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192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docx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

一、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

二、求一篇完整的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范文,谢谢了

【摘要】信息处理与控制子系统是由传感器提供信息,根据工艺动作过程而实施对执行系统(执行单元)的控制。

控制的实现应按执行部件(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来进行,它是由计算机和软件具体实施的。

信息处理与控制子系统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的关键。

执行子系统模型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信息处理与控制子系统的构思和设计。

【关键词】信息处理控制子系统设计

一、信息处理和控制子系统设计过程

信息处理与控制子系统的设计是围绕着执行子系统的功能需求而进行的,信息处理与控制子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控制子系统的整体方案。

构思控制子系统的整体方案必须深入了解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

关键问题有:

(1)控制方式及其与计算机的匹配条件。

对于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要实现某些功能可采用多种控制方案、多种控制方法。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一定的控制策略和完成一定的信息处理。

当控制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确定后,对计算机的基本要求也就随之确定了。

由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包含多种产品,往往有多种方案可以实现同一控制目标。

(2)应考虑驱动部件的类型和执行部件(机构)的类型。

(3)应考虑对可靠性、精度和快速性有什么要求。

(4)应考虑微机在整个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是设定计算、直接控制还是数据处理。

微机应承担哪些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微机应具备哪些功能,需要哪些输入/输出通道,配备哪些外围设备。

(5)画出控制子系统组成的初步框图,作为下一步设计的依据。

2.确定控制算法。

应对控制子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其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决定了控制系统的优劣。

应根据不同的控制对象、不同的控制指标要求选择不同的控制算法。

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其算法也较复杂,使控制较难实现。

为此需进行某些合理简化,忽略某些次要影响因素,使控制算法简化,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4.软件设计。

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主要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软件设计主要指应用软件的设计。

控制子系统对应用软件的要求是具有实时性、针对性、灵活性和通用性。

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需合理结合。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哪些功能用硬件实现、哪些功能用软件实现等都是设计时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对于运算与判断、处理等功能适宜用软件来实现,而其余不少的功能既可用硬件来实现,又可用软件来实现。

为了合理组成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通常根据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综合最优来确定。

二、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1.电子部件设计

电子系统的标准部件设计与机械部件设计过程大为不同。

对于简单部件,如电容器、电阻器、电位计和变压器等,可以像机械设计那样,将部件设计理解为确定其所有基本性质的过程。

部件完全被单个元件的(机械)结构所定义,每个元件又由其形状、尺寸、材料、表面质量所描述。

当然,电磁性质对于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像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这样的复杂功能部件,对基本设计性质的确定并不能充分地解释所有可直接处理的设计性质。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部件上晶体管数量的惊人增长,电子部件设计只能在计算机辅助下,采用层次化、面向系统的方法来进行。

电子部件主要由专业化公司设计,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高度标准化,如部件值及公差、功能说明、机械封装(如双列直插式封装、表面贴装技术封装)、温度范围等。

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机电设计者才需要自行设计电子部件。

原文出自:

全文出自3Q论文

三、求一篇关于机电一体化的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摘要: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

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

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

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

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

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

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

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

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

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

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

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

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

四、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论文

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业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等旧模块的划分,形成了融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更不是钳工和电工的简单叠加。

五、求一篇机电一体化的毕业论文

某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控制及特性分析

摘要3-4

ABSTRACT4-5

目录5-7

1绪论7-11

1.1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7

1.2国内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状况7-8

1.3本文所研究的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8-10

1.4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10-11

2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总体方案设计11-17

2.1概述11

2.2总体方案设计思路11-12

2.2.1总体设计要求11-12

2.2.2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组成和接口12

2.3各组成部分方案设计12-16

2.3.1机械传动部分设计12-13

2.3.2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工作流程分析13-15

2.3.3信号检测与控制部分方案设计15-16

2.4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整体框图16

2.5本章小结16-17

3电动机的选择及特性分析17-26

3.1概述17

3.2电动机的选择及参数评定17-20

3.2.1电动机的选择18-20

3.2.2电机参数评价20

3.3电动机的特性分析20-25

3.3.1固有机械特性曲线的参数计算21-22

3.3.2人为机械特性曲线22-25

3.4本章小结25-26

4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仿真分析26-38

4.1概述26

4.2传动构件参数的确定及三维实体建模26-30

4.2.1传动构件参数的选取26-30

4.2.2机械传动部分三维实体建模30

4.3键合图法简介30-35

4.3.1键合图方法的特点和优点30-31

4.3.2基本元件的键合图模型31-33

4.3.3基本键合元的因果关系33-35

4.4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的键合图模型35-37

4.5本章小结37-38

5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控制器硬件设计38-50

5.1概述38-39

5.2控制部分硬件设计框图39-40

5.3单片机与电机之间的接口电路40-42

5.4传感器的选择及其电路设计42-44

5.5电磁离合器和电磁铁控制电路的设计44-45

5.6通讯接口电路设计45-47

5.6.1CAN总线的优点45-46

5.6.2CAN卡PCA82C250与CAN总线接口电路设计46-47

5.7电源部分设计47-48

5.8硬件的抗干扰设计48

5.9本章小结48-50

6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控制器软件设计50-57

6.1概述50

6.2软件总体设计50-54

6.2.1机电一体化执行元件的工作流程图50-52

6.2.2单片机工作状态设定52-53

6.2.3存储单元的分配53

6.2.4通讯协议53-54

6.3主程序设计54

6.4通讯服务子程序设计54-55

6.5软件的可靠性设计55-56

6.6本章小结56-57

全文总结

觉得合适与我索取全文

六、求篇机电一体化论文(字数在8000左右)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绪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

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3.1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

七、求一篇机电一体化的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

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产品制造技术发展趋势1.绪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2.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有研究和应用的。

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