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0361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I卷(选择题)和第II(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

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便笺/歼灭契约/锲而不舍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B.咽喉/呜咽贻误/百战不殆功亏一篑/振聋发聩

C.伫立/抽搐蛊惑/余勇可贾强词夺理/强弩之末

D.拓本/落拓对峙/有恃无恐焚膏继晷/咎由自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装帧破天荒通宵达旦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B.融和梳妆台沽名钓誉胜名之下,其实难副

C.矫健座上客张驰有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D.惦量绿茵场不假思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根据专家解释,自主招生面试的重点是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潜质。

②作为旅游管理者,理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让更多人受益于自然与历史的。

③H7N9禽流感来袭,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让民众了解疫情进展,以便调整个人防范策略。

A.考察惠赠及时B.考察馈赠即时

C.考查惠赠即时D.考查馈赠及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整日充耳不闻,不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变化'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B.针对某些编辑师心自用、乱改典籍这一不良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C.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D.在我们都为“中国梦”而心劳日拙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引领我们奋进的旗帜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某些“雷人”抗日剧虽然有可能提高收视率,但靠若调侃甚至是恶搞进行创作无疑背离了电视剧引领人们的精神境界健康发展的初衷。

B.很多人违反了交通法,不但不以为耻,还振振有词地向交警叫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弱势心理在作怪。

C.防范舌尖上的腐败,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控制,建立起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启动问责机制,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让这种腐败失去生存空间。

D.在中日关系陷入低潮的背景下,作为民族伤痛见证的“万人坑”在喧嚣的商业利益下消失,无疑会激起国人内心深处的伤痛,产生强烈的反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忆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

“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

朱熹解释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比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

孔子的引导是,“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

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

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6.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7.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

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人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如此,则白黑分矣。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①以任事。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

故内无伏怨②之乱,外无马服③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

“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

”而世未尝无事也。

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

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

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④;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

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

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

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⑤而亲他主。

如此,则人臣为隙穴⑥,而人主独立。

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⑦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

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

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注释:

①权衡:

法令。

②伏怨:

怀怨于心。

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

④夺威:

夺权。

⑤高死命:

冒死罪。

⑥隙穴:

孔隙,比喻隐患。

⑦仪的:

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伯夷、盗跖不乱乱:

叛乱

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

担负

C.数以德追祸追:

补救

D.释仪的而妄发发:

放箭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莫怀余力于心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而苦乎以私夺威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伏怨乃结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君高枕而臣乐业蟹六跪而二螯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君主“善用人”的一项是

①循天顺人而明赏罚②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③不轻爵禄,不易富贵④轻虑重事,厚诛薄罪

⑤有赏罚而无喜怒⑥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3分)

(2)上下之利,莫长于此。

(3分)

(3)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政治上共迫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

(1)诗的前两联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2)请赏析“更待菊黄家酝熟”中“更”字的表达效果。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2),两朝开济老臣心。

(社甫《蜀相》)

怀帝阍而不见,。

(王勃《滕王阁序》)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4),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不要人夸颜色好,。

(王冕《墨梅》)

五、(12分)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4分)

戴相龙昨日在博鳌论坛“人口结构、政策与经济”分论坛上表示,目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为2.3万亿元,其中社保基金总额约9000亿元,补充养老金为5000亿元,合在一起不足我国GDP的5%。

“靠公共养老金养老根本是不行的,必须采取措施弥补这一缺口。

”他说。

戴相龙建议,选择适当时机考虑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推迟养老金领取年龄。

在此之前,他曾在多种场合做出上述呼吁。

前段时间,人社部也曾表示建议延迟领取退休金年龄,引发了舆论关于养老金缺口的关注和担忧。

17.有位学生考取了大学,给他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找出三处并改正。

(3分)

老师:

你好!

在高中阶段,你能做我的老师,深感荣幸。

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不辜负你的希望。

将来如果需要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学生王伟

18.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5分)

春风天空脚步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莫斯科的天空

[前苏联]格·古里亚

这是战后莫斯科的一个建设工地。

我们的下面是铁和混凝土。

我们的上面是混凝土和铁。

机器在隆隆作响,电焊的火花向四面喷射。

起重机忽上忽下不停地转动着,递给建筑工人洋灰、砖头、铁。

我们正站在乘客电梯上。

“你们得等一下,”一个姑娘说道,“这个时候人们不常利用电梯,所以你们需要稍微等候一下。

姑娘解释说。

电梯上很洁净,一切都擦得亮光光的。

可是这种洁净并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

四周的洋灰尘土飞扬着,使得她不得不经常加以清除。

这个姑娘名字叫娜达莎·库兹涅佐娃,她坐在小长凳上。

她从电梯角落的架板上取下了一本书。

“娜达莎!

”姑娘探询地瞧着我们,一对蓝眼睛似乎有倦意了。

头上包着深色的头巾。

头巾下面露出一绺黑发,头巾上也有洋灰点子。

她才十七岁。

“你在这里工作很久了吗?

”我们很想知道,她为什么乐意参加工作,而不去念书。

她说:

“我父亲在这次战争中在波罗的海牺牲了……我母亲在机关工作……她除了我还有两个孩子……”

“你这是一本什么书?

“这是一本代数。

娜达莎把铁门砰然一声关上,我们就向上升了。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层……她答应把我们送到大学大厦的圆顶下面:

“从那里可以看见整个莫斯科,了如指掌。

电梯把我们升得越来越高……我们又谈起了娜达莎的那本书。

“你在准备功课是不是?

”娜达莎转过头来瞧着我们说:

“准备进这个正在建筑中的大学。

我现在就在工地上的十年制学校里就读……瞧,已经到了。

我们走上了平台,平台上堆满了钢架、生铁管、发出松脂气味的松木板……压缩机把空气压入管子时发出沉重的响声。

上面滴着水点——人们在大学的圆顶上装混凝土。

娜达莎从她的电梯里跑出来。

她在打电话:

“丹娘吗?

是你吗?

你好呀,亲爱的。

咱们的第一课是什么?

你知道吗?

……果然不出我预料……那么,好吧,我不会迟到的……”娜达莎放下话筒,向电梯跑去。

从这里,从大厦圆顶底下远望,可以看见整个莫斯科。

列宁山位于莫斯科的最高处。

一座正在建筑中的大学大厦在列宁山上耸立着。

一朵朵的乌云在阴暗的天气中从我们站立的窗口飘过……在我们的上面,正准备着钢尖顶的根基;在我们的左下方和右下方正在建立巨大塑像的根基,再向下是塔楼,塔楼上将装置一座九米高的大钟。

中午的雾气笼罩着莫斯科,使你什么也看不清楚。

我们遥望克里姆林宫的塔楼,离塔楼不远的地方,在斯摩棱斯克广场上,在高节尔尼却斯克河岸街上,在红场大门旁边,耸立着一些好像有了生命一样的巍峨的白石大厦。

一个钟头以后,我们又乘电梯下去。

“娜达莎,你有什么话要转给丹娘吗?

”娜达莎笑了。

“问候她一声。

”她说。

“我们到哪里去找她呢?

“你们不是要经过入口处的外室吗?

”娜达莎解释说,“你们在那里就会看见她的。

她在研磨大理石。

大学总外厅将来要用美丽的大理石完全装饰起来。

工人们在精心地研磨每一方石块。

我们要寻找丹娘。

在柱子后面的那一个可能就是她……可是那里有两个姑娘。

哪一个是丹娘呢?

我们走到离我们较近的那一个姑娘面前。

“请问你是不是叫丹娘?

“不,我的名字一直是叫季娜。

“我们想找到准备升大学的那个丹娘。

季娜嗤嗤地笑了。

她的前额上有汗珠,鼻子上有雀斑。

“这里准备升大学的人可多啦。

喔,我好像认识她。

季娜便问她的女伴,手指着前面也有一个姑娘在工作的地方:

“她是不是叫丹娘?

”外室里人很多,很嘈杂。

这里正忙着加工工作。

裱糊顶棚,墙檐,用砖头铺砌墙壁,研磨大理石,焊铁,搅拌混凝土……这位姑娘为了盖过嘈杂的声音,又大声重复说:

“她是不是叫丹娘?

”那姑娘否定地摇摇头。

“好吧,不麻烦你了,季娜。

请告诉我们,你们今天第一课是什么?

“文学。

”季娜答道,“怎么?

“这样看来,你是不认识丹娘的。

她的第一课是代数……”

19.根据小说内容,概述娜达莎的性格特点。

(4分)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

(4分)

(1)姑娘探询地瞧着我们,一对蓝眼睛似乎有倦意了。

(2)在斯摩棱斯克广场上,在高节尔尼却斯克河岸衔上,在红场大门旁边,耸立着一些好像有了生命一样的巍峨的白石大厦。

 

21.小说中多次提到书和课程,有怎样的作用?

(4分)

 

22.“莫斯科的天空”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数学美爱情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数学到底美不美?

  有位数学家极力主张数学同艺术一样美。

这位数学家就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哈代。

且听哈代怎么说来着:

  数学家的造型,同画家和诗人一样,也应该是美丽的;数学概念应该就像色彩和语词一样,以和谐优美的方式结合起来。

美不美是检查的第一关,蓬头垢面的数学不能与世长存。

  力主数学美的,还有同是英国人的学界大老罗素,他讲道:

  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

  为了说明数学的这种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无上的美”,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初浅的例子。

数学有简洁美。

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拉普拉斯方程,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等等,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

完全像我国晋朝文人陆机的《文赋》里歌唱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数学具意念上的抽象美。

我们世界明明是三维的,数学家偏偏研究无穷维。

抽象得不但世间常人那里找不到对应物,而且就在数学家本人的脑袋里,也只有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高扬精神状态进行关照。

特别,数学还带着一种创造上的通感(Synaethesia)美。

通感人能够于色彩中听到声音,在语词里看见颜色……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正因为数学美,所以她迷人;正因为她迷人,所以吸引着许多数学家终生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为她而献身。

数学是自然科学之中这种吸引力和亲和力最强的一门学科!

真正的数学家把不懈追求当作无比欢乐,而又将欢乐当成艺术享受。

雪莱有诗说:

“美好事物是一种永久享受!

”数学美,数学家才会乐在其中吧。

世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一个数学家从他的“美人”身边拉拽出去。

数学家可以说是世上最忠贞的情人。

他或者她一辈子会许多许多次堕入爱河,但每一次都是对同一个“人”。

果然,有些大数学家有了数学,就真的不再同人结婚,像牛顿,伽罗华,哈代,诺特(现代代数创始人)等。

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悠悠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那么,到底能不能给数学装上感情通道、让数学同人们的爱情相连相通呢?

法国曾经拍过一部爱情电影,《我爱上的是正切函数》,讲的是一个花季少女同一个盛年男人的故事,说明他们并不是两个没有交集的集合,肯定这两个地球高级生物邂逅相遇而堕入情网的概率不为零。

电影最后暗示,数学同电磁场一样,是一片美丽得动情的场!

数学美丽,还在于她像绝色佳人一样有一种"惹是生非"的挑逗美。

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会发现更多哲学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甚至陌生难解的人生问题,叫人争论,令人遐想,促人深思。

这里有一个特别具有挑逗美的例子,美籍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

这定理大胆直面“严格”、“完备”、“和谐”等完美指标,斩钉截铁地说数学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其中一定包念着无法证明的命题,既不能证明它“真”,又不能确认其“假”!

定理使德国数学泰斗希尔伯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严格完美大厦倾倒一旦。

后来,这条定理引发一场场数学的和哲学的车轮大战。

哥德尔定理于是有了许多首不同唱词。

其中一个说法是:

任何一部VCD或DVD都有不能够放像的碟片!

于是,喜好深刻的好事者又推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

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呢?

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提出的“不可计算性”的思想,也有这样强大的挑逗威力,而且又引出了计算机能不能超过人类哲学问题……

一个孤高遗世的数学定理或理论,当它在数学之外引起大海汪洋的思潮、如痴如醉的辩论的时候,人们回眸一下,难道不承认这正是数学的美吗?

美人尤物的特点难道不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吗?

能够挑拨起世界顶尖知识精英的无穷情思、澎湃心潮,不美,能够做到吗?

所以,一位德国数学家才引用伏尔泰的话这么讲:

阿基米德脑海里的绮思遐想,比荷马的要多得多哟!

所以,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也才说:

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19.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数学之美美在何处?

请概括并简要说明。

(4分)

 

20.本文语言非常有特点,请赏析文中划线的第一处,解释第二处的含意。

(4分)

(1)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2)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悠悠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21.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和科学家的名言,请分析这两类引用的作用。

(4分)

 

22.文章说,“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简单”的理解。

(6分)

 

七、(60分)

23.请以“冷与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