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460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docx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

  

 

  

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革新与发展

 

  

 

 

 

 

 

 

 

   

 

 

 

 

 

一我国征信领域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征信领域的现状

征信是专业机构依法调查、采集、整理、分析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并提供信用信息报告,满足相关机构从事信贷交易等业务时对信用信息的需求,降低信贷交易的风险。

[1]征信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法律规章、市场管理、文化建设等部分[2],主要为信贷市场服务,也服务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以公共征信为主、民营征信为辅,公共征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行业征信系统和地方政府负责的地方征信系统共同组成。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我国征信体系的基础;民营征信主要由以邓白氏为代表的企业征信机构和以芝麻信用为代表的个人征信机构组成。

我国的征信系统规模庞大,但发展程度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

以下从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征信行业标准三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征信领域的现状。

1.数据采集粗具规模,采集内容多样化

(1)接入机构数量多,覆盖范围较广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数据统计,到2016年底,企业征信系统记录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有2152万户,个人征信系统记录的自然人将近9亿人(见图1)。

其中,1092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有中征码,4.1亿自然人有信贷记录。

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数据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

(2)采集内容多样,互联网接入方式增加

我国征信领域的数据采集分为基础信息采集、信贷信息采集和公共信息采集,传统的采集方式以人工报文为主,近年来,更多地采用互联网接入方式采集信息。

①基础信息采集。

反映个人和企业身份的信息是基础信息。

企业征信系统主要记录四类企业基础信息[3]:

一是企业身份标识信息,包括机构名称、证件号码等;二是登记注册信息,指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时填写的法定代表人、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三是高管及主要关联人信息;四是企业公开和未公开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

主要采集渠道是企业申领贷款卡和发生信贷业务时报送的信息。

个人基础信息主要有四大类:

标识信息、身份信息、职业信息和居住信息,个人基础信息的采集来源主要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商业银行。

图1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企业和自然人数量(2008~2016年)

②信贷信息采集。

信贷信息指个人和企业进行信用贷款的金额、违约记录等,是最重要的信用信息。

企业征信系统主要记录四类信贷信息:

一是信贷交易合同信息;二是企业负债信息;三是企业还款记录;四是信贷资产质量分类。

传统上,企业信贷信息的上传以报文方式为主,近年来,互联网接入方式的采用率增加,为接入机构提供了更快捷的接入渠道(见图2)。

个人信贷信息主要包括贷款信息、特殊交易信息、担保信息等。

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上报有接口方式和非接口方式两种[4],接口方式报送能够自动生成符合格式的数据,需要企业自行开发程序,大型金融机构较多采取接口方式。

非接口方式是人工录入信用信息,小型或者偏远地区的金融机构较多采取非接口方式。

图2信贷信息采集流程

③公共信息采集。

公共信息是除基础信息和信贷信息之外能够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重要信息,公共信息包括公积金缴存信息、社保信息、纳税信息等(见图3),信息来自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

目前,公共信息的采集方式主要是征信中心通过市场化或者非市场化的方式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最终将有价值的信息上传至征信中心总部。

图32016年底个人征信系统公共信息采集比例

2.数据共享迹象存在,局部共享为主

由于依靠政府公权力建成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存在,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容量更大,但数据库间数据共享较为不足。

虽然数据库之间已经存在共享的迹象,但是共享信息的数量和维度仍然偏低:

如缴税信息和行政记录,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开始共享,实现全面共享的难度高;至于日常记录,包括燃气、电信欠费记录等,目前尚未开始共享。

政府在征信数据的收集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之外,其他部门也拥有自身的信用数据库,包括司法、交通、电信等公共部门,这些公共部门手中的信用信息只限自己使用,数据库之间的标准不一,难以进行共享,使数据的使用率受到影响。

同时,民营机构之间的数据孤岛现象更为严重,为防止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民营机构缺乏数据交流的主动性,交易公平性难以保证,民营征信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存在困境。

[5]

3.征信标准体系多层次,行业标准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早期发布的征信业法律法规主要是1999年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以及2005年发布的《关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6]随着征信业务需求的扩大,征信市场日益繁荣,同时也出现不少乱象和问题,国务院于2013年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对征信业务开展、征信机构设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管理、征信业监管等事项进行了规定。

为了加强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打击征信机构的不合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了征信机构的日常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作为行业标准中的一项,规定了各类征信相关机构的用户操作规则,包括征信中心用户、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用户等,有利于征信系统的安全运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操作风险。

总体来说,我国征信业处在标准化初级阶段,现有的征信标准以行业标准为主(见表1)。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发布了7项征信行业标准,涉及监管类的仅有《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等3项。

[7]

(二)我国征信领域的不足

1.信用信息覆盖率低

作为我国征信体系的基础,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存在覆盖率低、信息维度不够的问题。

[8]目前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有信贷数据的有4.1亿人,而总共记录有信息的自然人有9亿,相比我国接近14亿的总人口,我国征信系统依然有待提高,且其中能够生成信用报告的仅有2.75亿人,与美国78%的信用信息覆盖率相比,我国只有31%。

个人征信中除了信贷信息,税务、电信、燃气、水电等信息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信息没有完全接入征信系统,而是存储在电信运营商、法院、税务局、教育部门等机构中,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表1征信业重要法律法规

文件

内容

《征信业管理条例》

对征信业务开展、征信机构设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管理、征信业监管等事项进行了规定

《征信机构管理办法》

规范征信机构的日常工作,规定征信机构的设立和终止程序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了个人征信系统的日常运营程序和个人信用数据的报送整理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

规定了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的相关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

明确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评级原则、评级内容和评级程序等内容

《征信数据元设计与管理》

明确了征信数据元的设计、注册和管理办法,有利于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共享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表1征信业重要法律法规

2.信用信息分割严重

我国征信行业信用数据共享程度低,公共征信机构和民营征信机构之间、征信机构和其他公共部门之间缺乏数据流通。

[9]许多公共机构,如电力、电信、法院的信息利用不够,没有发挥完善征信数据体系的功能。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完善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征信标准,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除体制机制原因外,传统征信业的技术架构同样无法保证机构、行业共享数据时的安全性,影响了数据共享问题的解决。

3.征信标准有待完善

我国征信标准化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社会对信用信息平台的需求日益迫切,征信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缺乏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标准、信用机构标准及信用评级标准。

我国目前共发布了7项征信行业标准,涉及监管类的仅有《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等3项[10],征信标准的缺乏影响数据的可使用性,在数据进行共享时造成诸多不便。

二是征信标准化工作最终必须落实在执行上,只有在应用和实践中,征信标准才能发挥促进征信行业协调发展、征信数据共享等作用。

但是,目前征信标准实施力度不够,执行中存在偏差,基层组织普遍存在不严格按照征信标准采集和存储信用信息的现象,征信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

4.数据隐私保护不足

传统征信系统架构缺少对用户的关注,无法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11]一方面,因为成本较高,征信机构很难对信用信息、个人信息与隐私信息区分开来进行采集和存储。

另一方面,针对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多是间接的规定,不能对用户的隐私起到直接的保护作用,实际执行中,部门权限不够明确,还存在个人维权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规则不科学、不合理,企业守法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5.监管体系尚待健全

我国征信监管形势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都颁布过对征信业进行监管的法律条文,实际上却没有统一的监管中心。

在行政监管方面,监管规则不够详尽,可执行性有待提高,到具体的基层执行环境中,存在监管规则变形、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

同时,征信业监管体系的健全不单单依靠行政监管,征信业自我监管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应当强化征信业协会在征信监管中的作用。

此外,有必要重视征信信息技术的监管,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防止银行信息遭盗窃。

二“区块链+征信”的解决方案

(一)“区块链+征信”的业务架构

1.信息采集的业务架构

针对上述我国征信领域的现状和不足,将区块链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应用到征信领域,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信任、可追溯等特征与大数据征信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处理速度快等特点[12],征信数据采集的业务架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1)大数据征信

大数据分析方法变革了传统的随机抽样法,对数据总体进行采集、分析、处理、挖掘。

传统的征信主要采集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而大数据征信在较大范围内拓宽数据维度,将公共信息、社交信息等纳入进来(见图4),使征信数据的可靠性显著增强。

传统的征信是先建立数据库,将数据收集整理,大数据征信则能够即时开启征信调查,迅速完成信息的采集、分类和模型分析。

[13]

(2)区块链与大数据相结合

大数据能够海量采集信息,但是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数据面临被篡改的风险。

而区块链具有安全性、可信任性和不可篡改性,足以弥补大数据的不足,推进数据在空间与维度上的海量增长。

[14]区块链与大数据结合的征信系统可以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用信息,并且采用互联网接入的方式,成本较低。

图4大数据征信丰富信息采集维度

区块链与大数据结合之后的征信系统,信息录入的流程得到简化,录入信息的维度增加,信息安全性得到提高。

具体步骤:

第一步是将身份证明、资产、通信、出行、交易行为、信用使用记录、履约违约等关于信用的数据接入区块链征信系统。

接入方式选择接口方式,从本行业务系统中抽取数据,利用自行开发的数据报送接口程序生成报文,并通过互联网接入平台的方式连接征信系统,让区块链节点对信用信息进行自动存储。

第二步是对信用相关数据在安全可信的计算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和加密,利用区块链非对称加密的基础,设置一对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后只有私钥才能解密,私钥加密的数据只有对应的公钥才能解密,双方无需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保密通信。

第三步是在处理和加密后,信用相关数据以元信息、行为数据、符号数据、身份数据形式存在于区块链征信数据平台(见图5)。

2.数据共享的业务架构

图5区块链用于征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图6征信机构间共享用户信用数据

构建区块链征信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征信机构之间共享用户数据(见图6),二是征信机构和其他机构共享用户数据(见图7)。

征信机构和其他机构都作为平台的节点参与其中,可以有效促进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

第一种模式下,征信机构各方参与者是主要参与节点,既提供数据,也查询数据。

征信机构之间相互请求数据读取,支付费用之后,在不查看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查询对方的数据库。

第二种模式下,征信机构向其他机构请求信用数据的读取,采用多源交叉验证的方式,保证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且不被篡改。

3.信贷交易的业务架构

图7征信机构与其他部门共享数据

一笔信贷交易的环节包括客户宣传、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项目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将智能合约写入区块链中并应用于信贷交易,能够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区块链储存客户信用记录,根据智能合约中的标准,自动触发信贷交易,节省中间环节。

在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相结合的信用交易环节,参与联盟链的成员达成数据调用合约后,将智能合约打包到区块链,机构A发起信贷申请,通过P2P网络扩散,联盟其他节点先后收到A发来的请求后,非共识节点查询各自数据库,获得机构A的信用信息查询结果,查询结果签名后定向反馈给查询方,结果摘要通过P2P网络传播,如果查询结果符合信贷要求,随后,共识节点将交易打包到区块链,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触发,机构A获得信用贷款,区块链征信平台自动记录此次交易信息,并追踪后续贷款偿还(见图8)。

(二)“区块链+征信”的核心优势

1.海量记录信息,实现征信数据高覆盖

图8区块链智能合约用于信贷交易

区块链征信系统自动记录信息,凡在区块链征信系统上交易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都会加以记录,与传统的人工采集方式相比,数据的覆盖率显著提高,成本大幅降低。

并且,区块链具有可追溯性,记录的信息相对公开透明、篡改难度高,数据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数据挖掘的效果得到保证,数据的质量获得前所未有地提高。

同时,根据前期通过P2P网络扩散的数据标准,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统一的标准,能够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方便数据共享。

2.打破共享障碍,促进信息平台交流

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可以在不使用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读取,根据数据读取者的身份展示出所需要的数据,数据隐私由此得到了严密的保护,数据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保障。

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运用于征信,增加了数据采集的维度,使信用数据模型更加可靠。

在互联网数据快速膨胀的背景下,政府信用信息的采集不局限于原有的基本信息、银行信贷信息,为了实现和互联网企业的对接,应将财务信息、社交信息、网络借贷信息包括入内,使信息的可靠性得到增强。

3.保护原始数据,维护数据所有者权益

区块链上记录的信用信息能够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其他节点进行数据查看时,必须经过数据所有者的同意,查看数据的用户无法修改和提取原始数据,数据的产权受到保护。

区块链上的数据通过公私钥进行加密,查看时可以不访问原始数据,数据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4.结合智能合约,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作为信息存储平台的区块链征信系统,同样可以将智能合约放置在区块链上,智能合约与区块链结合,使传统的信用交易流程得到简化,智能信贷由此产生。

而且区块链上存储大量可靠的信用数据,不需要从第三方获得信用信息,一旦区块链上的信用数据满足智能合约的信贷标准,信用交易自动执行,整个交易过程区块链也会记录下来,作为信用数据的一部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信用交易更加方便快捷。

(三)“区块链+征信”的落地案例

1.云棱镜区块链征信平台

云棱镜区块链征信平台是国内领先的征信平台,主要发力于消费金融领域,较早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征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利用相关加密技术对信用数据进行加密。

云棱镜和微软进行合作,打造基于云技术的区块链征信平台,目前已经在区块链的底层架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

2016年12月,云棱镜在微软技术大会上发表基于微软技术的区块链应用主题演讲,下一步,云棱镜将致力于征信数据共享,打造联盟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信用信息查询。

2.甜橙信用和布比区块链联合征信平台

甜橙信用属于中国电信旗下,是第三方征信公司。

布比是国内领先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商,2015年,布比公司成立,正式进军区块链应用市场,开始开展区块链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业务。

布比区块链联合征信平台是基于甜橙信用等数据提供商建立的区块链数据联盟,区块链数据联盟采集各个企业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利用区块链的特性,数据联盟的成员可以缴纳一定的费用,通过自身被赋予的节点向其他成员申请数据查询,实现公平的信用数据交易,简化了数据交易的流程,促进了征信行业信用信息的共享。

3.万达区块链征信应用

万达虽然传统上是一家房地产公司,但也较早开始了区块链的研究,特别是在征信领域。

万达集团涉及区块链征信业务有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几十年的经营,万达积累了大量购房者数据、供应链运营数据、工厂贷款和连锁品牌数据。

至今万达在区块链研究上已产出多项成果,包括于2016年8月内测上线了基于HyperLedger的区块链征信应用,9月中完成基于腾讯BaaS两个DAPP(去中心应用)的POC概念验证等。

三“区块链+征信”的实现路径

(一)“区块链+征信”的现实困境

1.缺少有公信力的机构发起合作

区块链有利于降低征信机构数据共享的成本,促进共享机制的达成,但现实中各个征信机构明显缺乏信任,不具有合作基础,如果不能开放各自的数据库,将区块链用于信用信息共享也无法实现,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机构来协调各方。

目前国内很多征信机构采用的方式是一方上传数据,另一方提供免费数据查询服务或者减少收费,但在上传和分享数据的过程中,公平性很难保证。

2.缺少透明公正的交易所进行数据交易

公正透明的数据交易所能够使交易各方的风险和成本显著降低,在去中心化思想和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公平透明的交换。

数据交易所建立起不同数据体量的企业之间的交易机制,保护数据产权不受侵犯,参与交易的双方资格必须经过交易所的审核,并且保证交易的数据不会被第三方得到,参与交易企业的身份能够得到保护。

[15]目前,我国不存在符合上述要求的数据交易所。

3.区块链技术存在诸多问题

区块链自身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共识机制有待优化,这些技术上的缺陷阻碍其在征信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与此同时,技术上的问题影响了区块链征信平台的安全运行[16],近年来,区块链应用因为底层架构存在问题而遭到黑客攻击的事件屡有发生,损失严重。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结合之后,区块链系统的隐患更大,区块链上的数据是完全公开透明的,存在通过密码破解看到某个用户信息的隐患,一旦密码被破解,用户信息极有可能泄露,并且区块链各节点之间并非完全匿名,而是通过类似电子邮件等标识进行数据传输。

(二)“区块链+征信”的困境解决

1.政府组织行业合作

征信企业之间普遍缺乏合作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应由政府主导组织企业接入区块链征信系统,成为征信系统的成员,成员之间建立公平的数据交易机制,打破企业数据共享的信任障碍。

同时政府作为监管节点存在,给予一定的权限,防范相关风险。

根据联盟链的技术原理,建立统一的征信数据交易所,符合要求的政府部门、企业都可成为交易所的会员,按照各方都能接受的定价进行交换。

[17]个人信用数据在用户授权后得以查看,实现用户的信用数据由用户自己来管理。

2.确立统一的征信标准

确定统一的征信标准能够加快信用数据共享,只有数据标准统一之后,区块链征信平台的数据交易才能实现公平公正,统一征信标准的确立应由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实施。

征信标准化工作主要有两点:

一是信用数据标准化,包括信用数据采集要求、数据存储格式、数据加密格式等,标准化的数据是信息共享的必要条件;二是征信行业标准化,包括征信中心运营标准、信用报告标准、信用咨询标准等,通过规范标准提高征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规避区块链征信平台的操作风险。

[18]

3.增强区块链可适用性

目前“区块链+征信”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是尚未进行工业级别的验证,包括高频次、多平台交易功能测试以及可靠性、保密性和安全性功能评估。

为实现区块链在征信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要加快区块链的标准化工作,增强可操作性与可拓展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等。

加速制定区块链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保证区块链应用的安全、可靠和高质量,规定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参考架构,开展链上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工作。

(三)“区块链+征信”的战略步骤

区块链征信平台的建设旨在降低征信业成本,更好地发挥征信为金融经济服务的功能,其发展应该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先逐步实现区块链在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共享等环节的应用,再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块链征信系统,取代原有的征信模式。

具体来说,“区块链+征信”的实现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截至2018年,出现若干个区块链征信数据查询系统,完成去中心化、便捷、数据体量较大的征信查询。

第二阶段是截至2020年,区块链应用于征信领域并实现多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区块链不仅可以应用于信用信息的查询、共享,还可以将统一的征信标准通过P2P网络扩散,方便信用交易。

第三阶段是截至2025年,“区块链+征信”的相关法律、监管得到完善,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区块链征信的管理。

第四阶段是截至2030年,形成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完整征信系统,信用交易智能化,征信成本大大降低,个人和企业都能实现完全不同的征信体验(见表2)。

表2“区块链+征信”实现进度

实现目标

具体内容

时间区间

区块链应用于信用信息记录

出现若干个区块链征信数据查询系统,实现便捷、去中心化的征信查询

2017~2018年

区块链应用于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交易等环节

区块链应用于征信领域并实现多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区块链不仅可以应用于信用信息的查询、共享,还可以将统一的征信标准写入区块链,方便信用交易

2019~2020年

区块链征信体系的配套设施完善

“区块链+征信”的相关法律、监管得到完善,由专职的政府机构负责区块链征信体系的监管

2021~2025年

形成完整的区块链征信体系

形成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完整征信系统,信用交易智能化,征信成本大大降低,个人和企业都能实现完全不同的信用体验

2026~2030年

表2“区块链+征信”实现进度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