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640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汇编—探究题人教新课标版

【东城】

33.(8分)

(1)小方用右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进行研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

(2)【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猜想假设】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氢氧化镁均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MgO+2HCl=MgCl2+H2O、

③MgCl2+2NaOH=Mg(OH)2↓+2NaCl。

【实验探究】

①右图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②为检验生成物的成分,做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向广口瓶中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有黑色固体。

I、将黑色固体收集、洗涤、干燥后,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黑色固体燃烧,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

黑色固体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II、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开始_______,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白烟的成分是______。

③为了回收II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要求写出步骤、试剂、现象和结论)。

【反思提高】实验室中由某些活泼金属引起的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应用细沙灭火。

答案:

(1)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点燃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2)②碳C+O2CO2CO2+Ca(OH)2=CaCO3↓+H2O

无明显现象氧化镁

(3)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沉淀完全

【西城】

33.(8分)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下图所示。

氧品名:

504双吸剂

原成分:

铁粉、生石灰等

同学们对一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

甲同学的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

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Fe2O3。

滤渣C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

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1)②中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由此可以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

(2)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乙同学对滤渣B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

和Fe2O3。

 

【反思与评价】

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方案中仍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

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1.6g,滤渣B中CaCO3的质量为1.0g,滤渣C的质量为1.0g。

【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及所给数据,久置固体的成分是。

答案:

甲同学的方案:

稀盐酸Fe

乙同学理由:

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是浅绿色。

(1)CaO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对滤渣B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①固体减少,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Fe、Fe2O3、CaO、Ca(OH)2、CaCO3

【海淀】

33.(8分)在小组活动中,王老师演示了一个实验:

将烘干的碳酸镁与锌粉按照一定比例研细混匀,按照图1进行实验。

然后指导同学们对碳酸镁与锌粉发生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部分含有镁、锌元素物质的相关性质。

①氧化镁、氧化锌:

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

②碳酸镁、碳酸锌:

均为白色固体,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

(1)实验一:

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收集两瓶气体,盖好玻璃片。

向其中一瓶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盖好振荡。

无明显现象。

将另一瓶气体点燃,待火焰熄灭后,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盖好振荡。

气体安静燃烧,火焰呈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②中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1图2

(2)实验二:

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固体产物是什么?

王老师将剩余固体分成2份,由甲、乙两组同学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将剩余固体直接按照图2进行实验,观察到A中有大量气泡生成,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产生的气体在C处验纯后点燃,观察到淡蓝色火焰。

C处点燃的气体是(填化学式)。

甲组同学获得结论:

该反应的固体产物是碳酸锌和镁。

乙组同学将剩余固体先进行了处理,然后也按照图2进行了实验,观察到A中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溶液,B中没有明显变化。

他们对剩余固体的处理操作是。

乙组同学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实验现象,分析碳酸镁与锌粉发生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氧化锌和氧化镁,其理由是。

(3)实验反思:

老师看到两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后,确定乙组的结论是正确的,碳酸镁与锌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同学们对甲组的实验过程再次进行了分析,由B、C处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明甲组放入试管A中的固体成分含有。

答案:

(1)CO2CO+O2===2CO2

(2)H2继续按图1方式加热,直至不再产生气体

加热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有C、Mg、Zn和O元素,依据实验现象C元素的产物为CO,Mg、Zn元素对应的固体产物中没有碳酸镁、碳酸锌、镁粉、锌粉存在,所以Mg、Zn元素对应固体产物只能是氧化锌和氧化镁。

(2分)

(3)MgCO3+Zn====MgO+ZnO+CO↑

MgCO3、Zn、MgO、ZnO(MgCO3、Zn为给分点)

【朝阳】

33.(7分)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未,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

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红色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l:

红色粉末是铜粉;

猜想2:

红色粉末是氧化铁粉;

猜想3:

红色粉末是。

【设计方案】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高温至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你完成下表: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红色粉末不变色,石灰水不变浑浊

猜想1成立

猜想2成立

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同学们进行了实验并经过分析,确认猜想3成立。

【反思评价】

(1)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再加热的原因是。

(2)从环保角度看,上述装置有不足之处,具体的改进措施是。

(3)请你用另一种反应原理证明猜想3成立,实验方案是。

答案:

【猜想假设】铜粉和氧化铁粉

【设计方案】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红色粉末不变色,石灰水不变浑浊

猜想1成立

红色粉末全部变为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2成立

红色粉末部分变为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3成立

【反思评价】

(1)防止加热时硬质玻璃管发生爆炸(或把玻璃管内空气排净)

(2)在b处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气球)收集

(3)取少量红色粉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红色固体剩余,溶液变为黄色,则猜想3成立。

(此空2分,必须有加点字的含义,否则不给分)

【石景山】

33.(8分)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

【提出问题】袋中漂白粉是否失效、现有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漂白粉:

是Ca(ClO)2、CaCl2和Ca(OH)2的混合物,其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可溶于水,在空气中即可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

②HClO:

有漂白作用,如能使红墨水褪色;不稳定,分解生成HCl和O2。

③CaCl2:

易溶于水,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1:

漂白粉是否失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样品,加水后通入适量的CO2气体,再滴加一滴________

________

漂白粉已失效

实验2:

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

猜想一:

CaCO3;

猜想二:

CaCl2和CaCO3;

猜想三:

CaCl2和Ca(OH)2;

猜想四:

CaCl2和CaCO3和Ca(OH)2。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

有气泡出现

猜想二成立

②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__

________

③________

________

【实验反思】

(1)猜想一肯定是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

(2)漂白粉中氢氧化钙最终可能转化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CaCO3B.CaCl2C.Ca(ClO)2

答案:

实验1:

红墨水红色不褪去

实验2:

【实验记录】

②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

③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溶液变浑浊

【实验反思】

(1)因为CaCl2在漂白粉变质过程中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成分中一定含CaCl2

(2)AB

【丰台】

33.(8分)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其中A、C是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B是未包过氧化钠的棉花。

实验中观察到A、C棉花依次燃烧,B棉花未燃烧。

(1)B棉花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能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1.Na2O2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和O2。

2.在常温下Na2O2与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3.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小组同学设计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

(3)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装置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①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②Na2O2和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②写出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对照实验。

(2)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以上。

【实验现象】②E中石灰水变混浊;

③P处带火星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

(3)除去A中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4)Na2O2与CO2反应放出热量,使烧杯E中石灰水温度升高,由于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导致饱和石灰水析出固体Ca(OH)2,产生浑浊。

【拓展提高】①甲,反应前没有H元素,因此不可能生成NaOH。

②2Na2O2+2CO22Na2CO3+O2↑。

 

【通州】

答案:

【顺义】

33.(7分)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

化学小组的同学想对二氧化硫进行研究,依据化学方程式Zn+2H2SO4(浓)

ZnSO4+SO2↑+2H2O计算后。

取一定量的锌粉与98%的浓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提出问题:

对于制得的气体,有同学认为可能含有杂质。

猜想与假设:

化学小组制得的SO2中混有的杂质主要是H2。

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查阅资料:

(1)CO2能与水、反应,SO2与CO2一样,也能。

(2)H2与CO一样,能将金属氧化物冶炼成金属。

(3)CaSO3难溶于水

实验验证:

为证实相关分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B装置的作用是。

(2)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则E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反思:

小芳认为,利用上述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和氢气的质量比,要达到这一目的,实验小组必须测定下列数据中的(填字母)。

A.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B.装置B的质量增量

C.氧化铜的质量D.装置F的质量增量

答案:

猜想与假设:

锌与浓硫酸反应消耗部分硫酸,并生成水,使溶液浓度降低成稀硫酸,发生Zn+H2SO4(稀)=ZnSO4+H2↑

查阅资料:

碱溶液(写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可以得分)

实验验证:

(1)除去二氧化硫

(2)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玻璃管内壁有水雾;CuO+H2

Cu+H2O

实验反思:

AB

【平谷】

33.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

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②只有Fe2O3

③只有Fe(OH)3④是Fe2O3、Fe(OH)3的混合物

⑤是Cu、Fe2O3的混合物⑥是Cu、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1)2Fe(OH)3Fe2O3+3H2O

(2)白色无水CuSO4遇水变蓝

(3)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

2FeCl3+Cu2FeCl2+CuCl2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Cu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图28-1进行实验。

结果无水CuSO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

(填猜想中的序号)

(2)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B

(3)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28-2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

的总质量为180.0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

的总质量为183.1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2)应该选择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

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

(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反思评价】戊同学指出:

从环保角度,图28-2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图28-2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答案:

【实验探究】

(1)③④⑥

(2)丙

高温

【交流讨论】

(1)排净装置中的空气(或防止CO和装置中的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2)Ⅰ⑤(3)3CO+Fe2O32Fe+3CO2部分红色粉末变黑

(4)不需要,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等收集,或其他合理答案)。

【拓展延伸】可行(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

 

【密云】

33.(7分)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C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实验中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3)C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

废液中除酚酞、CaCO3及水以外一定含有。

老师问:

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

引发了同学们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

学生甲

可能有Ca(OH)2、NaOH

学生丙

可能有Ca(OH)2、CaCl2

学生乙

可能有NaOH、Na2CO3

学生丁

可能有Na2CO3

学生戊

可能有NaOH

……

…………

 

【查阅资料】BaCl2+Na2CO3→BaCO3↓+2NaCl

Na2CO3+CaCl2→CaCO3↓+2NaCl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红色褪去。

【结论】上述滤液中,还含有,没有。

答案:

(6分)

(1)NaOH+HCl=NaCl+H2O(1分)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所以看到此现象(1分)

(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或产生白色的不溶于水的物质)(1分)

(4)NaCl(1分);Na2CO3(1分)CaCl2、Ca(OH)2、NaOH(2分;答案不全给1分,错答不给分,全部答对给2分。

【怀柔】

3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

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方案二:

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

说明Na2CO3溶液呈性;

结论2:

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法

,②观察到的现象。

方案三:

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

则该同学根据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⑶关于实验中的细节和意外情况:

①实验中,稀盐酸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这样做的目的是。

②实验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样做的目的是。

③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出现,你认为原因是。

④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

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NaOH;你认为:

②可能是__________;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为了进一步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取了13.3g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加适量的水配成溶液,

向其中加入200g10%的稀盐酸,使其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2g。

求:

⑴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

⑶在右图中画出以纵坐标表示二氧化碳质量,

横坐标表示盐酸的质量的关系图。

(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

答案:

方案一:

(1)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试纸上,将试纸

颜色与比色卡对照读出pH。

(2分)

(2)排除因稀释而使溶液pH减小的因素。

方案二:

(1)除氧和隔氧。

(2)碱;

(3)取上述溶液加水稀释后,再滴加无色酚酞,②溶液呈红色不消失。

方案三:

(1)7。

(2)U型管中液面左低右高

⑶①防止稀盐酸过量②使反应充分

③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④Na2CO3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⑷解:

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跟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0.5分)

1067344

xy×10%2.2g

106:

x=73:

(y×10%)=44:

2.2g(1分)

x=5.3gy=36.5g

NaOH的质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