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113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

第12讲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阶段特征

20世纪上半期(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表现

政治上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经济上

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文化上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①主观:

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②客观:

俄国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①“二月革命”: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

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④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

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目的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分流通配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那么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效果

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恢复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①外部:

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内部:

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

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评价:

①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③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激化。

②重要原因: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2)爆发:

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蔓延。

(3)影响:

①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德、日等国的法西斯势力抬头,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②说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

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金融:

《紧急银行法》——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

②农业:

《农业调整法》——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

③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减少盲目生产,缓解劳资关系,扩大内需。

④社会福利和就业:

《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机会。

(3)影响:

①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实质: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三】现代科学的诞生

1、相对论

(1)背景:

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

(2)提出: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3)意义:

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

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意义:

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

1、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

(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成就

(1)现代文学:

①特点:

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成就: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现代美术:

①现代特征: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西班牙毕加索,代表作是《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

①一战后至二战前:

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②二战后:

流行摇滚乐、蓝调、爵士乐,其中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

a.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b.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与发展:

a.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b.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c.二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③影响:

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视角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例1](2018·江苏高考)《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说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此题考查列宁在决定俄国革命发展方向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列宁强调国家政权这一革命的根本问题,意在突出布尔什维克党要完全掌握政权,故也不会有与临时政府合作的考虑,据此排除A、D两项。

材料未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时间表,C项缺乏材料依托。

[答案]B

[拓展归纳]

运用不同史观理解十月革命

文明史观

政治文明方面的制度创新,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

现代史观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

《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史观

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视角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例2](2018·江苏高考)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方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

[答案]D

[拓展归纳]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新经济政策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新经济政策是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规定、指导和调节的。

(3)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4)尽管列宁最终并没有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思路,但是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视角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例3](2018·广东高考)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依托材料客观评价斯大林体制。

材料中的“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符合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评价,承认了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拓展归纳]

斯大林模式下的国家投资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投资的比较

(1)流向不同: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国家资金流向国防相关的重工业领域;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国家资金流向惠及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工程。

(2)影响不同:

斯大林模式下,一方面,国家投资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产品单调,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扩大了生产资料市场,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增加了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演练命题热点]

1、《世界通史》载:

“(俄国)临时政府的表现证明它无力处理它面临的问题。

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似乎并不理解战争所造成的新情况……”这里的“新情况”包括()

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②工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

③人民要求和平与面包④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军队

A、②③B、①②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A题目中“新情况”是“战争所造成”,即俄国参加一战造成的。

①在材料中不表达,俄国二月革命后,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实际掌握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④错误。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人们厌恶战争,发生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说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进行武装起义的方针,故②③正确。

2、列宁说:

“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

解析:

选B依据材料信息“决不……轻视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判断。

A、D两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故排除;斯大林执政期间,正式实行计划经济,排除C项。

3、下表是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

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有()

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倍

21.2%

轻工业

6.2倍

14.1%

农业

26%

1.5%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牺牲农业片面强调重工业

③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④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选C从增长速度看,农业发展过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反映了苏联牺牲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实;农业发展缓慢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因此④错误。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点击命题角度]

视角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例1](2017·福建高考)图1、2、3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解析]此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A项正确,图3的信息充分表达了当时生产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B项错误,题目图片并没有包含这方面的信息;C项正确,图2形象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失业加剧导致贫富差距严重;D项正确,图1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只有B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拓展归纳]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从根本上分析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产生的三个具体因素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股票的投机活动。

(3)造成此次危机的原因还包括各国的国内政策失误,即“自由放任”政策的恶性发展。

这就说明政府要居安思危,适时调整和干预经济。

2、启示:

(1)繁荣和危机往往相互关联,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

(2)要随时注意经济制度内部机制和政策的及时调整。

(3)国际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

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

(4)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在大危机期间,一方面表现为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难得的机会和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视角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例2](2018·广东高考)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主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改善工人待遇。

A项正确,B项错误。

新政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排除C项。

新政期间,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排除D项。

[答案]A

[拓展归纳]

1、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内容

问题

内容

具体措施

目的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整顿财政

金融

整顿银行

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生产过剩,

企业破产

调整工业

生产

《工业复兴法》,最低工资,最高工时

消除过剩,缓和矛盾

产品价格

猛跌

调整农业

生产

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

稳定价格,保障利益

失业剧增,

矛盾重重

社会救济,

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法》,兴建工程

增加就业,缓和矛盾

2.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1)从近代化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出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从整体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演练命题热点]

1、小明同学在关于30年代“大萧条”的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了以下两组史料,

(1)1929年,5%的美国人得到了全部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

(2)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2%,而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

以上材料揭示了大危机来临的重要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B、生产扩展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

C、生产率提高与自由放任政策间的矛盾

D、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解析:

选B此题考查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尤其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对危机爆发的重要影响。

两组材料揭示了一个主题,普通工人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生产扩展的速度,国民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2、从1933年3月6日到6月16日期间,美国国会共通过15项主要立法,基本上扭转了罗斯福上台时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的局面。

哈罗德·伊克斯说:

“这不仅是一次‘新政’,这是一个新世界。

人民又感到自由了。

他们能够自然地呼吸了。

”对材料中“这不仅是一次‘新政’,这是一个新世界”最准确的理解是()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B、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

C、美国将凭实力统治整个世界

D、建立自由的、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解析:

选A此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当时处于大危机时期,美国经济受到重创,自身难保,故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是1787年宪法而非罗斯福新政确立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故排除D项。

3、一位学者近期在一次讲座中说“该措施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该措施”的重要作用有()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减轻了政府负担③增加了就业机会④刺激了社会消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C首先,根据“该措施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可知“该措施”就是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然后,分析该措施的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

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需要政府加大投资,不可能减轻政府负担,②错误,故C正确。

技能十二提升对历史问题的辩证评价能力

由于辩证评价型的问题属于教材的重点内容,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切实、准确地把握教材中有关的历史结论,熟悉并能运用科学的史学方法,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并以此为立足点,依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辩证的思考。

解答这类问题较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基本史学理念;对史学研究的前沿观点不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评价辩证能力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客观标准,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或者史学上的有关问题或矛盾作出公正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方案或建议的能力。

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要能够根据或选择一定的历史材料,独立地对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或判断,并运用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对这种假设或判断作出能够自圆其说的论证和阐述。

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善于总结历史知识,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第二,要注意所引用的观点、借鉴的历史事物必须是真实、客观、完整的。

第三,要把历史事物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评判。

第四,适当地运用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可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找出其异同点,或者就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认识或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他(马丁·路德)写道: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罪。

在加尔文看来,《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

——(法)古伯察《中华帝国纪行》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和文化背景。

(2)结合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发展的轨迹,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较简单,指出是欧洲宗教改革及其背景即可。

(2)问要抓住“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去分析。

从该句话中不难联想到“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完全停息”那么指三教合一的完成,具体来说那么是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2)一方面,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的精华,隋朝儒学家又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佛、道经过反复碰撞与融合,到宋朝时形成了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至此,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

另一方面,理学的形成极大地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实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不断强化的反映。

(时间:

45分钟总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8·厦门模拟)“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

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

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

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B、七月流血事件

C、苏联成立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

选A根据所学可知,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2018·南京调研)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以下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解析:

选A从“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可判断出当时处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保障了前线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2018·沈阳模拟)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一位领导人曾在审判的被告席上,把自己的主要贡献概括为:

“在经济方面……善于经营的个体农夫,减少集体农庄,实行对外国的租让制,放宽对外贸易垄断制。

”材料说明该领导人支持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