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036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1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l木铎:

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是一种响器皿据说早在夏商周时期,就被称为?

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因其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向此,顾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l露布:

是一种古达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l开元杂报: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的早期报纸,鉴于唐朝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襄汉看到“数十幅书”,很可能是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并随意称之为“开元杂报”。

它虽然被称为“报”,但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l敦煌进奏院状:

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唐代“进奏院状”。

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的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它们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目前分别藏于英法两国的图书馆——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他们是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它们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特点:

1.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2.法宝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草听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3.所供信息由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与他们地区有关的大事。

l邸报:

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

一种形态较为完备的正式的封建官报。

宋朝开始出现,宋朝对在京的分散的进奏院进行整合,设立都进奏院。

进奏官也被称为邸吏,经由邸吏传发出的封建官报叫邸报。

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封建

政府官报的色彩。

1.实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传报朝廷的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2.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新闻传播工具。

3.有不定期发行专为定期发行。

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情报等。

由中央统一的机构经由驿递轩昂地方发行,读者逐渐由各级官员扩大为士大夫知识分子。

明代“邸报”的传报和发行工作环节通政司à六科à提塘。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月发行。

中叶以后,手写印刷并存。

清代通政使司à六科à提塘

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关限制传播啊的禁令得到了贯彻。

l定本制度:

“定本”,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诸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宋代“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当时的规定是,“进奏院所供报状每五日一写,上枢密院定本供报”。

这一制度曾两次取消,但都没多久就重新恢复。

光宗时期又规定“门下省”,经由宰执始可报行”,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换地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l进奏院状:

唐各节度使在首都长安设置办事机构——邸。

唐代,邸的上都进奏院称进奏院。

唐代邸报、进奏院状、状报、邸更状,是各地方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现有两份留存于世。

进奏院传发的这些报状主要内容有:

皇帝的起居、皇帝的诏旨、管理任免事项、

臣僚的走场、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50

特点:

不定期传发,读者主要是各藩

镇和诸道长官;在行文上报六管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有一些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特别是与他们的地区有关的。

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

当时人们称为进奏院状、报状的这一类东西,已经具有一定报纸的性质,他是一种在当时的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l小报:

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报纸。

兴起于北宋,盛行于南宋,直至元明清仍然存在,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小报”

是当时人们对这类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轻起的非官方报纸,右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发行人是邸吏、使臣、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等。

内容由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皇帝诏令,臣僚奏章等。

内容特点:

1.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

2.大多数是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也常被政府官

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

以营利为目的,信息不如邸报准确,但深受读者欢迎,读者面比邸报广,其出现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刊选的文件和小李来表示他的倾向。

意义“打破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中国民间办报的历史。

由于触犯了统治者议论朝政的禁忌和新闻泄露之禁忌,因而自动诞生起就受到统治者的查禁。

却始终没能禁绝。

l《万历邸钞》明代万历年间的邸报抄件。

这本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他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明抄本《万

历邸钞》起始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45年,中间有缺损,多人抄录,未署名,共32册,现为台北“中央图书馆”收藏。

l《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天变”只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隅,一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到周围近百里的这次特大灾异事件。

时间为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

原件已无存,因作为附录收录名人文集而保存下来。

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合计面很广,是超薄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人后自己编写的,故出自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

l《急选报》: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是世界现存的,最早的自称为

“报”的印刷品。

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仙尊峪北京国家图书馆,内容有关吏部急选官员的事宜。

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

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可能是民间报房报纸,它的出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谜般的雕版印刷报纸了。

报头有了“急选报”三个大字和“四月份”三个小字。

l(报房)京报:

清朝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通称京报。

早期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没有封面。

每天一期,每期一册。

统治以后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黄皮京报。

普遍有了报头,“京报”二字。

右下角通常盖有XX报房的名戳。

自乾隆后,基本上是印刷的。

内容上基本上是官门抄,当天上午或前一天的朝廷重大政事活动,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邸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在近代报纸产生之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了解超正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消息来源,同时给清末出现的外国人办的近代报刊提供新闻材料,但最终随着近代报刊的发展而消失。

办报者旨在办报盈利,报费是主要进项。

读者绝大多数十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严格自律,遵守各项禁令,因此未收到统治者查禁而长期存在。

出现和盛行,可能在乾隆中叶以后。

京报上偶尔还刊登文选举、武选举,为

读者提供科举、司法等方面的信息。

l辕门抄:

清代出版于各省会和一些重要府城的私营报纸。

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各地辕门抄内容大致包括上谕、省内官吏任免以及官场信息。

辕门抄和京报是清代地方官员了解地方和中央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l《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传教士采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其次宣讲伦理道德,再次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以及各国概论。

该刊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

每期封面,子曰: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文章短小,易懂、生动活泼,在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的方法。

米怜很注重研究和迎合读者。

1821年12月停刊。

l《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楷书木刻,中国书式。

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月刊。

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内容比较广泛,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

1.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

2.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除了介绍西方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及印度。

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3.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有目录,栏目比较固定。

4.宣传策略上附会儒学。

5.1834年1月,发表我国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郭士立创办的目的——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1838年10月,停刊。

l《蜜蜂华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办的葡萄牙文周报,是当时葡萄牙执政党的政府机关报。

该报虽然不大关心中国事务,但与其他

朴文报刊是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一环,具有带动效应。

1823年12月26日,葡萄牙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报道内容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问题。

l《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办,双周刊。

1834年后改为周刊。

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商伍德为第一任编辑。

后由马地臣和马里逊担任编辑。

是一份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

1833年出版过广告商情副刊《广州行情周报》,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对中国问题十分关心,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该报在当时影响很大,读者远及南洋、

印度、英美一些重要商埠。

l《德臣报》:

又译《中国邮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45年2月20日,英国出版商肖德锐创办兼主笔,英商德臣也参加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初为周刊。

1862年2月1日起改为日报。

1974年8月停刊。

l《遐迩贯珍》: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1日,由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印刷,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维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月刊。

虽为传教士创办,但实际上是一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

在政治上,站在英国殖民教育的立场上,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是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发硬事情的真实面貌。

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例很小。

在新闻业务方面,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

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势。

1855年,增出副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该刊对中国人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与世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l《北华捷报》:

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50年8月3日,英商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周刊。

初创时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

1856年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1864年改组为综合性日报出版,即《字林西报》。

l《字林西报》:

前身是《北捷华报》的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64年7月,更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的综合性日报。

创刊后虽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该报在中国边远地区都拼有自己的通讯员,还一度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十分重视言论。

一起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

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经常对郑国证据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但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

l《六合丛报》:

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7年,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的宗教越看,1858年停刊。

内容上有宗教、科

学、文学、新闻等。

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l《万国公报》:

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教会中文报刊。

前身是1868年由林乐知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更名为《万国公报》。

1876年增出期刊《益智新录》,作为其专言科学的姐妹刊物。

1883年暂时休刊,

1889年1月31日复刊,有周刊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士控制下的重要舆论工具。

初期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更名后改为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外报

译文、重要法令条约、大量介绍西方知识,希望中国社会变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发展道路前进。

1875年期,刊载的中国人文章数量日益增多。

读者对象由最初的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

l《上海新报》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初为周刊,1862年后改为周三刊,每周二四六出版,1872年7月改

为日刊。

是国内最先采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样式已接近现代日报。

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都是英美来华的传教士。

创办宗旨是长夜贸易服务,所刊载的新闻大多数译自沪港等地出版的外文报纸,优势也摘登一些《京报》信息。

初创时等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受读者重视。

在编辑业务上,1870年3月

24日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

《申报》创刊前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

l《字林沪报》:

1882年5月,字林洋行出版中文《沪报》,8月10日改名《字林沪报》,日刊,星期日不出版。

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

1885年5月20日,看出征稿启事,加强新闻报道。

为了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小说

《野叟曝言》。

1897年11月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1895年,出版晚刊《?

报》,为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

l《新闻报》:

上海近代中文日报。

1893年2月17日,初为中外合资性质,后全部归英商丹福士所有。

蔡尔康任主笔,半年后离开。

1899年11月4日,美国人富开森买下,聘汪汉溪任总经理。

初创时期,采取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利用一切办法获取广告。

1893年12月,开始出版画报单页,用随报附送石印画报的办法吸引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1894年4月,创刊《新闻报馆画报》。

《新闻报》与《申报》并驾齐驱,也向企业化经营方面努力发展。

汪汉溪任经理后,

精于经营管理,报纸销量上升,并摸索出一条加快资金周转的生财之道,即“借款—还款—再借再还”。

1922年,汪在国内保洁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手外国通讯社电讯,及时译出,抢先刊发,增强竞争力。

为了牟利,广告时时挤占新闻版面,一些低级趣味、黄色下流的广告也不是充斥版面。

言论方面标榜“无?

无偏”,用短评

代替社论。

《新闻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

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1922年,将经济新闻栏扩为专版,重金皮请经济专家主持,报道金融、股票、粮食、花纱布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兼及国际经济动态,伸手工商及认识的欢迎。

注意适应市民兴趣,扩大社会新闻报道,设有《快活林》等知识性、趣味性俯瞰、专栏多种。

l《申报》:

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

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初创时为两月刊,出至第五期改为日刊,星期日休刊,毛太纸单面印刷。

1879年4月27日起,周日也出报。

美查创办《申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美查将编辑大权交给了蒋芷湘、钱昕薄等中国文人。

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有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办报方针:

“凡国家政治、风俗的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闻听闻者,靡不毕载。

”还向社会征集稿件。

1.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1)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武汉-汉口等许多城市聘特约记者。

2)强调新闻真实性,注重实地采访。

3)注重新闻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4)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5)不断扩展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6)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

2.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广开言路,发表读者来信来论。

3.重视发表俯瞰性文字。

公开征集竹枝词

等文艺类作品。

4.1876年后,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5.在发行上采用廉价销售的经销策略,并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且加强外埠发行工作。

6.大力刊登呢个广告,还向读者招刊广告。

7.《申报》还兼营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

1)出版各类期刊

a)1872·11·11最早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b)1877·6·6出版《申报》图画增刊

《寰瀛画报》,是我国出版的第一种意图花为主的刊物

(1884·5·8《点石斋画报》)

c)1876·3·30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2)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a)1872·10·16王洪绪先生《外科证治全生集》是申报馆出版的第一本书

b)1885年开始用铅活字翻印《古今图书集成》1888年完成。

《申报》的创办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1912·史良才接管《申报》后,加强经营管理,推行企业化方针,报纸销量大增。

a)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受到工商界的欢迎。

b)加强报纸发行:

设立报纸推广科,除大力在本市推广外,还向外埠发展。

派人到全国各地征求机关、团体、个人订户。

c)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建起高五层的报馆大楼,从美国购买最新式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添置配套设备,自备汽车,加快送报速度。

史良才:

《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

对于重要的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不评论。

用大量北平

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

增设《星期增刊》《常识》等多种专刊专栏。

家中报纸的知识型、和趣味性。

在欧美各国的首都,该报都聘有通讯员,以增加自己的国际新闻报道。

业务方面,为了采集像是的新闻,在国内外建立了完善的新闻搜集网。

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先后被《申报》聘为北京特别通信记者。

他们的新闻与通讯都为《申报》增色不少。

1912·史良才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确实保守的。

他打定主意发展事业,真实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他转变保守、中立的态度,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后来他当选“上海地方维持会”会长,发动各界积极捐款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及救灾救民。

《申报》也发表一些列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并矛头指向蒋介石。

1932·11·30发表《六十粥面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像个新措施,还强调需要

“社会大众的?

力”来推进新闻事业。

a)加强新闻,改善本埠报道。

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管,增加各地通讯。

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

b)改革俯瞰《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特别是推动了杂文的发展。

c)改进俯瞰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

综合性的《业余周刊》文艺性的《?

》知识性的《医学专刊》

d)出版书刊《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中华民国新地图》

e)兴办社会文化事业,流通图书馆、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等。

由于这些措施,申报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

改革后日发行量15万份,成为当时销量最大的报刊之一。

史良才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也引起蒋介石的忌恨,因为《申报》脱离了他的控制。

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令特务与1934·11·13杀害了史良才。

血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清冽的震动,各界纷纷举行追悼会,悼念史良才。

后来儿子继承父业,《申报》政治态度又趋于保守。

史良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

1934·11·13下午,上海《申报》总经理史良才与夫人、儿子等六人乘自备汽车由杭州返沪,途中遭国民党特务狙击。

史良才及其儿子同学等三人当场遇难,其子逃脱。

这是蒋介石用极端手段维护其新闻统治

的又一例证。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趣与在维新运动中的报业大发展

l《澳门新闻纸》:

我国最早的译报/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将有关鸦片贸易、军事等方面的消息译成中文,几次“探访夷情”,抄报朝廷。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知识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刊。

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并无名称,后来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

选译的外报主要是《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林则徐组织译编的《澳门新闻纸》,在当时就受到一些外报的赞赏,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l《彙报》:

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1874·6·16由容?

等人创办,初名

《汇报》,后更名。

内容为《京报》全录、辕门抄、广告、上海和中外新闻等。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

后又更名《益报》,一是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限制和《申报》攻击,可见当时中国办报之难。

l《述报》:

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1884·4·18出版。

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述报评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

创刊之日,正逢中法战争爆发,详尽报道了有关中法战争的消息、电讯等,并发表了许多颇有见解的评论,主张对法作战。

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每期都刊登一副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琉球做到图文并茂。

l《循环日报》:

我国近代报刊时尚国人自办报刊中影响最大最出色的一份,也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1874·2·4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任主笔。

办报宗旨: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刊之一。

在业务上,首创一种以争论为灵魂的报纸。

以“立言”为目的大胆改革问题,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争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新的报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王韬的部分争论文章会变为《弢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循环日报》的新闻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因为消息不足,常登野语裨史以资补息。

l王韬:

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57年参加

《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使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梁启超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影响较大。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办报目的——“办报立言”,通过报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