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327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市自然地貌.docx

青岛市自然地貌

青岛市自然地貌

第一章 山地丘陵

第一节 山  地

  侵蚀剥蚀低山,一般海拔500~1000米,切割深度100~500米,分布于崂山、小珠山地区。

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2.7米,小珠山主峰海拔724.9米。

由海拔400~500米以上的花岗岩山地构成了该区内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包括以崂顶、小珠山为主体的滑溜口(海拔1009.4米)、日起石(海拔801.0米)、团崮顶(海拔673.0米)、南天门(海拔596.0米)、北天门(海拔716.1米)、老虎尖(海拔641.2米)、三标山(海拔683.0米)、大台崮(海拔758.7)等山峰。

  崂山和小珠山山体均由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岩石致密坚硬。

由于山体受构造抬升而隆起,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山峰尖峭,山坡陡峻,多呈尖脊状,沿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侵蚀谷地十分发育,主体沟谷呈北东向。

小珠山地区的沟谷、山脊以北北西向为主。

侵蚀沟谷多为深切割的“V”型谷,在崂顶北面发育有典型的平底箱形谷地。

崂山的东、南缘山势特别陡峭,陡崖及花岗岩崩坍岩块,堆积到处可见。

  崂山奇特的山形与花岗岩岩相关系十分密切。

较高的山峰山脊多由细晶花岗岩所组成,抗风化剥蚀能力强,故而形成3岩突兀的锯齿状山脊。

山脊两侧发育有短小急湍的小河,谷深壁陡,有的形成瀑布。

在构造断裂带上,常有花岗岩裂隙泉出露。

  侵蚀剥蚀地形微地貌形态,有挺拔尖峭的锥石(崂山区北九水双石屋村东一带),也有风化残留的球状石、蘑菇石(崂山区卧龙村东一带)、摇摆石等。

“V”型谷切割强烈,谷底基岩裸露,并堆积有大块球状石、漂石或山体崩落巨石。

低山区边缘地带沟谷渐宽,谷底有少量堆积物,厚度一般小于2米。

  东为临黄海拔海而起的崂山山脉,是青岛市沿海地区的最高山体,主要由花岗岩体组成,因构造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切割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山峰尖峭,山坡陡峻,岭岫重叠的剥蚀低山,以巨峰为中心向四周伸展,构成五大支脉,谷、脊交错,石蛋累累,奇景迭出的山石景观。

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山景线条优美流畅。

因受重力崩塌而形成陡壁悬崖,峰柱直立,难以攀登。

岩石叠垒形成的洞穴和变幻造形、形神兼似的景石及球状风化石等,成为崂山的迷人景色。

  青岛市山地面积为153584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43%,多数为海拔小于1000米的低山,仅崂山个别山峰在1000米以上。

侵蚀—剥蚀中低山主要是崂山山区,位于该区的东南,面积23957亩,占山地面积的1.56%,占全市总面积的0.15%。

是全市唯一的侵蚀—剥蚀中低山。

主峰崂顶高度1133米,滑溜口高度1009.4米,其余山峰均在800~900米。

山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受两向节理切割,风化后呈立方体状的石蛋地形。

整个岩体被后期北东向断裂分割成三大条块,北部条块西北侧以海阳—青岛断裂为界,与胶莱平原相接,自东北向西南为三标山(683米)和老虎山(429米);中部条块的东北为锥子崮(758米),西南为浮山(368米);南部条块是以崂顶为中心的山地主体。

物理风化作用和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形成危岩伴深涧、奇峰与幽谷交织的险峻景色。

山地直逼黄海,构成典型的山体海岸。

  崂山山势巨峰干脊突起。

其下千岩万壑回环四周,峰峦叠出。

山脉自然走向,大致可分4个分支:

(一)巨峰干脊主体;

(二)石人河以西、白沙河以北的三标山;(三)白沙河以南和张村河以北的石门山;(四)张村河以南黄海北岸的午山。

  巨峰为崂山之主体,在山体东南部,500米以上山峰除巨峰(崂顶)外,还有滑溜口、三人崮子、棋盘石、高石屋、万年船、天茶顶、黄山崮、日起石、蟹子夹、北天门、天柱、南天门、五岔、团崮顶、黄花顶、小崂顶等,组成巨峰干脊主体。

  三标山是崂山余脉,由即墨市南陲之鹤山,南入崂山境。

向南行肥儿崮、中华崮,东过劈石口,东南为椎儿崮、大崂崮,转南为土堑岭,又南为柱后高、滑溜口,再南为巨峰,三标山位于李村东北部。

  石门山,位于崂山区境东部。

以石门山为主体的山脉,以巨峰西支的茶涧为标,分南北两支。

茶涧北支,北行至观崂石屋又分南、北两支。

南支在南九水河以西、张村河以东与南,即午山支脉。

北支东起北九水,西至柳树台北流水,至峪夼约10公里,其间以钜山为最高,海拔600米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等诸峰。

  午山位于崂山区境南部。

以午山为主体的山脉,午山山脉由观崂石屋向南西下,南九水河以西、张村河东南,有磨石屋、松山、小崂顶、烟台顶,迤西为午山、石老人,又西断而复起为浮山。

北去为错埠岭、大山、孤山、北岭山。

西南去为湛山、太平山、信号山,尽为团岛。

侵蚀—剥蚀低山面积1511887亩,占山地面积的98.44%,占全市总面积的9.19%。

包括胶南县的小珠山、铁橛山和灵山山脉,以及平度市的大泽山山脉。

其中小珠山和铁橛山山脉为崂山山脉伸越胶州湾在胶南的延续,岩相与崂山基本相同,相对高度为200~400米,植被覆盖度低,土壤侵蚀较重。

大泽山,系莱山山脉在平度境内的延续,山体为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山势较缓,相对高度较低,一般在200米左右,顶部岩石裸露,植被覆盖度大于小珠山山区。

此外,胶南灵山,孤立于黄海之中,海拔513.6米,山体为白垩纪安山岩和侏罗纪沉积岩构成,除山的下部垦为农田外,中上部多生长着灌木和杂草。

灵山岛主峰歪头顶,海拔513米,由青山组火山角砾岩组成,形成南北陡峻的锯齿状山脊,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侵蚀低山丘陵岛,也是中国第二高岛。

  小珠山位于胶南县境东北部,前襟灵山湾,后带齐长城。

山势东南西北向。

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崛起于灵山卫西北,与次峰釜台筒南北对峙。

大顶南有白石顶,顶上有一天然洞穴,可容200余人。

两峰周围有锤背石、直楼、万人井、四角石、瀑布石、抽兜石、穿心石、天门、天桥、纱帽石、仙人迹等。

小珠山支脉较多,东部有支脉4条:

南边从崂山子至大湾,从老君城子南到花科子,从鹁鸽山经扒山南转至黄山;东边从鹁鸽山经牛王庙东至于家河。

中部有支脉4条:

从扎营山大黑箭经华山南至朝阳山;从水城北山南至海;从大崮顶过老君塔山北至龙斗山;从报屋顶经石灰山、喜鹊山、庙子埠北至王台东岭。

西部有支脉4条:

从黄山经团结岭、大苗山,西接七宝山;从茂隆山回旋西南,分支抵别家岭、大陡崖南岭、尚庄东岭和宅科南岭;从黄山南经香炉石西南,再过曹城山、双凤山至平岭;从曹城山、东过虎背山,南经固山,再过隐珠山,南至石嘴子入海。

  大珠山位于胶南县境南部,西北东南走向,三面临海,突出于灵山、古镇口两湾之间,长约15公里,宽约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山势陡峭,林木葱茏,奇峰异石迭生,文物古迹颇多。

  铁橛山位于胶南县境中部铁山和市美乡内。

东北西南向。

南北长14公里,宽7公里。

主峰海拔595.1米。

山势矗兀,色黑如铁。

北巅滴水崖,山壁悬空如盖,水从石罅中落半腰,滴淅成泉,故名滴水崖。

崖顶方广10余亩。

铁橛山支脉较多,西南与尹家大山、石楼石、藏马山体连为一体,东南、东北与大珠山、小珠山相连。

  大泽山位于平度、莱州、莱西交界处。

大泽山面积为401.6平方公里,东西宽7公里,山脊线在中部。

东侧为平度—招远断裂,北为黄县断裂,南有平度断裂,组成北北东向抬升断块。

主峰海拔736.7米,向南与西南方向伸展约20公里,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姑顶(海拔729.3米)、磨锥山(海拔684米)、葫芦岩(海拔654米)、李崮顶(海拔596米)、荼山(海拔560米)、西大峪(海拔550米)、雀石涧(海拔540米)、立山皮(海拔529米)、燕窝(海拔520.1米);向东和东南方向延伸约20公里,主要山峰有双双(海拔644米)、青山(海拔577.4米)、护天峪(海拔521米)。

北峰顶(大泽山主峰),位于大泽山镇南台村东3公里处,峰顶石壁凿有“巨青”二字,周围泉水甚多,有“群山环而出泉,汇为大泽”之称。

第二节 丘  陵

  一般海拔50~500米,切割深度小于100米。

海拔200米以上者称为高丘陵,海拔200米以下者称为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崂山、小珠山侵蚀剥蚀低山地形的四周及薛家岛部分地带。

主要的山峰是,崂山周围有虎岭顶(海拔405.2米),铁骑山(海拔338.3米)、卧狼齿(海拔429.1米)、浮山(海拔368.0米)、太平山(海拔149.3米)、午山(海拔398.3米),小珠山周围有大箍顶(海拔381.3米)、龙雀山(海拔350.9米)、镜台山(海拔263.0米)、陡楼(海拔369.4米)及薛家岛大间山(海拔146.0米)。

  午山、大间山岩性为白垩系青山组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熔岩和角砾岩等组成。

龙雀山北侧、王台东南、崂山区王哥庄南为胶南群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和浅粒岩等组成。

其他山体均为燕山晚期侵入之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及石英二长岩等组成。

  地貌特征表现为,海拔200米以上的侵蚀剥蚀丘陵与侵蚀剥蚀低山地形的特征近似,山势较陡,峰脊陡峭,沟谷发育,切割较深,第四纪堆积主要为残积物。

  海拔200米以下的侵蚀剥蚀丘陵,分布面积广,沟谷切割深度小于100米。

经长期缓慢上升和风化剥蚀,形成了连绵起伏的破碎的低矮山丘,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常呈现出一些海拔在50~100余米的孤立残丘和孤岭,坡角10°左右。

沟谷断面多呈“U”型,沟底纵坡平缓,坡积、洪积和冲积物较发育,以砾石和砂质粘土为主,厚度3~5米。

  崂山向北延伸,为鹤山丘陵,分布有众多可供开发的山石景观。

午山支脉向西伸展,至市区东缘为浮山。

浮山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山体虽低但相对高度较大,九峰并立,峭拔难登。

东部五峰尤为险峻。

由花岗岩组成的小珠山,山体垂直节理发育,多悬崖峭壁。

  丘陵是青岛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面积6753937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1.04%。

(一)侵蚀—剥蚀高丘陵总的分布脉络不太明显,山势比较缓和,地貌形态比较单调。

主要分布在崂山及小珠山侵蚀—剥蚀低山区的周围地区。

崂山低山区的东南端有崂山头(海拔372.8米),北面有四舍山(海拔326米)、姚家山(海拔215.5米)、台子山(海拔310.8米)、黄山(海拔257米),西面有午山(海拔398.3米)及浮山(海拔368米);小珠山低山区的西、北面有镜台山(海拔263米)、建楼(海拔369.4米)、捉马山(海拔237.9米),以及胶州湾以南沿海的高丘陵,以大珠山(海拔486米)为代表,由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齐,以西北向南达海岸分布,十分峻伟。

(二)侵蚀—剥蚀低丘陵是青岛地区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之一。

由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以及砂岩等各种岩类组成,可以与陆域所有的地貌类型衔接。

其中海拔100~200米左右的高低丘陵分布更为普遍,表现为起伏和缓的宽谷缓丘地形。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及北面,即崂山、小珠山及铁橛山、大泽山等低山高丘陵区边缘。

由于受构造岩相控制及不同岩性抗蚀差异,呈现出一些海拔在50~100余米孤立残丘、孤岭。

低丘陵的下界可直接与各类平原或海滩等接触,沿海岬角地区则直接构成基岩海岸。

低丘陵区内,由于第四纪残坡积及坡洪积发育,在海拔30~50米处冲沟等微地貌十分发育。

如洪山坡—浮山后一带,佛耳崖村,南岭等地区。

丘陵上部土质较差,系剥蚀性风化土,中下部是基岩或冲积土。

第二章 平地

第一节 平 原

  该类型为山地至海的过渡类型。

广泛分布于侵蚀剥蚀低山、丘陵与冲积、冲洪积等构成的平原之间,主要位于胶州湾东北、北、西北及西南部。

高程一般在海拔40~50米,相对高程一般在10米左右。

岩性有白垩系青山组、王氏组火山岩系,侏罗系莱阳组沉积岩系和元古界胶南群变质岩系,部分地带有燕山晚期的侵入岩和第四系坡积层、残积层及残坡积层。

  地貌特征为波状起伏,低矮平缓的残丘垅岗、坡地与开阔宽敞的沟坳相间分布,坡地边缘冲沟纵横,切割零乱破碎。

第四纪残积层较发育,多为原岩风化残留的砂质粘土等细粒物质堆积。

冲积平原

  主要分布于大沽河、小沽河、胶莱河、白沙河、李村河、城阳河和洋河等河流谷地和现代河床两侧,崂山区王哥庄、胶南县灵山卫一带等亦有分布。

呈带状沿山谷迂回弯曲展布,上游窄、下游较宽,宽度由数百米至数公里。

在河流与支流交汇处,往往形成较为开阔平坦的掌心地,或在河流下游山前地带形成小型扇状冲积平原。

河床两侧发育有高出河床2~4米的河流阶地,地面坡度1‰~2‰。

河流冲积物厚10米左右,个别地段可达20米。

具双层结构,上部多为粘质砂土,河床内为砂砾石,下伏为砂砾石层。

冲洪积平原

  主要分布于城阳河、白沙河之间,城阳、流亭一带及胶州市四周地带。

海拔高程一般小于20米,由山口向沿海逐渐展开,形成扇状山前冲洪积平原。

地形平坦,微向河床、沿海倾伏,坡降约2‰左右。

堆积物厚15~20米,具双层或多层结构,上部以粘质砂土和砂质粘土为主,下部为砂砾石层。

冲积坡积平原

  分布于沙子口、大河东、浮山所及中韩至王哥庄南等地多条季节性河溪、冲沟交汇处形成的小型掌心地或腹地内及崂山东麓王哥庄西部侵蚀剥蚀丘陵的边缘地带。

地面较平坦,坡降较大,一般在2~3‰,往沿海倾。

堆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米,具双层结构,上部为砂质粘土、粘质砂土,下部有薄层砂砾石层。

坡积冲积平原

  分布于红石崖南至东南辛庄一带,呈条带状展布于侵蚀剥蚀平原的边缘。

地面微有起伏,坡降较大,堆积物厚度小于10米。

坡积洪积平原

  分布于胶州湾西岸法家庄以北、共青团水库东西两侧,呈条带状展布于侵蚀剥蚀平原边缘与冲洪积平原之间,地形微倾向北,堆积物一般厚度小于5米。

坡积平原

  分布于灵山卫以西山间坡地,丘陵坡麓,地面坡降较大,倾向河谷或沿海。

堆积物厚度小于5米,岩性为含砾砂质粘土。

冲积海积平原

  主要分布于大沽河下游之大沽河农场至后石龙屯、王戈庄河口里阡、洋河、漕汶河、岛耳河下游王家滩、王家岛耳河一带及薛家岛南段施沟北等地。

地面极平坦,微向海倾伏,海拔高程一般小于5米。

由冲积和海积层相互穿插叠加而成。

第四系堆积物厚度20余米,大沽河口处可达30余米。

因中全新世区内受到海侵,全新统海相地层厚达6米左右,地表岩性为粉砂、粉砂质粘砂土和淤泥质粉砂等。

侵蚀剥蚀平原

  主要分布在即墨、崂山西侧及胶州北部地区。

在丁字湾、崂山湾的北侧等地,仅有零星分布。

岩性主要是白垩系火山杂岩,其构造断裂发育,岩层受强烈侵蚀及风化剥蚀,致使地形微有波状起伏,海拔在40~50米以下,第四系残积坡积广泛发育。

在波状起伏的平原上,零星分布着残丘地形,沟壑短浅,荒坡、梯田和近山阶地迂回错落。

在即墨境内的侵蚀剥蚀平原,就是“即墨准平原”。

海积平原

  该地貌类型虽分布广泛,但规模较小。

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丁字湾及崂山湾的沿岸低平地区。

海积平原的分布高程,一般在海拔5米以内,但个别地段,如潮海附近,可达6米左右。

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貌单调。

前缘直接与潮间浅滩相接,内侧多与冲积平原及洪积冲积平原相接。

地表盐渍化严重,部分地段地势较低洼,如桃源河下游两侧及林家段河附近等,以及沿岸有海滨湿地、芦草丛生的大片积水小型洼地。

第二节 洼 地

姜山洼地

  位于莱西、即墨的天然交界线,北、东和南三面均属高地,洼地约占46.8万亩,莱西的朴木、店埠、夏格庄、姜山、绕岭、李权庄、孙受、望城8个乡镇,即墨的官庄、牛齐埠、灵山、瓦格庄、刘家庄5个乡镇。

即墨西北洼

  位于即墨城西北的流浩河、桃源河流域。

  主要分布在即墨的段泊岚、营上、太祉庄、移风店、长直、七级、普东、南泉和蓝村9个乡镇及城阳的赵家堰至山角底桃源河沿岸。

洼地总面积42万亩。

其中流浩河流域有洼地24万亩,是洼地中心。

平度西南洼

  位于平度城西南,以新河镇三苗家一带为中心。

包括南村、兰底、宅科、万家等乡镇。

胶州北洼

  位于胶州城北部,包括大庄、后屯、马店、北王珠、小麻湾、李哥庄6处乡镇,229个自然村。

由店口洼、柏杨洼、冲角埠洼、沽河洼、闸子洼、宋家庄洼、柏兰洼、七城洼等多以许多碟形或带形小洼地联合组成。

洼地浅平。

第三章 河流湖泊

第一节 河 流

  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青岛地区发育和分布了大沽河水系和胶莱河水系两大水系,以及沿海一些河流。

在所有的河流中,除南胶莱河、北胶莱河、大沽河等少数河流属平原河流外,其他均属于山区丘陵季节性河流。

源短流急,自成体系单独入海。

夏、秋汛期,水量较为充沛;冬、春季节,基本断流。

不利于水资源的蓄存和调配运用。

第二节 水库与古湖泊

大沽河水系

  大沽河流域位于胶东半岛西部,约在东经120°03′~120°25′,北纬36°10′~37°12′之间,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面积4631.3公里。

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潴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药河、流浩河、桃源河。

流域走向大致与干流走向相同。

流域内北部为山区和浅山丘区,南部为山麓平原和平原洼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渐变缓,其中山区占11.4%,丘陵区占34.5%,平原区占36.8%,整个流域全部在山东省境内,涉及两市九县(市)。

青岛地区范围内有胶州、莱西、平度、即墨和崂山一部分。

流域内属于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温差不大。

每年平均降雨量为707.4毫米,径流量为22.51亿立方米。

由于汛期暴雨多出现在流域北部山区,使洪水下泄,首先占满河槽,使下游平原排水困难而产生内涝。

  大沽河干流 大沽河发源于烟台市招远县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处,流经招远、栖霞、莱州、莱阳、莱西、即墨、平度、胶州、崂山九县(市),在胶州市码头村南注入胶州湾。

河道全长179.9公里,总流域面积为4655.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宽460米,总落差约200米,是常年性河流。

  自招远县老马思家至莱西县巨家为上游,河道弯曲较多且冲刷严重,河道变迁范围小;自巨家至该县望壁河口为中游,河道局部有弯曲,但曲率半径较大。

莱西水集镇以西的河道是清咸丰年间变迁所成。

水集镇潭彪庄到院上镇小清河口大部是平原,河道游荡不定。

在该县孙受乡附近改道达7次之多。

小清河口以下险工增多,河床多曲折。

其中,院上镇的王屋庄至店埠乡程家小里及朴木乡的孙洲庄到朴木庄的两段,历史上曾有8次小改道,遗留柳沟、我乐沟、大横沟、淤沟、朴木东沟数条故道。

大胡埠村处堤距1280米,是大沽河干流最大堤距。

平度县南村以下为下游,大部分为平原地带,南村至胶济铁路的15公里河道弯曲,险工有10余处。

山角底以下为河口段,河床变迁频繁,曲度较大。

  大沽河上游山丘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在水面积仅587平方公里的巨家水文站附近,每平方公里流失土方竟达4.5万立方米。

河口段受潮汐影响,大潮时进沙量4000~8000吨,而出沙量为3000~6000吨,河床淤积1000~2000吨。

  主要支流

  潴河 发源于莱阳市西北部之丘陵地带。

其源有二:

西源出窑山东麓,东源出莱阳市小后洼村北,经大小岔村南两流合一,于河头店镇李家泊子村西北入莱西境,经王家泊子、河头店、高格庄水库、枣庄、果佳园、街东、水集、潭彪庄在辇至头村后北入大沽河。

河道全长50.68公里,流域面积420.5平方公里。

该河河道弯曲,宽窄不一,此峰较陡,汛期洪水暴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

此河蜿蜒曲折,转折处常潴水为泊,故名潴河;又名“老母猪河”。

  小沽河 古称尤水,源于莱州市马鞍山和胡家顶山东麓,于河里吴家乡入莱西境,沿途经北墅、院里、武备、葛家埠等,在平度石家曲堤村东北汇入大沽河。

全长84公里,流域面积1028.2平方公里。

该河无大弯曲,水宽而不深,暴雨后出现高水位。

河水含沙量为33.9公斤/立方米。

夏、秋水涨,最大流量达400立方米/秒。

建国后在上游及其支流建成尹府、黄同、北墅3座大、中型水库。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黄同河和猪洞河。

  五沽河 曾名五道泊河,是即墨市与莱西县部分地区的界河。

五沽河源头有二:

主源在即墨段村乡的俞家屯北,流经大荒村、西桥头、三都河村至前张家庄,此段称龙化河;另一源在莱阳市新庄一带,流经莱西西南众水村、郝家寄马埠至前张家庄,此段称干沟子河,亦称张家河。

这两源在康家庄东北汇合后称五沽河。

在韩家汇村西南北折汇入大沽河。

全长44公里,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有龙化河、花园河、孟沙河等。

河道多弯曲,比降大,断面小,源高流急,汇水集中,易阻水,沿河两岸极易漫溢成灾。

  落药河 发源于平度县小古迹山北麓,向东南流经公家、铁岭庄至河北大泊村东纳南王戈庄支水,再折向西南至王家河岔纳三里河,由芦家荒东折向西南至鲁家丘村南纳小方湾河,至胡家庄村北,左岸纳堤沟河,右岸纳东新河,至崖头村后入大沽河。

全长35公里,流域面积287.5平方公里。

  流浩河 又名长直河。

发源于即墨灵山镇金家湾村北,干流长36公里,西流经营上、长直、段泊岚、七级等乡镇至岔河村北入大沽河。

历史上河水渲泄不畅,多雨季节积涝汪洋,流水浩荡而得名。

支流有周戈庄河、泉庄河、月河、麦七河、小东河、鸿雁河等10条支流汇入。

流域面积400.8平方公里,比降0.77‰。

下游河宽30~100米,最大水深2~3米,最大泄洪量210立方米/秒。

上游在长直乡道口东村附近河段中有一温泉,严冬不冻。

  桃源河 又称那河。

发源于即墨普东乡的桃行村。

流经南泉镇、蓝村镇、胶州入大沽河。

因为源出桃行村命名为桃源河。

全长34.7公里,流域面积308平方公里,是季节性河。

1914年前该河无河形,仅在官庄、辛庄一带有条5公里左右的小濠沟。

在林家段河、大涧、小涧等村有人工开挖的狭窄河道。

上游坡地来水无河渲泄,雨季胶济铁路以下一片汪洋。

胶莱河水系

  胶莱河位于胶东半岛沂山脉与昆俞山脉之间。

约在东经119°30′~120°6′,北纬36°12′~37°6′。

干流全长130公里,总流域面积5478.6平方公里。

其中,北胶莱河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

南胶莱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

胶莱河流经昌邑、莱州、高密、诸城以及青岛市的平度、胶州、胶南等县(市)。

流域形状呈南北方向长的长方形,而河流是东南—西北向。

流域最大宽度64公里,最小宽度8公里,各支流均正交于干流,成羽状河系。

胶莱河流域的水流一般是由两旁分水岭向干流集中。

流域内平原居多,以堆积地貌为主。

侵蚀和冲积台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5%。

火山形成的地貌约占7%,丘陵面积为18%。

丘陵区及侵蚀台地分布在各支流的上、中游地带,冲积台地分布在干流两岸。

流域内年降雨多集中在6~9月,汛期与枯水期变幅很大。

在整个流域中,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泽河、淄阳河、白里河、昌平河、白沙河、三苗家、龙王河、现河、胶河、墨水河。

  胶莱河干流 胶莱河干流是一条没有源头的、南北两端通海的人工河。

以平度市姚家分水岭为界,北流入渤海莱州湾的为北胶莱河;南流入黄海胶州湾的为南胶莱河。

  北胶莱河,古称胶水,为胶莱河自平度姚家村分水岭向北流入莱州湾的一段河道,经多次改道后,位于平度、高密、昌邑的边界上。

流经平度宅科、万家、张家坊、崔家集、前楼、明村、马戈庄、官庄、新河等9处乡镇,至莱州市海仓以北入莱州湾。

河道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0平方公里。

  平度姚家至窝铺段是南、北胶莱河的分水岭,河道顺直堤防齐正。

洪水期南胶莱河水较大时流向北胶莱河,当北胶莱河水位高于南胶莱河的水位时,则流向南胶莱河;当南、北胶莱河同时涨水时则水流缓慢。

降水量多的年月,因水泄滞缓,堤顶会出现漫溢的现象。

  南胶莱河始于元朝,元世祖为南粮北调接济京师,于1280年开凿,历时五年而成,后为胶莱河主要排水干道。

南胶莱河向东南流经平度、高密、胶州三县(市)界,在吴家口村南入胶州市境内,穿过胶济铁路在前店口东南与大沽河汇流后入胶州湾。

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

该河流向大致西北至东南,流经洼地,河道顺直,断面自上而下由20米逐渐增宽到80米,呈“凹”字形。

由于一些支流断面超过干流断面两倍以上,当盛夏山洪暴发时,南胶莱河两岸常发生水灾。

  主要支流

  泽河 是平度为解决涝灾开挖的人工河道。

由昌潍地区水利局设计,平度泽河工程指挥部负责于1965年组织施工,1966年竣工。

河道在香店乡曲坊南,流经香店、王家店、李园、门村、唐田、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