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333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2.1.1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h.若用v(km/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与4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度不得低于50km/h.若用v(km/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与5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情境问题.

答:

v≤40.

 

答:

v≥50.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新知的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观察:

点P从左向右移动,对应实数大小的变化.

 

呈现结论:

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大.

a>b⇔a-b>0

a=b⇔a-b=0

a<b⇔a-b<0

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练习1在数学表达式:

①-5<1;②2x+4>0;

③x2+1;④x=6;

⑤y≠4;⑥a-2≥a

中,不等式的个数是().

(A)2(B)3(C)4(D)5

练习2把下列语句用不等式表示:

(1)y是负数;

(2)x2是非负数;

(3)设a为三角形的一条边长,a是正数;

(4)b为非正数.

例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实数的大小:

(1)-3和-4;   

(2)

(3)-

和-

;  (4)12.3和12

(1)因为

(-3)-(-4)=-3+4=1>0,

所以-3>-4;

(2)因为

>0,

所以

例2对任意实数x,比较(x+1)(x+2)与(x-3)(x+6)的大小.

解因为(x+1)(x+2)-(x-3)(x+6)

=(x2+3x+2)-(x2+3x-18)

=20>0.

所以(x+1)(x+2)>(x-3)(x+6).

练习3

(1)比较(a+3)(a-5)与(a+2)(a-4)的大小;

(2)比较(x+5)(x+7)与(x+6)2的大小.

例3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因为(x2+1)2-(x4+x2+1)

=(x4+2x2+1)-x4-x2-1

=x2≥0,

所以(x2+1)2≥x4+x2+1,当且仅当x=0时,等式成立.

练习4

(1)比较2x2+3x+4和x2+3x+3的大小;

(2)比较(x+1)2和2x+1的大小.

师: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A对应的实数与点B对应的实数各是多少?

哪个大?

生: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点A表示实数3,点B表示实数-2,点A在点B右边,3>-2.

当点P在不同的位置,学生分别比较点P对应的实数与点A,点B对应实数的大小.

 

个别学生口答,其他学生评价,遇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口答.共同完成

(1)和

(2).

学生完成(3)(4).

 

学生仿照例题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复习(a+b)2的展开式.

 

学生仿照例题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动画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因为例题1较为简单,讲解两个,剩余两个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使用作差比较的方法.但仅限于使用,不必强调要求学生掌握这个方法.

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判断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作差法的步骤:

作差→变形→定号(与0比较大小)→结论.

必做题:

教材P33,练习A组第3题;

选做题:

教材P34,练习B组第2

(2)(5)(6)题.

 

2.1.2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应用作差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与分组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的经验,师生共同探究天平两侧物体的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运用作差比较法来证明之.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后面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情境1】

创设天平情境问题:

观察课件,说出物体a和c哪个质量更大一些?

由此判断:

如果a>b,b>c,那么a和c的大小关系如何?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新知的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性质1(传递性)

如果a>b,b>c,则a>c.

分析要证a>c,只要证a-c>0.

证明因为a-c=(a-b)+(b-c),

又由a>b,b>c,即a-b>0,b-c>0,

所以(a-b)+(b-c)>0.

因此a-c>0.

即a>c.

【课件展示情境2】

性质2(加法法则)

如果a>b,则a+c>b+c.

证明因为(a+c)-(b+c)=a-b,

又由a>b,即a-b>0,

所以a+c>b+c.

思考:

如果a>b,那么a-c>b-c.是否正确?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推论1如果a+b>c,则a>c-b.

证明因为a+b>c,

所以a+b+(-b)>c+(-b),

即a>c-b.

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变号后可以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练习1

(1)在-6<2的两边都加上9,得;

(2)在4>-3的两边都减去6,得;

(3)如果a<b,那么a-3b-3;

(4)如果x>3,那么x+25;

(5)如果x+7>9,那么两边都,得x>2.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4人一组,把不等式5>2的两边同时乘以任意一个不为0的数,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变化.

多试几次,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性质3(乘法法则)

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证明因为ac-bc=(a-b)c,

又由a>b,即a-b>0,

所以当c>0时,(a-b)c>0,即ac>bc;

所以当c<0时,(a-b)c<0,即ac<bc.

如果不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都乘同一个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思考:

如果a>b,那么-a-b.

练习2

(1)在-3<-2的两边都乘以2,得;

(2)在1>-2的两边都乘以-3,得;

(3)如果a>b,那么-3a-3b;

(4)如果a<0,那么3a5a;

(5)如果3x>-9,那么x-3;

(6)如果-3x>9,那么x-3.

练习3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若a<b,则ac<bc.()

(2)若ac>bc,则a>b.()

(3)若a>b,则ac2>bc2.()

(4)若ac2>bc2,则a>b.()

(5)若a>b,则a(c2+1)>b(c2+1).()

学生思考、回答得出性质1.

 

引导学生判断: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学生猜想结果后,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代表进行口答,其他学生评价.

 

练习2前3个小题由学生思考后口答;后3个小题同桌之间讨论,回答.

 

创设一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乐园.

 

对不等式的性质及时练习,进行巩固.

 

把猜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规律.

 

性质3学生容易出错,用练习及时巩固,通过相互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

要点: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方法:

作差比较法.

注意点: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

回顾、总结、矫正、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必做题:

教材P36,练习A组;

选做题:

教材P37,练习B组.

 

2.2.1区间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区间的概念,掌握用区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通过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用区间表示数集.

【教学难点】

对无穷区间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数形结合法与讲练结合法.通过不等式介绍闭区间的有关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在数轴上表示两种不同的区间,学生类比得出其它区间的记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为学习用区间法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问:

(1)用不等式表示数轴上的实数范围;

(2)把不等式1≤x≤5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并在练习本上作出图象.

复习初中所学旧知,有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设a,b是实数,且a<b.

满足a≤x≤b的实数x的全体,叫做闭区间,记作[a,b],如图.

a,b叫做区间的端点.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区间时,若区间包括端点,则端点用实心点表示;若区间不包括端点,则端点用空心点表示.

全体实数也可用区间表示为(-∞,+∞),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

例1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9≤x≤10;

(2)x≤0.4.

(1)[9,10];

(2)(-∞,0.4].

练习1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这些区间:

(1)-2≤x≤3;

(2)-3<x≤4;

(3)-2≤x<3;(4)-3<x<4;

(5)x>3;(6)x≤4.

例2用集合的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区间:

(1)(-4,0);

(2)(-8,7].

(1){x|-4<x<0};

(2){x|-8<x≤7}.

练习2用集合的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区间,并在数轴上表示这些区间:

(1)[-1,2);

(2)[3,1].

例3在数轴上表示集合{x|x<-2或x≥1}.

解如图所示.

练习3

已知数轴上的三个区间:

(-∞,-3),(-3,4),(4,+∞).当x在每个区间上取值时,试确定代数式x+3的值的符号.

教师讲解闭区间,开区间的概念,记法和图示,学生类比得出半开半闭区间的概念,记法和图示.

用表格呈现相应的区间,便于学生对比记忆.

教师强调“∞”只是一种符号,不是具体的数,不能进行运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学生抢答,巩固区间知识.

 

学生代表板演,其它学生练习,相互评价.

 

同桌之间讨论,完成练习.

教师只讲两种区间,给学生提供了类比、想象的空间,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理解无穷区间有些难度,教师要强调“∞”只是一种符号,并结合数轴多加练习。

 

三个例题之间,穿插类似的练习题组,使学生掌握不等式记法,区间记法,数轴表示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逐层深入,及时练习,使学生熟悉区间的应用.

 

 

填制表格:

集合

区间

区间名称

数轴表示

{x|a<x<b}

{x|a≤x≤b}

{x|a≤x<b}

{x|a<x≤b}

集合

区间

数轴表示

{x|x>a}

{x|x<a}

{x|x≥a}

{x|x≤a}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通过表格归纳本节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本节知识条理化,便于记忆。

必做题:

教材P39,练习A组.

选做题:

教材P40,练习B组第1题.

 

2.2.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通过教学,体会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不等式有关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

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首先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接着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相应的步骤,这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最后引导学生在数轴上用区间表示各不等式的解集,在此基础上求出相应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展示本章的章前语关于全球通和神州行的服务资费问题.

问题1如果只考虑本地通话的费用,则通话时间为多少时,神州行方式的费用小于全球通方式的费用?

解设本地通话时间为xmin,由题意得

0.6x<50+0.4x.

解这个不等式的步骤依次为

0.6x-0.4x<50,(移项)

0.2x<50,(合并同类项)

x<250.(两边同除以0.2,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所以,在本地通话时间小于250min时,神州行方式的费用小于全球通方式的费用.

设置实际生活情境问题。

教师适当点拨,直至得出不等式.

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讨论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发表自己的想法.

情景在课本中起导入新课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尚欠缺)和题目难度,应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以降低难度.

 

 

 

 

 

1.一元一次不等式.

未知数的个数是1,且它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1解不等式2(x+1)+

-1.

解由原不等式可得

12(x+1)+2(x-2)>21x-6,(原式两边乘6)

12x+12+2x-4>21x-6,(分配律)

12x+2x-21x>-12+4-6,(移项)

-7x>-14,(合并同类项)

x<2.(不等式性质)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x<2},即(-∞,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S1 去分母;

S2 去括号;

S3 移项;

S4 合并同类项,化成不等式(ax>b)(a≠0)的形式;

S5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出不等式的解集为{x|x>

}(或{x|x<

}).

练习1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5>2;

(2)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般地,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问题2某塑料制品加工厂为了制定某产品第四季度的生产计划,收集到该产品的信息如下:

(1)此产品第四季度已有订货数4000袋;

(2)每袋需要原料0.1吨,可供原料410吨;

(3)第四季度生产此产品的工人至多有5人,每人的工时至多504工时,每人每工时生产2袋.

请你根据以上的数据,决定第四季度可能的产量.

解:

设该产品第四季度产量为x袋:

由题意知

解得4000≤x≤4100.

所以,第四季度该产品的产量应不少于4000袋且不多于4100袋.

例2 解下列不等式组:

(1)

(2)

解:

(1)由原不等式组可得

所以x≤-5.

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5}.

(2)由原不等式

所以 -12<x≤-1.

即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12<x≤-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S1 求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S2 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求出了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练习2解不等式组:

 

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集体口答完成.

 

教师强调不等式解集的书写格式.

结合例1,师生共同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学生完成练习,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2,结合以前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强调x的取值范围应当同时满足3个不等式.

师:

解由几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就是求这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数轴求解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

(2)题.

 

师生共同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订正.

 

依据不等式有关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同解变形.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步骤.

 

学生通过练习由易到难,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建构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思想.

 

通过练习,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必做题:

P43,练习A组;

选做题:

P44,练习B组.

 

2.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体会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将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为同解的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通过旅馆客房的租金问题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问题,然后,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教学生学习用化归的思想,把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为同解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而求出其解集.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1.解一元二次方程:

(1)x2-15x+50=0;  

(2)x2-x-12=0.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2)

(3)

(4)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快速解答.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问题一家旅社有客房300间,每间客房的日租金为30元,每天都客满,如果一间客房的日租金每增加2元,则客房每天出租会减少10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可以保证每天客房的总租金不少于10000元.

解设每间客房的日租金增加x个2元,即客房的日租金为(30+2x)元,这时将有300-2x房间租出.

(300-2x)(30+2x)≥10000,

-20x2+600x-300x+9000≥10000,

x2-15x+50≤0,

(x-5)(x-10)≤0,

本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组:

(Ⅰ)

或(Ⅱ)

解不等式组(Ⅰ),得5≤x≤10;

解不等式组(Ⅱ),得其解集为空集.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5,10].

即旅社将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40到50元时,可以保证每天客房的总租金不少于10000元.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0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或ax2+bx+c<0(a≠0).

练习1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1)x2-3x+5≤0;

(2)x2-9≥0;

(3)3x2-2x>0;(4)x2+5<0;

(5)x2-2x≤3;(6)3x+5>0;

(7)(x-2)2≤4;(8)x2<4.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x2-x-12>0;

(2)x2-x-12<0.

解因为

∆=(-1)2-4×1×(-12)=49>0,

方程x2-x-12=0的解是x1=-3,x2=4,

则x2-x-12=(x+3)(x-4)>0.

同解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Ⅰ)

或(Ⅱ)

不等式组(Ⅰ)的解集是{x|x>4};

不等式组(Ⅱ)的解集是{x|x<-3}.

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3或x>4}.

练习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1)(x+1)(x-2)<0;

(2)(x+2)(x-3)>0;

(3)x2-2x-3>0;

(4)x2-2x-3<0.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解题,教师规范地板书解题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学生对比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口答,进行解题.

 

教师分析:

怎样把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学生根据实数乘法法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出等价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学生仿照例1

(1),独立完成例1

(2).

学生独立练习,部分学生板演.

本问题中的题目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要进行恰当地引导.

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使学生“列不等式”的能力实现螺旋上升.

采用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内容,然后层层推进,步步设问,环环相扣,直至推出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通过练习,辨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教师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