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995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docx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doc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1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2011——2013年)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二O一一年九月

项目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

620505

专业名称:

物流管理

所属系部:

经济管理系

项目负责人:

许彤(物流专业主任)

刘生萍(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中山市分公司副总经理)

项目组成员:

胡长和(副教授)、彭盛开(副教授)、王文霞(副教授)、黄新谋(讲师)、冯佳(讲师)、刘群(讲师)、邹俊舟(讲师)、杨洁(讲师)、明皓(工程师)、吴晓志(助教)、郑锦洪(中山市粤通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志国(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配送部部长)、周振宇(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彭振林(广东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物流总监)

一、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背景

(2)

(一)行业背景

(2)

(二)人才需求背景(3)

二、建设基础和优势(3)

(一)初步构建了基于“工学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3)

(二)开展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3)

(三)拥有一支精干的专业教学团队(4)

(四)实践教学条件已完成初步建设(4)

(五)教改教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序进行(4)

三、建设目标(5)

(一)创新“工学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5)

(三)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6)

(四)校企共建“理念先进、功能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6)

(五)借助“政-校-企-行”平台,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7)

(六)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考核评价制度(7)

(七)建设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相互促进”的优质专业群(7)

四、建设内容(7)

(一)人才培养模式(7)

(二)专业课程体系(9)

(三)教学团队建设(12)

(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5)

(五)社会服务(24)

(六)第三方质量考核评价制度(26)

(七)专业群建设(26)

五、资金预算与建设进度安排(29)

(一)建设进度(29)

(二)建设项目资金预算(37)

六、质量保障(39)

(一)组织、经费及政策保障(39)

(二)制度保障与质量控制(39)

七、建设成效(40)

(一)“工学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完善(40)

(二)建成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40)

(三)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全面对接(40)

(四)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40)

(五)建成系统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1)

(六)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办学水平提升(41)

一、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背景

(一)行业背景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

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

在促进产业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领域产业规划。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物流产值约占GDP的18%,以2010年全国GDP为397983亿元计算,2010年全国的物流产值为71637亿元。

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建设时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珠三角地区,物流业发展前景看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把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内容。

中山市地处珠江口西岸地区,中山经济总量居广东省第五。

根据200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中山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华南地区物流枢纽中心。

近年来,中山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性产业,明确提出“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带动生产服务业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生活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思路。

根据中山市政府规划,将用10年左右时

间把中山打造成为珠三角西翼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行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10%左右;重点物流园区的功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已建成广东省最大的保税物流中心——中山保税物流中心。

2010年中山获评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二)人才需求背景

按照大珠三角前瞻性规划,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的定位是:

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发展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家电和五金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基础工业基地之一。

中山是广东省专业镇比例最高的城市,目前已经拥有25个国家级专业化生产基地,8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13个专业镇,接下来还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这些企业对物料采购与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运输等岗位人才都有需求。

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给物流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物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物流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调研,目前企业的物流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配送和采购这四类岗位上。

此外,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企业目前比较缺乏高素质的具有多种基层物流岗位操作技能、宽视野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而目前不少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以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层次的人员为主,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比例非常低。

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专门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二、建设基础和优势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6年,2009年立项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近两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

物流管理专业以中山市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为产业背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

(一)初步构建了基于“工学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基于“工学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派遣驻镇科技特派员,服务镇区经济,开展校镇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共谋行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为深化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实现了专业有效对接产业;订单培养、企业见习实践、顶岗实习模式,将课堂搬到企业,“工学交替”,强化校企合作,构建了“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实现了学生有效对接企业。

物流管理专业比较好地迎合了中山市产业发展对物流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成为中山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10年与世界500强德国麦德龙公司合作开办了“麦德龙订单班”,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有17位学生被麦德龙公司成功录用。

(二)开展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

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认真调研生产企业及物流行业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结合中山市保税物流和专业镇产业集群等特征,剖析物流运作各环节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素养等,按照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开发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考证与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方式。

目前,已有《生产与运作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获批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国际货运代理》、《报关综合实务》等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拥有一支精干的专业教学团队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来自企业一线,有长期工作经验的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

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10人,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2人。

现有1名高级物流师、1名高级国际物流师,4名物流师,1名教师被聘为中山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另外,还聘请10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学生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四)实践教学条件已完成初步建设

本专业建成了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2010年6月投资200万,建设完成了开放式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一期项目,使之具备实验实训、现场教学、职业技能考核的功能,将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以满足实用型技能物流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今后还将继续投入,完善校内物流实训设施。

本专业与中山本地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拥有包括华通行物流、中山市信和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中山市邮政局等公司在内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家。

这些校企合作单位将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及教师提供实习基地。

目前,我院物流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训时间达8个月,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率达100%。

(五)教改教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序进行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008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项,教育部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3项,国家级学会课题5项,中山市社科联项目2项,中山市教改课题1项,院级教改课题2项。

主编各类专业教材4部。

目前学院是中山市服务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山市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山市物流协会理事长单位,是中山市劳动局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站,中山市物流

协会设在我院。

至2010年底我们已与中山市邮政局等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在企业大力支持下,已举办两届物流设计大赛。

2008年及2009年承担了两届中山市邮政局在职员工学历班的培训任务,为企业在职培训员工120余人。

为中山市益华百货有限公司培训一线班组长140余人。

专任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运作中的问题。

例如,为中山市信和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中山市邮政局、中山市金涛物流有限公司举行过多次讲座。

为中山市天润物流市场发展有限公司、中山市创达物流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中山公司、中山市德力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设计业务流程。

三、建设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总目标是:

围绕珠三角区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规划,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专注服务中山特色的保税物流与中小企业物流,创新“工学交替、校企互通”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政-校-企-行”合作平台,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完善“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要求与技能标准对接。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带动专业群发展,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创新“工学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遵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定位,持续完善基于学校、镇区、企业、行业协会互动的“政-校-企-行”合作办学的“工学交替、校企互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山市“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预测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及镇区特色产业的物流需求展开专项调研和分析论证,以镇区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与镇区展开紧密合作,发挥中山市专业镇、专业市场、特色产业物流园的集群优势,与物流园区、入园物流企业深度合作,与物流协会及特色产业协会共商人才培养事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专业-产业”、“学生-企业”的有效对接,树立面向行业,服务企业,提升产业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和优化。

(二)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具有专业差异小、学生选择面较广的特点。

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构建公共课程平台,使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综合素质。

同时,在形成公共课程平台的前提下,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本地区保税物流和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的行业物流特征,形成方向特色课程模块,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针对中山保税物流和灯饰、五金、服装、家具、家电、医药、装备制造等专业镇特色产品的行业物流需求,与典型行业企业、物流园区、知名物流企业展开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