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804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10.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1页
亲,该文档总共1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听课学案

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试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

1.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

(1)体液与内环境:

图8-23-1

(2)内环境的功能:

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

图8-23-2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图8-23-3

(2)判断下列①~⑩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胃蛋白酶 ⑧抗体 ⑨血浆蛋白

⑩胰淀粉酶

上述物质中    因其只能存在于细胞内,不能视作内环境成分;而    存在于    中,因其所在部位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也不属内环境成分,故    属内环境成分。

 

(3)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

a.概念:

指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

 

②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    。

血浆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与HC

、HP

等离子有关。

 

③人体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理性思维

[归纳与概括]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

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1.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比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消化道吸收 ②组织液

 ③淋巴

 ①血浆

 ②细胞内液

 ①组织液 ②消化道吸收

三者之间的

转化关系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警示]

(1)血液≠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过程

图8-23-4

(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代谢废物→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2)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O2→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4)代谢废物:

3.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1)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维持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的结合。

(2)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角度1 考查内环境组成及成分判断

1.[2017·宁夏银川育才中学第四次月考]人体的组织细胞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下列选项所述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神经递质、胰岛素

B.大分子蛋白质类,如呼吸酶、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

C.营养物质类,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D.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2.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8-23-5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技法提炼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角度2 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2017·湖南益阳月考]如图8-23-6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图8-23-6

A.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

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技法提炼 人体pH稳态的维持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角度3 考查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

5.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引发组织水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导致血浆的渗透压有一定程度下降

B.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细胞内液渗透压不变

C.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渗透压

D.组织水肿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

 

方法规律 组织水肿的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考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

外因:

外界      的变化。

 

内因:

体内      活动的进行。

 

(2)表现:

内环境的      和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状态。

 

3.稳态的调节机制

图8-23-7

4.稳态的生理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

 

理性思维

1.[归纳与概括]某同学上学时,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这种做法对身体健康不利,为什么?

 

 

2.[归纳与概括]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角度1 考查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

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

和HP

等离子有关

2.如图8-23-8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8-23-8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角度2 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调分析

3.[2017·济南模拟]乳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碱制剂可选用NaHCO3、Na2HPO4

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乳酸和二氧化碳

C.患者补充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

D.人体出现乳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2017·四川宜宾一模]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由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四个系统共同完成

B.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通过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C.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组织液会增多、淋巴会减少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历年真题明考向􀎯

1.[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2.[2017·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3.[2014·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4.[2017·全国卷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完成课时作业(二十三)

 

第24讲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试说明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结构基础􀎯

1.神经元

(1)结构

图8-24-1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

在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

条件反射和        。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图8-24-2

①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a.    ,b.    , 

c.    ,e.    , 

f.     ,g.神经节。

 

②图8-24-2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d]    的存在决定了兴奋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图中有    个神经元。

 

③完整的反射弧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理性思维

[归纳与概括]刺激图8-24-2中的b处,效应器会产生效应,这属于反射吗?

为什么?

 

 

科学探究

为了探究某连接神经中枢的神经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某实验小组切断该神经。

结果分析:

(1)若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

向中段(接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

可判断该神经为      。

 

(2)若刺激外周段,肌肉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肌肉不收缩。

可判断该神经为      。

 

1.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功能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2.反射发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

(2)要有适宜刺激(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3.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图8-24-3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神经节如图8-24-3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接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角度1 考查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2017·甘肃会宁四中期末]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而铃声刺激不会。

如果在给狗喂食前敲铃,多次重复后,狗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铃声引起唾液分泌过程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2.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角度2 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

3.[2017·湖南常德石门一中模拟]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同一器官或组织中

B.神经中枢的兴奋无法引起感受器兴奋

C.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反射就会产生

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由两种神经元构成

4.图8-24-4为某反射弧示意图,甲为感受器、乙为效应器(肌肉)。

现a处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图8-24-4

A.既有感觉,同时肌肉又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肌肉有收缩反应

􀎮考点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的概念及产生

(1)概念: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2)产生:

受刺激部位产生的局部    变化。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状态

离子通道

离子运输

电位

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

 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

K+外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3)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刺激→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      。

 

(4)传导特点:

      。

 

理性思维

1.[归纳与概括]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也是双向传导的吗?

为什么?

 

 

2.[演绎与推理]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在恢复静息电位时,Na+运出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

可以推断Na+内流和运出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过程

静息时

的静息

电位:

兴奋时

兴奋传导

2.神经冲动的传导特点分析

(1)双向传导:

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如图8-24-5)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图8-24-5

(2)生理完整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是神经纤维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在切断、机械压力、冷冻、电击和化学药品等因素作用下,使其结构和局部功能改变,都会中断冲动的传导。

角度1 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成因

1.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8-24-6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8-24-6

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等

B.静息状态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Na+浓度高

C.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若阻断Na+内流,刺激后,A、B处不能产生兴奋

2.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

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图8-24-7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角度2 考查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

3.如图8-24-8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8-24-8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4.[2017·江苏七校上学期期中]如图8-24-9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8-24-9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

B.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D.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考点三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突触

图8-24-10

(1)写出图甲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图乙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

A:

轴突—细胞体型:

B:

轴突—树突型:

2.传递过程

轴突→    →突触小泡→释放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3.传递特点及原因

(1)特点:

      。

 

(2)原因:

①存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      中。

 

②释放:

递质只能从      释放,作用于 。

 

理性思维

1.[归纳与概括]兴奋在突触前膜上、突触后膜上、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方式分别是什么?

 

 

2.[演绎与推理]已知A种杀虫剂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种杀虫剂能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有一位杀虫剂中毒的病人肌肉僵直、震颤。

试推测该病人是哪种杀虫剂中毒?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过程

图8-24-11

(2)神经递质

①种类

②释放方式:

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③受体化学本质:

糖蛋白。

④作用:

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⑤去向:

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

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续表)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

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角度1 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

1.[2017·沈阳模拟]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2.[2017·哈尔滨模拟]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8-24-12

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丙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题后归纳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角度2 考查兴奋的传递及其特点

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反射活动。

如图8-24-13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

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图8-24-13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4.[2017·合肥一模]剥制神经—肌肉标本如图甲所示,浸润在液体A中,保持标本活性。

图乙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24-14

(1)液体A的成分应和    相似,与神经细胞内液相比,液体A中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特点是  

 。

其渗透压应等于神经 

细胞细胞内液渗透压。

(2)当兴奋传导到图乙的突触前膜,引发      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Ach(乙酰胆碱),Ac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肌膜的膜电位变为      (填“外正内负”或“外负内正”)。

 

(3)巴西蝰蛇毒蛋白可与乙酰胆碱抢夺受体,中毒症状为肌肉    (填“松弛”或“震颤”)。

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中毒症状是肌肉    (填“松弛”或“震颤”)。

 

 

易错提醒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考点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

图8-24-15

(2)辨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最高级中枢位于    ,掌管人体的高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