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33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docx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

液相色谱系统图谱相关知识

点击次数:

429发布时间:

2009-7-17

谱图的各种问题

液相色谱系统的许多问题都能在谱图上反映出来。

其中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改变设备参数得到解决;而其他的问题必须通过修改操作程序来解决。

对于色谱柱和流动相的正确选择是得到好的色谱图的关键。

A、峰拖尾

原因

解决方法

1、筛板阻塞

1、a、反冲色谱柱

b、更换进口筛板

c、更换色谱柱

2、色谱柱塌陷

2、填充色谱柱

3、干扰峰

3、a、使用更长的色谱柱

b、改变流动相或更换色谱柱

4、流动相PH选择错误

4、调整PH值。

对于碱性化合物,低PH值更有利于得到对称峰

5、样品与填料表面的溶化点发生反应

5、a、加入离子对试剂或碱性挥发性修饰剂

b、更改色谱柱

B、峰前延

原因

解决方法

1、柱温低

1、升高柱温

2、样品溶剂选择不恰当

2、使用流动相作为样品溶剂

3、样品过载

3、降低样品含量

4、色谱柱损坏

4、见A1、A2

C、峰分叉

原因

解决方法

1、保护柱或分析柱污染

1、取下保护柱再进行分析。

如果必要更换保护柱。

如果分析柱阻塞,拆下来清洗。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能是柱子被强保留物质污染,运用适当的再生措施。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入口可能被阻塞,更换筛板或更换色谱柱。

2、样品溶剂不溶于流动相

2、改变样品溶剂。

如果可能采取流动相作为样品溶剂。

D、峰变形

原因

解决方法

1、样品过载

1、减少样品载量

E、早出的峰变形

原因

解决方法

1、样品溶剂选择不恰当

1、a、减少进样体积

b、运用低极性样品溶剂

F、早出的峰拖尾程度大于晚出的峰

原因

解决方法

1、柱外效应

1、a、调整系统连接(使用更短、内径更小的管路)

b、使用小体积的流通池

G、K’增加时,脱尾更严重

原因

解决方法

1、二级保留效应,反相模式

1、a、加入三乙胺(或碱性样品)

b、加入乙酸(或酸性样品)

c、加入盐或缓冲剂(或离子化样品)

d、更换一支柱子

2、二级保留效应,正相模式

2、a、加入三乙胺(或碱性样品)

b、加入乙酸(或酸性样品)

c、加入水(或多官能团化合物)

d、试用另一种方法

3、二级保留效应,离子对

3、加入三乙胺(或碱性样品)

H、酸性或碱性化合物的峰拖尾

原因

解决方法

1、缓冲不合适

1、a、使用浓度50-100mM的缓冲液

b、使用Pka等于流动相PH值的缓冲液

I、额外的峰

原因

解决方法

1、样品中有其他组份

1、正常

2、前一次进样的洗脱峰

2、a、增加运行时间或梯度斜率

b、提高流速

3、空位或鬼峰

3、a、检查流动相是否纯净

b、使用流动相作为样品溶剂

c、减少进样体积

J、保留时间波动

原因

解决方法

1、温控不当

1、调好柱温

2、流动相组分变化

2、防止变化(蒸发、反应等)

3、色谱柱没有平衡

3、在每一次运行之前给予足够的时间平衡色谱柱

K、保留时间不断变化

原因

解决方法

1、流速变化

1、重新设定流速

2、泵中有气泡

2、从泵中除去气泡

3、流动相选择不恰当

3、a、更换合适的流动相

b、选择合适的混合流动相

L、基线漂移

原因

解决方法

1、柱温波动。

(即使是很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引起基线的波动。

通常影响示差检测器、电导检测器、较低灵敏度的紫外检测器或其它光电类检测器。

1、控制好柱子和流动相的温度,在检测器之前使用热交换器

2、流动相不均匀。

(流动相条件变化引起的基线漂移大于温度导致的漂移。

2、使用HPLC级的溶剂,高纯度的盐和添加剂。

流动相在使用前进行脱气,使用中使用氦气。

3、流通池被污染或有气体

3、用甲醇或其他强极性溶剂冲洗流通池。

如有需要,可以用1N的硝酸。

(不要用盐酸)

4、检测器出口阻塞。

(高压造成流通池窗口破裂,产生噪音基线)

4、取出阻塞物或更换管子。

参考检测器手册更换流通池窗。

5、流动相配比不当或流速变化

5、更改配比或流速。

为避免这个问题可定期检查流动相组成及流速。

6、柱平衡慢,特别是流动相发生变化时

6、用中等强度的溶剂进行冲洗,更改流动相时,在分析前用10-20倍体积的新流动相对柱子进行冲洗。

7、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品质溶剂配成

7、检查流动相的组成。

使用高品质的化学试剂及HPLC级的溶剂

8、样品中有强保留的物质(高K’值)以馒头峰样被洗脱出,从而表现出一个逐步升高的基线。

8、使用保护柱,如有必要,在进样之间或在分析过程中,定期用强溶剂冲洗柱子。

9、使用循环溶剂,但检测器未调整。

9、重新设定基线。

当检测器动力学范围发生变化时,使用新的流动相。

10、检测器没有设定在最大吸收波长处。

10、将波长调整至最大吸收波长处

M、基线噪音(规则的)

原因

解决方法

1、在流动相、检测器或泵中有空气

1、流动相脱气。

冲洗系统以除去检测器或泵中的空气。

2、漏液

2、见第三部分。

检查管路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音。

如有必要,更换泵密封。

3、流动相混合不完全

3、用手摇动使混合均匀或使用低粘度的溶剂

4、温度影响(柱温过高,检测器未加热)

4、减少差异或加上热交换器

5、在同一条线上有其他电子设备

5、断开LC、检测器和记录仪,检查干扰是否来自于外部,加以更正。

6、泵振动

6、在系统中加入脉冲阻尼器

N、基线噪音(不规则的)

原因

解决方法

1、漏液

1、见第三部分。

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音。

如有必要,更换密封。

检查流通池是否漏液。

2、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质溶剂配成

2、检查流动相的组成。

3、流动相各溶剂不相溶

3、选择互溶的流动相

4、检测器/记录仪电子元件的问题

4、断开检测器和记录仪的电源,检查并更正。

5、系统内有气泡

5、用强极性溶液清洗系统

6、检测器内有气泡

6、清洗检测器,在检测器后面安装背景压力调节器

7、流通池污染(即使是极少的污染物也会产生噪音。

7、用1N的硝酸(不能用磷酸)清洗流通池

8、检测器灯能量不足

8、更换灯

9、色谱柱填料流失或阻塞

9、更换色谱柱

10、流动相混合不均匀或混合器工作不正常

10、维修或更换混合器,在流动相不走梯度时,建议不使用泵的混合装置

O、宽峰

原因

解决方法

1、流动相组成变化

1、重新制备新的流动相

2、流动相流速太低

2、调节流速

3、漏液(特别是在柱子和检测器之间)

3、见section3。

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以及不正常的噪音。

如果必要更换密封。

4、检测器设定不正确

4、调整设定

5、柱外效应影响

a、柱子过载

b、检测器对反应时间或池体积响应过大

c、柱子与检测器之间的管路太长或管路内径太大

d、记录仪响应时间太长

5、

a、小体积进样(例如:

10ul而不是100ul)以1:

10或1:

100的比例稀释样品

b、减少响应时间或使用更小的流通池

c、使用内径为0.007-0.01的短管路

d、减少响应时间

6、缓冲液浓度太低

6、增加浓度

7、保护柱污染或失效

7、更换保护柱

8、色谱柱污染或失效,塔板数较低

8、更换同样类型的色谱柱。

如果新柱子可以提供对称的色谱峰,则用强溶剂冲洗旧柱子。

9、柱入口塌陷

9、打开柱入口,填补塌陷或更换柱子

10、呈现两个或多个未被完全分离的物质的峰

10、选择其它类型的色谱柱以改善分离效果

11、柱温过低

11、提高柱温。

除非特殊情况,温度不宜超过75℃

12、检测器时间常数太大

12、使用较小的时间常数

P、分离度降低

原因

解决方法

1、流动相污染或变质(引起保留时间变化)

1、重新配置流动相

2、保护柱或分析柱阻塞

2、去掉保护柱进行分析。

如果必要则更换保护柱。

如果分析柱阻塞,可进行反冲。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色谱柱可能被强保留的污染物损坏,建议使用恰当的再生程序。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进口可能阻塞了,更换入口处的筛板或更换色谱柱。

Q、所有的峰面积都太小

原因

解决方法

1、检测器衰减设定过高

1、减少衰减的设定

2、检测器时间常数设定太大

2、设定较小的时间常数

3、进样量太少

3、增大进样量

4、记录仪连接不当

4、使用正确的连接

R、所有的峰面积都太大

原因

解决方法

1、检测器衰减设定过低

1、采取较大的衰减

2、进样过多

2、减少进样量

3、记录仪连接不正确

3、正确连接记录仪

80degree回复于:

2009-6-2520:

58:

07

1.1如果柱子性能无损害,宽峰最大可能是样品浓度过大;或者流动相不合适,多个组分未有效分离。

再有就是柱子类型选择错了,就是样品极性与柱子类型不匹配。

1.2馒头峰最大可能流动相种类梯度不合适,再有就是样品复杂,总有极相似成分难于分离,这时可采取适当措施简化样品或者将样品分成几个部分在各自摸索条件。

如果馒头峰出现在较早TR值,可能液相系统中未完全替换上合适流动相,即平衡不充分。

另外如果馒头峰极其夸张而且很多,检测池也检查一下吧,会伴有压力过高,这种情况单纯液相色谱中不是很常见。

  注:

当然这都是首先排除柱子问题!

2.避免宽峰首先要保证样品浓度足够小。

然后再去摸索流动相吧!

馒头峰如果不是分析对象,无伤大雅的话就凑合用吧(前提是复杂样品比如中药提取物)。

3.弥补这个事情很难讲的,看你要干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em09511]

wyqql2060回复于:

2009-7-111:

25:

08

1.产生宽峰/馒头峰的原因可能是

a。

溶解样品的溶剂和流动相不是同一个东西。

b。

流动相组成比例存在缺陷

c。

样品量过载

d。

柱子不能满足实验要求

2.平时实验中怎样有效避免宽峰/馒头峰?

a。

尽量用流动相溶解样品,如过不行,进一针溶剂考察一下系统

b。

流动相组成应经过验证,寻找最佳比例。

c。

验证最小进样量,找到最佳的含量进样量

d。

选柱

3.对于已经产生宽峰/馒头峰,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来弥补?

a。

先考虑是溶剂引起的还是流动相引起的,如果是,不予考虑,但应在报告中说明

b。

如果不是目标峰,应该积分,应有说明

c。

是目标峰,重新做(减少进样量;是不行,配制流动相(更换组成比例);还是不行,换柱

duliuhui回复于:

2009-6-2314:

58:

30

除了柱子污染、失效等原因外,可能原因:

样品与柱子不匹配。

样品和流动相不匹配。

气泡。

进样量过大有时也会变成馒头峰。

样品前处理不合适。

luxw回复于:

2009-6-2315:

29:

18

除了柱子出现损害外,

1.梯度洗脱时比例阀出现问题,分配比例不准了(在安捷伦1100中遇到过)

2.流动相问题,如:

内有空气、有机系和水系没有混匀、调节ph或加入的离子对量不正确等

3.仪器问题,如:

电信号不稳定、检测池有气泡等

个人见解,仅供交流!

[em09511]

duankehai回复于:

2009-6-2912:

29:

30

我认为,如果是直接用甲醇溶解样品进样而出现馒头峰,出现这种情况比较正常,因为甲醇经过柱子后会在样品出峰时快速与硅醇链作用,造成样品在柱内的环境迅速变化,色谱峰也必定很不理想~!

所以,用流动相溶解药物,为样品创造一个最协调稳定的环境,这样再判断是否柱子不行!

hmzhou83回复于:

2009-6-1722:

06:

59

1)出现气泡或者出现塌陷导致的。

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2)脱尾那么严重,估计污染也很厉害。

3)存在比较大的涡旋死体积了。

bestalian回复于:

2009-6-188:

42:

21

1.柱子的柱效下降,进样量太大,多组分没有分离开

2.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包括柱子,进样量等

3.已经产生的宽峰/馒头峰,就不能准确的使用面积定量了,所以我都是找找原因重做了

liwei7893回复于:

2009-6-1810:

57:

07

1.柱子柱效下降,柱子和样品不匹配。

2.选择适当的柱子和流动相等色谱条件。

3.没有,只有找出产生的原因,重做。

hgycook回复于:

2009-6-1812:

17:

04

1.原因 最直接的是色谱柱柱效下降,组分分离效果不好。

再有就是流动相污染样品处理带入杂质。

2.避免 选择合适的色谱柱,优化分析方法确保流动相纯净。

3.处理 一般出现的馒头峰不与采纳需从新进样,对馒头峰造成的干扰也可以采用峰切割,或做拖尾前沿峰处理。

我们的检品种有这种出馒头峰的现象,一般对照不产生,样品进样一定次数就会出现,而且位置规定,峰的大小会随进样次数的多少而递增。

后断定,这种馒头峰是样品中杂质堆积产生的,可以通过设置进样后运行或走空针的办法来减小这种馒头峰。

[em09511]

zhangjing770880回复于:

2009-6-1814:

39:

15

1.色谱柱柱效下降,组分分离效果比较差。

还可能流动相污染或样品前处理等过程带入杂质。

2.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增大柱效,优化试验方法和确保前处理过程没有杂质介入以及流动相的纯度要保证。

3.多找原因,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tanggangfeng回复于:

2009-6-1914:

44:

30

1)进样量大也会出现馒头峰

2)样品的溶解性差微溶或不溶也会这种现象出现(样品有时碰到难溶的回用dmso用,但实际上样品不溶于流动相)

3)ph值不合适,尤其是在做胺类化合物。

4)当靠近200nm检测时,基线的波动是很大的,

5)小极性样品残留在柱子里,在分析下一个样品时被冲出来。

(由于扩散效应后冲出来的峰会出现馒头峰)

xiecc76回复于:

2009-6-1916:

00:

57

1.色谱柱柱效下降,组分分离效果比较差

2.流动相有问题

3.系统可能进气泡了,不稳定

amoeba1982回复于:

2009-6-1916:

48:

06

原因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流动相不合适、洗脱方式不合适、色谱柱不合适、色谱柱污染严重等。

曾在测定消毒产品中醋酸氯己定时出现这种情况,在更换色谱柱和流动相后,调整流动相pH值,问题得到解决。

样品测定中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是必须返工重测的。

ionbaby回复于:

2009-6-209:

01:

29

流动相配比不合适;试剂的原因;检测器出问题了

bluespider回复于:

2009-6-2313:

03:

20

柱效下降、灵敏度太高、流动相不合理!

zhdpywx回复于:

2009-6-2314:

23:

55

楼上的大家说的有道理,另外可以尝试换台液相试试!

我遇到一次,拖尾严重把主药后的杂质峰都包进去了,在师姐的建议下换台液相就好了!

shidan4401回复于:

2009-6-1815:

55:

25

和流动相有关系吧。

可以改变流动相组成,从新进样。

kjh_012回复于:

2009-6-1818:

40:

40

同意楼上的我也遇见过可能是流动相不合适样品吸附的厉害调节pH植换换流动相比例另外样品是不是要再处理一下进样量减少些也许会好些

yangxy12345回复于:

2009-6-1820:

27:

37

流动相有气泡是一方面的原因,色谱柱比较脏也是一个可以说明的原因。

ywl168回复于:

2009-6-198:

46:

45

如果排除柱子的原因就是系统被污染,柱外效应大。

pfz1985回复于:

2009-6-199:

06:

26

流动相有气泡,柱效下降,样品,样品有污染,流动相比例不合适,基线时间太短都可能造成这些原因

biole回复于:

2009-6-1810:

02:

55

当年我用AKTA等度时怎么跑都是馒头峰,换用waters的HPLC,ODS柱梯度跑,少上样就可以了

emoc98311回复于:

2009-6-188:

24:

48

馒头峰原理上就是峰在色谱柱扩展造成的,除了柱子本身的原因外,跟流动相、样品溶剂的极性都有很大关系。

shuizirou回复于:

2009-6-2619:

25:

18

柱子污染严重,你的样品在流动相中的溶解性怎么样?

kongqi1999回复于:

2009-6-2810:

52:

11

柱效降低,流动性极性选择、柱温等因素有关;或者检查流动性有无污染。

土老冒豆豆回复于:

2009-6-2923:

16:

15

哎,我只会换根柱子再做

lowhand回复于:

2009-6-249:

08:

31

原文由tanggangfeng发表:

1)进样量大也会出现馒头峰

2)样品的溶解性差微溶或不溶也会这种现象出现(样品有时碰到难溶的回用dmso用,但实际上样品不溶于流动相)

3)ph值不合适,尤其是在做胺类化合物。

4)当靠近200nm检测时,基线的波动是很大的,

5)小极性样品残留在柱子里,在分析下一个样品时被冲出来。

(由于扩散效应后冲出来的峰会出现馒头峰)

感觉这个回答最完善,补充一点200nm时,流动相用乙腈代替甲醇要稳定一些。

zxm721520回复于:

2009-6-2612:

28:

46

楼主原来做应该没有的吧 最近才出现的

看看是不是检测池不干净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am1087回复于:

2009-7-615:

56:

47

原文由emoc98311发表:

馒头峰原理上就是峰在色谱柱扩展造成的,除了柱子本身的原因外,跟流动相、样品溶剂的极性都有很大关系。

]

还有流速和进样量.[em09511]

jkjungle回复于:

2009-6-1815:

02:

52

先说明下,我是新手

在今年5月份跟师哥做高效的时候遇到了,师哥说是流动相有气泡,就重新超了一次流动相

   

1#hmzhou83 回复于:

2009-6-1722:

06:

59

1)出现气泡或者出现塌陷导致的。

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2)脱尾那么严重,估计污染也很厉害。

3)存在比较大的涡旋死体积了。

   

2#emoc98311 回复于:

2009-6-188:

24:

48

馒头峰原理上就是峰在色谱柱扩展造成的,除了柱子本身的原因外,跟流动相、样品溶剂的极性都有很大关系。

   

3#bestalian 回复于:

2009-6-188:

42:

21

1.柱子的柱效下降,进样量太大,多组分没有分离开

2.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包括柱子,进样量等

3.已经产生的宽峰/馒头峰,就不能准确的使用面积定量了,所以我都是找找原因重做了

   

4#biole 回复于:

2009-6-1810:

02:

55

当年我用AKTA等度时怎么跑都是馒头峰,换用waters的HPLC,ODS柱梯度跑,少上样就可以了

   

5#liwei7893 回复于:

2009-6-1810:

57:

07

1.柱子柱效下降,柱子和样品不匹配。

2.选择适当的柱子和流动相等色谱条件。

3.没有,只有找出产生的原因,重做。

   

6#hgycook 回复于:

2009-6-1812:

17:

04

1.原因 最直接的是色谱柱柱效下降,组分分离效果不好。

再有就是流动相污染样品处理带入杂质。

2.避免 选择合适的色谱柱,优化分析方法确保流动相纯净。

3.处理 一般出现的馒头峰不与采纳需从新进样,对馒头峰造成的干扰也可以采用峰切割,或做拖尾前沿峰处理。

我们的检品种有这种出馒头峰的现象,一般对照不产生,样品进样一定次数就会出现,而且位置规定,峰的大小会随进样次数的多少而递增。

后断定,这种馒头峰是样品中杂质堆积产生的,可以通过设置进样后运行或走空针的办法来减小这种馒头峰。

[em09511]

   

7#zhangjing770880 回复于:

2009-6-1814:

39:

15

1.色谱柱柱效下降,组分分离效果比较差。

还可能流动相污染或样品前处理等过程带入杂质。

2.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增大柱效,优化试验方法和确保前处理过程没有杂质介入以及流动相的纯度要保证。

3.多找原因,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8#jkjungle 回复于:

2009-6-1815:

02:

52

先说明下,我是新手

在今年5月份跟师哥做高效的时候遇到了,师哥说是流动相有气泡,就重新超了一次流动相

   

9#shidan4401 回复于:

2009-6-1815:

55:

25

和流动相有关系吧。

可以改变流动相组成,从新进样。

   

10#kjh_012 回复于:

2009-6-1818:

40:

40

同意楼上的我也遇见过可能是流动相不合适样品吸附的厉害调节pH植换换流动相比例另外样品是不是要再处理一下进样量减少些也许会好些

   

11#yangxy12345 回复于:

2009-6-1820:

27:

37

流动相有气泡是一方面的原因,色谱柱比较脏也是一个可以说明的原因。

   

12#ywl168 回复于:

2009-6-198:

46:

45

如果排除柱子的原因就是系统被污染,柱外效应大。

   

13#pfz1985 回复于:

2009-6-199:

06:

26

流动相有气泡,柱效下降,样品,样品有污染,流动相比例不合适,基线时间太短都可能造成这些原因

   

14#tanggangfeng 回复于:

2009-6-1914:

44:

30

1)进样量大也会出现馒头峰

2)样品的溶解性差微溶或不溶也会这种现象出现(样品有时碰到难溶的回用dmso用,但实际上样品不溶于流动相)

3)ph值不合适,尤其是在做胺类化合物。

4)当靠近200nm检测时,基线的波动是很大的,

5)小极性样品残留在柱子里,在分析下一个样品时被冲出来。

(由于扩散效应后冲出来的峰会出现馒头峰)

   

16#xiecc76 回复于:

2009-6-1916:

00:

57

1.色谱柱柱效下降,组分分离效果比较差

2.流动相有问题

3.系统可能进气泡了,不稳定

   

17#amoeba1982 回复于:

2009-6-1916:

48:

06

原因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流动相不合适、洗脱方式不合适、色谱柱不合适、色谱柱污染严重等。

曾在测定消毒产品中醋酸氯己定时出现这种情况,在更换色谱柱和流动相后,调整流动相pH值,问题得到解决。

样品测定中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是必须返工重测的。

   

18#ionbaby 回复于:

2009-6-209:

01:

29

流动相配比不合适;试剂的原因;检测器出问题了

   

19#jeanee 回复于:

2009-6-2218:

45:

51

学习了长见识了

   

20#cy7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