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47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docx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习题

一、单选题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

A.精读马列原著B.熟记基本原理C.理论联系实际D.深入调查研究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

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

4.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

5.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B)

A.理论基础B.核心内容C.指导原则D.前提条件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B)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7.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A)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空想社会主义

8.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

A.配第、斯密、李嘉图B.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

C.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9.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

A.理论品质B.理论基础C.理论核心D.理论内涵

10.黑格尔、费尔巴哈是(A)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世界是统一的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原有的度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

5.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C)

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具体分析法

6.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这两大基本派别是(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广延性B.持续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9.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

1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1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

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1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

1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 )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9.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D)

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

2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B)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2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27.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B)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8.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D)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9.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C)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参加社会实践D.研究实际情况

30.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3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3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3.“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D)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34.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

A.客观性B.变动性C.社会性D.能动性

35.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6.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

A.一元论B.二元论C.唯物论D.唯心论

37.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

38.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D)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9.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一种(C)

A.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41.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D)

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4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3.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D)

A.坚持实践的观点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C.坚持辩证的否定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强调的是(D)

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45.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D)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4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C)

A.持续性B.绝对性C.一维性D.伸张性

1.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

3.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都具有(B)

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全面性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 )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6.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D )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10.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

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

1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B)

A.唯心主义辩证法B.唯物主义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2.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

A.真理是有价值的B.有用即真理C.真理是永恒的D.真理是万能的

1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C)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

1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定是非

15.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C)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

1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17.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C)

A.感觉、概念、判断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知觉、表象D.感觉、知觉、推理

18.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B)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

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主观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

2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21.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D)

A.能动性B.间接性C.客观性D.直接性

22.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B)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25.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D)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7.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28.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2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因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D)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类似经验论的错误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30.“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C)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

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3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D)

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B)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4.“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35.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A)

A.辩证运动B.绝对运动C.相对运动D.辩证否定

1.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B)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生产方式是(D)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A)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B.先进思想的传播C.英雄人物的组织D.人口数量的增多

4.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

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

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9.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

1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C  )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 )

A.唯一动力B.最终动力C.根本动力D.直接动力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13.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B)

A.意识形态划分法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C.文化形态划分法D.政治形态划分法

14.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A)

A.历史决定论B.历史被动论C.历史宿命论D.历史意志论

15.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A)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1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8.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C)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20.地理环境是(D)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21.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D)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2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24.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C)

A.人的心理素质B.人的文化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自然属性

25.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B)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6.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D)

A.具有自我意识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制造使用工具

27.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A)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

2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B)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29.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3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31.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33.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科学属于(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