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0261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docx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1:

实习目的:

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20__年8月1日至20__年8月8日

实习地点:

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20__年8月1日至20__年8月8日

实习内容:

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

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

沿途认识植物。

8月3日上午:

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

下午:

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

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8月8日:

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76.6%。

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

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

①、黄山松:

松科、直条型。

②、扁柏:

柏科。

③、马挂木:

木兰科。

④、化香树:

胡桃科,落叶阔叶树。

⑤、金钱松:

松科。

⑥、小叶柏了树:

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

回照科,落叶阔叶树。

⑧、大花金鸡菊:

菊科。

⑨、胡桐树:

胡桐科。

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

三尖杉科。

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

①、白花杜鹃:

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用途:

观赏。

②、杉木:

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

用途:

材用。

③、金缕梅:

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

用途:

观赏。

④、山茶:

山茶科,原产云南。

用途:

观赏及药用。

⑤、平枝荀子:

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

用途:

观赏。

⑥、南方铁杉:

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

用途:

材用及观赏。

⑦、青杆:

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

用途:

材用及观赏。

⑧、厚皮香:

茶科。

⑨、日本木槭:

原产日本,用于观赏。

⑩、么锦杜鹃:

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

用途:

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

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

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

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

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

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

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

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

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

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①、林木记录表:

建群种:

黄山松:

树龄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

平均高度为14米,胸径50厘米,枝下高10米。

树冠幅度3米,生活型为果型。

生活强度强。

②、草木样方:

1米_1米。

第一层为野菊花(5%盖度,15厘米高度。

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生活型为营养型)。

优势种有野古草(覆盖度为60%,高度为30厘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苔草:

(覆盖度为10%,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面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鳞毛蕨:

(覆盖度为5%,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上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

层外植物有:

鸡屎藤、苔藓、地衣、野葡萄、牯岭钩儿茶等。

建群种为:

黄山松、幼苗多、生活度强,比较稳定,层下植物不能取代它。

③、灌木样方:

2米_2米。

第一层:

细齿叶柃(覆盖度为20%,高度为1.5-2.0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二层:

中华腊瓣花:

(高度1.5米,2株,覆盖度为2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三层:

满山红:

(高度0.7~1.0米,1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四层:

野蔷薇:

(高度0.4米~1.2米,11株,覆盖度为1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五层:

中华石楠:

(覆盖度为5%,高度为0.4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六层:

苎麻:

(高度0.3米,7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

2、扁柏林——线状植被。

①、样地环境记录:

回龙路1060米处,阴坡,坡度40度,地面枯枝落叶较厚。

②、灌木表:

样方4米_4米,1个样方内5株,高度2米,实生,年龄5年,生活强度强,分布均匀。

③、扁柏林记录表:

编号植物名称层次高度米胸径厘米枝下高米树冠幅度米实生或萌生生活型年龄物候期附注

中名学名

表1扁柏林单一扁柏林3030202实生高位芽30营养期

④、层外植物记录表:

壳状地衣、补生的,也有藤状植物。

(二)、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

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叶薄、草质、淡绿色。

1、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

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

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

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我们实习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那一个点。

2、落叶阔叶林: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

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

我们实习主要是到空军疗养院一带观察落叶阔林。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

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1)乔木:

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白楠等。

落叶树种有锥粟、四照花等。

(2)灌木:

有细齿叶柃、钩樟、红脉钩樟、山鸡椒等。

(3)草本:

主要有淡竹叶、沿阶草等。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

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

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

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

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四、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

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

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

“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

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

—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

“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2: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

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

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

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

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

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

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

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

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

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

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

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

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

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

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

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

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

板书,虽然多媒体技术普及,但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弥补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憾;

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

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

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要“严加看管”。

四、学习总结

总结是对以前所学能容的重现与再认识。

总结做得好,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还有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掌握。

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学习总结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要把知识学活、用活,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实践体会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学科知识,但是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无限的想象力,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力不从心。

因此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为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

多参加实践活动。

理论不等于实践,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是课本知识所不能预料的。

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地理实习报告范文3:

自然地理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

第十八周

20__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注意事项;

20__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

20__年6月21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早上八点半乘车出的出发,于中午12点左右返校;

20__年6月22日—20__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

3.1猫儿山简介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

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

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

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

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

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

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

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实习内容:

3.11:

当天十一点左右,自猫儿山景区经乌龟江,往山上观察,行至海拔约500m处返回

从山脚往山上观察,发现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观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

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清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

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错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

沿途裸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观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

但,可观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阔叶林和竹林为主,山顶部分植物较为低矮,由此可见猫儿山的植物分布基本符合垂直分布规律。

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植被生长茂盛,土壤矿物分解较彻底,成土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过程。

主要土壤类型为红、黄壤系列土壤。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

土壤质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盐基和粘粒的淋溶迁移和淀积作用强烈,表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

根据实地观察,有机土的厚度约为10—20cm,发育较好。

3.12:

下午两点左右,步行至十里峡谷处。

该处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块随处可见,流水澄澈,潭中水由于含沙量小,泥沙颗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分外迷人的青蓝色。

该处的岩石岩性为花岗岩。

然而,该处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为主,原始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

3.2会仙岩溶湿地简介

湿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会仙湿地位于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乡大湾村委和雁山区竹园村委,地跨东经110°08′38″-110°16′57″,北纬25°05′08″-25°08′34″。

湿地范围涉及2县(区)3乡镇6村委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总面积约78km2。

唐朝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的古桂柳运河(相思埭)由湿地中心穿过,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使漓江与洛清江相连接。

会仙湿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势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m。

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强热幅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发量1569.7mm。

湿地内的植物主要有:

樟树、枫香、苦楝、乌桕、松树,黄荆、柃木、水杨柳、十大功劳、芦苇、三角苇、黄茅草、野苦草、五节芒、野牡丹、蓝丝草、马尾草和厥类。

主要动物有:

鲤鱼、草鱼、塘角鱼、斑鱼、鲢鱼、黄鳝、白鳝、鲢拐鱼、鲫鱼、龙虾、鳅鱼、福寿螺、燕子、灯鸟,白鹭等

实习内容:

前往湿地的途中,发现湿地附近的水稻田边各种农药瓶随处可见。

沿途观察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发现水质一般,并随处可见生活垃圾,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污染。

外来物种水葫芦、小龙虾及福寿螺,因为缺少天敌,大量的繁殖,对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从该地区消失。

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据了解会仙湿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体属轻度污染,狮子岩一带属中度污染,运河新桥一带属重污染,灌塘南处属严重污染。

由于向会仙湿地倾倒生活垃圾或者农田中未被庄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残留,使部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特别是静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坏湿地景观,更严重的是逐渐将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陆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上近年开荒造田、围湖造塘行为的增多,会仙湿地的面积已从25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

,但湿地却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亩的速度“缩水”。

捕鱼现象十分严重:

湖面上随处可见小块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经过它们的身边也没能改变它们的位置。

一小块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只地笼,一般直径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约7寸(0.23米),里面投放饵料,几乎所有误入地笼的鱼虾都逃不掉。

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竟然没有发现一只飞鸟,这也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

以前有大片看不到边的芦苇,现在全都不见了,充斥视线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荒草地。

途中,经过龙山,登顶俯瞰湿地,心中有各种感叹,若如此美景就此消失,该是多大的遗憾。

龙山的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典型的岩溶地貌。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挺高环保意识,加大保护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四、实习感受

通过本次的河流地貌认识实习,在感叹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仅陶冶了情操开拓了视野更让书本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实际情况和经典案例是有区别的,在遇到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运用平时所学,认真思考,野外实习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我们要认真观察,从中刻苦钻研,方能打牢基础,为解决日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铺垫。

另外,在本次实习中,所发现的情况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猫儿山的人工竹林、会仙湿地的外来物种对其生态多样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猫儿区开发、改湿地为农田、鱼塘,污水排放进入湿地等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让影响最小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