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814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docx

原创庄子寓言审题立意

《庄子》寓言审题立意(1—42)

 

《庄子》又称《华南经》,现存《庄子》三十三篇,据说“内篇”为庄周所作,其余“外篇”、“杂篇”为其弟子所续。

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哲学家,曾为漆园吏,是当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周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强调事物的变动性,却忽视了事物的稳定性和差别性。

他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那些腐儒给予了辛辣的讽刺;他鄙视富贵利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这些都是应当肯定的。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大多是寓言故事,有不少篇幅想象奇特,妙趣横生,机智幽默,富于哲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1、斥鴳笑鹏①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②。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③,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④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⑤南冥也。

斥鴳⑥笑之曰:

“彼且奚⑦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⑧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⑨也,而彼且奚适也?

【注释】

①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②穷发:

神话中的北方地名。

因为大地以草木为毛发,北极之地寒冷异常,草木不生,故名“穷发”。

冥:

同“溟”,冥海,即大海。

大海不是人力所造,是自然形成的,故叫“天池”。

③鹏: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由大鱼变成的大鸟。

④扶谣:

指从下而上急剧盘旋的暴风。

羊角:

指旋风。

以其形状弯曲而上如羊角,故名。

⑤适:

往,去到。

冥:

深远。

南冥:

南极。

⑥斥鴳:

鴳(yàn):

鸟名。

即鴳雀。

一说“斥”同“尺”,言其弱小。

⑦奚:

那儿。

⑧仞:

八尺为一仞。

⑨至:

极点,顶点。

【译文】

在那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

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叫做天池。

天池里有一条大鱼,身子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他有多长,他的名字叫做鲲。

鲲一变就成了鸟。

有这样一种鸟,名字叫鹏。

鹏非常大,它的背如巍巍泰山高耸;翅膀象挂在天边的彩云,遮天蔽日。

当它奋起高飞的时候,宏伟的身躯尽情伸展,背负青天;巨翅挥动,穿云破雾,竟可以翻动起扶摇、羊角那样的狂飙盘旋的暴风。

而鹏则乘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展翅飞行,将要飞到南海去。

沼泽地有只小鸟斥鴳看到大鹏翱翔,讥笑说:

“咦,它还想飞到哪里去呢!

我向上跳跃飞腾,不过几丈高,随即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的回旋飞翔。

这也飞得很痛快,可算飞到极点了。

可它究竟是要飞到哪里去呢?

【审题立意】

故事的原意就在于阐明大小之间对于人的自由快乐没什么实际意义,人们应该任其自然。

而我们今天透过这个神话色彩很浓的故事,可以得到新的启发,赋予它崭新的寓意,讽刺那些鼠目寸光的人。

若以此做材料,让我们作审题分析,从积极的意义的角度考虑,可抽象出这样的观点:

见识短浅的人不可能理解别人的远大志向,也不能领悟才高知深者的情趣与胸怀。

2、越俎代庖①

尧让天下于许由②,曰: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

请致天下。

”许由曰: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名者,实之宾③也,吾将为宾乎?

鹪鹩④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⑤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⑥,予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虽不治庖⑦,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⑧。

【注释】

①选自《庄子·内篇·逍摇游》。

②尧:

相传为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

许由: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字武仲,颖川人。

③宾:

附属物。

④鹪鹩(jiāoliáo):

一种性情和善的小鸟,善于营巢。

⑤偃鼠:

亦称“鼹鼠”。

一种矮胖似鼠的动物,常掘地挖洞,喜饮河水。

⑥这句主语后置。

意即您还是算了吧。

⑦庖:

指厨房。

庖人:

厨工。

后一个庖引申为烹调。

⑧尸:

太庙中的神主。

祝:

太庙中负责祭祀的官。

因执祭板对神主而祝,故曰“尸祝”。

樽:

盛酒的器具。

俎:

盛肉的器具。

樽、俎都是庖人掌管。

【译文】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

“日月出来了,而烛火还没熄灭,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思了吗!

及时雨普遍降了,还要提灌溉,这对于润泽禾苗,其不是徒劳吗!

先生如果在位,定会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可是我还占着这个位子,自己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奉交给先生。

”许由固辞不受,说:

“您身居帝位,掌管天下。

如今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若再来代替你,我为着名吗?

名是实的影子,我要做影子吗?

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不过占一棵树枝;偃鼠喝大河里的水,不过喝满一肚皮。

你回去吧,算了吧,我的君啊!

天下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

即使一个厨师不做祭祀的饭菜,而掌祭典的人(尸祝)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去越位替代厨师烹调啊。

【审题立意】

原文意在于说明,尧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达到圣人境界的尧,在见到许由之后,忍不住想将帝位传给许由。

但是,许由所在乎的,并不是王位,他在乎的是一个逍遥自适的造化本体,他只求与万物齐一,而没有兴趣管理人世间的纷争。

为什么道家对人世间的俗事不屑一顾?

因为他们有着更高远的目标要追求,如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一般。

可以吸风饮露,与万物同游,即使是大干旱,金石融化,山土焦黑,也不能伤他一分一毫。

如此的神人又怎会在乎世俗的功名?

道家人物追求的,并不是人世间的价值。

一般世俗的人对于世俗的价值总是看的很重,于是总是想将自身的价值推广到别人的身上。

如“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但是“越人断发文身”,自己已经觉得很美了,根本不需要礼冠来装饰。

这说明了价值观的不同。

尧将天下治理得很好,是社会的理想典范。

但是,当他见到藐姑射山的神人之后,受到了神人境界的感召,不知不觉中就会忘了天下了。

我们今天对故事分析理解,也可以从中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赋予新的立意:

充分相信群众,不要包办代替。

3、不龟手之药①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②,我树之成③,而实五石④。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⑤。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⑥。

非不呺然大也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⑧。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⑨!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⑩,世世以洴澼纩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

“子独不见狸狌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释】

①选自《庄子·内篇·逍摇游》。

惠子:

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②魏王:

即梁惠王。

贻(yí):

赠送。

瓠(hú):

葫芦。

③树:

种植、培育。

④实:

结的葫芦。

石(dàn):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⑤举:

拿起来。

⑥瓠落:

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⑦呺(xiāo)然:

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⑧为(wèi):

因为。

掊(pǒu):

砸破。

⑨固:

实在,确实。

⑩龟(jūn):

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íng):

浮。

澼(pí):

在水中漂洗。

纩(kuàng):

丝絮。

方:

药方。

鬻(yù):

卖,出售。

说(shuì):

劝说,游说。

难:

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jiàng):

统帅部队。

裂:

划分出。

一:

同一,一样的。

或:

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

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

考虑。

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

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

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樗(chū):

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

大本:

树干粗大。

拥(拥)肿:

今写作“臃肿”,这里形容树干弯曲、疙里疙瘩。

中(zhòng):

符合。

绳墨:

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线。

规矩:

即圆规和角尺。

涂:

通作“途”,道路。

狸(lí):

野猫。

狌(shēng):

黄鼠狼。

卑:

低。

敖:

通“遨”,遨游。

跳梁:

跳踉,跳跃、窜越的意思。

辟:

避开;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避”。

机辟:

捕兽的机关陷阱。

罔:

网。

罟(gǔ):

网的总称。

斄(lí)牛:

牦牛。

无何有之乡:

指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

莫:

大。

彷徨:

徘徊,纵放。

无为:

无所事事。

夭:

夭折。

斤:

伐木之斧。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

“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

“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

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

“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

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

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

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

“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

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

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

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

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

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审题立意】

故事里,宋国人用不龟手之药换取百金,较之世代漂洗丝絮所得之“数金”何其远也;外地客人靠不龟手之药获得了封地的奖赏,更好地发挥了药的价值。

同样是不龟手之药,在不同的人手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价值悬殊。

惠子批评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不切合社会实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庄子巧妙地借这则寓言为自己辩护。

通过审题分析,可立意为:

物质是死的,人是活的。

物质的用途和价值要靠使用者的智慧把它发挥出来。

他也告诉我们,不是物质本身没有用,而是我们不会用。

只有物妙其用,人尽其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造福于社会。

4、庖丁解牛①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③,砉然响然④,奏刀騞然⑤,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⑥,乃中经首之会⑦。

文惠君曰:

“嘻⑧,善哉!

技盖至此乎⑨?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⑩。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

①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②庖(páo)丁:

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

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

解,剖开,分割;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③踦(yǐ):

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④砉(xu)然:

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

《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⑤騞(huō)然:

象声词,骨肉相离的声音,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⑥《桑林》:

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⑦《经首》:

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

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⑧嘻:

赞叹声(或譆:

通“啊?

”)。

⑨盖:

同“盍”;亦即“何”。

⑩进:

超过。

官知:

这里指视觉。

神欲:

指精神活动。

天理:

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批:

击,劈开。

却:

同隙。

道:

同“导”,顺着。

窾(kǔan):

骨节空穴处。

因:

依。

固然:

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

犹言经络。

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

经,经脉。

肯:

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

筋肉聚结处。

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軱(gū):

股部的大骨。

割:

这里指生割硬砍。

族:

众,指一般的。

折:

用刀折骨。

发:

出。

硎(xǐng):

磨刀石。

节:

骨节。

间:

间隙。

恢恢乎:

宽绰的样子。

族:

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怵(chù)然:

警惕的样子。

謋(zhè):

同“磔”。

謋然:

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委地:

散落在地上善刀:

拭刀。

养生:

指养生之道。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

“嘻!

好啊!

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

“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在把刀子好好的揩拭干净,小心的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完,高兴地说:

“妙极了!

听了庖丁这一番话,我从中悟得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审题立意】

庄子原意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我们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是一件危险的事。

立意在阐明“养生”。

但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审题分析,立意为:

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总之要顺其自然,循其规律,方能事半功倍。

5、拊马不时①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②,以蜄盛溺③,适有蚤蝱仆缘④,而拊之不时⑤,则缺衔毁首碎胸⑥。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⑦,可不慎邪!

【注释】

①选自《庄子·内篇·人间世》。

②矢:

屎。

③蜄(zhèn):

即大蛤蜊。

溺:

尿。

④蚤蝱:

蚤,古“蚊”字。

蝱:

即虻,形态似蝇而体较大,口有刺,吮吸牲畜的血液。

仆:

附。

一说聚。

缘:

攀援,附着。

⑤拊:

迫,击。

不时:

不适时。

⑥衔:

马的勒口。

缺:

这里指断。

这句指马受惊、人受伤。

⑦意有所至:

即出于好心。

爱有所亡:

即失去了所爱的东西。

【译文】

有一个人,爱马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用箩筐盛放马屎,把五彩斑烂的大贝壳作盛马尿的器具。

这天,恰巧一只蚊虻飞来,落在马身上,刺螫吮血。

这人看见痛心极了,伸手猝然拍去,马受了惊,挣脱绳嚼跑了,那个人也碰破了头,跌伤了身子。

这才是诚心相爱,反而致害,这样的事不可不慎重啊!

【审题立意】

爱马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不得时得法,反被碰得头破血流,跌伤了身体。

同样,爱护人也好,帮助人也好,都应该得时得法,切不可让人误解啊,否则好心没有好报,反遭恶报,是自害呀,吃亏上当的当然是自己。

分析故事,审理材料,可立意为:

对人对事对物,爱不能过分,应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对方心有灵犀,否则,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爱不仅不被别人理解,还会反遭其害。

6、浑沌凿窍①

南海之帝为儵②,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③,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选自《庄子·内篇·应帝王》。

②儵(shū):

南海之帝的名字③息:

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

【译文】

南海神王,名字叫儵;北海神王,名字叫忽;中央神王,名叫浑沌。

儵与忽过从甚密,他们常在浑沌所辖中央地区会面,受到浑沌的热情款待。

儵与忽十分感激,商议报答浑沌的恩惠,说:

“人人都在口、鼻、耳、目七窍,用以看视,闻听,进食,呼吸,唯独浑沌没有。

我们试凿一番。

”于是,儵与忽一齐双双动手,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之后,浑沌竟被凿得七窍流血死去了。

【审题立意】

故事的原意是宣传“无为”的道家哲学——对人对物都应顺其自然。

但我们对儵与忽的行为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不难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

这则寓言可立意为: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决定的。

不论你我对其美丑的看法如何,都必须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切不可穿凿附会,否则好心办坏事,劳己又害人!

7、胠箧探囊①

将为胠箧②、探囊③、发匮之盗而为守④备,则必摄缄縢⑤,固扃鐍⑥,此世俗之所谓知也⑦。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⑨,不乃为大盗积者也⑩?

【注释】

①选自《庄子·外篇·胠箧》。

②胠(qū):

撬开。

箧(qìe):

小箱子。

③探:

掏。

囊:

口袋。

④发:

开。

匮(gùi):

即“柜子”。

⑤摄:

结,指勒紧。

缄(jiān):

这里指束箧的绳子。

滕(téng):

绳子。

⑥固:

作动词,搞结实。

扃(jiōng):

箱子上的插关。

鐍(jué):

箱子上加锁的铰钮。

⑦知:

同“智”。

⑧揭:

扛起。

⑨乡:

同“向”,先前,前面。

⑩积:

意即做了准备。

【译文】

人们为了防备那些撬箱、探囊、开柜的盗贼行窃,总是把箱柜捆绑结实,加锁关牢。

这是大家习惯采取的措施,认为这是明智的。

然而,那些大盗来了,却是背柜,扛箱,提囊,席卷而去。

他们唯恐绑得不紧,锁得不牢。

如此看来,人们防止偷盗的措施,不正好为那些江洋大盗提供了方便吗?

【审题立意】

庄子这则故事阐述了这样的思想:

人们为了防止小偷撬箱子,就把箱子做的很坚固,这就是世俗所谓的聪明。

但是大盗一来,直接将箱子背走,唯恐箱子不够结实。

世俗所谓的聪明,都是在给大盗帮忙。

那些所谓的圣人,最后也是在为大盗帮忙。

圣人出现就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这都是因为圣人使天下推崇智巧舍弃淳朴,推崇教化人民舍弃清淡无为。

所以庄子最终得出结论,清淡无为才能使天下大治,急功近利,雄辩好强,矫形过正的圣人之道会使天下大乱。

但作为作文供料,进行分析审题,可立意为:

巧计防人,恰巧会被狡猾之人所利用。

8、已陈刍狗①

刍狗之未陈也②,盛以箧衍③,巾以文绣④,尸祝斋戒以将之⑤。

及其已陈也,行者践者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⑥;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⑦,必且数眯焉⑧。

而今夫子⑨,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

【注释】

①选自《庄子·外篇·天运》。

②刍(chú):

草。

刍狗:

古代祭祀所用茅草扎成的狗。

③箧衍:

即竹笥,以竹编成的方形盛器。

④巾:

作动词,覆盖。

文:

即花纹。

文绣:

指刺绣有五彩花纹的绵帛。

⑤斋戒: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不饮酒,不吃肉,清心洁身,以表示对鬼神的虔诚。

⑥苏者:

取草的人。

爨(cuàn):

烧火做饭。

⑦彼不得梦:

即使不作恶梦。

⑧眯(mì):

梦魇,即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惊叫。

⑨夫子:

这里指儒生。

【译文】

祭祀所用的、用茅草扎成的刍狗,未陈列之前,放在精制的竹箧中,上覆盖着绣花彩巾,然后由尸祝斋戒之后,恭送太庙供祭。

一旦祭祀完毕,刍狗便被抛弃。

来往行人,任意践踏它的头背,拾柴的甚至拿去烧火做饭。

但如果有人把已经陈列过的刍狗,再拿来放在竹箧中,盖上绣花巾,在它的下边睡卧,即使不作恶梦,也必定会几遭梦魇。

而“今天的腐儒”,也是把早已过时的无用的东西,拿来到处兜售。

【审题立意】

这则寓言,庄子满含惋惜而不乏刻薄的喜剧性反讽,他表达寓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

刍狗的可笑其实无需等到已陈之后。

实际上祭祀活动本身就已经是可笑的了。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

”在庄子的语境中——联系到后文的“衣猿狙以周公之服”的寓言——这实际上已经十分可笑了。

因此,当庄子笑话孔子把已陈之后的刍狗奉为圣物时,他实际寓指的乃是整个从文绣刍狗到陈之祭祀到弃之于途的人事过程。

已经陈列过的刍狗,再拿来放在竹箧中,盖上绣花巾,在它的下边睡卧,不过是更加增添其荒谬而已。

在庄子那里,根本没有作为伦理——政治生活的祭祀,有的只是闹剧。

闹剧结束之后仍然继续着的荒唐并不仅仅因为荒唐本身的荒唐性,而是首先因为荒唐之前的闹剧之闹剧性。

通过分析审题,可立意位:

被淘汰的东西,不能奉为至宝。

9、丑妇效颦①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③,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④;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⑤。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选自《庄子·外篇·天运》。

②西施:

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颦(pín):

皱眉头。

里:

乡里,邻里。

③美之:

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

④坚:

紧紧地。

挈(qiè):

带领。

⑤去:

离开。

走:

跑。

【译文】

西施经常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便仿效着,皱眉蹙额,走到街上。

村里富人看见她的这副怪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拖捧心皱眉的样子很美,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

【审题立意】

庄子认为,自然天成其美,后天做作为丑。

西施本来生得美,尽管他病痛很难受,皱眉捧心,仍然给人以美感。

一个本来就生得很丑的女人,也要学着西施的病态,装模作样地愁眉苦脸,那就丑上加丑了,让人避之犹恐不及。

通过审题分析,可立意为:

向别人学习本是好事,但要作具体分析,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探寻其所以然。

否则,机械照搬,表面模仿,盲目学习,势必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10、望洋兴叹①

秋水时至②,百川灌河③;泾流之大④,两涘渚崖之间⑤,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⑥,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⑦,不见水端⑧。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⑨,望洋向若而叹曰⑩: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释】

①选自《庄子·秋水》。

②时:

以时,即按季节。

③河:

指黄河。

④泾:

水径直涌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