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129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教育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

教学资料范本

【高中教育】2020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20xx精选】最新高中生物第4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综合测评中图版必修2

 

(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解析】 基因突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选择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适应环境。

【答案】 B

2.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 考查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的本质、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可推知:

甲、乙、丙属于三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能相同;甲、丙种群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它们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

【答案】 B

3.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

“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解析】 “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答案】 B

4.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

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基因频率不同只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新物种的形成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后产生生殖隔离,但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就产生生殖隔离。

没有地理隔离时,由于c和d基因库的差别也可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B

5.人工选择能培养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

这两方面共同的作用机理是(  )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使生物发生定向的基因突变

D.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不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答案】 D

6.(20xx·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

73730092】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A选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选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选项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D选项错误。

【答案】 C

7.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

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

rr

Rr

RR

灭鼠灵

敏感

抗性

抗性

维生素K依赖性

中度

高度

A。

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RR∶Rr=1∶1

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解析】 从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

对灭鼠灵药物有抗性的褐鼠对维生素K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则种群中基因型为RR和rr的个体被淘汰的概率较高,基因型为Rr的个体生存的概率较大,导致最终种群中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答案】 D

8.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

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

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

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

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变化,说明生物在进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B项错误;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基因的频率增加,是由于杀虫剂杀死了种群中大多数不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而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不断繁殖,并不是由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C项错误。

【答案】 D

9.(20xx·江苏高考)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

A项中,物种形成的环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错误。

B项中,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错误。

C项中,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为0。

99%,DNA碱基进化速率为1%/百万年,0。

99%的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故正确。

D项中,根据DNA相似度,可以计算得出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

【答案】 C

10.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在图示时间段内,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并最终产生生殖隔离的理论是解题切入点。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依图中信息可知,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B正确;每种鸟类各是一个种群,有其基因库,C错误;图示时间段内,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D正确。

【答案】 C

11.如图甲、乙是不同进化类型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物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海豚和鲨鱼亲缘关系较远,外表相似,可用乙图表示

C.甲、乙两图能够说明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

D.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可利用核酸分子杂交的方法

【解析】 A项错,A、B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项对,海豚和鲨鱼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亲缘关系较远,但外表相似,可用乙图表示;C项对,甲、乙两图中物种进化的方向不同,这是自然环境不同造成的,说明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D项对,可用核酸分子杂交的方法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答案】 A

12.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两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所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导学号:

73730093】

年份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

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 第1年A的基因频率=30%+(1/2)×40%=50%,a的基因频率=50%。

第2年A的基因频率=25%+(1/2)×50%=50%,a的基因频率=50%。

可见两年中A和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故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题,28分)

13.(14分)原产某地的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植株比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种群第一年中Dd占20%,则D基因频率为10%+1/2×20%=20%,d基因频率为80%。

第二年中Dd占32%,则D基因频率为4%+1/2×32%=20%,d基因频率为80%。

因此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则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 

(1)种群 自然选择

(2)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3)①若D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D的基因频率上升

②若D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D的基因频率下降

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D基因频率不变

14.(14分)(20xx·全国卷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解析】 

(1)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所以基因A、a频率都为0。

5,比例为1∶1;AA%=50%×50%=0。

25,aa%=50%×50%=0。

25。

Aa%=2×50%×50%=0。

5,比例1∶2∶1。

基因频率不变,A仍为0。

5。

(2)AA个体致死,只剩下Aa和aa个体,比例为2∶1。

用棋盘法来计算。

2/3Aa

1/3aa

2/3Aa

4/9[1/4AA1/2Aa1/4aa]

2/9[1/2Aa1/2aa]

1/3aa

2/9[1/2Aa 1/2aa]

1/9aa

故aa基因型频率占4/9,Aa基因频率占4/9,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AA基因型频率占1/9,致死。

【答案】 

(1)1∶1 1∶2∶1 0。

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