影响我区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性原因。

(4)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目前我区每万平方公里公路和铁路里程水平较低,公路、铁路运力一方面长期不足,另一方面返程空载率较高。

公路运营车型单一,普通载货汽车运输比重高达97%,集装箱运输车仅占2%,客观上制约了物流发展。

(5)物流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

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2006年,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对建立物流统计核算体系提出了要求,但目前我区统计核算制度尚未建立,对物流运行的总体情况难以准确把握和分析监测。

第二节物流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1.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

我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呈东北、西南向狭长地带,地域辽阔,地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

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同东北、华北、西北三个经济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即是京津和环渤海地区的腹地,又是华北沟通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同时也是东部地区的资源供给区,具有“承东启西,南联北开”的区位优势。

我区还是连接欧亚的交通要道,两座“欧亚大陆桥”从我区境内通过。

(2)政策环境

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明确提出了发展要求。

同年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政策的规定》(内政发[2004]48号),《规定》在税费政策和价格、土地政策等方面明确给予商贸流通企业、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各项鼓励、优惠政策。

将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发布政策规定予以大力发展。

(3)市场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强特色农畜产品的产业化基地建设。

201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50亿斤,鲜奶年加工量达到1320万吨,龙头企业力争进入世界乳业20强,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

同时,将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着力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

能源工业,要建成5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基地,其中1亿吨以上2个,全区煤炭产能达到5亿吨。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甲醇(包括天然气制甲醇)产能1000万吨,煤制油1000万吨,煤焦化100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达到1000万吨。

冶金工业,重点实施包钢千万吨工程,钢铁产能分别达到1200万吨,板材产能达到700万吨。

依托包铝、希望铝业、大唐铝业和霍林河铝业四大企业,大力发展电解铝深加工产品。

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适度扩大生产规模。

冶金工业产能达到2000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区继续通过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10亿美元以上。

继续加强口岸贸易区、出口加工贸易区以及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口岸贸易量。

鼓励自治区及国内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与俄蒙合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口岸加工贸易。

预计2010年,全区口岸过货量将达到3500万吨。

2.不利因素

(1)物流节点建设薄弱

在长期的建设中存在重线路规划建设,轻节点建设的问题。

我区现有物流系统中能承担现代物流系统核心重任的不同线路交汇的“综合物流结点”还没有。

不过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自治区政府已经发现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2)工商企业物流外包准备不足

自治区工商企业物流外包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和流通企业自身具备较大的物流运输能力。

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

在全社会范围实现物流设施和人员的合理交流和流动。

二是大部分企业还未开始专注于提高其核心技能与能力,还没有明确企业发展的着力点,还不太了解企业应加强或外包哪些业务,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是企业对现有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不了解,不能提出适合自己的服务要求。

(3)现有物流企业规模小、档次低

我区目前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仓储和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实力都较小,网络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

与区外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相比我区的物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还须加快发展步伐。

全区现有物流企业中,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只有很少的企业能提供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

行业中的竞争方式以竞价为主,产业发展处在恶性竞争的状态,缺乏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良性竞争。

同时,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方面还较为落后。

企业间不能进行各尽所能的分工协作,从而达到业务的共赢。

(4)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没有适当的渠道了解物流企业的信用程度,工商企业对物流外包心存疑虑,因而大部分工商企业选择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

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交易的成本,浪费了社会资源,增加了国民经济负担。

因此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乃至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信用体系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效率与和谐。

第三章规划的战略构想

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现代物流业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主导产业。

我区地域辽阔,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国内横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

根据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产业分布,物流业发展也将形成与西北及华北经济区相融合的西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