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660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8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每单元一般由3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本册所设专题依次是神话与传说,人间天平,科学与发现,情暖人间、中华文化、校园畅想曲。

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二、教材的特点

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单元前安排了单元导语和情境图,而且选文新,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注重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背诵包括背诵指定的段落和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部分,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

3、密切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满足学生“我要写的需求”,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引导他们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2、在识字、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如让学生进行形近字比较、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等,提高识字的效果,并认真用好生字书写本,要求书写更规范。

3、抓住单元导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第一单元的导语中有“认真阅读本单元的神话传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教师应根据每单元训练的重点,从课文特点出发,组织教学,加强学生朗读和默读的练习,教师可以示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体会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

注重课后思考题在教学中的渗透,把课后问题自然地融于课堂教学当中。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更加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教师不必做太多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学生的词句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注重每篇课文好词佳句的积累,注重“积少成多”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背诵,还可让学生积累课外读物中的好段、好篇,并要求摘抄在采集本中,经常诵读。

5、口语交际教学不容忽视,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6、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写好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说真话,说实话,表达真实的情感。

注意引导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乐于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1、《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为缴与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奕:

通:

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

诲:

这句话的意思是:

(3)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的意思是: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

虽:

之:

俱:

这句话的意思是:

(5)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为:

弗若:

这句话的意思是:

(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

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

(7)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

探汤:

这句话的意思是:

(8)孰为汝多知乎?

孰:

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二人一起学下棋,怎么在学,学得结果怎样?

(2)《学奕》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他们为什么争辩?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填写下表。

人物

认为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一个小孩

另一个小孩

得到的启示

(4)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那个人物?

为什么?

2、《匆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收集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二、我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思考课文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三、我会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四、看拼音写词语。

五、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形近字组词。

六、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和()。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句话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

3、“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作者运用极新奇的比喻,把()比喻成(),把()比喻成()。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的愁绪。

4、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

七、文章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句?

体会作者的情感。

3、《桃花心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二、走进课文了解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

我们从桃花心木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一、自由读文,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1、检查自测

①给这些字注音并读准:

萎锻空种  

②这些字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写两遍:

番锻雅勃  

③会读:

插秧枯萎基业幸而一番考验锻炼转化优雅

④不理解的词语有:

2、你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3、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4、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

划出有关句段。

5、读文章,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浇水时间  浇水的量  

6、我的内心先是后来是再后来是,练习读出我的此刻心情。

7、如果这个种树人生活在你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四、展示交流

师述:

: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

2、你读了种树人的话后,你的观点是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从种树人的话找)

  

2、读句子①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②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③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我明白了我也像种树人一样来读读这两段话。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

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二)引领思维,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

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这里“不确定”是。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作者是用借喻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是因为  

(三)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对前来散步的人说;

3、我们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光是说树的成长,也告诉了我们人的成长经历一些挫折、一些磨难,会成长的更快,更坚强。

你想对我们这些家庭中“小皇帝”、“掌上明珠”说  

●课堂小结1、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想记住什么?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老师送一句话:

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4、《顶碗少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展示交流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

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

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

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

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会怎么想?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

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画下来。

(4次)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

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手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读准“搔痒、窈窕、爱憎、冒险、薄弱、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并能理解窈窕、养尊处优、附庸、堂皇的词义。

2.我能通过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用心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题目。

通过观察、诵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写法。

3、我能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①

    ②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法提示:

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

(1)字词:

读音:

搔(   )痒、窈(  )窕(  )、 爱憎(    )、附(  )庸

养尊(   )处(   )优 、  薄( )弱、   渺(  )小、

解词:

①   养尊处优:

②   附庸:

③   堂皇:

④   窈窕:

(2)说说看,作者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二、交流展示:

1.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默读批划重点语句,填写下面表格,并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手指名称

姿态(形状)

性格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

 

 

 

 

体会提示:

(1)思考: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全文,我知道了作者是用下面的几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手指的:

(提示: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说明)

例如:

“拿笔的时候,……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                         )的性格特征。

 

 

(3)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       )。

比如这一句:

(               

                                                              )

(4)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作者丰子恺,于是查找了他的相关资料:

 

四、拓展阅读,自我展示

阅读诗歌《手》

这首小诗表面上是写(                   )的形状,实际上是在赞美(

                ),告诉我们(                            )的道理。

课外积累:

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

请你搜集带“手”字的成语。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

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

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

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6、《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

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2.默读静思,整体把握《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想一想: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并完成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三、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民风民俗的认识。

四、积累提高:

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对联或者诗词,请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xúncùjiǎo

初()酿()()子

biānzhenɡ

()炮风()

bànɡuànɡsuànmài

杂儿庙会腊八芽糖

二、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

2、请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庙会上有赛马的。

庙会上有赛骆驼的。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chǔchù)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不许间(jiānjiàn)断,炮声()。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jiàojúe),而都要守岁(suìshuì)。

1、用横线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2、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3、按照原文填空。

4、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7、《藏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咆哮、旷野、吉祥、恐怖、一无所有、能歌善舞、”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学课文

  1、读课文,要推荐的生字词有:

  

  2、熟读课文,思考: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3、藏戏的开山鼻祖是,他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为了

  

  4、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

藏戏的演员必须戴着演出,表示戏中的人物身份;演出时以作背景;藏戏有固定的演出程式,开场:

  正戏:

  结尾:

  藏戏的唱腔、动作:

  藏戏的演出时间:

  二、互动交流

  1、课文的开关连续写了三个反问句,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2、藏戏为什么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

  

  

  3、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三、拓展:

  我们生活的地区有什么剧种,你看过那些戏曲演出?

8、《各具特色的民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自学提纲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检测练习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2、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客家民居相关特点。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3、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讨论更正

1、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位 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2、傣家竹楼——绿色人家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

练习设计

一.给带点子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世界民居奇葩〔bāpā〕

2.用鸡蛋请做黏(niánzhān)合剂

3.二层当贮(chúzhù)仓

4.在土中掺(cānchān)石灰

5.一幢幢(chàngzhuàng)竹楼

二.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序号。

⑴举例说明⑵数字说明⑶比较说明⑷打比方说明

1.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

()

2.一百之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

3.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楼。

()

三、拓展阅读:

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

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

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

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

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