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915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docx

高一语文初三文言文考点+3星级

舒尔特方格)(5分钟)

全神贯注,考考你的眼力。

请用你的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老师来记录时间,据说所用时间越短,表示注意商越高。

(今天学习的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比较多,需要学生全神贯注,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课前,和学生一起玩注意力小游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储备知识)(15分钟)

 

 

典例再现

水仙(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

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

“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

“汝欲夺吾命乎?

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

指南京。

②质:

抵押。

③迨:

等到。

④珥:

用玉做的耳饰。

考点一:

实词意义

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答案:

(1)季节

(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

考点二:

虚词意义和用法

例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

B

考点三:

翻译句子

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答案:

(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考点四:

文章内容的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

例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意对即可)

 

知识要点

(一)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A、一词多义辨析:

例如:

君与家中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约定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期望

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期限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讷谏》)满

学习小锦囊

 

B、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

为天下唱(倡)(《陈涉世家》)亲戚畔(叛)之(《〈孟子〉二章》)

故患有所不辟也(避)(《鱼我所欲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愚公移山》)

学习小锦囊

 

C、古今异义辨析:

例如: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偏爱;今义:

个人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古义:

出身卑微,见识短浅;今义:

品质卑劣。

学习小锦囊

 

D、词类活用辨析:

例题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

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做状语:

用箕畚装土石

例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①句中的“域”是名词(疆域)用作动词,意思是“限制”;

②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累”(使形之劳)

词类活用

陈胜王(《陈涉世家》)为王

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扩大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为:

以……为美;认为……美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理解为:

认为……有利可图

学习小锦囊

 

(二)文言虚词:

之、其、者、而、以、于、为

1、“之”字的用法:

A、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徐公来,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B助词:

(1)结构助词:

相当于“的”,有的可不译。

如:

鸿鹄之志。

(《陈涉世家》)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如:

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何陋之有。

(《陋室铭》)

C、动词:

相当于“去”、“到”。

如:

辍耕之垄上。

2.“其”字的用法

(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3)副词,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与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如: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3.“而”字的用法

连词,常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4.“以”字的用法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

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动词,可译为“认为”。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5.“于”字的用法

作介词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

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同”等。

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如: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者,…也;…者,…;…,…也。

翻译时加“是”

古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在翻译时要加上判断动词“是”。

如: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被动句:

为……所,翻译时加“被”

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借其他的介词来表示被动。

如:

士卒多为所用。

3、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翻译时要理清顺序

这是一种古汉语中句子成分排列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种句式,翻译的时候常常要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

如:

甚矣,汝之不惠。

马之千里者。

宋何罪之有。

4、省略句:

缺句子成分,翻译时需补充

古汉语中为了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多的意义,通常会把某些成分省去。

省去主语的情况比较多,省略介词或介宾结构的短语也常见,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如: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或异(于)二者之为。

(四)文言翻译

1、翻译原则

A、信:

即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要求——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雅:

即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要求——通畅(符合语言习惯,无语病)

C、达:

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

忠于原文,如原文的写作风格。

要求——有文采(语言规范,文笔优美)

2、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①留专用名词、国号、所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②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后省略了谓语“鼓”,在“三”后也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出。

③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是发语词,应删去。

④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

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⑤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如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

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此句可调整成“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⑥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的解释有:

A、表承接就、便、那么B、表转折却、可是C、表假设如果D、表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

⑦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

⑧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乎”译为“岂不是……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⑨意译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直译:

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

意译:

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五)文意理解: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分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评价两大类。

前者有领悟文章内涵,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人物品质或文章观点,简要分析文章内容;

后者主要为评价作者观点。

学习小锦囊

 

学习小锦囊

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步骤:

 

注意点:

1、初读材料,整体把握时:

不忽略材料提供的注释、注音及出处,弄清材料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或者阐明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2、在答题时应依据试题要求,要联系上下文,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真金不怕火炼)(15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

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

“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

“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

指绘画。

②小术:

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

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

中加点的词。

(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

4.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二)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5—9题。

(12分)

【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

“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

“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

“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

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

约定时日。

③泓:

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

过河。

⑤有司:

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

趁着。

⑦既:

尽,完了。

⑧陈:

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5.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6.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8.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

请简述理由。

(2分)

9.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答案:

(一)

1.(4分)

(1)好像

(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2分)A

3.(4分)

(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每句2分,意对即可)

4.(2分)画绝痴绝(每点1分)

(二)

5.

(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6.C(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7.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8.示例:

鲁庄公“不鄙”。

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9.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选做)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

”上笑日: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

回转,扭转。

②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

息怒。

④谒告:

请假。

⑤鹞:

猛禽。

⑥臂:

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

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1.(4分)

(1)善于、擅长

(2)停止(3)完成、结束(4)曾经

2.(3分)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3.(3分)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选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

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

“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

”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伯乃佯死,乃置伯去。

伯归家,欲治两孙。

两孙惊惋,叩头言:

“为子孙,宁可有此?

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

复见两孙来,扶持伯。

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

达家,乃是两人也。

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

出著庭中,夜皆亡去。

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

极夜不还。

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

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

②坼:

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为子孙,宁可有此?

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秦巨伯》)

译文: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译文:

【答案】1.C2.A3.C

4.

(1)译文:

(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

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

(译

出“宁”、“更”得1分,整个句子通畅2分)

(2)译文: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分内的事情。

(译出“所以”、“职分”、

判断句式2分,句意通畅1分)

温故知新)(5分钟)

一、中考中常见的文言文考点是什么?

相应的复习策略是什么?

 

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