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0135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秦巴生态功能保护区多样性现状及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评价Word下载.docx

下木以箭竹、川鄂箭竹为主,混有少数杜鹃属、花楸属植物。

冷杉林被破坏后,形成箭竹灌丛。

局部地区为次生性亚高山草甸,由早熟禾、地榆、糙野青茅、翻白草、白果草莓组成,其中散生有峨眉蔷薇、金丝桃、绣线菊等灌木。

下部有华山松林,分布有较多的阔叶树种如漆树、藏刺榛、四照花、白桦、鹅耳枥、多种槭树,为本区重要的木材产地。

本垂直带生态幅度很大,其下限在不同地段上海拔高度不一致;

在含石砾多的土壤上,乃至岩石裸露的地区都可生长。

山脊阳坡还有次生的桦木林和山杨林。

栽培植被所占面积甚少,且多集中在海拔1500m以下。

作为本植被地区的主要特征有几点:

(1)作为地带性植被的常绿阔叶林,由耐寒性的壳斗科种类组成。

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常绿树种常居于群落乔木层的第二层,即落叶乔木层之下。

(2)在植物种属地理分布上,以华北为分布中心的油松,在此地已成为分布区的南部边缘;

巴山松、巴山冷杉是鄂西、川北山地的特殊成分;

连香树、水青树、领春木等为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种类;

檫木、鹅掌楸此地也有分布。

(3)由于本区气温较其他各地为低,山地较多,水利条件较差,故水稻较少,以玉米、红苕、马铃薯、小麦、豆类为主。

1.1.2区域植被覆盖现状

如表1-1所示,区域总面积为311.92km2,其中农业及建筑用地面积47.52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5.23%,多分布于沟谷地带,以广元市朝天区分布最为集中。

森林、草甸及灌丛覆盖面积为264.4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4.77%,可见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较高。

地带性植被阔叶林包括栎类林、青冈林、水青冈林及竹林等,以万源市和通江县即大巴山区域分布最为集中,多为连续性分布。

面积为101.34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2.49%,为覆盖率最高的植被类型。

针阔混交林以松类与各种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为主,主要分布于广元朝天区、旺苍县及南江县,即米仓山区域,分布不连续。

面积为86.31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7.67%。

灌丛包括黄荆、黄栌、马桑、蔷薇、火棘、栎类等形成的低山灌丛及少量杜鹃和箭竹形成的高山灌丛等,多为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主要分布于旺苍县、南江县及通江县,分布不连续。

面积为29.0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9.32%。

针叶林包括巴山冷杉林、华山松林、柏木林、马尾松林、铁坚杉林、巴山松林及油松林等,主要分布于南江县,分布不连续。

面积为26.39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46%。

草甸包括禾本科植物构成的山地禾草草丛和早熟禾、糙野青茅、翻白草等组成的亚高山草甸等,主要分布于广元市的朝天区、南江县、通江县,分布不连续。

面积为21.2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82%。

表1-1区域各植被类型覆盖比例

植被类型

面积(km2)

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阔叶林

101.34

32.49

针阔叶混交林

86.31

27.67

灌丛

29.08

9.32

针叶林

26.39

8.46

草甸

21.28

6.82

区域总面积

311.92

100

1.2生物多样性现状

1.2.1物种多样性

区域位于川东北边缘,地处嘉陵江上游,地势复杂,海拔跨度较大,气候属太平洋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野生生物资源丰富。

由于东西、南北多种植物区系成分在区域交汇,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通过调查记录和查阅资料,初步统计表明,区域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79科,904属,近3000种,约占四川维管束植物种数(8541种)的35%。

根据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区域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种。

根据野外调查,结合区域周边8个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现状,以及各县市的相关资源调查记录,统计结果表明:

区域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4目147科462种,其中:

鱼类6目13科89种,占四川鱼类种数(232种)的38.36%;

两栖类2目9科32种,占四川省两栖动物种数(89种)的35.95%;

爬行类2目8科31种,占四川省爬行动物种数(77种)的40.26%;

鸟类17目93科243种,占四川省鸟类种数(683种)的35.58%;

哺乳类7目25科88种,占四川哺乳动物种数(185种)的47.564%。

区域内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兽类1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1种。

另外,区域内还有许多省级保护动物、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和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动物存在,区域野生动物的保护价值和珍稀濒危性较高。

秦巴山区地处暖温带之南,亚热带之北,东部温润大平原之西,西部青藏高寒高原之东。

按照动植物区系划分,秦巴山地是我国华北、华中、唐古特及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区,又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及青藏动物区系的交汇带,同时也是东洋界与古北界两大区系的过渡区。

正是这种南北兼容,左右逢源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秦巴山地野生动植物种类呈现出南北过渡,东西承接,多种区系成份并存的丰富状况。

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市场利益的驱动和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等原因,导致该区生物多样性丧失,大量动植物种类受到严重威胁。

1.2.2生态系统多样性

1.2.2.1生态景观系统多样性

生态景观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生态环境要素及过去和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复杂物质体系,其组成可大致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个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进行系统自我调节和与环境平衡调节,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促进整个系统功能的变化与演替,形成在不同时间序列,不同空间地段的功能区秦巴山地生态环境的功能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发生分异,形成相应的坡地谱带和坡地系统,自下而上依次为河谷川道生态系统、丘陵生态系统、低山生态系统、中山生态系统和亚高山生态系统。

1.2.2.2河谷川道生态系统

本区河网密布,水系十分发育,发源和过境的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渠江、通江、南江等及其支流。

其中嘉陵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源于秦岭南侧,奔流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大致北起广元朝天区,东至旺苍,长约200km,南北宽10-40km,海拔<

600m的川道耕地。

河谷川道地包括嘉陵江及其较大支流下游两岸的阶地、丘陵的河谷平地或山间盆地,地表由全新世冲积物组成,表土多为沙质亚粘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由于这里地势低平,成为来自高层地面溶质的流通和暂时滞留之处,土地肥沃,再加良好的水热条件,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精华地带,垦殖指数>

70%,为本地区优质高效的水田农业生产基地。

1.2.2.3丘陵生态系统

丘陵地分布在河谷盆地两侧海拔500-800m,相对高度<

50m的河沟边缘地带,在嘉陵江河谷盆地两侧主体为经剥蚀分割后的三级阶地,坡度10°

-25°

上部和低山相接,下部与二级阶地交切,是山地向河谷川道地的过渡地段,外营力作用强烈,一般表现为岗丘起伏、沟壑密布、地形破碎,是人类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

坡地大多数被耕垦发展一年二熟制旱作农业。

据对朝天、旺苍两地统计,耕垦率均>

20%,原始植被尽遭破坏,现在只有斑点状分布着一些麻栎、青冈萌生灌丛和人工栽培的马尾松、油松、侧柏等幼林,与农田、荒地相间分布,植被覆盖率低,致使本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退化严重现在已是秦巴山区剥蚀最强烈,水土流失、滑塌等自然灾害的易发多发地段。

秦巴山区丘陵地带的水热条件较为优越,特别是在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地区,具有发展农业和亚热带经济林的优越条件,目前在局部地段已开始建立柑桔、油桐和茶等生态经济林,但规模不大。

1.2.2.4低山生态系统

海拔在1000m以下,紧连丘陵地上部的山地构成低山生态系统,其环境特征为:

地势较低,相对高差300m左右,山坡在25°

-37°

之间居多,<

25°

缓坡上有1-8m的坡积层,分水岭一般较平缓,其上有1-3m厚的残积层。

秦岭北坡土壤为山地棕壤和山地褐土,原生植被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目前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脆弱。

秦岭南坡及大巴山低山地土壤为黄棕壤,生长着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具有发展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有利条件目前,平均有25%-30%以上的坡地被耕垦发展二年三熟制自给性旱作农业。

原始植被虽也遭受严重破坏,但仍有栓皮栎、油松和马尾松等林呈块状分布。

近几年营造了一些水土保持林、经济林、薪炭林等,但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

1.2.2.5中山生态系统

中山地环绕秦岭、大巴山的山腰带分布,海拔在1200m-2400m之间,相对高差500m左右,其坡度主要处于37°

-57°

之间。

秦岭南坡中山地以山高、谷深、坡陡、土薄为特征,地表组成物质主要是风化残积层,坡麓及山坡冲沟内有厚层坡积物,土壤为山地棕壤,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林草长势较好,但随着农垦范围的扩大,天然森林下缘线不断上移,现有森林主要残存在海.1600m以上。

大巴山中山地为岭谷相间的石质山区,沟窄谷深,山势雄伟,水热条件优于秦岭中山地,森林生长茂盛,但坡地耕垦较严重,从农业生态环境要求而言,中山地已是农作物生长限上界区,且只能种植一年一熟的适应温凉的作物,种植高度一般在1400m-1500m。

然而,目前本区域的平均耕垦率仍在8%-12%,广种薄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1.2.2.6亚高山生态系统

亚高山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m以上,是秦巴山区顶层生态环境系统。

山高坡陡、山峦叠嶂,坡度以>

75°

占绝对优势,气候凉湿,常年无夏,冬季严寒,土壤为山地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

植被有冷杉、落叶松林和高山灌丛草甸。

人类活动影响弱,森林相对较完好。

目前,主要是水源涵养林和经济用材林,也是重要的刈草、药材基地。

1.3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1.3.1植被退化

区域内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另外还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及多种人工林分布,森林类型较为丰富,但退化现象相当严重。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资源量急剧减少。

解放初期,森林约占地域面积的95%(森林覆盖率),经历从50年代开始的大面积采伐后,目前累计采伐面积已占该区森林面积的30%以上。

目前,区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214.04km2,仅占地域面积的68.62%。

(2)后备森林资源不足。

至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天然林采伐现象基本杜绝,加之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转而呈上升趋势。

但过去十几年的过量采伐后,迹地更新未能跟上,导致大片采伐迹地更新不良或根本无更新能力,形成大面积的次生林和次生灌丛。

以区域内的栎类林为例,该类型本身即为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作为次生植被类型大量出现的林型,在区域内中海拔段分布较普遍,但由于自然更新较缓慢,加之受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多呈萌生的矮林或灌丛,较高大的乔木林少见。

(3)林龄结构发生不良变化。

以万源市为例,2008年全市林分面积197551.6hm2,蓄积量为11057472m3。

其中:

幼龄林面积117922.7hm2,蓄积5083692m3,分别占林分面积蓄积的59.69%、45.97%;

中龄林面积57402.0hm2,蓄积4138309m3,分别占29.06%、37.43%;

近熟林面积18512.5hm2,蓄积1313010m3,分别占9.37%、11.87%;

成熟林面积2479.1hm2,蓄积302528m3,分别占1.25%、2.74%;

过熟林面积1235.3hm2,蓄积219933m3,分别占0.63%、1.99%。

由此可见,万源市现有的林分面积蓄积的龄组结构以幼龄林为主,而成、过熟树林极少,结构不合理。

林龄结构的幼化现象在区域内普遍存在,这也表明近年来该区人工成林面积较大,天然林面积严重缩减。

此外,区域内高海拔段有小片禾草类高山草甸分布,但面积也在逐渐缩减,资料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区域亚高山林线已经入侵到了高山草甸地带,导致其面积缩减。

区域的植被退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气候变暖。

全球平均温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大约上升了0.6℃,区域内的气温增高明显,资料显示,区域的增温幅度在0.1℃/10a以上。

据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气候的变化导致了适应于冷湿条件的植物种类向山上退缩,如巴山冷杉林,气候的变暖造成海拔较低处巴山冷杉种群竞争力下降,逐步让位于桦树等其他树种,同时,温度的升高使海拔较高地带部分环境条件好转,有利于巴山冷杉生存,从而造成巴山冷杉分布范围沿海拔向上发生迁移,侵入高山草甸带,导致其覆盖面积的缩减。

(2)区域降水条件改变。

从降水量来看,区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变化倾向率30.1mm/10a。

从年内降水季节变化趋势来看,冬夏季降水增加,而春秋季降水减少。

降水条件的改变,加上气温的升高,蒸发加大,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的强度加重,导致植物的死亡,加剧植被的退化。

(3)人类活动的加剧。

人类文明的发展致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区域森林植被经历几十年来大面积的采伐,已造成严重的植被退化。

即使在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退化现象由于森林植被本身的自然更新缓慢,也未能完全得到缓解。

区域内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林地现象也时有发生,直接导致植被覆盖面积的缩减。

1.3.2生物多样性退化

1.3.2.1物种多样性退化

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区域内具有高度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增大了对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需求,构成了强大的压力,导致其中许多动植物严重濒危。

区域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

如红豆杉科的巴山榧树,为秦巴山区特有种,在过去三个世代内,其种群数减少至少30%,现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

又如在区域内的野生豹,近年来,虽然有多种多样形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都未发现其踪迹,豹很可能在该区已经绝迹。

1.3.2.2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秦巴山区虽然天然植被较好,一向被人们誉为“山青水秀”的地方,但在天保工程实施之前,森林面积的逐渐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使侵蚀不断加剧,给这里带来的灾难,在一些方面已大大超过黄土高原。

秦巴山区占长江流域4.1%土地面积,年均向长江输送泥沙0.58亿吨(不包括推移质),占长江流域输沙量的12%。

嘉陵江流域侵蚀更为严重,根据略阳水文站资料,该站以上侵蚀模数高达7740吨/平方公里·

年,已超过渭北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县和陕北部分县。

由于人口增多,山区、丘陵区农业单产低,不少地方毁林毁草开荒,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进入80年代,各地开矿、修路等开发项目,破坏地貌、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象也日益增多。

公路、铁路建设大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区,且依山傍水,所弃土石大部就地倾入沟道、河流,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量年均也在5000万吨左右。

在国家在“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秦巴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初步遏制。

1.3.2.3生物多样性退化原因

(1)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胁迫。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质量下降,如工厂、汽车、城镇建设等带来的废气、噪声、粉尘、废水都在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两栖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

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

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

如矿区、尾矿堆积地、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渣场、料场都少有树木生长,也影响小型兽类和灌丛鸟类的生存特别是食虫类、鼠类的生存。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其入侵方式主要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车辆、人员等带来的新物种;

另外,随嘉陵江及其支流到达该区的生物也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

(2)人口的增长与资源需求的矛盾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随之而来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区域内的原生带植被常绿阔叶林被大规模的破坏,逐步被单一人工林取代,或沦为次生灌丛。

这不仅使大量复杂多样稳定的生态系统丧失,而且导致许多阔叶树种和赖以生存的微生物、野生动植物受到威胁。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许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境丧失或片段化、破碎化、岛屿化,生存空间缩小,导致物种的减少。

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严重的会导致生境退化,使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从而对区域内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

该区林麝的麝香、豹和云豹的豹骨、猴脑、熊胆、鹰骨以及动物的酮体等是人类药材宝贵的原料,鸟类的观赏价值较高,雉类是食用的对象之一,因此,偷猎和走私野生动物行为时有发生,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3)农林业经营结构单一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造林方式的不科学,即造林的幼龄化、纯林化,导致土壤退化,地力衰退,微生物区系改变,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鸟类、蚁类等栖息环境丧失,病虫害一旦爆发很难控制。

由于过去长期的掠夺性采伐,使区域内现有的近、成熟林资源较少,多数有林地为中幼林,生态功能较弱。

森林经营的纯林化也使原有林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物种丰富度降低。

随人口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使农业耕作地无法得以休养生息,导致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为获得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土壤、水体等环境受到污染,甚至造成野生动物的中毒致死。

与此同时,在追求丰产优质的人工选育过程中,基因谱越来越窄,造成许多野生优质基因丧失。

在引进外来生物资源过程中,也对本地生物资源带来了威胁。

1.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就

1.4.1退耕还林工程

自1999年开始,区域内各县市陆续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取得较大成就。

(1)广元朝天区:

2000-2007年,朝天区林业局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206.2万亩,其中:

退耕还林面积122万亩,荒山造林面积79.2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

市曾家经营所(伐木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21.8万亩,其中:

荒山造林面积16.8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

(2)旺苍县:

2000-2009年,旺苍县林业局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3.1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35万亩,生态公益林造林3.27万亩,飞机播种造林37.17万亩,封山育林7.45万亩。

(3)南江县:

1999-2008年,南江县林业局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35.9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6.4万亩、荒山造林16.8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

(4)通江县:

2000-2009年,通江县林业局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32.8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14.4万亩、荒山造林15.7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

(5)万源市:

1999-2009年,万源市林业局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2.6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4.3万亩,新增公益林面积20.5万亩。

通过十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较好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质量。

1.4.2天然林保护工程

区域内各县市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天保条例”,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扎实的抓好了林业天保工程建设。

1998-2008年,朝天区林业局完成国家计划下达森林管护面积152.4万亩,人工造林31295亩,飞播造林144800亩,封山育林44895亩。

1998-2008年,旺苍县林业局完成国家计划下达森林管护面积242万亩,人工造林47700亩,飞播造林381300亩,封山育林86900亩。

1998-2008年,南江县林业局完成国家计划下达森林管护面积2920万亩。

累计完成天保人工林造林83.76万亩、封山育林253.45万亩、飞播造林83.76万亩、人工促更13.08万亩。

1998-2008年,通江县林业局完成国家计划下达森林管护面积2464万亩,共实施植苗造林72.32万亩,飞播造林176.72万亩,封山育林208.98万亩。

1998-2008年,万源市林业局完成国家计划下达森林管护面积22.73万亩,人工造林5.98万亩,飞播造林19.57万亩,人工促更1.38万亩。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木材产量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林农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同时人们对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意识明显提高,乱砍滥伐林木、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