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410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docx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

发展体系研究

(送审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产业经济研究所

 

2009年9月

目录

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5

(一)中心城市产业一般规律、理论依据5

1、产业发展体系理论创新5

2、产业演进一般规律与产业演进理论创新6

3、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规律6

(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7

1、上海市7

2、广州市8

3、重庆市8

4、纽约9

5、新加坡9

6、香港10

二、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10

(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历程10

(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现状11

1、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11

2、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12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4、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13

5、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都市农业体系初步形成13

6、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14

(三)武汉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14

1、从整个产业体系看存在的问题。

14

2、从各产业内部看存在的问题15

(四)十二五时期武汉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16

1、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对武汉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机遇16

2、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出挑战17

3、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武汉产业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7

4、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全省大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17

5、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快为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18

6、沿海城市和周边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武汉市产业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外在的压力18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18

(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指导思想18

(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原则19

1、紧紧围绕武汉市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建设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中心城市的需要,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19

2、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19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19

4、按照以产业功能为主、兼顾产业发展状况,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确定产业体系框架。

19

(三)武汉市产业体系构架19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基本思路21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目标21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重点及相应产业链23

(一)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23

1、现代物流业23

2、金融服务业23

3、专业服务业24

4、服务外包业24

(二)重点发展发展以大型现代化产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24

1、钢铁产业24

2、汽车及机械产业25

3、石油化工产业25

(三)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四大新兴制造业产业25

1、光电子信息产业25

2、生物医药产业26

3、新材料产业26

4、环保和新能源产业26

(四)积极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的五大传统优势产业26

1、烟草及食品产业26

3、家电产业27

4、纺织服装产业27

5、医药产业27

6、造纸及包装印刷28

(五)鼓励发展都市型基础产业28

1、商业28

2、房地产业28

3、城市交通业28

4、建筑业29

(六)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29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30

(一)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新趋势30

1、传统制造业加快外迁步伐,制造业在三环、四环线集聚明显30

2、产业区域聚集水平提高,五大产业聚集区正在构建30

(二)武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31

1、以7个中心城区的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为主体都市产业圈31

2、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部分外环线附近地区)核心产业圈31

3、以6个远城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32

4、以“8+1”城市圈为主体的产业对接圈33

六、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的政策要点和保障体系33

(一)武汉市产业发展体系政策要点33

1、坚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区域性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装备制造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的需要下手,提出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要求33

2、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由比例调整向技术与能级提升的转变。

34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实现产业配置由分散均衡布局向重点聚集式布局的转变34

4、坚持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推进由局部创新向综合整体创新的转变。

34

(二)武汉市产业发展保障体系35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35

2、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35

3、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主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36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壮大龙头,发展配套”的原则,有效拉长产业链,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增值36

5、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从大项目强投入入手,打造“武汉制造”的“航空母舰”36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

发展体系研究

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

1、产业发展体系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产业体系的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产业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产业经济活动的有机联系、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链完整的产业系统。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提高第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产业正朝着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文化化和价值链高端化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发展的竞争不仅是企业加工制造能力的竞争,更是产业体系化程度的竞争。

构筑完整的工业体系,就会形成整体的竞争能力。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低耗能、低污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扩张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甚至现代物流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良好、能源与社会保障稳定、法律和社会诚信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全新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首先,产业主体具有充分的竞争性和创新的活力。

其次,产业具有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特征。

第三,新型产业体系表现为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第四,新型产业体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第五,新型产业体系的运作机制是高度市场化的,实现产业体系各层面的合理分工。

政府的作用仅在于制定必要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优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等方面。

2、产业演进一般规律与产业演进理论创新

产业演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展很大的比重,而随着工业化的逐渐深入,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二、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

在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进入非工业化阶段,国民经济的中心开始向非物质的第三产业转移,这个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则大幅度的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这个一般规律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新的发展:

产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界限模糊;产业结构的演进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紧密相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作为制造中心存在。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转型有两个特征:

首先是新科技革命引起的工业或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使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工业或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引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刺激服务业的需求和供应,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

因此,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是制造业本身的升级。

3、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规律

⑴中心城市的制造业结构

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表明,一般中心城市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有三个趋势: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一高技术产业。

②大型制造业逐步向城市周边和周边城市转移。

③以满足城市自身需要的制造业以都市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有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

都市型工业的生产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大多数的都市型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反应迅速,能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生产,而且越是在繁华的地方生存下来的工业,越是具有创新和小批量生产的特点。

⑵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

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和国家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共同之处,虽然各个城市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工业化前期阶段:

这个阶段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对工业发展有基础作用的一些服务行业就得到了优先的发展,主要是邮电运输业、通信行业等基础行业。

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专业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如:

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机器设备租赁和流通等行业。

工业化中后期:

直接参与现代化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的到较快发展,如研发、咨询、设计、广告等服务。

并外由于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娱乐、旅游等行业也飞速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服务业充分的发展。

这种一般发展规律在新形势下出现了新的发展:

重合化趋势:

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人民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有超前现象,所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可能有几个阶段合一的重合现象。

知识化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性型服务业在中心城市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由于中心城市在教育、研发、知识扩散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得现在的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金融、保险、法律咨询、广告、研发等高端知识型服务业的聚集地。

同时这些高端的知识型服务业对中心城市GDP的贡献也达到了越来越高的比重。

外包化趋势:

业务流程外包BPO,是指企业检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将这些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并由供应商基于预先确定好的一套执行标准和原则来管理这些活动而应运而生的。

由于全球化的加剧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把不熟悉的一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化更高的其它企业而自己则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信息化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许多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推动新的服务模式越来越高效和智能化。

例如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服务国际化趋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此,新加坡、伦敦等都在积极开发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与教育服务的国际市场。

(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1、上海市

提出要基本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

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国际大都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需要,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新型产业体系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力争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寻求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的产业化突破。

新型产业体系参照信息化时代的“第二次现代化”标准,积极实施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运用,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再造,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升级。

新型产业体系坚持凸显相对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力求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同发达国家的产业差距。

2、广州市

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

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和“三促进一保持”的总体要求,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技术产业为引擎、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巩固提高的主体产业群,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高端发展、产业能级提升及产业功能辐射的全省现代产业体系“首善之区”。

 目标是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贸易中心和我国南方金融、科技创新、文化教育中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高地,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产业发展“一带六区”空间战略新格局,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中心和带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

3、重庆市

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是: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面对这轮经济调整时期,提前谋划,化危机为转机,加快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推动制造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地位上、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构建开放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进程。

4、纽约

产业发展经历了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高级化过程,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传统工业部门的衰落,纽约制造业也开始步入衰退期。

但是,纽约制造业的衰落并不等于完全的消亡,纽约仍保有一定份额的制造业。

纽约市是时装设计中心。

在流行风尚快速变化的条件下。

设计师倾向于就近选择厂家生产其产品。

纽约的服装业就显示了近距离优势。

同样,作为旅游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广告咨询中心,纽约也为相关的制造业部门创造了就业机会。

纽约服务业的崛起是伴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而发生的,进入20世纪,纽约已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保健中心、教育中心、室内设计中心、时装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

纽约市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很高。

尤其是法律服务和健康、娱乐服务业以远高于行业收入平均增长的速度发展。

在纽约这样一个各项传统产业纷纷进入衰退或是平稳期的城市,知识服务业成为其产业发展的兴奋点。

5、新加坡

经济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初级工业阶段;二、接受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的转移,发展出口型的加工工业;三、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战略转变,并大力发展服务业;四、工业向高技术高增值方向转化,提高服务业比重,提升国际化程度。

经过上述几个阶段的经济调整转型,新加坡经济持续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电子工业和石油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通讯和旅游中心。

新加坡近年来产业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服务业和制造业双引擎作用。

新加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大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重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大力扶持电子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得制造业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避免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二是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化,新加坡成立了科学技术部,领导、参与和扶持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已建成高水平的微电子、电脑、生物制药和遥控技术的研发中心。

开设科学园,聚集科研机构,在区内土地和厂房租金以及税收,给予折扣优惠。

三是新加坡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指导并直接参与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6、香港

产业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

  第二阶段,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

第三阶段香港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减慢,生产性服务业成为香港服务业的主体。

香港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支撑,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第四阶段阶段开始香港制造业规模出现负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标志着制造业绝对规模开始萎缩,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北移和拓展,本地制造业呈现出集融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虚拟化特征,但本地制造业虚拟化可能带来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洞化”的质疑。

总之,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以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主导,制造业虚拟化为特征的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第五阶段也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互动以及全球一体化推动,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之一,以离岸贸易为特征的跨区域联盟产生,成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将内地市场、良好投资环境与香港资本市场、生产性服务能力集聚在一起,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核心能力。

二、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密切相关。

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

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

63.3:

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体系从小到大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交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武汉市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发展。

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

48:

40.1,第三产业比重突破40%,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3%。

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供需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增长点”和“长期战略”,促进服务业快速增长。

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

44.9:

47.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多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品、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

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20多个百分点。

2008年武汉市产业比重为3.7:

46.1:

50.2,总体上日趋合理,以先进制造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1、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行业门类齐全,涉及钢铁、汽车、光通信、机械、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等33个行业大类,3万多家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同步发展,综合配套能力强,工业综合实力居中国中西部大城市的首位。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初步建成了适应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2008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3960.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87.73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重3.7:

46.1:

50.2。

工业增加值1515.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38.28亿元,其中,轻工业总产值944.1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3394.18亿元。

钢材产量1307.13万吨,生铁产量1359.50万吨,汽车产量33.82万辆,显示器1043.75万台,房间空调器493.74万台,卷烟249.13万箱,软饮料169.66万吨,啤酒9.02亿升,原油加工量396.56万吨,发电量168.51亿千瓦小时。

2、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近年来,武汉市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发挥骨干企业龙头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十分迅速。

一是重要产业板块已初步形成。

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已初步形成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石化四大支柱产业板块和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6个优势产业。

二是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快。

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东西湖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新洲区徐古镇蘑菇产业集群、黄陂区佳海服装产业集群、蔡甸区电子产业集群、汉南区包装印务产业集群被湖北省政府列为2008年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群。

三是全市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产业板块,即:

青山板块(青山地区—阳逻)、经济开发区板块(沌口开发区—汉阳—蔡甸)、高新开发区板块(东湖开发区—洪山—江夏)东西湖板块、汉正街板块(硚口—江汉—东西湖)。

四是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即:

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桥梁与钢结构、石油与化工、现代通讯、半导体、机械与装备、交通运输设备、环保能源与新材料、食品与烟草、医药、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造纸印刷与包装。

2007年这15个产业链的工业总产值均已经突破了100亿。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作用明显。

目前,武汉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140家,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80.12亿元,增24.26%,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90%以上。

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2007年光纤光缆生产规模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左右,并已开拓国际市场;在环保产业领域,占有了全国电厂水处理市场的70%以上份额、国内烟气脱硫市场50%的份额。

4、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87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武汉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发展了一批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连锁店、专业店、便利店为特色的流通新业态;通过加快建设多功能商务区和大型展馆,推到了会展经济发展;成立了汉口银行,加强了地方性金融机构。

在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房地产三大服务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旅游、文化、社会服务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2008年末民用航线141条,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