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147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docx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专题讲义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主干知识·数码记忆]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一、小试能力知多少(判断正误)

(1)(2011·新课标高考)1.00mol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

(2)(2011·山东高考)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

(3)(2011·浙江高考)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

(4)(2010·山东高考)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

二、必备知识掌握牢

1.物质的构成

(1)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

铁、氩气等。

(2)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

O2、NH3等。

(3)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

NaCl、Ba(OH)2等。

2.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原物质分子保持不变。

常见实例:

金属导电、蒸馏、吸附、升华、焰色反应、胶体聚沉等。

(2)化学变化:

①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质是物质中原子重新组合,伴随着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有新物质生成。

常见实例: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干馏、电解质溶液导电、钝化、煤的气化和液化、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等。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

如同位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氯化钠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

三、常考题型要明了

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典例

考查化工生产的原理

演练1

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

演练2

[典例] (2013·山东高考)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

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解析] 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被氧化所致,A错误;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化学变化,B错误;碳纤维是碳的单质,C错误;用粮食酿酒时,先在糖化酶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然后在酵母作用下转变为酒精,都是化学变化,D正确。

[答案] D

———————————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

[演练1] (2012·重庆高考)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下列生产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氮肥厂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B.钢铁厂用热还原法冶炼铁

C.硫酸厂用接触法生产硫酸

D.炼油厂用分馏法生产汽油

解析:

选D N2+H2

CO2+Fe、FeS2

SO3H2SO4,显然以上过程都涉及化学变化,而分馏法是利用石油组分中各物质沸点差异而获得汽油的方法,该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演练2] (2013·临沂模拟)化学变化不能实现的是(  )

①一种核素变成另一种核素 ②一种离子变为另一种离子 ③一种分子变为另一种分子 ④一种单质变为另一种单质 ⑤一个质子变为一个中子 ⑥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⑦有毒有污染的物质转变为无毒无污染的物质 ⑧共价化合物转变为离子化合物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D.②④⑥⑧

解析:

选C 一种核素变成另一种核素、一个质子变为一个中子,不属于化学反应。

               物质的分类与胶体

一、小试能力知多少(判断正误)

(1)(2012·山东高考)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2)(2010·山东高考)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

(3)(2012·山东高考)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物汽油为纯净物。

(×)

(4)(2010·福建高考)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

二、必备知识掌握牢

1.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或一种分子)组成,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或分子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

2.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胶体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现象。

三、常考题型要明了

考查常见化合物的类别

典例

考查物质的分类标准

演练1

考查物质的类别

演练2

[典例] (2013·四川高考改编)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D.漂白粉、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解析] 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硅酸、氯化铁溶液不属于胶体,四氯化碳属于非电解质。

[答案] D

———————————————

—————————————————

物质类别的判断方法

1.根据有无固定组成可判断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再根据是由几种元素形成的该物质,来判断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2.对于单质,根据结构和性质可判断是否是同素异形体。

所有元素的单质都可归为无机物。

3.对于化合物,可根据化学键来判断。

(1)若含有离子键,则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NaCl、NH4Cl、Na2SO4。

(2)若只含共价键,则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CO、SiO2、HNO3。

4.对于化合物,可根据组成元素(是否含碳)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

[演练1] (2013·南昌模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某同学用如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

乙、丙、丁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生铁

腐蚀品

浓硫酸、烧碱、硝酸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弱电解质

醋酸、一水合氨、水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⑤

解析:

选C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能做干燥剂;过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同时,还生成O2,所以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

[演练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硝酸钾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冰醋酸、石油、烧碱分别属于酸、油脂、碱

D.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解析:

选D 纯碱属于盐,A错误;硫酸钡是强电解质,B错误;石油属于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C错误。

              

   化学用语型选择题的突破方法

化学用语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其考查角度有以下形式:

(1)结合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与合成,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或电极反应式。

(2)回归教材,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运用方程式分析解决问题。

(3)结合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等知识对化学用语进行综合考查。

[典题] (2013·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丙烯的结构简式:

C3H6

B.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

C.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的铀(U)原子:

U

[解析] 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3,A错误;氢氧根的电子式为

,B正确;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错误;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的铀原子的质量数为238,D错误。

[答案] B

[名师支招] 解答化学用语型题“四步法”

[针对训练]

1.(2012·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乙酸的结构简式:

C2H4O2

B.F-的结构示意图:

C.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Cl

D.NH3的电子式:

解析:

选B A项,乙酸的结构简式应为CH3COOH,A错。

B正确。

C项,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应为

Cl,C错。

D项,NH3的电子式应为:

,D错。

2.(2011·上海高考)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能确定为丙烯的是(  )

A.

B.C3H6

C.

D.CH2CHCH3

解析:

选D A项的球棍模型,形成四个共价键的原子可能是碳原子,也可能是硅原子,可表示丙烯,也可表示SiH2===SiH—SiH3的结构;B项中分子式为C3H6的烃,可能是丙烯,也可能是环丙烷;C项的电子式表示的是CH2===CH—CH2—。

1.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金属的冶炼      B.卤水点豆腐

C.明矾净水D.海水制镁

解析:

选B 卤水点豆腐属于胶体的凝聚,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

2.(2012·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表达正确的是(  )

A.乙烯的比例模型为

B.Na+的结构示意图为

C.葡萄糖的实验式为C6H12O6

D.CO2的电子式为

解析:

选A Na的核电荷数是11,B错误;葡萄糖的实验式是CH2O,C错误;CO2的电子式应为

,D错误。

3.(2012·湖北八校联考)2011年冬天,全国多个地区发生持续大雾天气,“PM2.5”数据监测纳入公众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雾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持续大雾天气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C.大雾的形成与汽车的尾气排放没有关系

D.空气中悬浮的细小颗粒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解析:

选C 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容易在空气中的小颗粒(凝结核)上液化为小水滴,进而形成雾。

城市大气中的可入肺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尤其是柴油汽车尾气,它们可为雾的形成提供凝结核,故大雾的形成与汽车的尾气排放有关,C错。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均属于纯净物

B.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食醋、纯碱、食盐分别属于酸、碱、盐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溶液与胶体

解析:

选D A项,淀粉和纤维素等高分子化合物不是纯净物,错误。

B项,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错误。

C项,纯碱属于盐,错误。

D项,利用丁达尔效应能区别溶液和胶体,正确。

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N

、H3、O4、C60等已被发现。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

离子中含有36个电子

B.O2与O4属于同位素

C.C60是有机物

D.H2与H3属于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

解析:

选D 氮原子的质子数是7,所以N

含有的电子数目是34,A不正确;O2、O4属于单质,B不正确;C60是单质,不属于有机物,C不正确。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是:

溶液<胶体<浊液

C.光束通过胶体和浊液时都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溶液不能

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解析:

选B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A错误;在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关系为溶液小于1nm,浊液大于100nm,B正确;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其他分散系则没有,C错误;在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中,只有悬浊液不能通过滤纸,其他两种分散系均可以通过滤纸,D错误。

7.若A+酸===盐+水,则A不可能属于(  )

A.氧化物B.单质

C.碱D.电解质

解析:

选B 单质与酸反应,要么生成盐和H2,要么生成盐、水和另一种还原产物,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存在。

金属氧化物(如Na2O)、碱(如NaOH)与酸反应都生成盐和水,且都属于电解质。

8.(2012·海南高考改编)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NH4Br的电子式:

B.S2-的结构示意图:

C.乙酸的分子式:

CH3COOH

D.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的氯原子:

Cl

解析:

选B 书写电子式时,阴离子要标明最外层电子数且用中括号,A错误;硫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为:

2、8、8,B正确;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CH3COOH是结构简式,C错误;核电荷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Cl原子的质量数为37,D错误。

9.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

干冰,冰水混合物,烧碱,小苏打

B.非电解质:

乙醇,四氯化碳,氯气,葡萄糖

C.同素异形体:

活性炭,C60,石墨,金刚石

D.混合物:

铝热剂,纯净矿泉水,分析纯盐酸,漂白粉

解析:

选B B项氯气是单质,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故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0.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且都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  )

A.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冷却NO2气体

B.用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

C.木炭吸附NO2气体;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

D.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解析:

选C 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和冷却NO2气体都发生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用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但均无颜色变化,不符合题意;木炭吸附NO2气体是物理变化,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且均有颜色变化,符合题意;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和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均为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

1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下图中的①是N2的电子式

B.下图中的②是S2-的结构示意图

C.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

I

D.下图③为CO2的结构式

N⋮⋮N 

 O—C—O

 ①   ②    ③

解析:

选C A项,漏掉了不成键的电子对;B项,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D项,CO2的结构式应为O===C===O。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③电解质溶液导电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④用糯米、酒曲和水酿制成甜酒,一定是化学变化

A.①③B.②③④

C.③④D.全部

解析:

选C 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HCl、NaCl溶于水,①不正确;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使某些物质褪色,②不正确;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即电解,一定发生化学变化,③、④都正确。

1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电解质

NH3

Na2CO3

NH4NO3

Fe(OH)3

混合物

漂白粉

明矾

水玻璃

冰水混合物

酸性氧化物

CO2

NO2

SiO2

CO

HClO

CH3COOH

H2SiO3

HNO3

解析:

选C A项氨气是非电解质,错误。

B项明矾是纯净物,错误。

D项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错误。

14.(2012·济南一模)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6O2与18O3互为同位素

B.氧元素与其他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均能形成酸性氧化物

C.氧与钠形成的稳定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

D.O2变成O3以及16O变成18O的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

解析:

选C 同位素是原子之间的关系,故A错;氧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H2O、H2O2均不是酸性氧化物,故B错;Na2O和Na2O2(其阴离子为O

)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故C正确;O2变成O3属于化学变化,16O变成18O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15.(2012·北京东城一模)下表中所示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下图的是(  )

X

Y

Z

A

钠元素

主族元素

短周期元素

B

氢氧化铁

胶体

分散系

C

电解质

化合物

纯净物

D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放热反应

解析:

选C A项,主族元素不完全属于短周期元素,二者应属交叉关系;B项,氢氧化铁可以存在于胶体之中,也可以存在于悬浊液中,二者间应属于交叉关系;D项,氧化还原反应有的是放热反应,有的是吸热反应。

16.(2012·北京东城)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类

解析:

选A B项,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项,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项,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7.(2012·泰州高三一模)月壤中的3He是核聚变发电最清洁最安全的理想物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4He形式存在,3He仅有15t左右;而月球上的3He有数百万吨之多,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3He、4He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②3He、4He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③3He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④3He液化是物理变化 ⑤3He、4He形成的单质中均含有共价键 ⑥3He、4He分别组成的气体单质,在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为3∶4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解析:

选B 3He和4He互为同位素,它们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故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故①是正确的;它们的中子数分别为1和2,即②是错误的;3He的核聚变不是化学变化,因为化学变化中原子核是不能发生改变的,故③是错误的;液化是物理变化,故④是正确的;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其分子内不存在化学键,因此⑤是错误的;在相同的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因此3He、4He分别组成的气体单质,在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为3∶4,即⑥是正确的。

18.(2013·豫南高三九校联考)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②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④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⑤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⑥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 ⑦依据有无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⑧根据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A.①④⑤⑥B.③④⑤⑥

C.①③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

选A 根据酸电离产生的H+个数将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等;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金属元素,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将分散系分成浊液、胶体、溶液的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

19.下列关于置换反应A+X→B+Y(其中A、B为单质,X和Y为化合物,反应条件已略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若A为金属单质,则B一定为一种金属单质

B.若A为非金属单质,则B一定为一种非金属单质

C.若X为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则Y一定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D.若X为不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则B一定是一种非金属单质

解析:

选D A项,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错误。

B项,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故错误。

C项,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故错误。

20.(2013·沈阳四校阶段测试)下列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A.NO2—酸性氧化物 Na2O2—碱性氧化物 Al2O3—两性氧化物

B.汽油—混合物 胆矾—纯净物 HD—单质

C.纯碱—碱 硫化氢—酸 小苏打—酸式盐

D.液氯—非电解质 硫酸钡—强电解质 醋酸—弱电解质

解析:

选B NO2和水反应生成的是HNO3和NO,它不是酸性氧化物,Na2O2和酸反应生成的是盐、H2O和O2,它不是碱性氧化物,A错;汽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胆矾即五水硫酸铜,是纯净物,HD是氢气,属于单质,B对;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C错;液氯是单质,其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