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440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农村交往空间.docx

新农村交往空间

 

“开轩面场圃,何处话桑麻”

——青岛胶南市台西头村交往空间现状调查

 

【摘要】

新农村交往空间聚焦于青岛胶南新农村规划示范村,本次调研以能同时反映村民生理与心理状态的交往活动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农村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现实阻力。

调查表明,相对于传统农村,新农村交往空间的特征和交往模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同时交往空间存在的缺陷,以及村民的日常交往活动的衰减趋势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缺乏对交往空间的继承与发展的理性认识,及对其规划和管理的不完善有关。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调查研究从空间规划与日常管理等方面出发,对新农村交往空间的现状矛盾进行深入探索并提出建议性意见,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交往空间;空间序列;继承;发展

【正文】

1.绪论

1.1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实施已成为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而对新农村交往空间的研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城市规划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很多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仅将重点放在民宅的建筑设计、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硬件设施的完善等的设计中,对交往空间的研究与实践又偏重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本次调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流程示意图见1-1)

1)通过多种调研方法和大量背景研究资料,分析新农村住区交往空间元素及其层次划分。

2)通过对示范村村民交往活动地点的观察、归纳,并且根据距离远近的发散型特点,研究居民日常交往活

空间特征、交往模式的变化,针对现存交往空间与居民交往活动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矛盾存在及交往空间变迁的原因。

3)通过交往空间的特征、变迁研究分析,从规划角度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性意见,并塑造多维化与人性化的农村住区交往空间意向性模型。

图1-1:

调查流程示意图

1.2调研的过程及方法

本次调研是在实地调研借助观察、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访问以及查阅资料的前提下,进行现象汇总分析,并对农村交往空间进行序列划分与归类总结。

为了更真实的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和当地村民以聊天的方式的到有关信息,了解其心理需求,对社会现状、物质环境空间和交往活动空间做了全面调察,同时走访有关部门得到了大量文献资料。

(研究思路见图1-2)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

采用入村进户的调查方式,涉及整个台西头村的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同时和当地村民访谈以得到全面的资料。

通过调研发现:

该村保留了部分传统交往空间,例如村中大道及其两侧空间、池旁溪畔等,同时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增建了公共休闲场地、健身广场及老年人活动中心,但对交往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的维护较弱,部分新增交往空间尺度不当,盲目求大。

(2)问卷法: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5份,主要针对村民交往程度的变化、对现状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及频率,并探究村民对现有交往场所的满意程度。

(3)访谈法:

获得书面资料的同时,以与村民聊天的方式,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村民对目前交往空间的看法,及其满意程度。

(4)统计分析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定量数据为主,辅以实地观察、多次深度访谈的质性资料。

问卷调查中有效率为90.3%,实地访谈资料通过录音整理及语义分析,并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论据支持。

图1-2:

研究思路示意图

1.3.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青岛胶南琅琊镇台西头村。

台西头村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7.6公里,琅琊台南麓。

(如图1-3)村域面积2.7平方公里,现有村民376户,人口1086人,外来人口110户,1030人。

台西头村依山、傍海、临港,面对斋堂岛,是胶南市的一个重点渔业村和特色旅游村。

居民年平均收入7970元。

行列式的建筑群体形式,平面以合院为主,街道格局为方格网式,沿街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新旧并存,行列式组合

台西头村作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示范村,体现了村民住区交往空间的延续、变迁及其空间序列和各空间之间的包含关系,但是,农村交往空间的规制和功能却发生了很

图1-3:

示范村规划总平面图

大的变化,无法与传统的交往空间接轨,并且两者交往模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时,新规划很少,甚至没有考虑保留传统的交往模式及其交往空间。

因而选取这些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调研对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新农村交往空间界定

本次调查根据村民的交往程度及交往活动地点进行了观察、归纳,并且根据交往空间范围界定及排序,从而确定了各交往活动范围之间的包含关系。

根据村落环境格局现状和村民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从私密性到开放性的渐进变化对所研究村庄交往空间分为三类:

私密空间、半开放空间和开放空间,三者形成一个由内向外的空间序列。

(如图2-1)

图2-1:

交往空间序列及范围包含关系图2-2:

村民整体交往程度统计结果柱状分析图

2.2.村民的整体交往程度状况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我们对台西头村村民的整体交往程度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如图2-2),有48%的村

民“打招呼”的人数达到了500~1000人,这说明了邻里间关系虽弱化但仍保持了一定的惯性,维持了一般水平,但仅有不到20%的村民可以和50人以上的人在打招呼后可以深入交谈,说明了交往程度已经偏低。

由此可知:

目前村民之间的浅层交往程度整体状况较好,但深层次交往状况不佳。

这在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

1.串的少了-老邻居搬走了,没有一起拉家常的人,再说家里头的事情不好意思常给人说,不愿意麻烦别人

2.面积的广场但是分布在路边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多都没有阴凉而且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周围缺少休息座椅,对象我们这样的老年人来说活动一会就会感到累,找不到地方休息

——被访谈者1

2.3.村民交往的主要空间及其特征

据实地调查及论证,由于距台西头村大约20km内与主要公路和干道相连,而且交通因素以及一些国家的政策影响,该村经济发展相当迅速,近年来在新农村规划中空间环境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此,我们根据村落环境格局现状和村民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从私密性到开放性的渐进变化对所研究村庄交往空间分为三类:

私密空间、半开放空间和开放空间,三者形成一个由内向外的空间序列,并对此空间序列内村民交往活动范围进行了统计分析。

(如图2-3)

图2-3:

村民空闲时间的交往活动范围统计图

串门串的少了-老邻居搬走了,没有一起拉家常的人,再说家里头的事情不好意思常给人说,不愿意麻烦别人。

虽有大面积的广场但不常去,分布在路边的体育健身器材也不常用

——被访谈者2

 

2.3.1私密性空间----建筑内部围合的空间,交往的性质较为私密,交往活动较为频繁,主要指室内空间与室外庭院。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对三类交往空间进行了统计分析。

总体来说,村民空闲时间交往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形呈倒S型(如图2-3),其中私密空间——家中和开放空间——街道、传统公共场地的比重最大,在新规划公共场地的比重最小。

具体来说,可得出以下结论:

(1)

5

室内成为交往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

图2-4:

传统交往空间现状使用汇总图实例照片1

以上数据显示,台西头村民对于空闲时间交往活动的主要范围选择在“室内”的比例最高,说明较多村民的休闲时间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家中。

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也支持这一点:

1.平淡了--能拉呱唠嗑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可以聊的话题也变少了。

不太愿意出去玩了。

2.外地人不太来往,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不和我们交往,大家的生活方式啊,观念什么的也不一样,谈不拢——被访谈者3

(2)室外庭院与室内相比,交往活动发生频率较低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台西头村新建房屋的建筑密度较高,私搭乱建的供出租的临时房屋占据了部分院落,并割裂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院落作为人们休憩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却造成了院内交往活动缺失。

2.3.2半开放空间---连接住宅与外面的过渡交往空间,交往性质相对开放,主要指门口、胡同及街巷。

(1)门口的交往活动缺失

图3-2中,在“门口”的统计项目上,折线又达到谷底,说明了其被选比例较低,这表明大多数村民不愿意把大门口作为交往活动的地点。

调查中,我们发现新规划的住宅打破了农村传统“门对门”的布局,而采用规整的“军营式”布局,门口正对后墙,削弱了交往活动发生的可能性。

(2)胡同与巷口仍保持较高的活力

在“胡同及巷口”的统计项目上,折线又回到较高的水平,说明了其被选比例较高,这表明仍然有较大比例的村民以胡同及巷口作为交往活动的地点。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村民在清晨及晚饭之后都会到胡同里进行活动。

这也印证了这一结果。

 

 

图2-5:

胡同及巷口交往现状汇总图实例照片2

2.3.3开放空间——交往活动相对集中频繁,着重于公共性,主要指住宅建筑群围合的公共场地以及传统继承下来的休闲场地,如村中大道及其两侧空间、村委大院、小卖部、村中大树下及新规划的公共绿地、健身休闲场地、村民活动场地等。

(1)主要街道及传统公共场所保持较高活力

主要街道及传统公共场所成为继“家中”折线的又一高峰,说明村民喜欢去这些地方进行交往活动。

 

图2-6:

街道交往现状汇总图实例照片3

(2)新规划的公共场地存在明显缺失

在该项统计项目上折线达到最低点,这说明大多数村民还没有接受这种外来的交往空间,不愿意去那进行活动。

这也与我们的实地观察和与村民的访谈相吻合。

图2-7:

新增的健身场地的现状问题汇总图实例照片4

 

印象中最深的还是原来门对门的情景,那时虽然门前窄,但是那时出门便可以聊天,还可以坐在大树下乘凉喝茶打牌拉呱。

现在门前虽然宽了而且也有少许的绿化,但那种门对门的形式也已经不在了,能聊天的机会也很少了。

——被访谈者4

 

2.4村民集体性交往活动地点的选择

按照上述空间秩序及其划分和各空间范围之间的包含关系,参照村民群体性交往活动地点选择统计柱状分析图,从对村民进行集体性休闲活动的地点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见图2-8):

图2-8:

村民群体性交往活动地点选择统计柱状分析图

(1)在“家中”及门口村民进行交往活动的比例较低

通过交往活动地点统计柱状图呈现S型可以看出,最低点都在家中及院内处,说明家中及院落已经很少被村民用于进行群体性交往活动。

 

实例照片5实例照片6

(2)在主要街道及传统交往空间村民进行交往活动的比例较高

主要街道及传统交往空间,仍保持较高的活力。

这点结论在问卷中已得到证实,但调查中也反映出一系列问

题,很多受访的村民反映该活动空间存在以下问题:

①.绿化太少,没有阴凉,缺少维护,卫生环境太差。

②.道路两侧建筑形式单调呆板,道路尺度大而不当。

③.新规划的公共场所作为重要的群体性交往空间存在明显缺失。

数据表明有低于百分之十的人选择新规划的广场、健身场地、村民活动中心作为进行群体活动的场所。

访谈中我们发现,村民们对于这种来自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活动场所并不适应,大多数人不愿意去这些地方进行群体活动。

实地探访中我们也发现这些场所的设计脱离村民日常生产交往活动的实际,比如没有考虑村民的生

产活动如何进行,缺少绿化,硬件设施不全,盲目求大。

 

图2-9:

农村交往空间满意程度汇总表

3.交往空间现状调查结论

根据对台西头村交往空间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新农村的建设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完善了基础设施状况,更新了村容村貌。

另一方面,村民面对着一系列适应问题,其中村民间的交往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规划中缺乏对村民交往方式和交往空间特性的深入分析,交往空间的营造存在着某些缺陷。

3.1新农村交往空间相对于传统空间已经有了较大变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1空间变化由于传统农村聚居方式较分散,交往空间的分布分散且呈现多样化,并注重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新农村聚居方式相对集中,建筑密度高,布局规则整齐。

交往空间集中布置,并引入新的空间类型。

3.1.2环境变化传统交往空间常与自然融合,绿荫环绕,形成宜人的小气候,适合人进行户外交往活动。

而新农村交往空间往往尺度过大,缺少绿化,实用性不强。

3.1.3对人的影响一、邻里间关系虽弱化但仍保持了一定的惯性,维持了一般水平。

村民之间的浅层交往程度整体状况较好,但深层次交往状况不佳。

二、村民对新规划的公共空间(如健身场等)难以产生归属感并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实例照片7实例照片8

3.2新农村交往空间相对于传统交往空间优势与不足

1交往空间的人性化环境

对于沿街住宅门前及街巷周边的绿化处理,为村民塑造了较好的交往空间环境。

2.交往空间的多样化

村里新增的休闲广场及健身场,并配备了健身设施,丰富村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增强了村民之间的交往活动。

3.交往空间周边环境相对较差

随着村中人口增加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村民大量对住宅进行翻新及扩建以增加私人居住空间,造成村庄建筑密度普遍过高,建筑与空间的组织形式单一,传统的开敞空间被破坏。

导致部分沿街沿巷的传统

交往空间被破坏、占用,缺少绿化,沿街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环境恶化,即使有些胡同内或街边布置了活动设施,但由于设计的缺憾,实用性不强,造成交往条件恶化,从而大大减少了村民的交往活动。

4.新引入交往空间的尺度过当

道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硬件设施,目前拓宽村中的道路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而导致街道的尺度失调,过于求大求气派,而忽略了人的感受;新规划的公共场地作为集中活动场所,以求得辐射整个村子,尺度过当,同时过大的活动空地绿化遮阴处较少,使得村民在此进行交往活动大大减少。

 

实例照片9实例照片10

3.3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考虑交往空间的变迁所带来的问题

(1)注重适宜空间尺度的营造

(2)注重传统交往的继承与延续

对于体现台西头村特色及历史文脉的场所,在新农村规划时未加以考虑而被忽略掉。

例如磨坊,晒场等历史沿袭下来的空间元素。

新引入的交往空间摒弃了传统的自然形成的以“交往和交流”为主的空间形态,在规划中难以体现对自然的交往空间格局的研究与继承发展。

(3)注重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与彼此间的衔接

新农村规整的规划布局围合而成的交往空间单调,识别性差,不同层次交往空间之间的识别性较差,新农村中“有序”的空间结构却潜在着“无序”的生活状况及彼此间的交往活动,使得传统的交往模式被破坏。

4.建议性意见

4.1空间规划改良建议

(1)私密性空间的改造意向,主要是院子和院门口的改造,对其住宅周围环境的整治,在此结合原住宅中平顶和坡顶做出意向性改造。

其中改造主要是对绿化的增加和环境的改造。

100000

图5-1:

对农村院落不同户型(A,B)改造示意图

(2)半开放性空间的改造意向,农村不像城市,人口构成和观念都不相同,并存在农村传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惯性。

因此规划应对体现村庄特色及历史记忆的场所。

其改造意向主要是对街巷和住宅组合院落的改造意向,通过打破现行规划中的“兵营式”布局,对传统院落的重组和宜人的街道尺度改造并对原有的大树和磨坊进行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交往空间。

图5-2:

对农村住宅布局的改造意向图

(3)开放空间的改造意向,营造小尺度,步行友善的街巷空间.在满足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前提下,街巷空间尺度应以利于人的交往活动为前提,重视适宜的户外交往空间的营造。

从尺度上分析,街巷的宽度小于3m时,容易形成面对面的亲切交往;5m~6m时过往的行人也易形成交往;10m~12m时,街道两侧的行人就很难形成交往;而25m~30m的机动车道行人已失去了交往的可能性。

这些表明传统的小尺度街巷空间为交往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考虑到农村机动车普及的现状,我们建议村庄的主要道路宽度控制在10m以下,胡同小巷的宽度控制在6m以下。

注重沿街建筑空间与街巷空间之间的过渡,注重绿化种植以及到道边大树树的保护,并结合绿化设置良好的休息场所。

村干道道路断面示意图村巷道道路横断面

4.2.集中活动场地的改良建议

增加活动场地的实用性,考虑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并积极在集中场地组织群体性活动

现在的新农村集中活动绿地大都没有考虑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只是硬搬硬套城市居住区设计的思路,因此新农村集中活动场地应保留农村原有晒场等传统空间的实用特质,结合村民文化娱乐活动特性,开发适用于农村的集体活动场地。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集中场和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绿化,利用率低,因此在规划中要适当增加绿地面积、绿化,尤其是能够遮阴的乔木并与灌木适当搭配。

道路平面改造示意图

4.3.日常管理改良建议

(1)交通系统:

协调人车矛盾

随着机动车在农村的普及,原有的农村的狭窄街巷和街道已经不适合农村的现状,但是在规划中不能仅考虑解决机动车的交通问题,同时要综合考虑村民沿街的交往活动空间的保护与延续。

(2)社区建设:

开展更多的公共交往活动,并组织人专门维护已经建好的公共活动场地,尤其注重对于卫生环境的维护,并制定合理的日常管理条例。

总结

本次调查选取青岛胶南地区新农村示范村的典型代表——台西头村作为调研对象,调查分析了村民交往活

动的空间特征,总结了空间、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及现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规划、日常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改善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    

2.顾朝林    《城市社会学》         

3.贺聪志李玉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4.李强罗仁福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

5.温铁军    《如何建设新农村》  

6农业部课题组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7童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研究出版社2006年2月版。

附表1:

新农村交往空间调查问卷

1.基本情况

①.您的性别A.男B.女

②.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B.21——30岁 C.31——40岁D.41——50岁E.50岁以上

③.您的家庭人口

A.1——2人B.3——4人C.5——6人D.6人以上

④.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

A.1000元以下B.1000-3000元C.3000-5000元D.5000元以上

⑤.您在此居住了多长的时间?

A.一年以下B.1年~5年C.5年~20年D.20年以上

2.村里的人您认识多少?

A.100人以下B.100~500人C.500~1000人D.1000~1500E.1500人以上

3.您和村里的人见面打招呼的有多少?

A.100人以下B.100~500人C.500~1000人D.1000~1500E.1500人以上

4.村里的人能够深入交谈的多少?

A.100人以下B.100~500人C.500~1000人D.1000~1500E.1500人以上

5.您和街坊邻居的关系如何?

A.差不怎么交往B.一般见面打招呼C.较好能够交谈D.好亲如一家人

6.您经常在以下哪些地方进行这些活动(可多选)?

其中您最常去的是___

A.家中B.院内与大门口C.胡同及巷口D.街道E.传统的公共场地(晒场、池塘边、大树下等)F.新规划的公共场所(小广场、健身场地、村民活动中心等)G.其他

7.您平时喜欢进行以下哪些集体交往活动(可多选)?

其中您最喜欢活动是___

A.做农活B.运动C.串门D.聊天E.棋牌F.文艺活动G..其他_________

8.您经常在___进行以上活动(可多选)?

A.家中B.院内与大门口C.胡同及巷口D.街道E.传统的公共场地(晒场、池塘边、大树下等)F.新规划的公共场所(小广场、健身场地、村民活动中心等)G.其他

9.您对胡同及巷口的现状满意吗?

(是否)您认为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可多选)?

A.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B.路太宽,绿化太少,没有阴凉C.两侧线形建筑形式太单调,缺少可休息交谈的空间D.觉得不如以前亲切了E.其他

10.您经常去村中街道进行交往活动吗?

A.几乎不去B偶尔C.一周几次D.每天都去

11.您平时去街道主要进行那些活动(可多选)?

A.聊天B.下棋C.参加村里的集体活动D.运动E.散步F.其他

12.您对街道的现状满意吗?

(是否)您认为街道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可多选)?

A.街道太宽,尺度过当B.两侧绿化太少,没有阴凉C.两侧线形建筑形式太单调,缺少可休息交谈的空间D.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E.其他

13.您经常去村里的居委会大院?

A.几乎不去B.偶尔C.一周几次D.每天都去

14.您平时去村委大院主要进行那些活动(可多选)?

A.聊天B.下棋C.参加村里的集体活动D.做健身运动E.散步F.其他

15.您经常去村里的新增的休闲广场吗?

A.几乎不去B偶尔C.一周几次D.每天都去

16.您对新增的休闲广场的现状满意吗?

(是否)您认为新增的休闲广场存在什么问题(可多选)?

A.盲目求大,缺少绿化,没有阴凉B设施不全,卫生环境太差C.脱离实际,不适合农村的日常活动D.还可以,只是不太适应E.其它___

17.您经常去村里新增的健身场地吗?

A.几乎不去B偶尔C.一周几次D.每天都去

18.您对新增的健身场地的现状满意吗?

(是否)您认为新增的健身场地存在什么问题(可多选)?

A.缺少绿化B.健身器材很少C.没有兴趣,不适合农村使用D.缺少维护,卫生环境太差E.其它___

19您对传统的公共场地(晒场、池塘边、大树下等)的现状满意吗?

(是否)您认为这些地方存在什么问题(可多选)?

A.越来越少,缺少保护B.形式太旧,需要创新C.垃圾堆积,卫生环境太差D.其它___

20.您对目前村民的交往现状的看法是___?

A.满意B.一般,基本满足日常交往的需要C.差,交往活动减少,人际关系减淡

D.其它___

21.建设性的意见

①.您对改善村民的交往现状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您对新农村交往空间的建设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新农村交往空间的建设应该从传统农村吸取什么经验?

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