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479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docx

工程技术管理体系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技术管理体系8

第三章工程技术部及管理人员职责9

第四章设计文件的审核12

第五章施工设计管理12

第六章技术交底制度13

第七章工程日志填写制度14

第八章施工(技术)总结编写管理15

第九章竣工文件编制管理1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工程技术管理,使工程技术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根据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以及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相关技术管理要求,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工程技术管理指导思想:

以项目工程质量计划及业主有关规定程序要求为依据,以工程施工为主体,以企业效益和信誉为中心,发挥科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抓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项目工程概况及特点:

1.工程建设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工程名称

苏州轨道2号线工程石路站

苏州轨道2号线工程三医院站

苏州轨道2号线工程三医院站~石路站区间

苏州轨道2号线工程石路站~广济路站区间

2

工程地址

苏州市广济路与金门路交汇处

3

建设单位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4

设计单位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5

监理单位

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6

施工单位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7

合同工期

883个日历天

2.工程内容

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Ⅱ-TS-06标段含两个车站(三医院站、石路站)、两个盾构区间(三医院站~石路站、石路站~广济路站)。

本标段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部分结合盖挖),区间采用盾构法隧道进行施工。

2.1三医院车站

三医院站为全线的第11座车站,车站位于半圆公园内,周边有多栋建筑。

站址处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约3.65~4.2m,车站南端为盾构始发到达井。

该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位于广济路与桃花坞大街交叉口下方,,苏州商业区石路北侧,广济路东侧,第三人民医院南侧,平行于广济路呈南北向布置。

车站北端头井部分已施工完成,完成部分里程自车站北端区间分界里程右DK14+681.649~一、二期分界里程右DK14+733.649,二期车站起讫里程右DK14+733.649~DK14+810.749,二期车站长度77.1m,标准段外包宽度29.3m,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DK14+740.499。

车站主体为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体系,附属结构基坑采用Ø850SMW工法桩围护。

该站除1#号出入口通道过街部位采用矿山法施工外,其余均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车站设计情况详见下。

车站

三医院站

标准段

端头井

主体结构

结构形式

双层三跨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

4957m2

顶板覆土厚度

2.95m(站中心)

全长

130.5m

净宽(西/东)

26.3m

28.25m

开挖深度

15.78m~15.8m

17.5m

围护结构

形式

地下连续墙

深度

25.8m

28.7m

厚度

0.8m

0.8m

支撑道数

4道

5道

附属结构

建筑面积

1279m2

出入口数量

4个(含预留1个)

风道数量

3组

围护结构

SMW工法桩围护(1#口过街通道为矿山法施工)

2.2石路车站

石路车站为全线的第12座车站,车站位于广济路与金门路交叉口处,沿广济路地下南北向设置,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外包长度465.6m,标准段外包宽度19.7m,站台宽11m,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DK15+628.594,本站起点里程为右DK15+516.744,终点里程为右DK15+982.344。

车站主体基坑主要为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体系,广济路与金门路交叉口处园形地下广场采用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体系,附属结构基坑采用Ø850SMW工法桩围护。

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

车站

石路站

标准段

端头井

主体结构

结构形式

双层双跨或双层三跨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

20008.4m2

顶板覆土厚度

3.15m(站中心)

全长

465.6m

净宽(西/东)

18.3m/19.6m

22.2m

开挖深度

16.8m~18.8m

18.4m/18.8m

围护结构

形式

地下连续墙(广济路金门路交叉口部位为Ø1200L=30.4m钻孔咬合桩)

深度

32.1m

37.6m

厚度

0.8m/1.0m

1.0m

支撑道数

4道

5道

附属结构

建筑面积

5707.8m2

出入口数量

12个(含预留2个)

风道数量

4组

围护结构

SMW桩围护

2.3三医院~石路站区间

三医院站~石路站区间线路总体为南北走向。

线路自三医院站出站后,沿广济路向西南延伸,侧穿汀州会馆(控保)、新民桥,下穿山塘河,之后依次下穿玉涵堂(市保)、众安弄、宝德里、求笺弄等大片1~6层建筑群到达广济路,经过锦江之星大酒店、留园路6层居民楼后下穿上塘河,最后到达石路站。

线路总体为西南走向。

区间左右线设计开始里程为:

DK14+810.749,终止里程为:

DK15+518.544,左右线总长1406.750m,共采用2段半径分别为400m、450m的曲线。

区间在右DK15+296.118(左DK15+298.659)处设置联络通道与废水泵房,区间隧道埋深在8.7m~15.0m。

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

工程名称

三医院站~石路站

线路走向

由北向南

起始里程

DK14+810.749~DK15+518.544

轨顶高程

-8.80~-14.923m

单线长

698.955m(左)/707.795m(右)

沿线

构筑物

玉涵堂保护性建筑、大片1~6层建筑群、广济桥

平曲线

2段半径分别为400m和450m的曲线

坡度

“V”型坡,最大纵坡为25.0‰最小纵坡为4.000‰

联络通道及泵房(里程)

左DK15+298.659右DK15+296.118

2.4石路站~广济路站区间

石路站~广济路站区间线路始于石路站南端,线路自石路站出站后,沿广济路和广济南路一直往南延伸,到达广济路站北端。

线路上方为市政道路,沿线两侧的主要建筑物有金阊区人民政府、金阊区人民医院、苏州电子市场。

线路总体为南北走向。

区间左线设计开始里程为:

DK15+980.544,终止里程为:

DK16+461.196,长度484.472m,区间右线设计开始里程为:

DK15+980.544,终止里程为:

DK16+291.704,长度311.16m,线路采用三段半径分别为2000m、2000m和350m的曲线,左右线总长795.632m。

区间隧道埋深在9.8m~15.1m,本区间不设置联络通道与废水泵房,盾构法施工。

工程名称

石路站~广济路站

线路走向

由北向南

起始里程

左DK15+980.544~左DK16+461.196

右DK15+980.544~右DK16+291.704

轨顶高程

-10.30~-17.50m

单线长

484.472m(左)/311.16(右)

沿线构筑物

苏州电子市场及临街商铺

平曲线

3段半径分别为350m、2000m、2000m的曲线

坡度

“V”型坡,最大纵坡为25.150‰,最小纵坡为4.00‰

联络通道及泵房(里程)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三医院站:

1)工程地质条件

场区自上而下土层为:

①2素填土、③1粘土层、③2粉质粘土层、④3粉土夹粉质粘土层、④5粉质粘土层、④5a粉土夹粉质粘土层、⑤1粘土层、⑤2粉质粘土层、⑥2粉土夹粉质粘土层、⑥3a粉质粘土层、⑥3b粉质粘土层、⑥3c粘土层。

2)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埋藏特征,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含水层、微承压含水层、承压含水层。

(2)石路站:

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人工填土层、③1粘土、③2粉质粘土、③3粉土、④1粉质粘土、④2粉砂土、⑤1粉质粘土、⑤1a粉质粘土、⑥1层粘土、⑥21层粘土、⑥22层粘土、⑦3层粉质粘土、⑧1层粘土、⑧2层粉质粘土夹粉土。

2)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及承压水。

潜水含水层主要由浅部填土层组成,区域内均有分布,填土层由粘性土夹碎石组成。

根据勘察期间实测,场区潜水位埋深为1.80~2.90m,标高为1.55~0.14m,潜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2m。

微承压水:

工程所在场区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④2层粉砂土中,厚度1.10~8.60m;局部区段③3层粉土及⑤1a层粉土分布有微承压水。

勘察期间,场区内实测微承压水头埋深在2.8m,水头标高为0.51m。

据区域资料,年变幅1m左右。

承压水:

工程所在场区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⑥22粉土层中,厚度2.60~8.80m。

勘察期间,场区内实测承压水头埋深在7.91m,水头标高为-3.83m。

据区域资料承压水头埋深在5.5~7.0m之间,年变幅1m左右。

场地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场地浅层孔隙潜水对混凝土有弱腐蚀性,承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

4.工程条件评价

(1)沿线填土层普遍分布有碎砖、碎石等建筑垃圾,浅层土对车站地下连续墙施工有影响,成槽时上部容易引起坍方,地下墙槽壁穿越④3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层、④2层粉砂土层,端头井部位地墙墙趾插入⑥2粉土粉质粘土层,地墙施工对泥浆质量要求较高,地墙施工过程容易引起槽壁缩颈造成露筋。

(2)车站基坑开挖涉及④2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层、④3粉土夹粉砂层、⑥2粉土夹粉砂层、⑥4粉土层组成的承压水层,由于该水层水头较高,当基坑开挖深度大时,对基坑底板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3)盾构区间主要穿越④2粉质粘土、④3粉土夹粉砂层、④5粉质粘土层。

土层工程特性相差较大,且④3粉砂层为微承压含水层,水量较丰富,且具微承压性,盾构施工过程中对土层的扰动或剪切破坏,容易引起地层的次固结,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5.工程特点

本标段工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紧多散大”四个字,即“工期紧、内容多、场地散、干扰大”。

5.1工期紧

本工程计划开工时间2010年4月1日,计划竣工时间2012年8月30日,总工期883天,比业主安排工期提前2天,施工过程中服从业主对工期的统一安排和合理调整。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本标段工程施工以两条施工线路为主线,一条车站施工线,一条盾构施工线。

施工中,严格依照两条线路的控制工期,严格控制各工序,以点保线,确保两条主要线路优质如期完成。

围绕如何实现上述工期目标及关键节点,施工技术方案中进行了合理的工期设计,制定了各分项工程节点工期和进度计划。

工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施工条件、工程量、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投入量,考虑实际劳动效率及技术水平、可能的突发事件和相关工程经验,确保了工期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采用横道图、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曲线、形象进度曲线、网络图等方法,跟踪检查实际施工进度,确保实现工期目标。

通过强化组织管理、确保设备物资供应、超前的技术管理、确保各分项工程工期四个方面的措施保证施工进度。

5.2内容多

本标段包含了车站明挖盖挖、区间隧道盾构、联络通道加固及冷冻法施工,以及诸多的建筑物、管线保护措施等。

5.3场地散

本标段施工场地空间较分散,且场地围蔽时间上变换大;其中石路车站分四期施工,依照交通疏解要求,场地需进行多次围蔽分期施工;本标段盾构机出、进洞达8次之多,设备转场频繁,风险大,要求高。

施工中,如何管理好各个施工场区,如何做好各场地的交接,对顺利施工尤其关键。

如何做好场地间的资源调剂,对施工成本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4干扰大

石路车站位于苏州第二大商业区石路的主干线广济路上,该段周边地下管线较复杂,周边交通繁忙,基坑长度大,开挖深度大影响范围大,临近周边高层建筑物(石路金座、新世纪大酒店等),影响了车站施工;为确保交通通畅、施工安全,车站分四期进行施工,分别对影响管线、建构筑物进行保护。

本标段三~石区间基本是下穿密集的居民区和穿越广济桥后进入石路车站北端头井,其中DK14+909~DK15+442段为400m和450m的小曲线半径,且在此范围内盾构将侧穿汀州会馆(控保,1-2层)、下穿山塘河、下穿玉涵堂、众安弄、宝德里、求笺弄等大片1~6层建筑群。

石~广区间基本是沿广济南路下方向南延伸进入广济路车站工作井,区间隧道总里程95%为穿越房和河道桥梁及河道驳岸,给盾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第二章技术管理体系

 

技术管理体系框图

第三章工程技术部及管理人员职责

工程技术部职责

第一条负责项目部技术文件和资料的接收、编制、发放和更改,对项目部所使用的技术文件和资料进行管理。

第二条负责施工技术调查,设计文件的审核,及时对施工队进行技术交底,尤其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结构尺寸及施工方法等,要进行明确、详细的技术交底。

第三条负责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开工报告工作。

第四条 按业主指定的记录形式负责对转化为生产产品的施工过程进行标识。

第五条组织测量人员进行交接桩复测,负责现场试验、测量的指导、复核工作。

第六条 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编写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最佳施工技术方案,并在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第七条负责编写重、难点工程分项、特殊过程、“四新”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做好“四新“成果应用推广工作。

第八条负责对监理、设计、业主单位提出变更设计申请,对下做好变更后的交底工作。

第九条负责施工日志的编写。

第十条做好内业资料的整理工作,负责施工技术总结及竣工文件的编写。

第十一条负责制定工程成品、半成品防护措施,负责交付工作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负责对本项目部的科技档案管理,所用统计技术进行指导和管理,并做好应用效果进行汇总,分析和上报。

工程部长岗位职责

第一条负责组织对施工图评审、技术方案的研讨论证和落实、施工生产计划的编排阶段性指标分解和落实、竣工资料的整理。

第二条参与编制项目总体进度、产值和资金计划,并掌握其执行情况。

第三条负责施工工艺和流程的改进,利于快速高效的完成工程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

第四条负责项目部施工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检查班组和分承包商的组织落实情况。

第五条负责组织和指导本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便于工程保质保量的顺利进行。

组织学习《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落实,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第六条负责收集、整理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督察结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和提高部门管理水平。

第七条负责协调本部门与项目部各部室之间的工作关系。

第八条协助分管领导对工班组、分承包商进行生产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到保质保量、安全文明施工生产。

在项目总工、生产副经理的指导下,加强施工管理控制和质量控制,使施工在受控的状态下安全运行。

第九条负责督促部内人员及时准确上报公司、业主、监理等单位各种报表,健全各类报表台帐并及时更新。

第十条负责施工、技改、管理方案的组织论证及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第十一条负责复核现场材料的使用计划和实际消耗。

主管工程师岗位职责

第一条熟悉设计图纸、文件和验标、规范,深入施工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

第二条结合设计文件及规范、标准要求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并监督落实。

第三条负责所管工程图纸会审,提出审核意见,并汇总落实

第四条具体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优化工作

第五条对现场施工随时进行技术指导,保证现场施工按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

第六条负责进行隐蔽工程签证。

第七条负责工程的科技开发

第八条对各种技术文件和资料及时填写、整理、归档,负责竣工文件的编制。

第九条负责施工方案的优化、变更设计和索赔的技术工作。

第十条负责每月验工计价的工程量核定及每月材料计划的核定。

第十一条配合项目部做好其他技术工作。

质检工程师岗位职责

第一条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标准和各项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对工程质量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提出质量问题及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工作。

第二条及时了解和提出技术规范、施工规范、规程的更新和更换。

熟悉工程质量方针。

第三条负责制订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项目部质量体系运行落实。

第四条负责制定项目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要点,通报各班组及分包商的质量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第五条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组织施工生产,认真抓好项目部的工程质量、安全、环保工作

第六条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报告质量情况和质量报表。

第七条组织对本项目工程的质量检查,根据质量优劣实施奖罚。

第八条参加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

提出技术补救措施。

第九条负责对施工班组、分承包商的评价和施工能力考核。

第十条负责协助工程验交及竣工资料的整理。

测量班长岗位职责

第一条在项目技术负责人主管下开展工作,负责测量班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条贯彻执行新技术、新规范及上级对测量工作的指导。

第三条负责本项目工程测量的组织管理工作,对所属施工队测量组的业务进行检查指导。

第四条掌握本项目施工测量动态,协调测量工作,解决技术问题。

第五条对本单位测量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做好质量控制。

第六条负责重、大、难工程测量技术总结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第七条掌握测量员技术动态,根据工程需要推广先进测量技术。

第八条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资料管理的程序文件以及建设部门有关的备案制度,配合上级部门进行贯标检查。

第九条负责执行内也计算数据、原始记录、外业操作的换手复核制度,履行签字手续。

第四章设计文件的审核

第一条审核目的:

从整体上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设计标准,熟悉设计内容。

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核对调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设计、以利于更好地组织施工。

第二条审核组织:

审核设计文件由项目总工程师主持,工程部长主抓,主管工程师、测量班、试验室以及施工队的技术人员落实。

第三条审核程序及内容:

学习设计文件,熟悉资料和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和工艺要求;复核设计文件,对图纸的结构细目、工程量及地质、水文等进行审核,并根据施工现场把差、错、漏、矛盾消除在施工之前。

第四条审核结果:

设计文件审核完成后,对审核结果进行整理并形成《设计文件审核报告》书面材料,作为后续工作依据和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

审核结果在业主召开的技术交底会上提出,批复的审核文件由资料员存档,并按照批复文件进行统一部署,予以落实。

第五章施工设计管理

施工设计包括临时工程设计、施工工艺设计。

根据设计文件、设计规范、施工规范、质量验收标准、施工方案和丰富的施工经验进行实施性施工设计的编制。

完整的施工设计应包括实际说明书、设计图纸、设计计算书、工艺流程、操作细则等。

第六章技术交底制度

第一条技术交底是工程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使施工人员了解施工要求,掌握技术标准,有利于科学组织施工,提高工程质量。

1、技术交底的分类

(1)按类型分为:

施工组织设计交底;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交底;技术措施交底;规范要求交底;新结构、新技术、新施工工艺交底等等。

(2)按层次分为:

工程技术部向工程队交底;工程队向工班组长交底;工班组长向操作人员交底。

2、技术交底的目的

技术交底的目的是使参加工程施工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工程及其技术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地组织施工和按合理的工序、工艺进行施工。

(1)图纸交底的目的是使施工人员了解工程的设计特点、施工要求。

(2)施工组织设计交底的目的是将施工组织设计的全部内容向施工人员交待,以便掌握工程特点,施工部署,施工方法,工程进度及完成任务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

(3)设计变更交底的目的是将设计变更的结果向施工人员交底,以便施工单位按变更后的图纸施工。

(4)项目工程技术交底是将主要包括施工工艺、技术安全措施,质量标准、新结构、新材料的特殊要求向施工人员交底。

第二条技术交底的程序和形式

1、各分部工程开工前,工程技术部以技术通知单的形式对施工的一些总体的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处理意见等及时地以书面形式向主管工程师进行交底,

2、工程技术部专业人员依据工程部测量班、试验室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中,详细地以技术交底书(一式两份)的形式向施工单位的主生产的队长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各施工队技术人员根据工程部各主管工程师的交底,以书面形式对工班负责人及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第三条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

1、施工部署与施工班组任务明确与协作。

2、作业班组负责施工的分项工程和工序的具体技术要求和采用的施工工艺标准或企业内部工法。

3、各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标准。

4、施工大样图,工程数量、放样桩橛及其需用的施工机具。

5、质量通病预防办法及其施工注意事项。

6、施工进度要求,工序衔接安排。

7、施工安全交底。

第四条技术交底的方法

除了下发技术交底书以外,主管工程师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前讲解,工中指导和工后讲评,尽量做到理论与现场实际相结合。

要将施工情况纳入自己的自检记录中。

队技术员在了解交底意图及要求后,要针对现场进行细致的交底和指导工作。

第五条技术交底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实体是否正确,没有进行技术交底的工程,不准开工。

技术交底的原则是以数据说话,靠签字生效。

无论是书面形式还是以图表形式的交底,尤其是有关数据方面的交底,必须由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测量人员、试验人员互相复核,以免造成不该出现的错误。

对于交底错误或不下发交底造成技术事故的,总工程师、工程部长承担领导责任,主管工程师承担直接责任。

第七章工程日志填写制度

第一条工程日志是工程项目从开工到建成的施工技术履历档案之一,是竣工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业主组织工程检查、验工计价、优质样板工程评选以及国家质量体系认证部门现场复审的必检资料。

第二条工程日志的填写内容

1、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及各项临时工程的开工、完工日期和天气情况。

2、施工勘测资料,工程进度安排及上级有关指示。

3、施工组织,施工方法,施工人员数量、机具配置和使用情况。

4、每日完成的主要工程数量及其质量情况。

5、每日使用材料规格、数量及其工地试验结果。

6、向监理工程师报检及其通过情况。

7、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如变更设计、变更施工方法、施工与设计图纸不符等情况,以及检查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

第三条工程日志填写质量要求

1、工程日志最大记载范围应不超过一个单位工程。

2、工程日志填写人应在日志中署名,以示负技术责任。

3、工程日志记载应真实、及时反映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状态,尤其是关键部位、隐蔽工程要记载详细,数据准确用词规范,切忌流水帐和简单化。

4、工程日志必须用黑色碳素墨水、蓝黑墨水书写,字迹工整、清晰,切忌涂改。

第八章施工(技术)总结编写管理

第一条编写意义:

及时总结工程项目施工中的经验和教训,积累企业知识,促进整体水平提高,推进施工生产中科技进步、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今后的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也是竣工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 编写内容和要求

1、包括施工总结、施工技术总结、专题技术总结。

2、内容突出,重点突出。

3、内容真实,数据准确,严肃认真,事实求实。

4、文字简洁,层次清楚,图表内容齐全,整洁美观。

5、编写及时,手续完备,文整装订质量优良。

第九章竣工文件编制管理

竣工文件是按业主和档案管理规定要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