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19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1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docx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20)

 

规划说明书缩图

 

 

**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上轮总规评析及修编背景

1.1.1上轮规划主要内容

上轮规划《石柱县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明确黄水风景名胜区是以森林、湖泊及丰富的生物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丰富的民族风情景观,可进行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科学研究及参与民族风情活动的山岳型市(省)级风景名胜区。

其范围涉及黄水镇、枫木乡两个乡(镇)六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其中黄水镇万胜坝村、大风堡村全部包括,黄水镇金花村、七龙村、黄水居委和枫木乡昌坪村部分涉及,风景区总面积117.5平方公里。

规划中把风景区规划为四个景区,即万胜坝高原湖泊景区、油草河峡谷景区、大风堡森林景区、毕兹卡民族风情景区。

同时划定两个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A:

范围包括油草河、大风堡森林和万胜坝水库,面积为41.5平方公里。

核心景区B:

以中国一号水杉母树为中心,以平均800米为半径划为核心景区,面积为0.9平方公里。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按分类保护分为:

1、生态保护区:

包括国一号水杉母树和大风堡的生物种群及其周边面积为26.8平方公里。

2、自然景观保护区:

包括草河峡谷和万胜坝水库划为自然景观保护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

3、风景游览区:

包括毕兹卡和万胜坝水库周边风景面积为11.3平方公里。

4、风景恢复区:

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划为风景恢复区。

该区面积为54.9平方公里。

5、发展控制区:

风景区中油草河峡谷以西至黄水镇的区域划为发展控制区。

面积为19平方公里。

6、外围缓冲区:

风景区外侧0.5—3公里范围,面积33.5平方公里。

对风景区内的环境容量、游客规模、交通游线等也都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划定,在游览设施规划中提出了实行“景区内游、景区外住”的游览接待模式,风景区内只配有餐饮、停车场、码头、小卖等服务设施的服务部。

几年来总规对黄水风景区资源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1.1.2修编背景及调整内容

由于近几年石柱县黄水镇发展较快以及城乡统筹等相关政策的影响,对风景区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导致上一轮的规划难以指导新形势下的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水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对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本轮规划对上轮规划的主要调整之处有:

1、依据现状情况和风景区保护及发展的需要,重新界定风景区范围。

表1-1风景区范围调整表

位置

范围

调整原因

A区

毕兹卡绿宫至学堂坪段东至山脊线,西至刘汉溪

面积减少约5.3平方公里

1.该区域是黄水镇人口聚居区之一,农民以种植黄连为生,近年来,以农民种植黄连对景区的植被破坏比较大;

2.国营黄连公司位于该区域,该公司有500多名职工(非农户口),黄连公司破产后为妥善安置,上访不断,矛盾较多;

3.黄水镇场镇和高速互通路连接路紧邻该区域,随着场镇扩大,新区规划从原来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6平方公里,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更有利于黄水镇经济社会发展,场镇规划只能分布在该区域。

B区

万胜坝西侧山脊线为界,以东区域划出风景区

面积减少约37.5平方公里

1.该水库功能仅为发电和农田灌溉,蓄水后对景区植被保护作用不大;

2.水库蓄水后有3000亩水面,但有2000多亩属于消落带,导致景观效果比较差;

3.水库建成后,库区移民主要分布在水库四周,农民以种植黄连为主,对植被破坏较大。

C区

位于大风堡西南侧至山羊坪植被较好区域划入风景区

面积增加约26.9平方公里

1.此区域为大范围的混交林和阔叶林地,几乎无人为破坏;

2.此区域大部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景区,同样应该纳入风景区的核心景区内

调整后风景区总面积为101.6平方公里。

2、依据风景资源特点和分布,挖掘新的景点并重新划定景区;

景点部分:

上轮规划共有景点20个,此次修编经过现场勘察又新挖掘应具有保护与开发价值的景点17个,划出风景区范围外景点5个,因此本次修编景点共计32个。

景点的增加将使风景区的游赏内容更加丰富,保护内容更加到位。

景区部分:

上轮共划分为四个景区,每个内部的景观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都有较大差异,对实行统一的管理措施不便。

本次修编通过对资源条件和土地现状的详细分析,将风景区先按照功能区划分,再将功能区中的游览区划分为三个景区,更便于对风景区的不同资源开展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3、依据资源现状和景源级别,对风景区提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提出新的保护措施,并重新划定核心景区;

上轮规划为加大保护力度原规划核心景区的范围划定了42.4平方公里,尽管保护范围较广,但给实际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使核心景区的保护重点不突出;同时大风堡西南侧现状存在资源较好的阔叶林和混交林地,为大风堡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没有纳入风景区范围,本次修编将此区域划入核心景区内。

调整后核心景区范围为25.74平方公里。

4、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在风景区内合理安排游览接待设施。

上轮规划时风景区的接待游人量还较少,风景区内的旅游接待设施都安排至风景区外,实行景区内游,景区外住的接待措施,此举对风景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风景区范围较大,特别随着黄水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到黄水风景区旅游参观的人数愈来愈多,风景区内部没有接待设施,既不能满足游人需要,也增大了风景区外的接待压力。

因此本轮修编在依据游人量预测和风景区内部的实际需要,实行“旅游城—旅游镇—旅游村—旅游点—服务部”五级组成的旅游设施系统,其中旅游城依托于石柱县城,旅游镇依托于黄水镇建设。

(位于本次风景区范围外)另外包括2个旅游村,2个旅游点,14个服务部。

第二章区位与现状概况

2.1区位关系

黄水风景名胜区位于**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是**的东北出入口。

风景区北接石柱县黄水镇,南邻石柱县中益乡,东靠石柱县枫木乡,西与石柱县悦来镇相邻,距石柱县城约63公里,据**主城约240公里。

2.2自然环境与资源

2.2.1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风景区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地层主要由侏罗系遂宁组构成,为棕红色泥岩、粉沙岩。

风景区属川东褶皱带边沿地带、巫山大娄山中山地区,为山原地貌。

风景区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山岭连绵、峰峦迭嶂、沟壑交错、峡谷深切、溪河遍布、迂回曲折,地形极其复杂。

大风堡海拔1930米,为全县最高点,油草河最低点海拔1025米,相对高差909米。

2、水文、气候

风景区由于地形复杂,水文发育十分完善,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达到国家I类标准,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2.76亿立方米。

河流具有山溪河流特点,河床狭窄,落差大,洪枯变幅大。

风景区气候属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上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热量、降雨充沛,无酷暑、有霜雪;年平均气温12.1℃,最高气温25℃,最低气温-5.5℃,七月平均气温20℃,比石柱县城低8℃,比**市低10℃;年平均日照1333.3小时,无霜期约230天,年积雪30天左右;全年太阳总辐射量81千卡╱平方厘米。

2.2.2资源概况

1、植物资源

黄水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其间树木葱郁、森林茂密,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常见的植物有56科122属197种,其中木本植物3000余品种,药用植物1700余品种,并且有较为珍稀的珙桐林、红豆杉林等。

由于山体高大,地形复杂,植被垂直结构较为明显,由低到高依次分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针叶林主要以松科的马尾松为建种群,针阔混交林主要由水杉、杉木、柳杉及香樟、山苍子、山胡椒、楠木和壳斗科的栎类构成,阔叶林以桦木科、山茶科、山矾科、虎皮南科、杜鹃科、槭科的树种为优势树种。

2、野生动物资源

黄水风景区栖息多种动物群落,茂密的森林和深山幽谷,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据初步统计,有动物64科,近200种,现风景区内常见的有:

野兔、黄鼠狼、野山羊、獐、黄鹂、松鼠、锦鸡、雉鸡、竹鸡、秧鸡、杜鹃、八哥、喜鹊、画眉、山雀、燕子、百灵鸟、蛇等。

3、旅游资源

风景区地处山原,山岭走向与长江纵切,沿长江地段则断壁突起,山体延绵雄伟。

峰峦挺秀,林海茫茫,集雄峰、林海、云雾、溪流于一体,并有古朴的民俗和美丽的传说,令人神往,纵观有以下五大特色:

(1)景象万千的地貌景观

黄水诸峰,山峦叠翠,锦绣万千,有的云雾缭绕,变幻无常;有的腰系素带,轻盈欲舞;有的身披轻纱,遮面含盖;有的身裹絮被,睡意正浓,且与植物绝妙配合,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使人遐想,令人陶醉。

(2)瑰丽多姿的水体景观

风景区内的油草河,像嵌于翠绿碧盘上的一条绿带,把黄水风景区点缀得分外妖娆,青山碧水浑然一体。

(3)苍郁婀娜的森林景观

风景区内植被类型丰富,成了变化丰富的森林季相景观,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原始林古树苍劲、郁郁葱葱;人工针叶林生长茂盛、气势宏伟,具有多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又有许多极富科研开发价值的珍稀植物。

(4)丰富多彩的动物景观

山情野趣,尽在黄水。

大风堡以其古朴的原貌、良好的植被,孕育着众多的野生动物。

漫行于山林之间,或闻鸟声啾啾,或见雄鹰翱翔,竹鸡、喜鹊、画眉、布谷、相思鸟、红腹锦鸡等飞禽常来常往,百兽穿梭,千鸟齐鸣,游人到此可享受森林的独特韵味。

(5)土家族民族特色

石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有土家人独有图腾、歌舞、婚俗等风俗习惯,为风景区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2.3社会经济概况

风景区主要位于黄水镇镇域内,涉及黄水社区、骑龙社区、万胜坝村、大风堡村和金华村两个居委会三个行政村,人口约5750人,以土家族为主。

石柱为典型农业县,全县经济实力不强,农村富裕人口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0多元。

黄水镇属石柱富裕镇,是原四川省100个小集镇实验镇之一,是全国黄连主产区的中心,也是黄连交易的中心市场。

目前,该镇商店、学校、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医疗卫生、物资供应、文化娱乐等己具雏形,是当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风景区内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以种植黄连和莼菜为主要经济收入。

自旅游业开展以来,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初步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单一、人民生活贫困的状况。

第三章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1风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石柱县旅游经过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客源市场逐年拓宽。

据统计,目前共有168个旅游资源单体,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有黄水风景名胜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腾子沟水库、黄水湖、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西沱古镇、**最美的草场——千野草场、万寿寨、龙骨寨、银杏堂、AA级景区毕兹卡绿宫、秦良玉陵园三教寺、“啰儿调”文化、土家民俗风情等。

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也在逐年增加,特色旅游经济这一支柱产业已呈现出一派生机。

黄水镇是石柱县东北经济文化中心。

是著名的“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莼菜之乡”、全国绿化百佳县——石柱的典型代表、著名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故乡。

黄水集镇建设以土家民居风貌为主,2004年被评为**市集镇风貌建设样板镇,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景点主要有大风堡原始森林、森林绿宫、油草河峡谷、毕兹卡月亮湖、毕兹卡太阳湖、马脑城、洋洞河等,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唯一的少数民族风景区。

石柱黄水风景名胜区依托于石柱县城及黄水镇,交通、接待、水电、通信均有较好的基础,作为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规划范围内已建有毕兹卡绿宫,和大风堡景区已有一定的建设,但整个风景区没有配套相应的接待服务设施。

1998年7月,批准成立黄水国家森林公园。

2001年大风堡林区成立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7月,石柱县黄水风景名胜区被**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3.2风景区客源市场开发现状

3.2.1客源市场现状特点

1、石柱县客源市场是风景区的主体市场,客流量占了绝对比重,**主城区及其他地区游客较少,受旅游资源开发及宣传的影响,这一客源市场格局还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

2、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随着沪渝高速的开通,增幅较大。

3、旅游目的以周末、节假日、暑假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时间多集中在夏季。

4、旅游者以散客为主,有部分会议和商务旅游,基本上无旅行社组织的客源。

3.2.2客源市场定位

1、客源市场选择:

市场开发上以**市主城区、石柱、忠县、丰都、涪陵、黔江等近程市场作为一级目标市场,市场开发上优先考虑石柱、忠县、**主城区。

其次,吸引**直辖市范围内客源及湖北省利川市等周边地区市场作为二级目标市场。

三峡客源市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石柱地处三峡库区,将三峡客源市场作为三级目标市场。

从长远角度看,应把**市周边省市作为今后潜在的客源市场进行培育。

2、消费档次以中、低档消费层为主,适当兼顾高档消费对象。

3、消费群体以普通干部职工、青年、老年和师生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同时注意开发团体、会议和商务旅游。

3.2.3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2007年8月,**市第三届森林旅游节在石柱县举办,黄水风景区及周边的千叶草场等景区承接了大部分活动,促使黄水风景区旅游的知名度和旅游人气急剧攀升,全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实现了翻番,旅游业成为了全镇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由于风景区全部接待设施只集中在黄水镇,风景区内无任何接待设施,导致风景区不能满足部分游客需求,暴露了黄水风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现状。

第四章规划总则

4.1规划依据

本规划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行业政策、技术性文件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

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7、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

8、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9、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0、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

11、建设部《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2003);

12、建设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标志、标牌设立标准(试行)》(2003);

13、《**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8);

14、《**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2005);

15、《**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7-2020);

16、《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2007);

17、《大风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

4.2规划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前提,以保证风景资源永续利用为中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进行旅游开发,优化风景区内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风景区管理、保护和经营体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

4.3规划原则

4.3.1保护优先与因地制宜原则

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保护第一思想。

加强对风景区资源保护,保持和优化其生态环境,是整个风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风景区应以自身特点为基础,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规划合理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

4.3.2区域协调与产业互动原则

协调黄水风景区区域内的人与自然以及资源各要素之间配置的空间关系和时间进度,使其整个系统正常、稳定、有效的运转。

从综合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平台,使旅游、生产、经营、居民生活、资源保护等协调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在一定区域及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空间体系,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3.3分区控制与突出特色

风景区资源类形丰富,用地条件多样。

为了风景区协调发展,在建设和管理上实行分区控制,依据风景游览、设施建设、农工生产经营和自然生态不同的主体职能,在用地上相对明确分区,制定各种不同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政策,以此作为一系列规划措施的依据,使主体突出,相互协调,整体完整,各具特色,保证全区有序,永续运转。

同时,根据景观价值大小,实行分级控制,重点区域重点控制,一般区域一般控制。

4.3.4扩充游览腹地与丰富旅游项目

对游赏内容的开发,要以客源市场及旅游业发展趋势研究为基础,结合黄水风景名胜区实际情况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游赏产品,丰富游览项目。

应特别重视塑造对民俗风情游、森林旅游和峡谷旅游特色打造,行成良好形象和独特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性产品。

4.4规划期限与规划目标

4.4.1规划期限

为适应旅游发展的分期建设需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城镇体系规划分期,**市黄水风景名胜区规划期限分为近、远两期。

其中:

近期:

2009年——2015年,远期:

2016年——2020年。

4.4.2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在风景区资源及其环境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使风景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有效利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装打造景区景点,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将黄水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以优美的风景资源为依托,以土家民族风情魏文华底蕴,以旅游服务为支撑的综合协调发展的市(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五章规划范围与性质

5.1规划范围

5.1.1范围界定的原则

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有关规定,风景区规划范围的要求如下:

1、景源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要保证景源特征、景源价值、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不得因划界不当而有损其特征、价值或生态环境。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在历史悠久和社会因素丰富的风景区内,要维护其历史特征,保持其社会延续性,使历史社会文化遗产及其环境得以保存,并能永续利用。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不论是自然区、人文区、行政区等何种地域单元形式,在划界中均应考虑其相对独立性及其带来的主要状态关系,以解决地域单元的矛盾。

4、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要分析所在地的环境因素对景源保护的需求、经济条件对开发利用的影响、社会背景对风景区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风景区与其社会辐射范围的供需关系,提出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范围;在与原有行政区划发生矛盾时,要防止“人和地”分家,应坚持居民与其生存条件一并合理安排的原则。

5.1.2范围界定方法

由于风景区范围和具体界限要有明确的地理标识,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定界,而且其定界范围,是风景区规划建设管理中各种面积计量的基本依据,也是风景区规划水平及其可比性的基础,因此强调边界计量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区域划分的目的、原则,结合生态敏感度分析及现状景观分析,主要运用以下几种范围界定的方法:

1、等距控制法:

以河道或道路边界为界,或向两边偏移一定的距离得出划分界线。

2、山脊线法:

以风景资源范围内的山脊线为准,连接各山头山脊线得出边界线。

3、等高线法:

以距离风景资源一定距离的某一根等高线作为边界线。

4、行政区划法:

以行政区边界作为风景区范围划定的依据而得出风景区的边界线。

5、景点控制法:

按照景点的辐射范围划出风景区边界线。

5.1.3范围界定

北界:

曹家湾以黄水场镇为界—————杉树湾以1500米等高线为界———————下中坪以1500米等高线为界---------天主堂以山脊线为界-----窑湾以318国道为界----油草河大桥;

南界:

马鞍子山脊线为界----杜家坝1400米等高线为界-------水塘子以1300米高程点串联为界----------大石坝;

西界:

大垭口黄水镇悦来镇镇界-------高桥沟以沟谷线为界-----一碗水以1650米等高线为界------马鞍子;

东界:

大石坝以沟谷线为界------潘家院子以山脊线为界-----倒楼湾以沟谷线为界----浸水垭以山脊线为界------石水沟水库西侧350米为界-------青龙咀以山脊线为界------万胜坝大坝油草河东岸峭壁为界--------油草河大桥。

5.1.4风景区面积

风景区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

外围缓冲区范围为风景区用地范围之外一定地域,有较明确的地理标志。

其范围为风景区外侧0.5—3公里范围,其范围东以油草河东侧分水岭为界,南至山羊坪、三益乡一线,西至黄纸包、寄牛坪一线,北至黄水镇规划区。

外围缓冲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

5.2风景区性质

黄水风景名胜区是集山地、森林、奇石、溪谷等自然景观于一体,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教育为主要功能,并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山岳型市(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六章风景资源评价

6.1景源类型

6.1.1自然景观

1、天景

风景区气候凉爽,有着丰富的天象景观,如日出、云海等。

2、地景

风景区内有着广泛分布的奇峰异石,含有丰富的峡谷景观。

如大风堡、油草峡等。

3、水景

风景区峡谷内分布有油草河等溪流。

4、生景

风景区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分布较广,生物景观较为丰富,如红豆杉林、珙桐林等。

6.1.2人文景观

1、建筑

风景区有大量土家族民居建筑。

2、风物

风景区属土家族自治县,风景区内有着丰富的节假庆典,并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民间文艺。

6.2景点分布

本次挖掘风景区可利用景点共计32个。

1、油草河峡谷景区(10个):

油草河、油草河大桥、油草峡、铧头峰、鹞子岩、水杉林、油草峡画卷、乌龟石、迎宾豚石、万胜坝水库大坝。

2、大风堡森林景区(12个):

大风堡、十二花园姊妹山、三块和尚化石、玉泉寺遗址、卧牛石、穿斗石、森林浴场、听风阁、斗牛石、摩天坡、七里沟、鹰嘴岩。

3、毕兹卡民族风情景区(6个):

柳杉林海、狮子岩、灵芝聚秀、三岔河、绿宫听涛、土家风情园。

4、珙桐红豆杉生态保护区(1个):

珙桐林。

5、风景林自然保护区(1个):

大风堡林海。

6、风景恢复培育区(2个):

相思坡、望夫崖。

6.3景源评价

6.3.1评价内容

景源按照景点、景区、总体三个层次进行评价。

6.3.2景点评价

1、评价方法

景点用专家评价法分别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评价。

(1)特级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2)一级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3)二级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4)三级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5)四级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2、评价标准

景源价值(70分)、环境水平(20分)、利用条件(5分)、规模范围(5分)。

表6-1景点评价表

景区

序号

景点名称

景源价值

环境水平

利用条件

规模范围

总分

级别

备注

油草河峡谷

景区

1

油草河

58

14

4

4

80

1

2

油草河大桥

52

12

3

3

70

2

3

油草峡

52

12

3

2

69

3

4

铧头峰

40

12

3

3

58

4

5

鹞子岩

40

12

3

3

58

4

6

水杉林

50

13

5

2

70

2

7

油草峡画卷

52

12

2

2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