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872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河南省滑县二中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河南省滑县二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

①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②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③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④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

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

情况似乎是:

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

目前的情况就是:

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

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有删节)

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D.“中国向何处去?

”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

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

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

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

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

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

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

克戬毕力扞御。

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

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

“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

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

”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

“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乃益厉兵儆守。

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

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

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

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

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

金人募生致之。

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

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

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

依仗、凭借

B.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

阴谋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

偏义复词,到最后

D.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

面对南方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

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

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阴:

暗地里、暗中).

5.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

排除这三项)

6.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

“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7.

(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

(帅、却、讫)

(3)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

(度、草、缒、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玉楼春春思

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

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

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8.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乱石穿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4)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选考题

(温馨提示: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

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

“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一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自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

“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

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

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

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

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

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

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

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

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

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苏东坡喜山乐水,被徐州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在此处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

黄楼一词是在徐州做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B.王安石也曾疏浚过黄河水道,但空耗资财,最终失败,自己也因此畏罪自尽。

C.防水工程数字交待准确,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真实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特点。

D.文章中写道了黄楼的兴建,一方面可见苏东坡喜爱建筑,另一方面也引出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及成就。

E.黄楼命名,体现了古老中国的宇宙论信念,五行交互作用,相克相生的思辨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

交待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刻画苏东坡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结合文章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他在治水中表现突出,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厂长动情地说:

“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

B.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C.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D.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3分)()

A.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B.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C.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D.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商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⑧②④⑥⑤①B.⑨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D.④③②⑥①⑤

16.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虚词。

(5分)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_____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同时

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两者之间日渐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要缩小和消灭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需要从经济本身着眼,_____需要长远的目光,从消灭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人手。

17.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两条,并说明推荐理由。

(注意:

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6分)

示例:

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理由:

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

理由:

诗句:

理由:

六、写作(60分)

18.阅读漫画《鸡贵有自知之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

2、C(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与文意不符)

3、B(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阴:

暗地里、暗中).

5.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

排除这三项)

6.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

“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7.

(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

(帅、却、讫)

(3)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

(度、草、缒、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1分,扣情景关系作答即可)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

(2分)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

(2分)

9.共同点:

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

(2分)不同点:

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2分),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

(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默写:

(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莫道不销魂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BDB项,“热爱生活”错;D项;“沮丧、气愤”错。

(2)[答案示例]四位同学都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3分)但性格中都有自私、冷漠、提防、猜疑的一面。

(3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四位同学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且回答的角度各有侧重,可见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善思考。

但这些回答不论是说这个男人是套近乎、要收费、抢东西还是搞推销,都将其行为世俗化、功利化了。

如此以已度人,足以折射出他们性格中自私、冷漠、提防、猜疑的一面

(3)[答案示例】一语双关:

①实指:

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

(3分)②虚指:

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

(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题目舍义的能力。

这篇作品的题目是“分析题”,从表层看,这就是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出的一道分析题;但最后老校长的介入,将学生引向了对社会世态人心的分析,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可见“分析题”一语双关。

(4)【答案示例】①标准答案显示的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社会上一种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响了老师和学生。

(4分)②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由互褶帮助、关爱,到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感忧虑,“流泪”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

(4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第一问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对学生、老师的答案进行分析,这样自然就能分析出原因,比如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观念的改变等。

在结尾部分,“校长流泪”既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中助人为乐的美德的缺失感到忧伤,也是因为从这位老师和同学们对过去那个年代人与人真诚互助的不相信中感到了教育下一代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此十分忧虑。

而校长的这种忧伤与忧虑,是其真情的流露,令人深思。

同时,“流泪”也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5分)BC。

(2)(6分)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具体环境,丰富的物产和自然风光(2分)交待这些方面的特点为下文写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和创作大量作品做了充分的铺垫,引起下文(4分)

(3)(6分)参考答案:

⑴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用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⑵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而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劝阻人们不要恐慌,可见苏东坡的影响力、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