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490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docx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

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

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

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

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

轮廓图

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

轮廓图

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

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

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

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

给植物分类

1.谈话: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察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

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拓展知识:

认识一些不开花的植物:

(1)绿藻

(2)水绵

(3)肾蕨(4)苔藓

板书设计:

第一课小草和大树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

轮廓图

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

轮廓图

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

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4)分类

草本植物:

蟋蟀草……

木本植物:

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

根、叶、花、种子……

植物博览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植物博览会”的参观与筹办,调动学生探究家乡植物资源问题的兴趣。

同时激励学生关注最新植物栽培技术,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完善对植物世界的整体认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植物的某种特点对已有的植物资料进行分类。

2.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点设计出展台的各部分的主题。

3.能设计各种植物资料的展出形式,并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布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总结在展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能为低年级的同学更好地办好植物博览会提出自己的建议,表现出协作精神。

3.能发现植物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认识更多的植物种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最新植物栽培技术或植物新品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植物博览会的筹办过程增强对家乡植物资源的关注,进一步完善对植物世界的整体认识。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千姿百态,让我们一起来参观植物博览会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参观植物博览会

1.谈话:

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收集和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认识到植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一下吧!

2.观察教材P7《植物博览会》的立体观景图,了解展览的内容。

3.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说说它们适合安排到展台的哪部分,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给植物分类的能力。

4.汇报:

(1)从中你学到了一些什么?

(2)你认为它的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3)如果让你来做,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的补充?

5.整理和归纳

(1)观赏植物:

郁金香、枸骨、马尾松、含羞草、猪笼草。

(2)经济作物:

大豆。

(3)珍稀植物:

银杏、珙桐。

(4)植物栽培技术:

转基因番茄、蔬菜温室大棚。

(5)寄生植物:

金灯藤。

板书设计:

第二课植物博览会

(1)观赏植物:

郁金香、枸骨、马尾松、含羞草、猪笼草。

(2)经济作物:

大豆。

(3)珍稀植物:

银杏、珙桐。

(4)植物栽培技术:

转基因番茄、蔬菜温室大棚。

(5)寄生植物:

金灯藤。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课

谈话:

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植物博览会展览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开一个植物博览会?

下面,让我们就办一个植物博览会,展览一下我们搜集的植物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

筹办植物博览会

1.提问:

如何筹办我们自己的植物博览会呢?

2.小组讨论。

(1)如何规划展览的内容。

(2)如何制定方案,如何分工,布置展区。

3.小组制定方案(怎样布展、怎样分工、怎样突出自己组的特色……)。

提示:

(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在室外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做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出。

(5)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4.分工合作布置展会。

5.归纳整理:

在筹办植物博览会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6.交流。

★拓展活动:

资料存档

1.实物类的展品制作成标本。

2.文字图片类资料制成资料卡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植物博览会

1.如何筹办植物博览会

(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在室外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做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出。

(5)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2.归纳整理:

在筹办植物博览会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鸟类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通过对鸟喙与取食关系的趣味性研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鸟类喙的形态与其生活方式是如何相互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常见鸟的名称。

2.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生活有什么好处。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看法。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鸟类的图片、视频。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几乎每个人对小鸟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翘首蓝天,心儿随着飞翔的小鸟展开无穷遐想的经历。

关于鸟,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

那大家都知不知道鸟类有哪些特征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1.提问:

鸟是我们所喜欢的一种动物,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认识那些鸟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归纳和引导。

4.出示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1)认识它们吗?

(2)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提问:

寻找那些只有鸟具备,其他动物不具备的特征?

5.出示教材P12动物的图片。

提问:

判断哪些动物是鸟,哪些动物不是鸟?

6.学生汇报。

7.归纳:

鸟的共同特征是:

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活动2:

鸟喙与取食

1.提问:

你见过鸟是怎样取食的吗?

它们的嘴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3.在教材P13用直线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

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勺)、沙锥鸟(镊子)、秃鹫(起钉器)

4.按照书上P13的步骤进行小组活动——模拟鸟喙的取食。

5.学生实验并及时的记录。

6.汇报:

(1)从模拟实验中,你发现了一些什么?

(2)说说你的体会。

7.讨论:

(1)干旱时期,许多水塘和河流会干涸,一些开花结果的植物会死亡,这对于具有哪种类型喙的鸟的生活产生影响?

(2)一种鸟的喙比较的短,能够磕开一些比较坚硬的种子的外壳,这种鸟的喙具有怎样的特点?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鸟类的起源。

板书设计:

第三课鸟类动物的特征

1.特征:

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2.鸟喙与工具。

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勺)、沙锥鸟(镊子)、秃鹫

细菌和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显而易见的动物、植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的、像细菌、病毒这样的微生物,从而进一步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消毒、杀菌工作。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

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乐于从小养成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正确判断哪些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

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能举例说明或体验人类是如何利用一些技术、设备杀菌、消毒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细菌的特点以及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花草、树木等植物和各种虫、鱼、鸟、兽等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如细菌和病毒。

你知道它们的特点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寻找细菌的特点

1.出示细菌的图片和相应的资料。

问题:

关于细菌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3.观察细菌,制作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说说通过观察,你对细菌是怎样认识的呢?

4.教师介绍:

细菌的相关的知识。

提问:

与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呢?

5.小结:

细菌的特点:

体积微小,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一般成对、成链、成簇生长,繁殖迅速。

◆活动2:

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调查统计。

(1)调查自己患过的疾病和主要原因。

(2)说说自己害过的疾病,并将它记录在书本中的P21的表格中。

2.自由的判断:

自己害过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

麻疹:

病毒感染引起的。

流行性感冒:

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

百日咳:

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肝炎:

肝炎病毒。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引起的。

3.教师介绍:

细菌和病毒的一些危害。

4.搜集资料,找出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1)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2)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

板书设计:

第五课细菌和病毒

1.细菌的特点。

(1)体积微小。

(2)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3)一般成对、成链、成簇生长,繁殖迅速。

2.细菌引发的疾病。

麻疹:

病毒感染引起的。

流行性感冒:

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

百日咳:

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肝炎:

肝炎病毒。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引起的。

3.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1)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2)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述了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和有害的方面,那怎样做才能让我们更健康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3:

让我们更健康

1.出示书中P23图片。

判断这些图中的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自己的理由?

2.学生观察图片并做出判断。

3.汇报:

你们认为怎样做才能够使我们更加的健康呢?

4.交流:

与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拓展活动1:

做酸奶

1.教师介绍:

做酸奶要用的材料和技术。

2.学习课文中提到的做酸奶的方法和技术。

3.选取材料,自己动手做酸奶。

(1)按照书上P24的步骤制作酸奶。

(2)讨论。

①鲜牛奶是怎样变成味道甜美的酸奶的?

②制作酸牛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③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更适于酸奶的生成?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4.布置任务:

在两天后检查各自做的酸奶。

★拓展活动2:

细菌的繁殖

1.教师介绍:

细菌的繁殖方面的一些知识。

2.理解:

细菌的繁殖的特殊性。

3.模拟实验:

细菌繁殖的演示实验。

(1)用豆子代表细菌,计算细菌繁殖的数量。

(2)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

4.自己动手完成细菌的动手模拟实验。

5.概括和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课细菌和病毒

1.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1)经常洗澡,勤换衣服。

(2)睡前不吃糖果,按时刷牙。

(3)不吃不洁净、腐败变质的食物。

(4)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

(5)定期注射疫苗。

(6)勤锻炼,保持健康心态。

2.制作酸奶成功的关键因素。

包括器具的消毒、牛奶的高温灭菌、加入酸奶的新鲜程度、适宜的环境因素。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

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观察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活动2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们再次体验探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感悟真菌特别是食用真菌的种类多样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真菌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

漫步在雨后茂密的森林中,我们在树干的底部或朽木上会发现一些形似小伞的蘑菇;在阴湿的环境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食物上长有“长毛”,这些都是真菌。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些真菌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可以食用的真菌

1.出示一些关于真菌的图片。

提问:

你们认识它们吗?

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呢?

2.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认识理解。

3.教师介绍所出示的真菌的相关知识。

4.调查:

我们在生活中食用过那些真菌?

它们又分别具有那些营养呢?

5.学生讨论,并记录在书本P28中间的《记录卡》上。

6.汇报:

你们认为真菌有那些不同的特点呢?

7.讨论:

为什么说食用的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呢?

◆活动2:

食物发霉

1.谈话:

除了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观察发霉的馒头,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思考: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3.设计实验。

(1)假设:

食物在____________条件下容易发霉。

(2)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3)实验并记录。

(4)结论:

食物发霉的条件是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4.讨论:

怎样才能防止食物的发霉?

为什么?

★拓展活动:

食品保鲜

1.以生活中的某一种食物的保鲜的方法,观察它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方法有那些优点和缺点?

2.学生汇报并介绍对细菌和生活的一种危害?

板书设计:

第六课生活中的真菌

1.常见的真菌

银耳、灵芝、香菇、金针菇等。

2.食物发霉的条件

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宝贵的生物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生物的利用”、“生物资源的保护”两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设计等活动形式,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宝贵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资源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调查,研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2.能设计一种可以形象生动地表现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表示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表示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通过调查发现生物资源的宝贵。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根据调查结果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写一份保护濒临灭绝生物的倡议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设计等活动形式,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宝贵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资源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关于生物利用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

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正是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宝贵的生物资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

生物的利用

1.提出问题: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够将这些密切关系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吗?

2.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3.个别小组进行汇报。

4.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5.提供参考的表格(P3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模仿或重新设计表格。

提示:

在设计表格时应该注意:

(1)这张表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6.小组设计记录的表格,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7.汇报与交流。

(1)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全班评出最有创意的小组。

(2)交流:

哪个小组设计最能体现人与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为什么?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宝贵的植物汁液。

◆活动2:

生物资源的保护

1.介绍:

我国的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但是,由于人类的影响,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珍稀物种正濒临灭绝。

2.布置任务: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许多的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尤其是对有些珍稀动植物的破坏。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的调查吧!

3.小组进行分工。

4.制定调查的计划。

5.设计生物资源保护的建议书。

6.展示:

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七课宝贵的生物资源

1.生物的利用:

(1)动物

(2)植物

(3)真菌

(4)细菌

(5)病毒

2.生物资源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