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200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科研促进教学.docx

以科研促进教学

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咸宁学院科研促进教学总体分析材料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促进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如何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成功转型,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成为我国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本科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所以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教育就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学院走出了地方高校依托科研发展,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质量品牌建设成就。

一、观念与质量观念是先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科研与教学并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为此,自2003年至今,学校先后开展了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发展、质量、特色、效益”,“科研、学科建设”等为主题的多次观念更新讨论,并将科研与教学质量问题有机地融入讨论中,观念更新讨论强化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

结合实际,确定了我院为教学型院校的定位。

在2004年我院学科建设和申硕工作会议上,学院主要领导阐述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从高校内部来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是,要注意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两者互为‘源泉’,缺一不可。

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客观规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学。

但是,从根本上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教、学、研’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从事科研工作也应该是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正确处理好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也就成为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咸宁学院应该是一所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在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防止只抓教学而不抓科研的片面做法,更要反对只搞科研而不搞教学的错误做法,要通过建章立制,用必要的制度来保证科研在学院工作中的地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充分鞭策和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要在全院范围内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研工作、从事科研工作、服务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

”使“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成为校园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二、科研队伍、科研平台建设学校适时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发展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学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必要的实验室和科研设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工程,重点抓住三个环节,留住现有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采取切实措施,发挥各类人才专长,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科研条件。

通过内培外引,多管齐下的一系列措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历层次稳步提高,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

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8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433人,为教师人数的50.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97人,为教师人数的34.6%。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4人,享受咸宁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人选2人,咸宁市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咸宁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37人。

高水平学术团队正在形成,现有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

学院实行教授、博士特殊津贴制度,设立了特殊贡献奖,并设立了博士、硕士科研启动基金,提供政策优惠。

奖励科研成果。

为发挥各类人才专长,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科研平台,学校大力培育重点研究基地,现建有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校级研究所、1个校级实验中心和13个系级研究机构,共获得省教育厅科技平台建设费50万元。

三、教研科研项目、成果

观念的更新,人才工程的实施,推进了学院教研科研水平不断上新的台阶。

1)教学研究方面:

04年以来,学校每年投入10多万元用于教学教改研究、实验、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工作,资助项目高达100多项,学校开展“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奖活动,对获奖项目给予数量不等的奖励,在校内重点资助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向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争取项目,2004年、200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研究立项2项,近3年,获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13项。

教育研究项目资助范围和力度的加强,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校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在200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评审中,学校共有5项获奖。

其中,沈定文教授参与的《区域性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该研究成果应用于我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卫兵副教授主持的《高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创新教育》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上两个项目分别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从2005年开始,学校启动了优秀教学研究论文的评奖工作,当年有9篇教学论文获奖,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大幅增长。

此外,学校还创办了《教学周刊》等刊物,编辑印发了《咸宁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经验的交流,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研意识的增强,教育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教师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灵感,重塑自己的教学形象和教学行为。

用课题思想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研究课、学术报告和带教等其他的学术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

解剖教研室方凯老师研制的硬组织切割机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广泛应用于硬组织切片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病理教研室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建立科研模型,自制病理切片。

2)学术和科学研究方面: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科研机制,改善科研环境,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学院科研工作,学院成立伊始,即召开了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明确了科研的目标和任务,讨论并通过了《咸宁学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科研管理的框架,学院确立的科研工作基本思路是: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以科研平台为保障,下大力气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自由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创造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办学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提高学院综合实力服务的科研意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理论创新为主导,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口,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应用性研究和咨询服务,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使学院的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院制定了几大措施:

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健全科研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体制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科研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方向,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进行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院的科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3年,学院共承担科研课题44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24项,教育厅团队创新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133项,出版科研学术专著18部,教材82部,编著及作品集11部,发表学术论文293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有85篇。

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34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5项,咸宁市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专利3项。

四、学科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办学水平。

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一体,既是高校基本活动和组织管理的基础,又是高校承担任务、履行职能的基本阵地。

学科建设的水平既是反映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的主要标志,又是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

高校要拓展办学空间,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

即加强学科建设,充分体现自己的办学个性。

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专业是基础科研是水平学位是标志队伍是关键”等具体环节上下工夫,要依据地方社会发展状况、社会需要以及当今世界潮流,将地方特色、优势文化和需求结合起来,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确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布局,打造自己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

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研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要加强学位点建设,提高办学层次,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效战略,努力造就结构优化满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为此,在原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专合并组建为咸宁学院以后,我校对原两校设置的学科和院系进行了合并、重组,把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到一起,调整组合为7个学院和6个教学系,形成了以医学科学为龙头,理工和人文科学为两翼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学科与院系的合并、重组使我校学科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明显,为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也为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

2003年以来,我校传统优势学科药理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快速成长,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群和学科基地,一些领域(如有机化学、内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已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我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

目前,我校药理学通过学校自建,已经发展成为省建的重点学科,获得省教育厅学科建设经费100万元,学校按照1:

1给予经费配套。

加强学科建设,学校确定了首批重点建设学科10个,建设经费290万元。

五、科研促进教学的措施及成效

1)主要措施

一是颁发了《咸宁学院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意见》,二是将教学改革纳入教师年终业务考核指标体系,三是鼓励教学研究立项,对省级教研立项学校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对省级教学成果奖与省级三大科技奖同等对待,并给予1:

1配套奖;四是启动专著资助,鼓励适当的专著作为教材使用,并给予奖励;五是对教学研究论文都给予适当奖励;六是建立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体系;七是广泛开展面向师生的学术讲座。

2)科研促进了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

对旧课程的清理是咸宁学院创建质量品牌整个过程中的浓彩重笔,学校启动了大学生课程改革与建设工程。

根据学生的就业升学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做好“强化课外”文章,在新课程体系构架内,强化了课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课外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技能”等课外体系,使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相互补充。

开设了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近400门,供学生自由选择。

目前,学院现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2门校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大多数是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科研水平高,而且科学研究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建设。

如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药理学、中国地理的负责人均为省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计划主持人。

近年来,在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名师。

他们或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或自编教材,或将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教学中,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课程建设,使教师课堂讲授更生动,学生得到的知识更前沿,04-06年编写教材82部,刘成武的《自然资源概论》、《资源科学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再版4次,发行量18000册,被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采用。

白育庭的《外科学》属于国家规划出版教材,被20多所高等院校采用。

3)丰富第二课堂,强化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各院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形式的课外学术活动,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如电子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

2004年-2006年,组织学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聘请校外专家为本科生做了200多场学术报告,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第一课堂的培养及第二课堂的引导,启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形成创新能力。

参加教师指导的科研活动,奖励教师科研引入毕业设计等等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

学校不仅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还重视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做科研。

一方面,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有的老师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纳入教师科研课题中悉心指导,2004-2007年,有213名学生参与100项教师科研项目,253篇毕业论文与指导教师承担的课题相关,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学校选派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科研、小发明、小论文活动,通过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程,培养和锻练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咸宁学院创建质量品牌改革培养模式的又一着力点。

学校改变了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指导思想,构建课外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学生的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环节,在教学时间和实践效果上得到了切实保障。

学校启动和实施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行动计划,每年投入30余万元经费资助学生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按照“学生自主申报、教师拟定、社会征集”等方式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开征集项目课题。

各院系也积极支持大学生的科研活动的开展,安排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指导和研究环境。

学校实施学生科研行动计划,每年投入30万元经费资助学生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按照“学生自主申报、教师拟定、社会征集”等方式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开征集项目课题。

2006年学生申报科研项目108项,立项80项,结题54项;2007年学生申报科研项目192项,立项142项,社会公开征集课题2项。

2004年以来,学生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6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4项(其中1项已通过预评审)。

另外,学生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由于有了经费支撑,教师对本研究领域熟悉,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论文质量与水平。

06年,我院本科毕业生的论文优秀率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二。

我院化学系近60人次的本科学生参与了教师指导的科学研究或教师的课题研究,并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10多篇。

其中,02级本科生李川等同学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

作为实现创新性教学的有效载体,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大学生涯设计、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人文知识竞赛、艺术设计大赛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赛事体系,覆盖多个院系、多个学科,强调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并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科研促进教学的一系列措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校学生本科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通过率稳步提高,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学生频频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省大学生创业与艺术生涯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演讲大赛、文艺表演及省高校体育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

更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峰等三人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以数学系为主体的我校学生自1998年以来,参加了8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了25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在2005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高教社杯”。

毕业生以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创业精神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