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089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docx

第一章什么是物理文化

第一章:

什么是物理文化

每个人都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载体。

他有自己从小习得的地域文化、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自己职业共同体文化。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在和其他群体比较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我们身上有物理文化的元素。

物理文化客观存在,而且可以理解与表达,对物理文化的研究正在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研究方向。

物理文化概念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广泛的教育应用。

 一、文化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物理文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科学文化。

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以人类活动本身为基础的,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表现各异,人们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化的定义就不尽相同。

  1、文化的定义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他们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说,从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0余种,他们还将这些定义归纳为五种类型:

  描述性定义:

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及习俗等的复杂整体;

  历史性定义:

认为文化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相传、积累而成的社会性遗产的总和;

  规范性定义:

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和行为方式,提供模型、风格和准则;

  心理性定义:

认为文化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对象包括传统的谋生方式和反应方式,以其有效性而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

  结构性定义:

文化是概括各种外显或内隐行为模式的概念。

文化基本内核来自传统,其中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它又是制约、限制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现代史上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梁漱溟、蔡元培、梁启超、胡适等对文化概念也有过各自的解释。

  对于文化研究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去考察、归纳,因而在近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对文化概念的解释仍在不断地增加。

我国权威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是: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由上可见,文化概念的准确定义是不容易的,但是通过以上简要阐述,我们对文化概念的定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有帮助。

  2、 文化概念的基本含义

  如何理解文化概念的基本含意呢?

我们可以从文化特征、文化系统、文化要素三个方面来理解。

  

(1)文化具有人化的特征。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世界始终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世界,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

如日月星辰、原始的山川河流、森林草原,野生的动植物等等,一切未经人类实践活动作用过的自然物,没有体现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作用,因而不是文化或文化现象。

虽然人的活动,人的创造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但是文化凝聚人的智慧,人的活动,人的创造。

自然物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经过人的加工制作,就打上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创造的烙印,成为人工制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就体现了文化,属于文化现象。

原始森林中生长的树木,花草都不是文化,而经过人的移植、培育、重新布置规划,并与人造的建筑物结合,所构成的园林则体现了一种文化。

再如铁矿石是自然物,而经过人工冶炼,加工制作成条形磁铁,就不再是自然物,用它演示自然界同种磁极相互排斥,异种磁极相互吸引现象,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为一定的人群或社会共有、共享、它是一种有普遍性的存在物。

人是社会的人,个体是社会的个体,个体的活动是通过社会的联系来实现的,人的创造活动是由社会的共同创造来实现的,如一种建筑式样的确定,是经过若干工匠世代改造,逐步确定下来的;人造卫星的发射更是凝聚了无数代人集体创造的智慧。

文化既是社会创造的,也是社会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有范围大小的不同,最普遍的文化当然是为人类所共有,还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某些社会群体具有的群体文化等(如大学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作为人类创造物的文化,有的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中,有的体现在精神产品中,如欧式建筑、中式建筑、金字塔、万里长城,都体现了各自的文化。

有形和无形的精神产品,如书籍、音乐、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

  

(2)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系统科学认为: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可以区别的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作用,形成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它从属于更大的系统。

由此我们可以把文化这个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

人类文化或地球文化系统可以分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系统又可分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又可分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

中国文化又可细分为汉文化、满、蒙、回、藏文化等。

而汉文化由于地域不同、民系不同,又有不同的文化,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等。

科学文化可分为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生态文化等。

  (3)文化由若干要素构成。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有其组成要素,但是由于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文化要素的理解也有差异。

  3、 文化的构成要素

  有人把文化的要素分为三个方面,也有人把文化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

  新进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莱斯利·怀特,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的系统,可分为三个文化亚系统:

  

(1)思想意识系统,也就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它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科学意识等。

  

(2)社会系统,也是文化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它包括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

  (3)技术系统,也是物质的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

它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它物质产品。

  而按人类学大师功能学派缔造者,马林诺夫斯基的论述,一种文化应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1)物质设备,人类要生存,就要不断地作用于自然,创造器具和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同时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和物质设备。

人的物质设备:

器物、房屋、船只、工具,以及武器,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方面,他决定了文化的水准,它决定了工作的效率。

  

(2)精神产品,即一套知识系统、一种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

单单是物质设备没有精神相匹配的部分,是死的,是没有用的。

人们需要知识来制造器物、工具,应用它们。

(3)语言符号,运用语言符号传达信息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基本手段,而文化系统中的人必须掌握语言习惯、概念模式和符号体系。

某种文化背景的人必然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某些象征符号。

  (4)社会组织,组织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社会组织是集团行动的标准规矩。

它由经过挑选的优秀分子组成,它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和章程,它有赋予一定权力的分层领导和管理体系。

4、文化的传播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从文化中心地带,向其它区域和人群扩散。

有自然扩散和有组织地扩散。

(1)自然扩散。

这种扩散是不受有关人群的引导,是朴素的,无意识的或者说是自然的,自然扩散的最佳状态是在文化的原始状态。

我国的汉族倾向与守疆,因而自然扩散为主。

(2)有组织的扩散。

这是有意的,有周密计划的向外传播。

欧美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扩张其疆界的倾向。

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冲破地理界限。

有组织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传播他们的文化。

二、科学文化概念的起源

1、科学从知识体系到文化背景

很久以来,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观点,没有人反对,也很少有人怀疑,人们不断以各种方式强化这一观点。

我们不妨引证如下:

前苏联《简明哲学词典》对科学的定义是:

“在社会历史生活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体系”。

我国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定义是: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⑹现代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伊姆雷•卡拉托斯认为:

“科学一词便成为最受尊敬的那一部分知识的名称。

”⑺

我国科学学研究方面早期最重要的著作《科学学纲要》对科学概念有更为清楚一些的解释“科学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认识:

虽然任何科学都是一种知识,但并不是任何一种知识都是科学,科学知识必须是正确反映事物关系、能说明事物本质、能表现事物规律的知识;同时科学还必须是按照事物的客观逻辑经过整理的、有头有尾的系统知识。

”⑻他们还认为科学具有:

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逻辑系统性、真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学者们的定义是清楚的,也没有错。

但是随着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大众心目中以上传统的科学概念正在淡化,科学的文化特点凸现出来了。

科学的含义原本是清楚的,边界也是分明的,当科学直接影响了公众的生活以后(早期的科学研究限于学者的兴趣,对公众的生活不发生太大的影响),科学观念和科技产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文化背景。

人们谈起科学,有时指的是导致科学发现的科学方法;有时指的是源于科学发现的知识;有时是指有了某些科学新发现和新技术。

近代科学诞生之后,在解释世界的理论层面,科学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不仅科学知识成为人类解释世界的“标准答案”,科学对自然的理解如自然观、宇宙观、真理观也渗入到人类一般思想之中。

科学已经渗入到人类一般思想之中,改变了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无疑,公众对科学文化的理解与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作为文化的科学也能够超越具体的科学知识,直接进入公众的思想深处。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之后,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技术。

在人类文化中,直接融进了科学之技术的成分。

由于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在技术创新上的能力显著增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与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应用有直接的联系;现在没有人能够抗拒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科学的巨大力量,他给人类社会造福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技术使人类在黑夜拥有光明,使地球上几十亿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使现代人极大地享受了交通和通讯便利,使家务劳动被现代化的机器代替,使城市人口具有更多的休闲和学习时间,这些都成为了人类当前的文化背景。

现代社会没有人能离得开科学思维方式,也没有人能离得开科技产品,最简单的例子是没有人能容忍停电,假如停电人们将不知怎样工作和生活。

由早期学术圈的纯理论研究,到近代工业革命,解放人们的生产力,到现在的对科学思维和科技产品的依赖。

科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它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行业,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有、共享的时代文化背景。

2、科学文化概念起源

大家知道科学文化概念是英国人查尔斯·斯诺(CharlesPercySnow,1905-1980)最先提出的,1956年,他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

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

斯诺把这两种对立的势力称为两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

斯诺认为,存在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学者(斯诺称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一种是科学家的文化。

斯诺发现,他们的才智相近、种族相同、社会出身差别不大、收入相差不多,但却几乎没有什么沟通。

甚至他们在学术、道德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共同点也非常之少。

简而言之,这两个群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差异,彼此不能认同。

斯诺说了一个大致如是的例子。

作为一名人文学者,如果不知道莎士比亚是应该感到惭愧的,哪怕他本人的研究方向与莎士比亚毫无关系,因为莎士比亚已经成了基本的文化素养,但是他不会为自己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而感到惭愧;相反,作为科学工作者,如果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那是不及格的,而对于莎士比亚,他们不认为有知道的必要。

斯诺大概是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提并论的人,那时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加原理,还不像今天这么重要。

今天,这个定律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立论基础。

斯诺这个演讲引起了轩然大波,按照斯蒂芬•科里尼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之后,至少做成了三件事:

第一,他像发射导弹一样发射出一个词,不,应该说是一个“概念”,从此不可阻挡地在国际间传播开来;第二,他阐述了一个问题(后来化成若干问题),现代社会里任何有头脑的观察家都不能回避;第三,他引发了一场争论,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可以说都异乎寻常。

完全出乎斯诺的预料,两种文化的说法引起极大的反响,赞成斯诺二分法的人有之,认为学界文化何止千百种的也不乏其人,有人附和斯诺谋求化解隔阂的愿望,但也有人曲解他的意愿是要保持两厢的对峙。

斯诺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但是又被普遍忽视的现象,并使这个现象凸显出来。

由于两种文化的分裂,人文学者和科技专家都认为对方没有文化。

辩论从英国传向美国,甚至蔓延到了匈牙利、波兰和日本。

斯诺的“两种文化”提法,成为他对二十世纪文化史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贡献,它激发出一个国际性的科学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ofScience)的热潮。

在两种文化的分裂中,斯诺的立场更倾向于他所说科学文化。

而很多中国学者今天所强调的科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弥合两种文化的用意,或者用萨顿对科学史的说法,就是建立起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所以今天科学文化一词,已经与斯诺本人的用法有了很大的差异。

三、物理文化的理解

为了给物理文化下定义,首先需要对与物理文化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论述,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物理文化。

1、物理文化源远流长

物理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非常重视对自然规律的观察、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相当发达,技术水平相当高。

古代的哲人、先贤们是凭借简单的观察和直觉,对自然进行猜想和思辨。

《老子》在宇宙生成的思想就是这样。

老子提出一种宇宙生成的模式(假设),确认宇宙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⑾又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赋予道无名无为,无形无体,无声无色,无物无象,然而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万物恃之而生的特征。

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设想在天地万物产生以前有一个无形、无声,无以名之的东西—“道”,它是产生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产生、变化的根源。

我们古代的哲学其实是和物理学混为一体。

孔子、庄子等都把物理跟自然哲学连在一起,认为支配自然的一些规律也可以用来支配社会。

孔子称物理是"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⑽

孔子是从教育谈起的物理。

他说首先要探索世间万物的道理,并加以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念,树立高尚的品格,从而处理好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有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

不仅是孔子,中国古代的很多学者也在诗里边表达了他们对物理的理解。

比如屈原,写了《天问》,对自然界提出了172个问题。

大诗人杜甫写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就表明古人探求自然规律的献身精神,他们认为研究物理需要有仔细的观察,推演物理的规律,其乐无穷,可以摆脱争名夺利的想法,好好享受生活的乐趣。

实际上直到500前中国的科学在世界上还处于领先地位。

古希腊的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⑾是他自然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为了理解和解释自然事物,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解释方案。

就是用“质料、形式、动力、目的”所有原因来回答“为什么”。

“因此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必须根究到质料,根究到形式,根究到最初的动力。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里是有目的的”,“自然产生也是为了某个目的”。

“凡是运动着的事物必然有推动者在推动着它的运动。

”因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

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合目的地运动着。

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他认为:

“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

因为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是孤立的:

“如果没有空间、时间,运动也就不能存在。

”“其次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面的或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离开了上述事物不会有任何运动和变化,因为上述事物之外再无任何存在。

他进一步对运动概念进行定义:

“能变化的实现就是性质的变化;能够增多的事物及其反面——能够减少的事物的实现就是增和减;能够产生的事物和能够灭亡的事物的实现就是生和灭;能够移动的事物之实现就是位移。

这就是运动。

在解释运动的原因时亚里士多德把物体运动的原因归结为与外界的接触,即受外力的推动。

“凡是运动潜能的,它的不动叫静止的事物,它在推动时,自身也被推动,因为推动就是对能动的事物施加行动,但施加行动靠了接触,因此推动者在推动时自身也在受推动。

所以运动是能运动的事物作为能运动者的实现;但运动发生是靠了同能推动者的接触,因此推动者同时也被推动。

亚里士多德对空间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物理学》第四章开头他明确提出:

“空间是否存在?

如何存在?

以及空间是什么?

”他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后提出:

“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我们称之为位移)。

”“空间有三维:

长、宽、高—他们是定限一切物体的。

但空间不是物体,因为在同一空间里不能有两个物体。

他进一步论证,空间是什么呢?

“不能是元素,也不能是由元素——不论是物质性的还是非物质性的——合成的事物”“空间被认为象容器之类的东西,因为容器是可以移动的空间,而不是内容物的部分或状况。

”他还有一个更严格的定义:

(1)空间乃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不是该事物的部分;

(2)直接空间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3)空间可以在内容物离开以后留下来,因而可以分离的;(4)此外整个空间有上和下之分,每一个元素本都趋向它们的各自特有的空间,并在那里留下来,空间是根据这个分上下。

”他还进一步地解释:

“一切事物都在宇宙里,因为宇宙就是‘万有’,空间不是宇宙,而宇宙的一个运动物体接触的静止的内限。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时间概念,时间是什么?

“它的一部分已经存在过,现在已不再存在,它的另一部分有待产生,现在尚未存在。

无论是无限的时间长流还是随便挑取的其中任何一段,都是这两部分合成的。

他认为时间是与运动联系着的,但“时间既不是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

”他还进一步谈到时间与运动的关系:

“在任何地方,同时的时间是同一的,随后的时间就是不同一的。

”我们不仅用时间计量运动,也用运动计量时间,因为它们是相互确定的。

”“既然时间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而时间计量运动是通过确定一个用以计量整个运动的运动来实现的。

关于时间和运动联系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表述:

“一切变化和运动事物皆在时间里。

因此快和慢是包括一切变化的,在所有的变化里都可以看到有快慢。

我们说的一个运动比另一个运动快,意思是说,一匀速运动通过同一距离时,一个变化比另一个变化先达到预定的状态。

虽然古代哲人、先贤对自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理论概括,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是源于精确、细致的观察和实验。

重视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文化最基本的特征。

通过肉眼和仪器观察自然是物理学家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之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就是在第谷大量精确的天文观察数据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里略最先把实验方法引入物理学的研究中,开创了利用仪器和设备在有利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的先河。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在伽里略、牛顿创造的科学方法论的领引之下,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正确的轨道。

20世纪初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空间、时间的观念和认识,物理学进入了当代发展的快车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而现代物理学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物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物理学在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的中的广泛应用,成为人类新时代的重要的文化背景之一。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不会有现代文明。

整个现代文明,无论能源、半导体技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以及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各种家用电器,都植根于物理学的发展。

1、物理文化是物理共同体的文化

物理文化源远流长,从少数哲人的个体行为,逐渐扩大为物理研究者的群体行为,随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得到公认,在物理科学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和传播物理知识的教学群体——物理科学共同体。

此后,随着物理学理论和物质性成果的发展、扩展和其辐射作用,使得不但物理科学共同体的独立性逐渐增强,而且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认知群体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物理文化的发展,最终如同贝尔纳说科学是一种建制一样,物理学也成为了一种建制,是科学建制的子建制,有那么多人在从事物理活动或做着直接与物理相关的事情,也就形成了他们相关的独特文化。

    物理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等诸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以物理学学家和工作者为中心、为创造源、为实践者而向人类社会辐射的一种文化,它集中体现为物理共同体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习惯、价值标准、工作方法等等。

物理共同体的价值标准,是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尊重发明权,二是笃信实验检验。

我们知道,牛顿特别看重发明权问题,他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胡克的“平方反比定律”的发明权的争论,甚至导致了牛顿的一次精神崩溃。

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发现没有立即获得承认就是因为实验检验滞后。

物理共同体表达物理知识的方式、探索物理规律的仪器设备,反映了今天成熟的物理文化。

古代,尤其在中国古代,物理概念、物理知识没有明确表述,如象《老子》对自然、宇宙规律的探索带有强烈的直觉猜想,是对自然的诗化的自由的畅想,无拘无束,浪漫无目的,没有条理,缺少分类、归纳和推理,因而他的观点很深奥、没有办法理解和证实,只能去悟和猜想,很难传播与交流。

因而那时不存在物理文化。

近代以来,人类制造了大量的器物,成为各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而物理共同体发明了一些为探索物理规律的特殊器物,例如,如粒子加速器、正负粒子对撞机、云室、天文望远镜、迈克尔逊干涉仪等。

这些体现物理思想、物理知识的用于探索物理规律的器物是成熟物理文化的物质载体。

这如同北京四合院,客家围龙屋是文化载体一样。

2、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物理文化相对人为文化而存在。

物理文化确定,人文文化模糊;物理文化抽象,人文文化具体;物理文化定量,人文文化定性;物理文化求真,人文文化求美;物理文化寻找规律,人文文化塑造典型。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人文—形象:

“路,地上本来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物理—确定: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流动,规定正电荷流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人文—定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物理—定量:

热力学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自然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S=KlnΩ

k是玻耳兹曼常数,Ω是热力学概率。

表达爱情是诗歌的一大功能,古今中外爱情诗汗牛充栋,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首用了好多物理名词写出的爱情诗,很有意思,引用如下:

那一天

  你在我的参照系里静止

  你透过我的瞳孔衍射

  在视网膜上刻下一组爱里斑

于是我知道  

事件经历了不可逆过程

  你像太阳一样对我辐射

  虽然你很小心的

  将最强烈的心情

藏在了不可见波段

  我恨自己眼睛不够大

  以至于遗憾地丢失了许多高频次波

  又恨自己眼睛不够小

  以至于视网膜上你的样子出现象差 

在这个熵急剧增加的世界里

  我的平均自由程越来越短

  我的生活越发缺少涨落

而黑夜又是那么的空虚

我们撇开诗的水平和意义,我们看到了一次两种文化的交融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