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248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莫扎特教育风暴.docx

莫扎特教育风暴

节选莫扎特经典胎教音乐。

  孕妇在听音乐时,实际上胎儿也在“欣赏”。

因为胎儿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育生长时期,多听音乐对胎儿右脑的艺术细胞发育是有利的。

比婴幼儿更早地接受音乐教育,更早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右利于孩子成长。

出生后继续在音乐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会对孩子的智力和接受程度带来更大益处。

胎教音乐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不要违背孕妇和胎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不要刻板的灌输正规理论,要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达到胎教的目的。

不要选择那些声音嘈杂,节奏太快的音乐,它们既不适合你冥想消除焦虑的情绪,也不受胎宝宝的欢迎;你可以选择那些安静,悠扬有利于遐想的曲目。

 

《莫扎特教育风暴》

“哪怕只有一个人通过这本书真正理解了我的教育思想,并根据这种思想从事教育,哪怕最后只有一个孩子能因为我的思想而受益,那么这本书就已经有价值了,而我也会由此获得深深的满足。

·第一章 天才的诞生· 

·贪玩的丰田根二 

·不要信遗传的鬼话  

·熟悉的曲子  

·摇篮里的琴声  

·吉田的训练课  

·米开朗基罗的童年 

·古代的好家长们  

·第二章 天才的诞生· 

 

·60分万岁  

·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  

·真正的音乐家  

·伟人大多博学多才 

·盲童的音乐激情  

·小太郎的小聪明  

·第三章 天才的诞生· 

·新词汇的刺激  

·音乐教室的樱子  

·循序渐进的梦二 

·古怪的拉琴模样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反反复复的乐趣 

·用歌曲来训练记忆 

·会阅读了吗?

 

·另觅良方 

第一章 天才的诞生

贪玩的丰田根二  

 

 

    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生涯中,曾经有不少家长来请求我:

"铃木先生,您肯定具有一双识别天才的慧眼,因此才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音乐神童,我们的孩子您能帮着看看,是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

"

    我对这种要求的答复一般是:

"夫人,您这样的要求真是让我觉得为难!

"

社会上的很多人一直相信一种观点:

认为人的能力来自天赋,好像上天赐予人生命之时,特别眷顾一些人,慷慨地把超常的天分赐予他们;而对其他人却不那么公平,以至于他们天生愚钝。

所以那些父母屡屡地提出要求,要我识别他们的孩子是不是幸运儿,或属于不走运的那部分。

    这种显然错误的观点,在社会上却颇为盛行。

一般人们将之奉为真理,甚至许多著名学者,像高尔顿、隆布罗索等人也认同这种能力天赋的天才观。

    一般人很难想像这些学者造成的巨大影响,他们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而且还将之述诸笔端,演讲,亲身推行,因此这种观点如今蔚为风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人们将这种错误的观点尊为真理,并奉行不悖,那么后果简直让人深感惶恐:

而有的人因为遭受的失败与挫折,因此断定自己没有成功的天赋,从此把人生带入灰色而困窘的境地里,难以自拔。

他们不愿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却总是长久地顾影自怜,埋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命不好,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有着锦绣前程的人。

从此就在一声声叹息中让宝贵的日子白白逝去,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据我看,人的才能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

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无论成人或者儿童,无论是日本人或是美国人,无论是白人或是黑人,只要是一个人,那么头脑的构造相差无几--人类的脑细胞都是140亿个,无论是谁都是这样,谁也不可能达到150亿个,也没谁是130亿个。

   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可以知道,人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闹和吃奶,其他的就一概不会,他们什么能力都没有。

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学习、模仿,掌握各种能力,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他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

这也是人类的普遍规律,没有哪个人是出生伊始就会大声说话或唱歌的。

既然人人出生时都一样,那么长大成人后,为什么有人成了备受人们羡慕的天才,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拥有辉煌的一生;而有的人却无所作为,虚度一生呢?

大多数无所作为的人显然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科学的教育,因此与生俱来的潜力没有被有效的开发。

换句话说,只是因为后天接受教育的差异,人类才因此出现了普通和优秀的截然不同的区别。

    从这方面看,诸如"天才是天生的"、"天才和我绝对不一样,我天生就比别人差"这样的观点,无疑是片面和有害的。

因为我曾经培养出成百个小提琴神童,人们总错误地认为,那是因为我独具从普通孩子中间识别天才的慧眼。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我想邀请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到我的学校稍微去转一转,那么就会看到,我那么多的学生中,当然不乏天赋极高者,但也有些孩子双目失明,或者得过小儿麻痹症,有的孩子甚至无法控制身体的协调。

你该不会认为这些孩子有多么高的天分吧?

这样一来,可能有人又要说:

"这样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神童吗?

"

    是这样的。

不过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后来成了神童的孩子,原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拿丰田根二来说吧。

根二才两岁多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他带到我家,那时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

他对音乐的兴趣绝对没有玩泥巴的劲头大。

如果把泥土和小提琴放在他面前,他肯定不愿去摸琴弦和琴弓的。

根二简直像患了多动症,这个孩子非常好动,即使让他安静地在那儿坐5分钟,他都会像屁股上长了刺似的,让他拉琴就更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了。

练了一个星期的琴,根二连最简单的音阶都拉不好,这个孩子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天分。

    有一天我有事出门,交代别的孩子跟着7岁的江藤骏练琴。

等我办完事回去,看见江藤骏罚根二站到小板凳上,他正在那里放声大哭。

看到我回来了,孩子们都来告状,他们说根二一点都不专心练琴,我刚出门,他马上就到院子里玩泥巴、捉蚂蚁去了。

大师兄江藤骏去叫他回来,但根二根本不听,当江藤骏去拉他的时候,他干脆耍赖倒在地上打滚。

听了根二的"罪状",我从凳子上把他抱下来,一边擦拭着他的泪水,一边轻声地说:

"根二,你不喜欢拉琴,对吧?

"根二却文不对题地回答道:

"蚂蚁正在搬家呢。

" "哦,根二现在只是想看蚂蚁搬家,并不是讨厌拉琴,对吧?

"

    "对。

"根二承认。

    "你看我们这样做行吗--你先去看蚂蚁搬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练习音阶吧。

"

    "真的?

"根二半信半疑。

"真的,去吧。

"

    从此,我批准根二练一会儿琴之后就可以玩上一阵子,因为只有满足了他贪玩的天性,才能真正专心地练好琴。

这样一来,其他的孩子相比,他进度当然就慢多了。

但是按我所知道的看,无论谁要是遇到根二这样的学生,多半不会再严格要求他,大约已经放弃他了吧?

假如是这样,这个后来有"天才儿童"美誉的丰田根二还能成为天才吗?

恐怕连普通的小提琴爱好者的水平都不一定能达到。

    不过就是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依然对他有信心,依然认真地教他,他每一点进步都会受到表扬,根二的父亲对儿子期望甚高,但却恨铁不成钢,记得我曾常常对他说:

"对他要有信心,耐心地等着吧,昨天他又掌握了一小段曲子呢。

"

这样,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根二终于能拉《小星星变奏曲》了,我带着全班孩子为他鼓掌:

"根二,你真行!

"

    日后根二成了柏林广播交响管弦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在音乐上有了很高的造诣,这恐怕连他的父亲当年都没有预料到吧?

他们那批学生确实都很出色:

    江藤骏,戈迪思音乐学院高才生;

    友松洋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博士;

    小林伍思,读卖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铃木西太郎,戈迪思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纠乌根治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高才生。

    关于这批学生,还有一点我必须特别指出:

我的学校是免试接收这些孩子的。

或者说,我的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只要孩子和家长愿意都可以进来,不需要任何考试。

实际上,在全国各地,我们的才能教育分部都是这样,就是全都是免试入学。

就是说,我的学生根本不是精挑细选的好苗子,正好相反,随便哪个孩子,无论他的资质是高或者低,只要愿意学习我们都愿意接受。

我劝每个家长一定要相信:

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会很出色的。

我的学校免试招生,不看重孩子们的天分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观点:

才能并非天生,随便哪个孩子,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都能成才。

按照这种观点被教导成长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他们最后成才的事实,最为明确地证明了"才能并非天生"这个正确的观点。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每一个孩子身上(即使是人们认为是愚钝的孩子)都潜藏着难以估量的、让人吃惊的巨大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开发,去发掘他们身上的这种潜力。

不要信遗传的鬼话  

 

 

    多年来,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人们认准了这种僵化的观点:

天才是天生的,神童初生时的啼哭仿佛就是一首诗。

让他们立刻接受我的天才观确实很难,尤其是我们东方人,对于前世今生、因果报应这类荒谬的东西更是深信不疑。

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后,遗传学说又矫枉过正地被完全接受了,甚至出现了这样荒谬的俗话:

"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时常能听到一些父母埋怨道:

"我真不明白,人家的孩子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一个个都像是天才似的,我们家孩子的成绩老那么差,太让人烦心了啊。

"

我对他们一般都这么回答:

"先别责怪孩子,还是先反思一下你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

    家长们听到我这样回答常常会说:

"但你要知道,我们已经尽了所有的能力来为孩子创造最好条件了,无论别人家孩子有什么,无论多贵,我们都照样满足孩子。

无论别人家孩子学的是美术还是音乐,无论多少钱,我们省吃俭用紧着自己也要让孩子去学。

但是你看看,这孩子老是这么差,我们真是太失望了。

唉,我想这也不见得和你说的教育方式有关,这绝对是人家孩子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遗传基因好,生下来的孩子当然也聪明。

我们呢,唉,费了好大劲才混了个一般大学,唉,怎么说也只能怨自己,这就是命啊!

"

    这话虽然未免有些夸张,而且还有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想必也是许多家长心里的想法吧。

父母聪明孩子也一定聪明,这种观点确实流行一时,但是我对此一直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还是拿我的学生来说吧。

许多学生的父母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孩子就比别人差:

小林建次郎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母亲更是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

假如按照那些家长的观点,小林建次郎的遗传的基因肯定很差,绝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

但事实上他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造诣,在美术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耳闻目睹这样的例子越多,我在思考培养人的能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加明确了,同时我持续地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教育试验,结果更证实了我的观点:

    "遗传有它自身的规律,能力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两个规律是平行的,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我们主观想像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

"

    的确,在人的生理上会留下遗传造成各种差别,诸如身高、长相、体质、性格,都会受到影响,这是肯定的;但是存在另一个事实:

人类总是在适应后天的生存条件中得到能力的。

    这个观点基于这样原因,人脑中有140亿个细胞,自从人出生以后就没有任何作用。

对于成年人,除了盲人之外,都能感受到阳光,都能看到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只要听力没有障碍,就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这些功能似乎是天生就有的,事实并非这样,初生的婴儿不能产生任何反应。

但是出生后由于不断受到各种刺激,大脑才在这些方面开始活动,各种功能因此得到开发。

任何人并非生下来就会语言,这个事实毋庸置疑。

父母的日语再强,就算是语言学家,他们的孩子出生后,要掌握流利的日语也只能依靠一个字一句话的学习。

据说有对美国夫妻收养了一个日本婴儿,收养的第一天,夫妻俩马上报名参加日语学习班。

人们问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他们这样回答:

"我们要是不学日语,将来就听不懂孩子说的日本话了。

"

   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但却把一个基本的真理通俗地说明出来:

即使是日裔儿童也不可能天生就会日语,如果他从小就在美国长大,那他肯定说着流利的英语,而他听到日语绝对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了。

假如按照那对美国夫妻的观点,人的能力完全依靠遗传决定,那么未来的人类将变成一个生物性的社会吧!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能力并非遗传而是依靠后天教育。

根据这个真理,我们也可以断定:

贝多芬和莫扎特都并非天才。

我可能因为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招致众人的攻击,但这的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和真理。

贝多芬和莫扎特之所以成为千年仅见的伟大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气氛,父母从小的培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他们不是处于最好的音乐环境之中,而且受到音乐才能出众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没有这些后天因素,贝多芬和莫扎特也只能成为庸庸碌碌之辈。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在欧洲音乐界颇为盛行:

一位大音乐家的产生,那他祖上三代都必须是音乐家。

这种结论纯粹是从遗传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是极其错误的。

从上面说的那个关于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例子看,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有良好的环境,最主要的是他们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努力把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们的潜能因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就是能力的基本规律。

毋庸置疑,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是遵循能力的规律,这是屡试不爽的。

就拿语言来说,那些在东京本地长大的孩子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东京话,原因并非他们父母的遗传,而是因为父母和身边人群的东京口音对他们的影响。

因此,东京本地方言的特点很快就被他们熟练地掌握,也就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东京话了。

或者说,他们比外地孩子更加熟练地掌握东京方言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身边的语言环境长期地影响他们,使他们的受到锻炼造成的。

    一个孩子只要是在东京地区生长,一般都能掌握东京语言,这是因为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之间只是在运用能力上略有差异罢了。

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只是因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和遗传影响丝毫无关。

之所以特别指出这一点,就是想让家长们都知道,那种老是着重"遗传就是一切"的论调,对培养孩子的能力将会发生多么严重的束缚。

这样说未免太枯燥,我还是用发生过的事实来论证吧:

如果我们常常关注一些著名人物的报道,可能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科学家、文学家、学者之类的名流,他们虽然都出类拔萃,而他们的孩子,也有着普通孩子远远无法企及的良好条件,但他们往往再也无法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他们差不多都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有一次我为了办理孩子的转学手续,到他们的学校去,当时正是课间休息,五六位教师围坐聊天,其中一位我认识,于是就和他们一起聊了起来。

他们正聊这么个话题:

谁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谁的孩子成绩差,他们达成一个相同的观点:

名人、学者、博士的孩子的成绩一般都不好。

    这个观点明显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可以说是错误的--首先,不能单单看学习成绩的好坏,就判断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贡献巨大的伟人。

其次,我熟悉的那些名人,他们的孩子有很多学习也是很好的。

但是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略:

伟人的孩子大多无法成为伟人。

这种例子多得不可胜数:

托尔斯泰的那么多子女中,谁比得上他呢?

莫扎特的哪一个孩子成了和他相仿的大音乐家呢?

那么,这种结果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按道理,无论是托尔斯泰或是莫扎特的孩子,都具有最优秀的遗传基因,都生长于最良好的容易成才的环境中。

    要回答这一疑问,只能把一切的根源归结到教育上。

你们知道,说到才能,重要的是,是否进行了成功的后天的才能教育,而不仅仅是遗传的作用,无论是画家的孩子,还是作家的孩子,假如不重视对他们施行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他们大多无法成为父辈那样出色的人物,照样只能成为凡人一个。

而名人们一般对自己的事业非常专注,无意间就不太关心孩子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名人的家族里一代不如一代。

反之,普通孩子假如从幼年时期就能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就非常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我并非是要否定遗传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才做出这样的结论。

只不过遗传从来就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对孩子的命运能起决定性的影响。

相信这本书的读者大部分和我一样是个普通人,也许再往上几代寻根溯源,祖上也不见得能找出个伟人或名人。

我在这里想作为一个教育实践家敬告各位读者:

    "万万不要相信遗传万能那套谬论。

更不要因为没有继承优良的血统而丧气,请相信吧:

普通人的子孙也有可能成为伟人,这完全取决于你们自身,取决于你们对孩子施行的能力教育。

"

熟悉的曲子  

 

 

    现在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才能既不是源于天生,也并非遗传,那么才能一定是后天教育培养出来的了。

人出生的时候,头脑根本就没得到相应的发育,因此根本就没有条件做成十项事业,这样对一个人的成长,后天教育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一个人自他呱呱坠地之日,他就不断接受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刺激,这同时也培养着他,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接受各种信息,在他的内心这些信息就会积淀下来,慢慢对他发生影响,他的内在的能力也就这样形成了。

可能会有人问:

这么重要的一种内在能力,到底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婴儿所接触的环境,这包括父母和别的照顾他的人,这些人的种种举动,他们对他的感情,说话的声音,给他的玩具,饮食,还有他住的屋子的颜色、屋子里的各种家具的形状,自外面传来的各种声音,凡此等等,这些就构成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婴儿成长的内在能力就会受到它们的影响。

    什么是内在能力?

根据经验,似乎婴儿的年纪越小,内在能力反而是越强大。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

"在刚满两岁时,每个孩童都具有任何一个成人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天才,但是这种才能在五、六岁的时候就会迅速地消退。

"这个结论可以说是对内在能力的最为准确到位的阐述。

这也说明了内在能力的最大特点:

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依赖的条件,因此越是接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发充足,当然,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这种能力就会迅速地消失。

因此,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极为迫切,而施行早期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及时,孩子异乎寻常的能力就越能挖掘出来,这种能力之大,往往是超乎成年人想像的,我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前面曾经提及,我是不经过考试筛选来招收学生的。

因此在我的学校里就有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也在学习小提琴,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在学习某种技巧的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但是才几岁大的孩子却很容易就达到了,根据这个现象我认为:

越是幼小的孩子,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因此我决定针对一些初生的婴儿做一项教育实验。

方法如下:

我找到一些刚生了小孩的母亲,指导她们让婴儿听听最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而不是通常那些儿歌,特地挑选了一些5分钟左右的不太长的曲子,其中包括了管弦乐和器乐,涵盖了莫扎特、克莱斯勒、甚至格罗密欧的曲目;总之只要母亲喜欢听的曲子,就不断地重复,连续地给婴儿播放。

即使是婴儿哭泣或生气也不间断。

    这项试验从婴儿降生之初开始,一直持续到他们5个月大,到这时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

在他们已经听了5个月,十分熟悉的曲子中,我加进去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掺在一起放给他们听,于是出现了一个情况,这使我后来受到很大的启发:

婴儿们听到那些从未听过的曲子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他们显得吃惊而不安;而当那些听了5个月的曲子响起时,他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而且身体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晃动,好像是在打拍子。

这一结果表明:

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记住乐曲了。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

我受到这种方法的启发,于是采用这种方法教孩子们练小提琴:

当他们还是个婴儿,就让母亲们不断给他们听乐曲,等他们长大一点,我让母亲们抱着他们到我的教室来听小提琴的现场演奏。

当他们两岁大时,就正式开始教他们拉小提琴。

    教学的结果显示,虽然幼儿的年龄很小,听老师的演奏却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感觉,自身培养出更高一层的感觉,而那些老师是到了青年时代才开始学小提琴,他们已经无法达到的程度,幼儿们却能轻易地达到。

再说说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吧:

我直到17岁才开始学习小提琴,这显然已经非常大了,因此虽然一直遇到好老师,自身也非常努力,而且留学德国柏林8年,但是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却仅仅只能是幻想了。

报上前不久登载了一名女音乐家的事迹,我不了解这位女士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但是我却怀着强烈的兴趣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下面我摘录其中的一段:

    "24年前,她出生于某个镇子:

5岁时父亲去世,经商的哥哥收养了她,她的嫂子是德国人,在她出生之前就来到日本定居,虽然种族不同,但是她的嫂子非常善良,因此这个儿媳妇深得公公的喜欢,临死前他把小女儿托付给了她,这位女士年仅8岁的时候,脚还没法够着钢琴踏板,就在嫂子的要求下开始学习弹钢琴,有时她的嫂子很温和,有时则非常严厉,当别的小朋友开心地玩耍的时候,未来的天才却一边哭着一边弹琴,因为嫂子对她要求很严格,连让她出去玩一会儿都不肯。

"

    我看过这篇报道之后,对自己看好的早期教育更有信心了。

还是拿这位女士为例,就是因为她从8岁起就开始学习钢琴,今天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进一步说,这位女士如果从二三岁就开始学琴,今天可能成为更杰出的音乐家,当然那种"一边哭着一边弹琴"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孩子来说,她一定会像吃饭走路那样把弹琴当成一种习惯,可能还从没有什么人会因为吃饭和走路而哭泣吧?

我想一定会有读者提出类似这样的不同观点:

"很多人认为,拥有一双敏锐的耳朵是成为音乐家最为必备的条件,而敏锐的耳朵是天生的。

所以假如一个孩子并不具备天生敏锐的耳朵,无论你多早开始教他音乐,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断,你鼓吹的早期教育到底有没有效果,也实在让人觉得怀疑。

"

    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清楚,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耳朵,这种说法完全是对于成人来说的。

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婴儿的耳朵是否敏锐。

除非他生来就有听力障碍,否则,只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就完全能训练出敏锐的耳朵。

例如莫扎特,3岁的年纪就能登上音乐厅的舞台演奏乐曲了,这么出色的音乐素质源于什么地方呢?

毫无疑问,是他的家庭环境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气氛带来的。

莫扎特的父亲就是当时的著名的宫廷演奏家和优秀的作曲家。

当莫扎特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培养他的乐感,他每天都让儿子听5支不同旋律的钢琴曲,经过这样的教育,莫礼特在3岁就已经能登台演出了。

我们很难想像,如果不是父亲如此精心而高效培养莫扎特,他潜藏的内在能力就不能如此迅速地被发掘出来。

    当然,还有人反驳,说这种特殊情况只存在于音乐领域,其他领域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事实到底是这样的吗,我们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先让我们读一则《朝日新闻》前不久刊登过的报道吧。

报道说,长崎市古河町有个6岁的孩子,他的父亲和哥哥很爱下棋,他就常常坐在旁边看棋,几年之后,这个孩子的棋艺已经非常高超了,连附近的成年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了。

另外有一则关于大阪一个8岁女孩的报道,女孩的父亲因为推广心算法出名,女孩从小受到熏陶,现在已经具备了心算一级的水平。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简直俯拾皆是,多得数不胜数,不单单是在报刊上,就是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总之,如果想培养孩子们超常的能力,就万万不可错失人具有最强生理适应能力的婴幼儿时期,你只要及时地对孩子施行合理有效的教育,你就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摇篮里的琴声  

 

 

    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父母单独成长。

因此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只要家庭教育效果显著,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甚至是天才,因为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无中生有,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无论非洲最原始的部落,或者欧美最发达的地区,各个地区的父母都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能力。

具体地说,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父母,他们的类型各不相同,因而也就培养出千差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