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故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912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人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伟人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伟人故事.docx

《伟人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人故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伟人故事.docx

伟人故事

伟人故事

  篇一:

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

“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

”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

“啊!

中国人,真了不起!

”1.8.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名人方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

  薄到厚的双向过程◎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5.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名人名言书读得多而不去思考,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又思考,你会觉得你不知道的很多。

——伏尔泰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其他资料读书手抄报内容:

名人名言系列书读得多而不去思考,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又思考,你会觉得你不知道的很多。

——伏尔泰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波罗果夫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赫尔岑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弥尔顿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坎耶里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读书手抄报内容:

名人读书故事在制作读书手抄报的时候,可以加入名人读书的故事,那么读书手抄报的内容就会非常丰富了!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

“请你把我绑在这根

  柱子上吧!

”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

“啊!

中国人,真了不起!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巴金的读书方法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巴金说:

“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

“‘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

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

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

“我现在跟疾病作

  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

?

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1.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6.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1.8.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2.名人读书法2.3.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

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4.毛姆的“乐趣”读书法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

“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2.5.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2.6.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散文家余秋雨提出:

“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篇二:

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

  1.徐悲鸿:

  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外国学习期间也有过类似童第周的经历,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

那个洋人说:

”中国人愚昧无知,天生就适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

”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到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

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2.朱自清

  他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是我们请华人的骄傲,他曾经参加过1926年的”三一八”爱国游行运动,抗战胜利后,他领衔发表声明,积极支持革命学者的反帝反蒋斗争,”宁可饿死,不吃帝国主义救济粮。

”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自尊和英雄气概。

  3.“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

但是,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只读了3个月就退学了。

由于他学习成绩太差,还偏偏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嘴结舌,老师非常恼怒,常常当众说他是:

“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再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

当过教员的妈妈同情儿子的处境,给爱迪生退了学。

回到家,妈妈严肃地对爱迪生说,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

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

“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这就是少年爱迪生最早立下的志向。

他一生有约2000项发明,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

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孩子,成长为首人尊敬的发明家,再世界科学发展史上,它的名字永远闪耀这光辉。

  4、落榜秀才愤作《聊斋志异》

  大家都知道《聊斋》的故事,这部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之冠的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红学家李希凡教授是这样评价它的:

《聊斋》、《红楼》,一短一长,千古流长,万事流芳。

可又有谁知道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竟然也是一位考场上的多次落榜者。

蒲松龄在19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连续3次考场夺冠成为秀才,从20岁开始,每逢科举考试,他都去参加,但命运好象故意在捉弄他,一直考到老,始终没有能中举,可称得上“落榜冠军了”。

但我要讲的是蒲松龄很有志气,他失败后,并不气馁、并不自卑,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有所作为。

他一边当教师,一边坚持刻苦自学,发扬了“头悬梁、锥刺骨”的苦读精神。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写出了轰动中国文坛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成为一个成功的落榜者。

  5、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的故事

  美国是个酷爱篮球的国家,这个国家里有个视篮球如生命的孩子。

可是就是这个孩子,中学时居然没有被篮球队选上。

可他没有就此放弃对篮球的热爱与追求。

  后来,他的软磨硬缠迫使教练让他当了一个上不了球场的“球员”——专为球员捡球、搬运行李和整理球衣。

自信的力量就这样使他接近了目标。

多年以后,他率领的芝加哥公牛队连续多年高居NBA皇冠宝座,他个人也获得了“空中飞人”的美誉。

  他便是饮誉世界篮坛的.迈克尔乔丹。

  6、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

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王强的读书自学。

不久,有身染伤寒,病势垂危。

他在床上躺了半年,并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

当时,他只有19岁,在哪儿迷茫困惑。

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失去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

“古人尚能身残志坚,我才只有19岁,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

白天,他托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颤一颤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教授。

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

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4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10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关东模范学校上学。

这一天,位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

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将怎样立志。

  位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请问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师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

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回答得多好啊!

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8、陈景润

  歌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学家试图征服它,并因此耗费了巨大精力,却都没有成功。

有位中国少年上中学时就暗暗立志摘取这颗明珠,他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他拼命积累知识,奋力演算难题,草稿纸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发明了以它的姓氏命名的定理。

这位少年是谁?

陈景润。

  9、积累资料的作用:

  爱因斯坦博学多才,在美国时有人问他: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远?

”他从容地答道:

“请查《铁路指南》。

”又有人问他:

“不锈钢是用什么制成的?

”他回答说:

“查一下《冶金手册》就行了。

”爱因斯坦在这里使用的是知识外储法。

在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得到但又没有必要全部记在头脑里的东西,可以实行外储。

  古今中外,通过积累资料而著书立说、有所建树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积累写作材料,编撰了一部类书,叫《白氏六帖》,简称《白帖》。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翻阅的历史文献达800多种,手抄笔录的材料达1000万字。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当年随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记录了55万字的珍贵资料,主要靠这些资料写成了《物种起源》。

  篇三:

高三语文素材——50个名人故事

  50个名人故事

  1:

人民的周总理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这是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这是总理的另一句话。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

”总理说:

“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这是总理的又一句话。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但总理说:

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着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2:

毛泽东主席谈养生

  毛泽东主席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行军打仗,日理万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坚强的体魄,所以他很注意锻炼身体。

  年轻时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无论春夏秋冬,他坚持“三浴”:

风浴、日光浴、雨浴。

他还徒步穿林爬山,击水畅游。

  此外,无论什么事,他更是做到心平气稳,从容镇定。

1941年秋天,他去看望生病的一位干部,安慰他说:

“既来之,则安之。

自己完全不要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做斗争直至最后战而胜之。

  3:

温家宝总理和他的母亲

  温总理的母亲是一位寻常的小学教师,她的教育和无私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总理。

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母亲总守在新闻前;而他,无论多忙,也记得给母亲打一个电话回家。

总理曾动情的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不了的,她让我知道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国家”。

  他到日本访问,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自己的母亲。

一位日本老妇人说:

“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温暖!

  到美国访问时,他说:

“母亲从小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

”这些,在他做了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叮嘱去做的。

  在天津火车站,他向一位哭泣的母亲伸出慈爱的大手;在视察的路上,总理的手伸向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的母亲;在地震灾区,他情不自禁的流泪?

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着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

  4:

美国“建国之父”华盛顿

  华盛顿出生于一个拥有五千英亩土地的大地主家庭,但在他11岁时,年仅49岁的父亲去世了,这给他留下终生不能忘怀的悲痛,他暗暗发誓,要开辟自己的道路。

在他20岁时,

  年仅34岁的哥哥去世了,把照顾妻子儿女和打理公司担子都交给了年仅20岁的华盛顿,他凭着不屈不挠的刚毅精神,撑起一个崩溃的家庭。

  在独立战争的岁月里,他率领的军队简直就是乌合之众,但他经过八年苦斗,迎来了胜利。

被推举为第一任大总统后,他以自己的坦率真诚,深获人心;以他的知人善用,赢得优秀政治家的辅助,以他的超强判断力和高超的统御力,化解了各种分歧,成就了一个暂新的美国!

  5:

丘吉尔与弗莱明的故事

  20世纪初,英国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英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二战中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其超凡的智慧和人品受到人们普遍的崇敬。

一个是英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发明了青霉素,被列为二战时期三大发明之一,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小时候都面临厄运。

丘吉尔小时候不幸掉入粪池,幸亏有一农夫闻声赶来,跳入粪池将其救起,农夫就是弗莱明的父亲。

而弗莱明家境穷苦,无法上学。

丘吉尔的父亲为了报答农夫对他儿子的救命之恩,作为英国议员的他把弗莱明带去上学,一直读到医学院毕业。

  没有弗莱明父亲的奋不顾身,世界就少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国家领袖;没有丘吉尔父亲的感恩之举,人类就少了一位卓越的医学家和发明家。

  6:

英国政坛女霸撒切尔夫人

  她出生在英国一座小城,父亲是杂货商,母亲做过裁缝。

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萌发了对政治的热情。

  进入中学后,她成了校辩论俱乐部成员,其口才和胆量令同龄姑娘望尘莫及。

后来,为了有机会从政,她跳级报考牛津大学,因没有拉丁语及格证而被阻止。

可她并没有放弃,从没学过这门语言的她,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完了别人需要5年来完成的课程,终于拿到打开牛津大门的钥匙。

  在牛津大学里,她学业非常突出,而且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

由于她的献身精神,出色的工作和非凡的组织才能与雄辩口才,她成为牛津历史上第一位女保守党协会主席。

至此,她才20岁出头。

有了这一身份的她抓住一切机会,出席各种社交、演讲场合,名声大振,为她后来的从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7:

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

  赵小兰八岁随父母移民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

2001年出任美国劳工部部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赵小兰姐妹六人人称“六朵金花”,其中有4位毕业于哈佛大学。

老布什总统曾在白宫接见过她们。

老布什甚至对夫人芭芭拉说:

“你可不可以向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请教一下,看看她究竟是如何教育孩子们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赵小兰六姐妹总会听见旁人议论:

“看,赵家怎么有这么多女儿?

”在华裔文化中,一个家庭里都是女儿不是件好事,面对冷言冷语,母亲朱木兰鼓励孩子们要用行动证明他们是错的。

长女赵小兰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长大以后一定要让父母为我们骄傲。

  当有人问怎样获得成功时,赵小兰说:

“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了

  这样的生活态度,你可以得到所有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别人怎么说你并不重要。

”赵小兰进入美国社会时,亚洲人在美国只占1%的比例,白宫没有出现过亚裔美国人的身影,她是唯一一个亚裔,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但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父母亲及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她坚持下来并获得了成功。

  8:

传奇港太陈冯富珍

  2006年,世卫总干事选举揭晓,陈冯富珍高票当选,成为第一位当选联合国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中国人。

  陈冯富珍是香港屡建奇功的铁娘子。

1994年,她担任香港卫生署署长,面对香港暴发的霍乱,她辛勤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发现了霍乱病原,疫情很快被扑灭。

1997年,香港第一次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