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023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9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docx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

中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

(临沧市银行业协会2018年“天下普洱临沧最香”茶艺培训班)

授课教师:

刘丽

2018年7月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

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孕育着各民族底蕴醇厚、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文化渗透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议和、结盟、交友要用茶、婚丧嫁娶离不开茶。

在许多民族中,茶是祖先,茶是神灵,茶是生命,茶是灵魂。

各民族茶俗茶艺各有千秋,但在各民族交往融合过程中,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不断发展,成为中国茶文化绚丽多彩的奇葩,为繁荣和发张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茶道、茶艺、茶俗堪称"三足鼎立",互为影响。

如果说,茶道是灵魂,茶艺是形象,那么,茶俗就是基石。

茶俗与社会,与人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的根基在民间,茶俗的根基在大众。

茶俗是集体活动的产物,是逐层累积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审美。

物质的享受,精神的愉悦,构成了茶俗特质的两极。

茶俗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活动的传承。

一、茶俗的定义

茶俗:

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

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

二、茶俗的性质

地域性、社会性、民族性、历史性、区域性。

1、地域性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点茶和泡茶之分;以饮茶方法而论,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

中部地区喜欢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西南一带推崇普洱茶,边疆民族爱喝再加工的砖茶。

就世界范围而言,东方人多为清饮茶;欧美及大洋洲喜欢加有奶、糖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爱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柠檬的绿茶。

2、社会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

饮茶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自唐朝至今,无论钟鸣鼎食的福贵之家还是粗茶谈饭的普通家庭都离不开茶。

贵族与士大夫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民百姓,粗茶淡饭,不可或缺。

是生活的必需品。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3、民族性

据记载,茶文化始于古巴蜀族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以汉族茶文化为主体,并由此传播扩展。

但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中国有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茶俗,蒙古族、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用茶作食;土家族打油茶、纳西族的“龙虎茶”,强身健体,以茶养生;白族的三道茶,借茶喻世;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饮茶情趣;藏族的酥油茶、布朗族的酸茶、鄂温克族的奶茶,以茶为饮。

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客来敬茶是一样的。

4、历史性

茶俗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以作为贡品。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三、茶俗内容

茶俗名目繁多,从不同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类别:

以民族划分,每个民族大都有民族特色的茶俗。

以地域划分,粗而言之,有南北不同;大而言之,可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中原五大板块;细而言之,每一板块又可分出若干茶俗区。

以阶层划分,有宫廷茶俗、文士茶俗、僧道茶俗、世俗茶俗等。

以时间划分,有古代茶俗、现代茶俗、当代茶俗等。

以茶事内容划分,有茶叶生产习俗、茶叶经营习俗、茶叶品饮习俗等。

以茶俗文化分类,有日常饮茶、客来敬茶、岁时饮茶、婚恋用茶、祭祀供茶、茶馆文化、茶礼茶艺、其它茶规等。

传统茶俗中多为有品位的风尚、礼俗,亦有当移易的鄙俗、陋俗。

饮茶风俗即茶俗,它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行业,茶俗的特点和内容不同。

以下我根据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分别向大家介绍丰富多彩的民族茶俗。

一、全国几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茶礼茶俗

(一)白族三道茶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第一道为"苦茶"。

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

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示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更多

 

 

(二)藏族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

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

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

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

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酥油茶食用方式:

主食与糌粑

性质:

饮料

用料:

酥油和浓茶

别名:

神之物

藏族人民视茶为神之物,从历代“赞普”至寺庙喇嘛,从土司到普通百姓,因其食物结构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

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

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

饮茶:

1、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2、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

倒茶时,茶壶要轻轻摇晃几次,使茶油匀称,壶底不能高过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3、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面前时,客人端起碗来,用无名指沾茶少许,弹洒三次,奉献给神、龙和地灵。

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

“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

”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饮到底,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再喝。

4、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不一日喝完。

注意:

热情的主人总会将客人的茶碗添满。

如果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

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

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

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还可以清醒头脑。

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

茶叶不仅仅作为饮料存在,它还被当作圣物,与经书、珠宝一道,装进每一尊新塑成的佛像体内,并经活佛主持开光,这尊佛像才有灵气。

藏民家的积福箱里,收藏着此家历代能够得到的神圣物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茶叶。

在青藏高原,饮一杯上等的酥油茶可让人欲醉欲仙。

辨别酥油茶品质优劣接近一般茶道程式,一看二闻三尝。

好茶从茶壶灌入茶杯时,如绸缎般均匀润滑,颜色偏黄,闻起来有新鲜的乳酪香味和厚重的茶香,入口则回味绵绵,倍觉滋润。

西藏经典歌曲<请你喝杯酥油茶>由朱流作词,罗念一作曲,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

这首歌的歌词热情洋溢,运用民歌的比兴手法和朴实的主观叙事手段,盛赞了解放军帮助翻身得解放的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帮助群众治病和春耕的动人事迹。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热情的藏族人民敬请金珠玛米喝一杯亲手打的酥油茶。

《请你喝杯酥油茶》成为西藏歌曲中的经典,体现了创作者对西藏和藏族人民的由衷热爱,对民间文化的深入学习和创造性运用,传达了当时群众的情感,以其时代性和艺术感染力而使艺术之花常开,给一代代听众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三)维吾尔族咸奶茶

在新疆,无论是在北疆辽阔的平原,海华丝在南疆的绿洲,无论是哈萨克还是维吾尔族,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新疆民族同胞对饮茶的嗜好。

在这里流传着一句俗话:

“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他们把相互赠茶看成高尚的情操、真诚的祝愿和纯洁的友谊,把“客来敬茶”视为最基本的礼仪。

但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这些地区不产茶,所需的湖南黑茶只能从千里迢迢的南方运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销茶之安化黑茶。

边销茶种类有很多,主要有湖南黑茶中的安化黑茶茯砖茶、安化黑茶黑砖茶、

安化黑茶花砖茶等,这些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系列。

配料:

安化黑茶茯砖茶、鲜牛奶、盐。

    基本程序:

煮维吾尔族咸奶茶的程序较简单,一般仅敲茶、熬茶、加奶和盐三道程序,但品饮的礼仪却十分周全。

 自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把边销茶视为治边的掌中之宝。

今天的中国,边销茶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湖南生产的精制黑茶、湖南黑茶茯砖茶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新疆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送给新疆人民的珍贵礼品就是安化黑茶。

1、精器妙具

   铜壶,上面刻有精美的图案和祝福的文字,用它煮出来的安化黑茶甘香无比;奶壶,晶莹剔透,它象征着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纯洁的心灵。

2、金花初赏

  选用的是产自湖南的安化黑茶之金花茯砖茶,被人们看做是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意寓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

(四)侗族油茶

侗族人喜喝一种类似菜肴的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

对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

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

通常有两种茶可先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配料:

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

第三是煮茶。

如果打的油茶供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备茶。

备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用。

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碗中供客人吃茶。

接着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

由于喝油茶时,碗内加有许多食物,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其实是吃油茶。

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表示称赞。

由于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操作较为复杂,所以,有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做油茶高手制作。

五、“豆茶”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把“豆茶”象征为“吉利如意”的“喜茶”。

豆茶是用米花、苞谷、黄豆、炒米等经由特别添加后和茶叶一起入锅煮制而成,分为“清豆茶”、“红豆茶”跟“红豆茶”三种,喝之香甜可口。

 清豆茶个别节日饮用,饮时各村各寨的人汇聚,将各自从自家带来的清豆茶献来,大家一起吃,并边吃边唱边舞蹈,成为侗族的一大“游艺茶会”。

 红豆茶用于父母言婚姻大礼时喝。

煮红豆茶时还要加猪血汤。

喝红豆茶时,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门前迎客。

将一碗碗红豆茶抬在托盘上,由新郎新娘独自托着,向贺礼宾客献茶。

皂豆茶用于长者去世时喝。

煮文豆茶时则要加入牛血汤。

喝白豆茶时,由逝世者儿女用托盘托茶,向前来祭祀的来客献茶。

二、临沧少数民族茶俗茶礼

为弘扬临沧茶文化,做大做强全市的茶叶产业,临沧市十分重视对民族茶俗、茶艺的挖掘和整理。

2005年9月16日,在凤庆县文庙举办了“临沧市2005年民族茶艺表演赛”,有12个茶艺表演队53人参赛。

通过角逐,凤庆县代表队表演的苗族《滇红迎客茶茶艺》获一等奖;临翔区表演的《佤族纸烤茶茶艺》、永德县表演的《俐侎人竹筒雷响茶茶艺》、沧源县表演的《佤山映象茶艺》获二等奖;云县表演的《民族原生茶茶艺》、双江表演的《布朗煳米香茶茶艺》、市委宣传部表演的《佤乡茶韵茶艺》、耿马县表演的《傣族糯米茶茶艺》、镇康县表演的《德昂族土罐茶茶艺》,市茶叶协会表演的《香归银豪普洱茶茶艺》获三等奖。

2006年4月29日至5月1日,在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中华茶艺公开赛。

共有22支茶艺队202名演职人员参加,其中临沧市茶艺队17支。

通过角逐,凤庆县参赛的《白濮人瓦烤茶》,云县嘉木公司参赛的《回族“拿手茶”》获银奖;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参赛的《红茶香飘飘四海--澜沧江原生态红茶茶艺》、沧源县茶办一队参赛的《芭蕉叶烤茶》等获铜奖;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参赛的《澜沧江原生绿茶茶艺》、临沧万亩茶文化队参赛的《佤族纸烤茶》、沧源茶办二队参赛的《沧源佤山映象》、耿马乾峰茶业有限公司参赛的《傣族吐司贡茶茶艺》获优秀奖;临沧未来之星队参赛的《健康普洱幼儿茶艺》、双江勐库大叶种茶开发中心少年队参赛《佤族烤茶﹥》获春蕾奖。

两次茶艺比赛,内容丰富,表演精彩,富有深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体现了临沧民族茶艺精品,体现了中华茶文化与临沧民族茶文化的有机结合。

通过比赛表演,进一步提升了临沧民族差异的文化内涵,并把临沧民族茶文化推向海内外。

(一)彝族茶俗茶艺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约南诏大理国时期迁入临沧。

全市8县区均有分布,云县、凤庆、永德、双江等县居多。

总人口近34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5﹪。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种茶、制茶、饮茶,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彝文古书上记载着茶的药用价值,古代的茶马古道上至今还能看到彝族马帮和马锅头的身影。

彝族支系繁多,各支系饮茶习俗各有特色,彝族茶文化丰富多彩。

1、茶俗茶礼。

茶与彝族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祭祖先、祭神灵要用茶,婚丧嫁娶请客、待客离不开茶。

彝族饮茶最显著的特点是饮烤茶;彝族茶具多为陶、木、瓷器,彝族支系香堂人父子饮茶各用一个茶罐,可在同一火塘上炙烤,但各饮各的茶,晚辈可帮长辈烤茶。

俐侎人有祭茶树王的习俗。

俐侎人的茶俗茶礼表现在原始宗教、婚丧嫁娶、节日活动诸多方面。

如婚姻恋爱中就有提亲茶、定亲茶、过礼茶、认亲茶、待客茶等。

“三回九转”都有茶,彝族把茶礼称“茶包礼信”。

彝族不仅饮茶,而且食茶,许多佳肴中都有茶,如俐侎人的凉拌茶叶、苦茶拌凉肚等。

在茶的药用上,俐侎人以茶为原料的土方子很多,如糊米茶、盐泡茶、蒿茶等,甚至还有“水碗择病法”,“茶压地气”的神茶药方。

彝族饮茶时体现尊敬长辈的美德,即先敬长辈,客人,尔后大家一起共饮。

2、茗品及其饮用

小罐烤茶。

这是古今彝族比较普通、比较流行的饮茶方式。

即置小土罐于火塘边烘热,然后放入茶叶,边烤边摇罐,使茶叶烤出香味,再往罐里冲入开水,再煮2—3分钟后即可饮茶。

此茶汤稠色深、先苦后甜、回味绵长、润喉提神。

善于饮茶的俐侎人非饮此茶才过瘾。

俗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早上不得吃烤茶,一天要生病”之说,反映了俐侎人对小罐烤茶的喜爱。

竹筒雷响茶。

竹筒雷响茶是彝族俐侎人比较有特点的工艺茶。

泡制过程有八大功序;一是温水,即煮水,选用清寒凛冽的雪山水。

二是破竹,即砍来新鲜竹子制作茶具。

三是打茶,即烤茶。

打茶分为置、打、翻、磨、抖、闻六个步骤。

置,就是取适量茶叶装入竹桶内;打,就是使烘烤的茶叶散开,均匀地吸收竹子的特有香味;磨,就是提升茶叶条索及外观色泽;抖,就是通过抖动再次使茶叶受热均匀;闻,就是打茶师通过闻茶香味来决定烘烤茶叶的火候和时间,这是打茶过程中最关键的工序。

四是洗具,即用开水将茶碗、茶盖、茶壶茶杯等茶具冲洗干净。

五是雷响,即冲泡茶,将打好的茶叶放入茶壶中,冲入沸水,此时竹筒内发出雷声般的响声。

六是苦渡,俐侎语是“喂”的意思,即煮熬茶的过程。

七是敬茶,有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分敬茶示礼。

俐侎人的传统习俗,就是把第一碗茶敬给最尊贵的头人或客人,并致于真诚的祝福。

八是收具,即收拾、洗净、存留茶具。

用纯净凛冽的雪山水泡制的竹筒雷响茶,香而不焦,回味悠长,包含着俐侎人浓浓的情谊和深深的祝福。

百抖茶。

彝族俐米人历来习惯用白抖茶招待客人。

所谓白抖茶,就是先将土茶罐在火炭上烘热,再放入茶叶,然后边烤边抖,直到罐里的茶叶泛黄,才将滚滚的开水注入少许,当罐里的茶水翻滚到罐嘴时,抖茶的人会顺势一吹,将灌口上的泡沫吹出,然后再加少许开水,消煮片刻即可倒入茶碗饮用。

百抖茶具有提神明目、降脂,降血压的功效。

凉拌酸茶叶。

凉拌酸茶叶是彝族俐米人喜爱的菜谱之一。

其做法是;取鲜茶叶适量,在开水中烫熟,冷却后用酸醋水、姜、蒜、辣椒、食盐、酱油、味精等佐料搅拌;有些可直接用新鲜茶叶拌酸汁食用。

凉拌酸茶,即酸又辣,十分可口。

苦茶拌凉肚。

苦茶拌凉肚,是俐米人在桑沼哩节中款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菜肴。

主要原料有羊肝、羊苦胆、鲜茶叶、酸醋水等。

其做法是;先将新鲜的羊肚洗干净、煮熟、切成丝状,冷却备用;用柠檬汁或盐酸树水、姜、蒜、辣椒、食盐、酱油、味精等制成酸汁、再将适量的羊胆汁放入酸汁中,变成苦酸汁,最后将苦酸汁倒入羊肚丝中,并搅拌已烫熟的鲜茶叶,即可食用。

若茶拌凉肚,即有羊肉的香味,又酸、又苦、辣适中,吃在嘴里略苦后甜,清爽可口回味无穷。

(二)佤族茶俗茶艺

佤族源于古代的百茫族群,是临沧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

总人口2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9.6﹪,分别占云南省和全国佤族人口的57.6﹪和55.7﹪,主要分布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镇康等地。

佤族饮用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对茶的称呼也很多,最古老的时候叫“绵”,后来又叫“腊”、“枷”、“车”、“彻”,现在多称“茶”,但把茶叶作为贡品时,仍必须称“绵”。

有佤族成语为证:

“夺绵嘎翁,夺公嘎拐”(意即茶送给大王,税上给头人)。

据考证,《中国茶艺百科大全》里记载的茶的名称,有的与佤族对茶的称呼相同或相近,如“槚”与“枷”,“茗”与“绵”等。

1、茶俗茶礼

佤族种茶、饮用茶的历史悠久,佤族茶文化丰富多彩,渗透到了佤族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佤族认为:

茶代表诚心,代表团结和友好。

因此,茶能通神,也能通人心。

佤族谚语说:

“讳固公,冬茶腊”(意即来坐坐,喝喝茶);“茶摆艾,术摆丐”(意即茶给脸,烟给面子);“绵比利嘎,茶比利茸”(意即绵通路,茶通心)。

男女都有饮茶的嗜好,不仅嗜好饮茶,而且喜欢饮浓茶。

俗有“办任何事情离不开茶”“一日无茶就头疼”之说。

由于茶叶成了佤族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因此老人经常训导晚辈:

破屋、缺粮、少衣不要紧,但不能缺茶。

他们认为,只要备有茶叶和草烟,就能召来众人想办法、出主意。

由于茶文化渗透了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佤族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俗茶礼。

佤族过去一般喝土罐煎熬的茶,不喝泡茶。

但现在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地方既保留饮小土罐的习惯,也学会喝泡茶。

在尚处于刻木记事、交通信息不灵的佤族地区,茶叶发挥了“友好使者”的作用。

如果要发生战争或民族械斗,其中一方派人给对方送去一包茶叶和芭蕉、甘蔗等礼物,只要没有辣椒,对方便知道你有诚意谈判和好;如果你作为一方代表去参加调解民间纠纷,若你办事没有诚意,甚至还会激化矛盾。

2、茗品及其饮用

鲜叶茶。

佤族一般都用经过加工、晒干的茶叶,但在没有干茶的情况,可以直接和煮鲜叶喝。

即将刚采摘的鲜叶放入土罐中煮熟,然后将火辣辣的火炭抛入土罐内,再煮1~3分钟后即可饮用。

这是佤族、拉祜族在野外惯用的饮茶方法,他可以直接从森林中采摘古茶树叶,不必随身背茶。

火炭茶。

煮制火炭茶,首先将茶叶放入土罐中,再取出火塘里已烧红的火炭放入茶罐中,与茶叶一起抖动,待茶叶烧黄后冲入开水,再煮3~5分钟后即可饮用。

这种茶除苦后回甜和带有浓烈的香味外,饭后饮用还能帮助消化。

竹筒茶。

竹筒茶,佤语叫“茶络克”,分两种做法。

第一是将鲜叶炒黄,到八成干时将立即塞进竹筒内,封紧筒口,即用即取,茶叶一直保鲜。

第二是用新砍来的新鲜竹筒,竹筒里灌水,并把水烧沸,然后放进茶叶,煮2~3分钟后即可饮用。

此种茶,竹茶混合香味扑鼻醒脑。

纸烤茶。

纸烤茶选用无公害一芽一叶大叶种嫩梗(俗称米梗)茶或蓓蕾茶,草纸选用竹子直接加工的生草纸。

经过簸、翻、挪、颠四种手法约5分钟在碳火上烤制而成,全过程共需抖动生竹草纸数百次,最终达到梗泡、发黄、呈虾磨背状且不焦煳。

茶烤成后放入热致50℃左右的瓦罐中,注入烧开的泉水。

第一泡在注入开水后即可倒出,第二泡在注入后炖略1分钟;第三、四泡根据香气、汤色、滋味适当延长炖制时间。

纸烤茶具有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高长、淡雅、滋味纯和、苦味较轻、回味长久的特点,还具有经久耐泡、健身美容的特点和功效。

铁板茶。

佤族铁板茶不同于烤茶。

其做法是先烧开一壶水,然后用一块铁板将茶叶烤黄,再将烤好的茶叶放入茶壶内煮3—5分钟,倒入茶碗中即可饮用。

烤一次茶,煮一次水,现烧现饮。

这种茶苦中回甜,带有浓烈的焦香味。

祭祀茶。

佤族认为,茶叶不仅代表团结友好、吉祥、幸福,而且能通神通灵。

因此,在佤族的一切贡神、祭祖、招魂、送鬼等活动中,茶叶、茶水必不可少,而且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

一家之主出门之前要先滴茶水敬神灵,这样就不怕妖邪来缠身,就不会遇上天灾人祸;上山打猎的人要祭山神,即遇见特别高大的树,要将一小把茶叶和几粒冷饭放在树根旁,以求山神保佑,获得猎物;凡办理丧事,除了通常的送葬程序外,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用叶子包茶叶放进死者的包里,否则死人的鬼魂一到晚上就常回家找茶喝,扰得活人不得安宁;凡来奔丧的人,都要从自家带来一碗米和一小包茶叶,以“舍茶免灾”,求得平安;在送鬼驱妖时,人们常把芭蕉叶和干笋叶平放在地上,上面放油茶叶、烟叶、生米、盐巴等物,双手捧到村外西方丢掉,以驱妖避邪、乞求平安。

逢年过节敬神祭祖的东西里也少不了茶。

在信仰“赛玛教”的佤族地区,人们也用5~7盅茶水敬祭祖。

在打歌场的中央设有祭台,祭台上有茶叶、芭蕉、糯米粑粑、水酒等,用以供俸西爷﹙天神﹚和莫依吉﹙山神﹚,其中茶叶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傣族茶俗茶艺

傣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自傣历317年﹙公元955年﹚勐卯﹙瑞丽﹚傣族开始进入孟定、耿马、镇康、临沧始有傣族。

目前,全市八县﹙区﹚均有傣族分布,总人口11万多人。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傣族喜爱槟榔、居住在南汀河、南捧河流域的傣族泡饮美凳树嫩叶﹙仙人茶﹚清热解毒,因而识茶、种茶、饮用茶的历史约500年左右。

傣族的茶文化是在汉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的交往和经济来中慢慢形成的。

尽管傣族识茶、种茶、饮用茶的历史不长。

担负有生命力的茶文化也很快逐渐到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特特色的饮茶习俗。

1、茶俗茶礼

自从识茶、种茶、饮用茶以后,傣族人们就把茶叶、大米、盐巴作为家中必备的三件宝物。

因此在于各民族的礼尚往来中,在婚丧嫁娶中,在祭祀和宗教活动中,茶叶成了不可缺少的信物和贡品。

傣族主要的饮茶方式有两种;一是火罐茶;二是冲泡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