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514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课题

口算乘法(例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5=2×380=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

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个人修改

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各。

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教后反思: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

笔算乘法(例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1、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415×3=298×3=523×3=

2、笔算

24×12=44×59=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问: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176×47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七第3题

个人修改

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

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说一说你的想法?

教后反思: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三课时

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16`×8=36×2=

46×20=4×160=3×150=

150×6=26×7=20×19=

200×73=900×24=430×8=

15×6=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145×27=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152246

×16×23×34

---——————————

804156964

134104638

————————————

9381196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46×215=224×36=

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七第10、11题

个人修改

 

教后反思: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观察、计算、猜想、验证等操作和思维活动,培养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第四课时

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53×30=20×700=40×22=

40×72=40×72=40×72=20×20=40×90=502×7=

608×5=908×4=400×50=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30

—————

4800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八第3、4、7题

个人修改

 

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第一,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的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第二,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写竖式时先把两个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然后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的总个数添在乘得的数后面。

使学生明白计算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是一样的。

 

教后反思: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

学生掌握的不错!

可部分学生太过于马虎!

教案

第五课时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会速度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

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

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八第10题

个人修改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后反思:

教学时,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

第六课时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试试看

6×2=8×125=6×20=24×125=6×2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25×160=40×4=25×40=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第59页4、5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6×2=8×125=

(2)8×4=25×160=

6×2=24×125=40×4=25×40=

6×200=72×125=20×4=25×10=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个人修改

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后反思: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案

第七课时

课题

乘法估算(例5)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

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

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

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

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

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  )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

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第63页8、9、10、11、12

个人修改

师: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

为什么?

小组内交流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估算方法,反馈交流情况,引导开展课堂讨论。

教后反思:

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

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

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