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149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docx

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1

1绪论

1.1题目背景及目的

中国证券交易所全球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开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并且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著名经济学家、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嘶蒂格利茨曾于1997年把继续自由化贸易和资本流动问题作为中国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6大挑战之一。

显然,这一挑战包含导致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资本流动的证券交易所全球化。

这是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如何利用国际投资收益和尽可能避免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负面效应,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大问题。

中国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正确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跨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进行自由流动,是资本自身对流动的要求也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由此诞生众多跨国企业集团。

作为提供证券上市及交易业务的主体,证券交易所也不能置身于并购大潮之外。

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证券交易所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重要的变化。

在有效推进金融自由化、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国际金融竞争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凸现的过程中,各国证券交易所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显示出全球化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频繁且深远,并最终导致全球证券交易所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证券交易所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中国证券市场是建立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基础之上,所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但经验显然很不足。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并购、重整和公司化的经验和教训虽然可以为中国所借鉴和吸取,但却不能提供所有的答案。

在此背景下,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如何依据证券市场规律,吸取各国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具体条件下正确地选择适合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的路径,合理安排其进程呢?

如何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风险呢?

这是一个探索和丰富证券交易所的研究课题,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也是开放中的中国必须要作出的战略抉择。

1.2国内外研究状况

从国外研究文献来看,对于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研究一般包含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研究之中,而独立将其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并不多。

对于全球金融一体化、金融开放、金融危机、危机传递和感染、国际资本自由流动、资本管制等诸多问题,Kerugma、McKinnon、Obstfeld、Stiglitz,Mussa、Miller等著名经济学家早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许多分析是极为独到精辟的。

在总结国外关于证券交易所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国外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1、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外国机构投资者常常被国际社会所指责,因此一个研究的重点是在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及其与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市场波动性

的关系上。

如Bekaert,etal,2000;Dvorak,2001;Froot,etal,2001;Gelos,2002;Kaminsky,2000;Kim,2002等。

从研究结果来看,有人认为并没有证据说明外国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更多人认为外国机构投资者一般在危机前和危机发生时普遍进行正反馈交易,而且更倾向于使用对冲的手段,外国机构投资者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2、以新兴市场国家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的影响。

金和辛格尔开拓性地对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的证券市场和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评价。

他们认为,证券交易所全球化对证券市场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总体来说,没有导致开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也没有引起汇率的剧烈波动,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具有短期性特征,许多指标在开放后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开放前的水平。

亨利研究了证券交易所全球化前后市场价值变化之后认为会刺激私人投资增长,而投资增长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全球国家的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者尼古拉·福斯一舒德恩和诺伯特·芬克也对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市场自由化的金融和经济内涵进行了实证检验。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券交易所全球化作为一个事件对所选择的样本国家平均状况的评价,并没有对各国进行差异性分析。

莱温曾分析了资本全球化与证券市场发展的关系,认为证券交易所能够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3、与证券市场风险及风险防范的相关研究。

国外单独研究证券市场风险的文献并不多,而是在资本账户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研究中涉及到证券市场自由化的风险。

如Demirguc-Kunt(Demirguc-Kunt,1998)研究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卡尔弗(Calvo,1998)分析了资本流动停止和转向与资本市场危机的因果关系。

亚洲金融危机后有相当多的文献研究危机的传递和交叉感染,如Edwards,etal,200i;Fiess,2003;Morris,2000等。

国外对金融危机防范的大量研究为研究证券市场开放风险及其防范奠定了基础。

学习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探索证券市场全球化的规律性和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国证券交易所全球化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正如牛顿曾经说过的: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目前国内对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文献。

从研究现状看主要包括以下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

1、分析中国加入WTO与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的关系。

如王绍凯等(2000)、唐利民等(2000)、杨帆(2001)、田素华等(2001)等,分别从中国加入WTO、金融全球化、中国引进外资结构角度分析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

2、讨论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策略选择:

如陈东琪、秦海(1997)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式的国际化进程;张霓(2001)从丌放证券市场风险角度出发,提出中国证券市场实施渐进武开放模式的合理性;梅金平(2002)、沈沛(1994)、叶德磊(2002)等也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策略。

谈世中主编的《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选择》一书中也涉及至到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战略选择问题。

3、分析与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的风险。

如谢百三(2003)从中国证券市场现

状出发,分析了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王开国(2001)从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分析全球化的风险;赵锡军等(2002)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李扬(2000)从金融全球化角度分析包括证券市场全球化的金融风险与收益并存;程定华(1999)在分析金融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中也涉及到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问题。

1.3题目研究方法

本文以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在采用描述性风格介绍情况、发展的同时,采用P(政治、法律)E(经济)S(社会)T(技术)分析法,分析世界证券交易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原因、条件,有逻辑地组织资料;在分析证券交易所全球化趋势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影响、我国推行全球化的条件或必要性时,采用S(优势)W(劣势)O(机遇)T(威胁)分析框架;在进行经济分析的时候,采用一些理论,比如说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

1.4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本文将处于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证券交易所如何安全顺利地融入全球化证券体系作为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国际交易所之间的并购潮以及其背景、主要原因、动因、趋势及影响。

二是中国证券交易所的金融市场环境,其中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

三是影响我国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的障碍因素。

四是分析我国交易所发展状况和趋势。

五是总结出对我国证券交易所全球化的启示和证策建议。

绪论部分内容包括本论文选题的出发点及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起点、研究中所涉及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2证券交易所的全球化

有份世界银行的研究说:

“国际化和交易的流动性这一不可抵挡的趋势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证券交易所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某些交易所,超过一半的股票交易和上市已经流向海外市场,跨国流动性使得各国很难维持完全封闭的本国证券交易所。

日益加强的跨国流动的趋势将使那些小的证券交易所更难以维持生计。

”因为各国证券交易所互相联结,远距离的分界线已经逐渐模糊,投资者和发行人可以随时随地转移到透明度高、流通性强、中介成本低廉的交易所,交易所的自然垄断地位已摇摇欲坠,高度分割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为了增加其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吸引全球性上市资源、投资群体和中介机构在自己的市场从事上市、交易与投资活动,稳固与发展其国际市场份额,交易所不得不通过并购来应对在越演越烈的国际竞争下站稳地位。

2.1证券交易所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跨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进行自由流动,是资本自身对流动的要求也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由此诞生众多跨国企业集团。

作为提供证券上市及交易业务的主体,证券交易所也不能置身于并购大潮之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频繁且深远,并最终导致全球证券交易所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证券交易所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具体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证券发行人或筹资者层面看,异地上市、海外上市以及多个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数量和发行规模日益扩大,海外发行主权债务工具的规模也非常巨大。

其次,从投资者层面看,随着资本管制的放松,全球资产配置成为流行趋势,个人投资者可以借助互联网轻松实现跨境投资,以全球基金、国际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大量投资境外证券,主权国家处于外汇储备管理的需要,也形成对外国高等级证券的巨大需求。

再次,从市场组织机构层面看,交易所之间跨国合并或跨国合作的案例层出不穷,场外市场在跨国购并等交易活动的驱动下,也渐趋融合。

最后,从证券交易所运行层面看,全球资本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增强。

此外,从产品设计与创新、投资理念、监管制度等角度看,全球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1】

2.2证券交易所并购风潮

2O00年末以来,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交易所之间的跨国并购明显增多,德国和英国等几个主要欧盟国家之间,以及美国和欧盟国家之间,围绕交易所的并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证券交易所并购是交易所外部资源整合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作用,降低平均营运成本的同时,还降低证券的交易成本,从而使证券交易所在竞争中胜出。

并购的意思是指证券交易所以合资、合并等方式,形成跨地域的国际性证券市场,为投资者、交易产品提供国际性交易平台,形成无国界市场。

其中,合并是证券交易所整合的最高形式,即两个或多个交易所合并为一个法人实体,合并后采用单一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市场组织和管理都统一进行。

我按时间顺序先后可以罗列出:

2000年3月18日,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布鲁塞尔交易所、巴黎交易所签署协议,合并为泛欧交易所;2002年又先后合并伦敦国际金融期权期货交易所和葡萄牙交易所。

2006年4月份,纳斯达克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股份,至年底持有LSE28.75%的股份。

2006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泛欧证交所达成总价约100亿美元的合并协议,组建全球第一家横跨大西洋的纽交所-泛欧证交所公司,于2007年4月4日合并后正式开始运行,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

2006年7月,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与悉尼期货交易所宣布合并。

2006年10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宣布合并,组成CME集团有限公司。

此外,各国交易所也采用合资的手段进行合作,如2000年8月,德国交易所和维也纳交易所合资成立Nescx,为来自中东欧国家的公司提供融资和上市服务。

在2000年以前,全球交易所的整合主要是在一国内部进行的,主要通过国内并购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高效率。

而到2000年以后,开始跨越国界,交易所之间的跨国并购在全球证券市场全面展开。

此外,还有更多交易所之间通过产品交叉上市、共享交易代码和交易平台等方式实现了战略合作。

交易所并购风潮的背后,实质是当今世界几个大国在经济资源和国家地位上的竞争。

 

2.2.1欧洲证券交易所合并的浪潮

以6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的建立作为金融市场全球化开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了本国货币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放宽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随着金融品种的创新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同时交易多个国家的证券,而一个国家的证券在多个国家同时交易。

在相当多的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出现了趋同的情况。

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很快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欧洲证券交易所走向合并就很自然了。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上欧洲证券交易所的重组是最典型的例子。

它是全球第一家跨境、单一货币交易、提供全面一体化的交易、清算和交割服务的证券交易市场。

就在工业、商业、银行业合并的浪潮一浪高似一浪,不断地打破合并规模的记录时,证券市场也在悄悄地走向联合。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布鲁塞尔交易所、巴黎交易所的总裁签署协议,2000年3月18日把这三家交易所合成名为“欧洲的未来”,与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德国证券交易所分庭抗衡。

2001年间泛欧交易所的交易规模呈现大幅增长并超越德国。

2002年初,泛欧洲证券交易所收购了葡萄牙里斯本交易所和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伦敦,成为拥有大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所的金融机构。

2003年成为欧洲第二、全球第五大证券市场,其衍生商品交易量也成为全球第三。

2004年,泛欧证券交易所与伦敦交易所开始进行收购谈判。

2006年6月,泛欧证券交易所与纽交所宣布合并,合并后的NYSE.EURONEXT于2007年4月4日开始运行。

新组建的交易所将把原来三家交易所作为三个金融中心,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证券的交易将以巴黎交易所的NSC电子交易系统为基础进行,目前巴黎和布鲁塞尔交易所都安装了该系统。

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种的清算将通过延伸现有票据交换网络进行。

它经营的重点是所在国家的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种,但是它也将向欧洲国家和世界各国开放。

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交易所之一,1760年伦敦150名股票交易商自发组成一个俱乐部来买卖股票,并于1773年更名为股票交易所。

1973年并购11家英国和爱尔兰股票交易所,形成了现在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其上市公司市值在欧洲一直排名第一。

自2004年以来,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各主要交易所并购目标,德国交易所、泛欧洲证券交易所、瑞典OMX集团、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和澳大利亚商业银行麦格理银行都分别加入到争夺伦敦交易所的战局中,其中德国交易所、麦格理银行和纳斯达克正式提出了报价。

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受到泛欧交易所的影响,更加急于合并谈判,在5月3日正式宣布合并并成为新的“国际交易所”。

这两家交易所还与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合资,建立附属于新的交易所的以交易新技术公司股票为主的股票市场。

新的交易所采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Xetra电子交易系统,并同时用欧元和英镑报价进行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种的交易。

新的交易所与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合作建立的股票市场与美国和日本的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建立联系,形成全球性的24小时交易的证券市场。

而德国交易所并购也没停过,保持着很好的的发展势头:

1998年首次对伦敦交易所提出联盟提议;2000年再次试图与伦敦交易所进行合并;2002年初动用16亿欧元收购了证券信托公司Clear-stream的全部股份;2004年8月将目光投向瑞士股票及衍生工具交易集团SWX,未获成功;2004年12月向伦敦交易所提出了20亿欧元的收购要约,虽然伦敦交易所认为报价过低而加以拒绝,但是双方的谈判并未终止。

随后,德国交易所开始和泛欧洲证券交易所讨论合并问题。

北欧的瑞典OMX集团在欧洲也不服输,在2000年借助敌意收购打败了德国交易所对伦敦交易所的合并计划。

2005年,它对伦敦交易所有了收购兴趣。

新加坡国际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货币交易所在1984年,建立了相互抵消体系,达到了不受时间限制地在一个交易所消除在另一个交易所建立的金融头寸的效果,使之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这是证券交易所之间第一次实现交易上的国际联系。

1997年,巴黎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进行技术互换: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采用巴黎交易所的NSC电子交易系统,而巴黎交易所在1998年以前完成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联合开发的票据交换系统21的安装。

为了推动彼此之间的合作,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在1998年给予巴黎交易所在时间范围内销售票据交换系统21的许可证。

这样,到2000年,巴黎交易所可以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品种提供交易和清算服务。

受到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影响,巴西交易所和巴黎交易所在1999年,也加入了相互抵消体系,实现了在每一家交易所都可以交易另三家交易所的期货和期权的联合。

同时,这四家交易所的票据交换所彼此合作,也采用了NSC电子交易系统,使投资者可以在一家交易所交纳保证金而购买另两家交易所的金融衍生品种。

同年,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法兰克福、伦敦、马德里、米兰、巴黎、苏黎世八家交易所签订了建立全欧市场的协议,相互之间可以买卖任何一家参与的交易所的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种。

2月,巴黎的交易所与里斯本的交易所的连接开始生效。

6月,巴黎的交易所与米兰的交易所开始开通交易。

可以看出来,欧洲的交易所已经在走向联合,荷、比、法三家交易所的合并以及英、德两家交易所的合并把这种联合推向了高潮。

2.2.2美国主要交易所合并

而美国那边,大家都可以明显看出,美国在资本市场上一直抱有世界第一强国的雄心。

美国在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始终保持领先。

美国两大主要交易市场——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扩张不断。

在市场扩张方面,纳斯达克不认输。

纳斯达克与香港联合交易所于1999年6月,达成交换上市股份的协议;同年6月纳斯达克与日本软银公司共同宣布将设立亚洲第一个外国股票所——“纳斯达克日本”证券交易市场。

同年11月,纳斯达克首席执行官扎布宣布会在一年内启动欧洲第一个泛大陆股票交易所,积极拓展欧洲业务,试图实现全球交易的目标。

于是纳斯达克纽约、纳斯达克日本厦纳斯达克欧洲交易市场连任一起,达成24个小时连续交易的全球股票交易所的目的。

2004年5月纳斯达克收购电子交易系统运营商Brut。

紧随纽约交易所宣布合并Archipelago控股公司之后,纳斯达克宣布收购全美第二大电子交易系统运营商Instinet,并于2005年11月获得美国司法部批准,lnstinet公司2005年12月宣布收购案完成。

此次收购进一步巩固了纳斯达克全美第大电子交易商的地位。

2006年1月纳斯达克传出有意收购伦敦交易所。

自2000年以来,纽约交易所和多伦多、墨西哥、智利圣地亚哥证券交易所、泛欧洲证券交易所进行过并购谈判,与香港联交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也有过非正式会谈。

2005年4月,纽约交易所宣布收购电子交易运营商Archipelago控股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6年2月底正式批准这一收购。

纽约交易所从非盈利性机构向盈利性上市公司的转型进入最后阶段,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公司,合并于3月7日完成,集团的股票于3月8日在纽交所上市。

2006年12月,纽约证券交易所母公司纽约证交所集团向泛欧交易所发出收购要约,并获得双方股东的同意,合并后的交易所名为NYSEEuronext,是首家跨越大西洋和两个主要交易时区的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

2007年4月4日,新交易所开始运行。

美国两大交易所积极寻求与欧洲主要证券交易所的合并,充分保证了美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领导者的地位不被动摇。

2.2.3亚洲主要交易所合并

在欧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并购热潮的背景下,亚洲的香港、东京等主要交易所的反应一开始就慢半拍。

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亚洲主要的交易所大多还没有面临市场趋于饱和的难题,例如香港交易所因为具有中国内地的丰富上市资源而没有太多的压力。

亚洲主要交易所的整合也一直在进行,主要是通过并购国内证券交易所而逐步扩大规模并在国内形成垄断者。

1999年,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正式合并成为新加坡交易所,然后2000年11月上市。

2000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兼并广岛和新泻两家证券交易所。

2000年3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央结算所有限公司、联合交易所期权结算所和期货交易结算公司合并成立新的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然后6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韩国证交所也是在2003年由3家地区交易所合并而来,而澳大利亚证交所2006年3月则提出收购悉尼期货交易所。

近年来,东京证券交易所等亚洲主要证券交易所也积极姿态投身并购潮。

2006年7月7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韩国证券交易所同时宣布,双方一年来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深,并将考虑在进行合并或者交叉持股,以增强双方在金融交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东京证交所发言人称,东证所与韩交所在东京签署了一份谅解协议。

协议规定,双方将建立一个市场联席机制,允许投资者对另一个市场上市的股票进行交易,而且还将为两家交易所的投资者关系活动提供共同营销和支持。

另外,东证所还开始在亚太其他地区吸引公司到日本上市,并计划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2007年1月31日,东京证券交易所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在纽约联合宣布,双方就己筹划多时的“战略联盟”计划达成了最终协议。

这是世界范围内股票交易所进行一系列跨国整合浪潮中的一个重要范例。

对于东证所来说,与纽交所达成结盟协议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使两大市场获利不浅。

澳大利亚经济实力慢慢增强,也随着时局趋势加入全球竞争的战局。

2006年7月5日有外电报道,澳大利亚悉尼期货交易所在获得压倒性多数股东支持后已经同意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合并。

世界证券交易所出现的上述一系列事件,反映长达200余年的证券交易所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证券交易所并购大变革已经拉开序幕。

2.2.4并购潮的主要原因分析

导致并购风潮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有几点主要的可以来分析一下:

1、扩大业务、降低成本,追求规模效应的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

交易所在全球化背景和网络化趋势的压力下之所以采取并购措施,目的是为了扩大业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追求规模效应。

如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己改变了证券交易所的生存法则在运作层面,电子化交易消除了传统大厅交易的时空限制和信息流动障碍,降低了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发布成本,在系统建设层面,电子交易系统仅需提高电脑的处理能力就可处理更多的交易,而不像传统交易大厅那样需要增加大厅面积和交易商数日。

这些改变增加了交易所运营的潜在规模经济和最低有效规模。

通过整合市场推介、产品发展和系统建设等成本,交易所可从市场整合中获取规模经济。

合并在短期内可以减掉昂贵的交易系统维护费用,同时在交易量、流动性及发现价格能力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投资人对全球金融产品进行交易成为现实,但由于需在全球几十家不同的交易所中分别买卖不同的金融产品,投资成本过高,引起投资人不满。

同时,交易所还不得不面对来自交易所外的巨大竞争压力:

交易服务提供者,如大型投资银行、另类交易体系等,和数据服务商等不断以更低的成本“分食”交易所的交易业务。

交易商也要求交易所调低收费。

种种因素阻碍了交易所的交易量的发展,于是必须得另找出路。

最后,顺理成章的就有了交易所的并购。

交易所的合并在短期内节减了昂贵的交易系统的维护费用,还可以在交易量、流动性及发现价格能力方面得到改善。

例如在美国,由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在电子化交易上的步伐过于迟缓,面对这种挑战,纳斯达克收购了Instinct,纽约证券交易所则收购了Archipelago,旨在加速自身的电子化交易步伐来获得原先失去的市场份额,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值。

纽约交易所并购伦敦交易所,可以开展衍生产品交易,扩大现金流。

纳斯达克收购伦敦交易所,可以将市场从高科技企业扩大到蓝筹企业。

2、公司化组织形式使收购行为更简便可行。

一个国家市场的发展容量相对很小,于是国际主要交易转移目标到国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