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01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docx

温州市地籍数据采集作业规范090210

温州市区地籍调查数据采集作业规范

第1条编制目的

编制本规范的目的建立以建库为目标的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作业流程和方法,使数据采集成果与后期数据建库能够有效衔接。

第2条基本要求

1、内容和方法

(1)测量内容:

城乡各级居民点内部包括区划、权属、地类、地形四要素的所有面、线和点状对象,外加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

(2)测量方法:

原则上采用数字地面测量,即操作全站仪或其它解析型地面测量仪器,配合棱镜,实地测量测站至待测碎部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差,同时输入待测点图式编号及其与相关点的连接码,并采集待测对象的主要属性数据。

2、施测单元

(1)城镇碎部测量以街坊为施测单元。

(2)村庄碎部测量以单个村庄或多个村庄连片为施测单元。

(3)一个施测单元可以用一张覆盖全域的调查成果图,也可以用多张覆盖局部施测单元或分幅的调查成果图;同一施测单元的测量任务必须由同一碎部测量组完成。

相邻施测单元必须以等同坐标串接边。

3、点位测定要求和要素配准

(1)定位要求

1)实地一点只许有一个点位坐标。

2)实地一线只许有一串点列坐标。

3)实地一面只许有一串周界点列坐标。

为符合上述点、线、面定位要求,各相邻对象的任一公共点,或同属多要素的点,其点位坐标应尽可能实地一次性测定。

(2)要素配准

对于各要素分步施测,特别是先测地形后测其余要素的碎部测量工序,要注意不同要素间的空间配准。

要素配准通过点位配准实现。

点的配准优先级依次为:

界址线上的点→面状地物周界上的点→区域界线上的点→地类界线上的点。

上级点是下级点的配准依据。

例如,当地面上某点是有界址点(属权属要素)和房屋墙角点(属地形要素)双重身份,且两者点位坐标因分步施测而略有差异,则该房屋墙角点的坐标必须用对应界址点的坐标替换。

界址点必须以实测坐标定位,要素配准时不许对界址点的坐标有丝毫改动。

独立地物点一般不涉及点位配准处理。

4、对象编号

(1)区划、权属、地类三要素的对象原则上沿用调查成果中对应编号,若必须重新编号,应按《浙江省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第八章编号规则编号。

(2)若同一对象有多个标识码,必须制作标识码对应表。

第3条地形要素测量

1、分类的图式

(1)测绘学将地形要素分为地物和地貌。

(2)地形要素对象按其水平投影形状分为点、线、面三种。

(3)地形要素对象按其性质或用途分为以下七类:

“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

(4)地形要素分类码、地形要素图式详见《浙江省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第十章附录附表。

地形要素对象可按其所属分类的编号或名称选取对应图式。

2、施测方法

以数字地面测量为主,对隐蔽建筑物无法实地解析测定的少量拐点,可用交会或勘丈等非实地解析法测定,但须用多余观测加强校核。

所有非实地解析测定的点位信息,必须换算成坐标数据提交。

3、地形对象测量

本项所指地形对象,包括地物和地貌两者的点、线、面状对象,等高线呈面条结构,非严格对象模型的地貌,其测绘要求另见本条4项。

(1)点状对象测量

无向点状对象按定位点测定;有向点状对象还应根据实际方向测定。

(2)线状对象测量

1)单线沟渠从上游测向下游;双线水体按测图软件具体要求有向测绘,一般左边水涯线从上游测向下游,右边水涯从下游测向上游。

2)有朝向的线状对象,如陡坎、无滩陡岸等,其符号中的示向线通常与主线垂直。

若按左手规则测量,则手心面向图纸时,四指并拢指点列方向,拇指横伸指对象朝向。

3)需表示长度和方向的线状对象,仅测量其符号主线的起点和终点;如还需表示宽度,则在主线终点处,朝示向侧按宽度值测一示宽点。

A、对称双线对象,如宽围墙、铁路等,测其符号的一边,另一边按右手规则绘制。

B、有结点的对象,测其符号主结构线上的结点。

C、线状对象曲线部位两相邻测点的间距≥0.1米;为使曲线光滑和精确,间距也不宜过大。

(3)面状对象测量

尽可能从结点、伪结点或面状对象的左上角点开始,按一定方向测定周界点列,以便构面处理。

(4)地形对象的属性采集

应根据外业测量记录、地籍调查表册记录和其它相关资料,采集地形对象的属性数据。

数字地面测量软件应能自动产生对象标识码和计算面积、长度等主要属性。

4、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测绘

(1)等高线分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四类,两相邻首曲线高差称基本等高距。

平地、丘陵地的基本等高距一般规定0.5米,山地一般1.0米。

同测区同比例尺应使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一幅图中不可出现两种基本等高距。

(2)等高线可借助有关软件由DEM生成,或根据地貌特征点和加密点实测高程插值绘制,等高线应连续光滑。

(3)平坦地区应以适当密度实测或内插高程注记点。

(4)要注意等高线与地物(貌)对象的逻辑关系。

第4条区划要素测量

1、实地测定调查成果图上绘注的各级区域界线。

2、实地重合的各级区域界线,应一次性测定。

3、实测各级区域界线时要考虑后续的区域构面处理。

4、若区域是施测单元,要尽可能考虑与相邻施测单元的等同坐标串接边

5、实测区域界线时必须现场记录本区域和相邻区域两者的名称、标识码,以及区域界线状态代码等关键属性。

第5条权属要素测量

1、相邻宗地的公共界址点必须一次性测定。

2、实测界址点时要考虑界址线走向和宗地的构面处理。

3、实测界址点时必须准确记录界址点号、界标类型、邻接界址点号、所在界址线类别代码,以及所属宗地标识码等主要属性。

第6条地类要素测量

1、与界址线重合的地类界线,用界址线坐标串作为地类界线坐标串。

2、与城市、建制镇、街道、街坊或村庄等区域界线重合的地类界线,用相关区域界线坐标串作为地类界线坐标串。

3、与面状地物对象重合的地类图斑,用面状地物对象界线坐标串作为地类界线坐标串。

4、地类图斑界线必须封闭。

第7条属性数据录入

在对各个属性表进行检查和编辑处理时,要确保必选字段取值非空,各属性表间有关联的字段取值语义一致,与相关图形语义一致。

属性数据录入要求见《浙江省地籍调查数据库规范》。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

碎部测量无论采用以街坊为单位还是以图幅为单位进行施测,必须完成相邻施测单元的接边,确保各施测单位内部矢量数据的无缝拼接。

注:

各对象分层、分类、编码、属性表结构均按照《浙江省地籍调查数据库规范》要求执行。

附件一:

空间图形矢量数据采集规则

区划要素、地形要素、权属要素和地类要素间的图形数据采集规则

序号

图形规则名

1

界址点要素全部落在界址线要素结点上

2

界址线要素类中的要素不能自重叠

3

每条界址线都与本身或本类中其它要素相连

4

不同界址线间不能相交和重叠

5

界址线不能自相交

6

界址线不能有微短线

7

宗地必须封闭

8

宗地注记不能压盖测量控制点

9

地类块注记不能压盖测量控制点

10

测量控制点注记不能压盖测量控制点

11

房屋注记不能压盖测量控制点

12

村注记不能压盖测量控制点

13

街坊注记不能压盖测量控制点

14

村注记不能压盖点地形要素

15

宗地注记不能压盖点状地物

16

地类块注记不能压盖点状地物

17

测量控制点注记不能压盖点状地物

18

房屋注记不能压盖点状地物

19

街坊注记不能压盖点地形要素

20

行政区界线不能部分或全部重叠

21

街道界线不能部分或全部重叠

22

街坊线不能部分或全部重叠

23

线地形要素不能自重叠

24

线地形要素不能自相交

25

线地形要素不能有微短线

26

线地形要素层中的要素不重叠

27

房屋边线不能部分或全部重叠

28

房屋边线不能有微短线

30

房屋必须封闭

31

房屋边线不被同层中的其它要素相交和重叠

32

面地形要素必须封闭

33

宗地多边形不能有要素重叠

34

地类图斑不能有要素重叠

35

地类图斑必须封闭

36

地类界线不能部分或全部重叠

37

地类界线都与本身或本类中其它要素相连

38

地类界线要素不能自相交

39

地类界线不被同层中的其它要素相交和重叠

40

宗地注记不能压盖房屋注记

41

宗地注记不能压盖地类图斑注记

42

测量控制点注记不能压盖房屋注记

43

测量控制点注记不能压盖宗地注记

44

宗地注记不能压盖地形要素注记

45

房屋注记不能压盖地类图斑注记

46

宗地注记不能压盖高程点注记

47

测量控制点注记不能压盖高程点注记

48

街坊注记层不能压盖宗地注记层的注记要素

49

村庄(居民点)界线不被同层中的其它要素相交和重叠

50

村庄(居民点)界线都与本身或本类中其它要素相连

51

街坊界线不被同层中的其它要素相交和重叠

52

街坊界线都与本身或本类中其它要素相连

53

街坊界线不能部分或全部重叠

54

本街坊内所有地类图斑面积之和等于本街坊面积

55

本街道内所有街坊面积之和等于本街道面积

56

县(区)内所有乡镇面积之和等于县(区)面积

57

市辖区面积之和等于城市面积。

 

附件二:

数据采集常见问题

1、房屋线边界范围与其它地形线邻接关系不严密

2、房屋共线的部分有不封闭的悬挂线

 

3、线地形要素中存在的裂缝

4、应该封闭的房屋线没有封闭

 

5、多余的线头,并且与其它线有相交

 

6、线转角处存在多处交叉相交与重叠

 

7、房屋与地形线邻接关系不严密,同问题1

 

8、同问题6

 

9、楼梯与房屋邻接关系不严密,有空隙也有重叠

 

 

10、线打折

 

11、无限放大图,线不封闭,造成悬挂线

 

12、阳台和建筑主体有空隙(放大图)

13、阳台和建筑主体相交(放大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