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001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ocx

---------------------------------------------------------------范文最新推荐------------------------------------------------------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院外语系(311200)戴夏蓉摘要语言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语言的内涵及表达也就必然不同。

既然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那么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文化的转换。

笔者试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角度入手,指出英汉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从而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因素, 影响 Abstract:

Language andcultureareinterdependent.languageisaproductofculture,butitisalsothecarrierofculture.

Becauseofthedifferentcultural,linguisticcontentandexpressionwillsurelybedifferent.Sincetranslationistheconversionoftwolanguages,thenduringtheprocessoflanguagechanging,theculturewillsurelybechanged.Tomakethetranslat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taste”,theauthortriestopointoutculturalissuesintranslationprocessfromdifferentculturalconnotation,life-style,modeofcognitionandthinking,outlookonvaluesetc.Key

17/16

words:

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factor;Effect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

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

”(J.C卡特福德,1994)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定要考虑文化的因素。

“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按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E.A奈达,1969)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寻找意义的对等,除了将原文逐字翻译之外,文化也必定要渗透在其中。

不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原文与译文之间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分歧,更无从谈意义的对等。

本文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角度入手,了解中英文赖以生存的文化,并对比两种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障碍,实现语际转换。

一、中西文化内涵差异对英汉互

译的影响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

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

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这说明英汉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

1、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 可创造一切,例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由人提议,上帝决断)。

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

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

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

在中国人眼中

“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阿弥陀佛”,“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再如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

吃。

”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

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

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

“Oneboyis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 are no boy.”尽管翻译如此,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困难。

再看下面实例:

“Beingateacherisbeing

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 ”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

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

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2、 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也不相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与谚语。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

的魂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

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含义。

例如,汉语中的

“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feastwithatrapforthe

invited, 若不了解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背景,很可能会直译成Hongmen feast,该译法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很确切地理解。

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用直译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只有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

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equalChukenLiang--themastermind”,类似于英语中的“Twoheadsarebetterthanone.” 与历史典故相类似的还有很多英汉谚语,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

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历

史背景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这些谚语的翻译。

如英谚

“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或

“peakofangelsandyouwilhearthetheir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译者在翻译成中文时如不了解中国三国时的历史背景,很难将该英谚翻译到位,即使逐字翻了,中国读者也很难形象地理解。

同样,

“tocarrycoalstoNewCastle”,应该翻译为多此一举,不必要的事。

因为纽卡索本身就是产煤地,再把煤运去的

话,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如直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就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了。

英谚“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

因此要译好这些历史典故与谚语,必须要注意中西两种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方法,否则,就会使汉语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二、中西生活方式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就近、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都可以说是处于现代文化光谱的两极。

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了这种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异则是绝对的、普遍的。

特别是中西方由于生存环境以及生存方式的不同,导致涉及这两方面翻译的歧异屡见不鲜。

1、 生存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

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而且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

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

例如:

“ableseaman”(一级水平),“be left high and dry”(陷于困境),“give sb. orsth.awideberth”(远远地躲开)等。

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

为主,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汉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语词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

反之,由于生存环境所致,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现成的对应词。

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

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

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一种可能的译法是:

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在此种译法里根本找不到山、水、路、柳树、花、村等词的对应形式。

此外,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

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生存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国长期的农耕生

活的影响,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食”有关的表达形式,而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

许多源自饮食的比喻,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只有意译。

例如,“他抢了我的饭碗”, 如果直译,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就会产生误会,一般可翻译成He’s taken myjob from me;若是要翻译得更生动一些,可翻译成He’stakenthebreadoutofmymouth;“吃豆腐”dallywithawoman或flir;“吃醋”bejealous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 you sow, so you must

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那么具体,实际上,英语中最常见的说法是:

Asyoumakethebed,soyoumustlieon

it,这干脆与农耕无关了。

正是由于长期农耕文化的传统,汉语中形成了“民以食为天”(People regard food as

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传统,产生与此有关的大量习语,从而导致中国人在见面时往往会不顾时间和场合问到,“吃了没有?

”,这其实只是一种招呼,并不是真的关心别人是不是吃了饭。

而按岛国的传统,英语习惯多为谈论天气。

因此,这种文句可译成:

“How do you do?

”而千万不要译成“Haveyou had your meal?

”要不然人家老外还以为你是邀请他吃饭呢?

译者如果不了解中西方存在的这些差异,往往会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差错,使原文和译文意思大相径庭。

三、中西认知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精于分门别类,善于演绎,强调个体,更具有科学头脑,处理

事情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中国人则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比较而言,中国人比西方人更长于总体

把握,善于归纳,更强调群体,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处理起事情来善于综合考虑,对问题力图根治。

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

例如

“说“一词,英语有“say,speak,tell,talk”等,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说”的意思。

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

而汉语往往趋于泛指,在

“说”之前加副词修饰,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大声地说,嘟嘟嚷嚷地说,这些语词若翻译成英语,译者需

要好好考虑该用什么英语短语表达,否则便不能很好的表达中文原文的语境及语气。

此外,汉语中有表示种类的偏旁部首,表示种类的词语比英语的多。

比如,有了“木”,则“凡木之属皆属木”,这样很方便的就造出一大堆与木有关的字和词。

有了“树”这一表示种类的字,也很方便地造出各种不同的与树有关的叫法来,如松树、李树、树干、树枝等在英文中只能分别取名为pine, plum,

trunk,branch等,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指出其中的差别,不然会出现原文与译文互不对应。

另外汉语注重形象思维,而英语则注重抽象思维。

中国人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现抽象的概念,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旧社会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水深火热”。

西方人更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运用中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如:

培根的名句“Studies 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中的“delight”,“ornament”以及“ability”就是用高兴、装饰、和才能三个抽象词表达了学问的三大功用。

中英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语言处理方式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必须注意:

首先,在处理汉英词组转换时,不能根据汉语意思乱套用英语单词。

如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就不是对应四个

英语单词。

比方说,五光十色可以用multicoloured ,

brilliant等来表达,而能说会道就应表达成“havetheglibofthetongue”。

当然英语中也有许多类似于汉语的形象表达,例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oncebitten

twiceshy);眼不见,心不烦(outofsight,outof

mind) 等等;其次,形象汉语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偏重使用动词,长句多半是由表达一连串意思而彼此之间句法关系松散,由多个逗号连接,往往没有明确关系词的分句组成的流水句;而英语句长句多为复合句,由名词后面的定语短语或从句(包括同位语) ,以及动词后面或句首的状语短语或从句作修饰成份,这些修饰成份可以一个套一个连用,假如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找不出句子的主干部分,那么往往在翻译完一个段落之后,连译者也不明白其中真正的意思;再次,受汉语思维的干扰,中文会频繁使用动词,而不会灵活使用动名词、介词形式,经常会出现许多虽符合英语语法结构要求,但却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例如,“这个问题太难,我不会。

”我们可以翻译成“The question is toodifficult,andIdon’tknowhowtoanswer.”;好一点的翻译是“Thequestionistoodifficultformetoanswer. ”;若翻译成“The question is totallyabove/ beyond me. ”这样一个介词词组,那么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就比较精通了。

四、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英汉

互译的影响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认情等为人出世准则的观念。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特定文化中人们对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则。

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在翻译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人们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

”如

“听天由命”(beatthemercyofnature);“顺其自然”(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

而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

洋性气候的英语民族却对天文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他们也形成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称谓上。

中国人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而英国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

按英美人的习惯,“外祖母”与“祖母”在英文中都是

“grandmother,”舅舅叔叔都是“uncle,”姨妈、姑姑都译成“aunt”。

因此,很遗憾,这会造成一些“文化遗失”,即无法将原句中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在两种语言

的翻译中着实是一个难点,这很需要译者有对原亲属关系的正确理解及一些适当的翻译技巧。

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国人重视“群己合一,”突出“群体”的人格,倡导集体主义,较轻视个体的人格,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而英美人则注重个人的人格,倡导个人主义。

因此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习语。

如:

“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 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sofhisownfort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

;“Youhavetoblowyourown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

.另外西方人信奉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人的个人隐私观念没有那么强,此外,还很乐意主动关心别人,以别人为中心,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里就翻译时应该注意的两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是称呼,西方人称呼陌生男士用“Mr.”,已婚女士用“Mrs.”,未婚女士用“Miss”, 不了解婚否的女士用“Ms.”,只有对熟悉的人才会用“Uncle”或“Aunt”。

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

出于礼貌,中国人对陌生人也会用“大叔”、“大婶”、“大哥”、“大姐”之类的称呼。

需要注意的是信件称呼的翻译,应该是“DearMr.King”而不是“DearuncleKing”;第二是提供帮助,在接待中国人时,译者通常这样问:

“先生/小姐,请问您需要什么?

”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性说法,体现中国人考虑的主体是对方,而不是自己。

但在接待西方国家的人时,译者却要问:

“What can I do for you

”或者“CanIhelpyou?

”,这样的问法才符合西方人的用语习惯,体现的是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观念。

此外,西方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很坦诚地面对取得的成就,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获得成功后的狂喜。

这一点与中国有明显,而且是非常经典的差别。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认为对别人的赞美和恭维应该是推辞谦虚。

中国文化中常常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灵活的翻译技巧进行信息传达。

比如,作为译者,你陪同老板参加聚会,一位外宾夸你老板“Youlooksoniceinthisdress!

”(你穿这件衣服真漂亮!

) ,出于自谦,你的老板也许会这样回答“哪里,您过奖了。

”实际上,你只需要回答外宾“Thank you

”这样虽然少了一些信息,但却避免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尴尬和误会。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自谦是一种美德,而西

方人却认为,中国人的自谦不仅是否认、贬低自己,还否认了赞美者的鉴赏能力,这样会导致误会而影响以后的友好相处。

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涉及跨文化内容的,翻译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翻译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

她说:

“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如何恰

当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以上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其对中英

文互译影响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文化翻译”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翻译的好要有九分文化,一分语言。

认识语言的本质,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熟悉文化异同,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1] 王鸽平.语言文学与文化 [C]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