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744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x

《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百家争鸣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08考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

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核心)(含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本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称为“四书”。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被尊为“亚圣”。

荀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舟水之喻”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红血丝

银杏树

擦鞋巾

日本白光

苏州脱毛

灰指甲治疗

苏州广告公司

徐州搬家公司

苏州抵押贷款

苏州私家侦探

徐州房产;“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08考纲》:

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归纳: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黄帝的学说:

治身(养生)

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

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

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

①天人感应学说;②君权神授;③大一统;④三纲五常。

4、目的:

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5、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巩固君主统治和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第三讲宋明理学

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08考纲》:

宋明理学

知识归纳: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唐:

“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代: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

程颢、程颐;集大成者: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历史地位:

宋朝,被斥为“伪学”。

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求理的方法:

“发明本心”。

王阳明

核心:

“致良知”。

知行合一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

思想上:

都属于唯心主义;

目的上:

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

把握“理”的方法。

三、评价: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四讲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08考纲》: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

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

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

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时期:

明后期

主张:

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

著作:

《明夷待访录》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

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

思想:

唯物主义

主张:

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2、共同主张

①经世致用思想:

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②君主专制的批判: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评价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四、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具体表现是:

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谈的学风,主张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

他反对“天命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科技

课标: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发展的贡献。

《08考纲》: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知识归纳:

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经济条件:

发达的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

政策条件:

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便于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资源。

劳动条件:

各族人民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动力。

外部因素:

活跃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中外文化相互借鉴。

文化因素:

历代文化的积累。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 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

描述。

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三、概况

(一)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发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唐朝:

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

唐:

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五代、宋:

广泛应用。

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

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战国:

司南。

北宋:

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13世纪:

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

①对中国:

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对世界: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利于科学的研究。

其它原因:

①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③传统思想观念,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二)天文学

①战国:

《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

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

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唐朝:

僧一行:

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元朝:

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

(三)数学

春秋:

九九乘法表。

西汉: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东汉:

《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

南朝:

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四)农学

农业技术——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农学著作——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中医学——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③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中药学——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六)建筑学————①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

②著名工程——都江堰(战国)、万里长城(秦朝)、大运河(隋朝)、唐都长安、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书画

课标: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08考纲》: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知识归纳:

一、汉字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

③西周——“金文”、“籀文”

④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

小篆;后出现“隶书”。

⑤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

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二、书法

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

秦小篆——汉隶。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三、篆刻

①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②特点——秦印:

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③明代——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一门艺术。

四、绘画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

②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

③魏晋南北朝:

代表——“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④隋唐:

代表——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代: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⑤从宋代到明清:

宋代:

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

明清:

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⑥民俗画的发展

宋代: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五、中国书画的特征

特征:

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文学

课标:

知道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08考纲》:

文学成就

知识归纳:

一、《诗经》

内容:

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楚辞

概念: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

句式灵活

代表:

屈原——《离骚》

三、汉赋

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

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

西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

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

(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

(诗圣)

唐由盛转衰时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其诗称为“诗史”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

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

韵味绵长

《长恨歌》

《琵琶行》

五、宋词

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代表:

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永遇乐》。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六、元曲

含义:

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社会背景:

①根本: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

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七、明清小说

唐代传奇:

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

宋代话本:

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

明清社会:

①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的不断完善;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就:

①“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三言”“二拍”:

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批判现实的作品:

《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四讲古代中国的戏剧

课标: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08考纲》: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归纳:

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1、萌芽——古代傩戏

2、开始形成——宋代南戏

3、真正成熟——元代杂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高峰——清代京剧

二、京剧

1、京剧的形成

①乾隆末年:

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

“京剧”形成。

③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

④著名艺人:

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2、京剧特点

①题材:

以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器:

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③角色:

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④表演形式:

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3、京剧常识

生——男扮演者;

旦——女扮演者;

净——花脸(红色:

忠勇正义;黑色:

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

奸诈狡猾、阴险毒辣);

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

4、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剧种?

秦腔、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概述:

1、“一条主线”: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三大特征”:

①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

②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

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4、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5、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人民探索强国之路的特点

(1)广泛性。

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派别积极参与。

(2)普遍向西方学习,探求真理。

(3)探索具有层次性。

(4)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第一讲西学东渐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08考纲》:

维新思想

知识归纳:

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背景:

①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②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人物:

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

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

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号:

“自强”、“求富”

作用:

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

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

同:

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异:

手段(是否学习西方)

三、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别: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张:

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作用: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

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

19世纪90年代,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