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711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0 大小:45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0页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0页
亲,该文档总共2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2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医妇科讲义.docx

中西医妇科讲义

*注:

章节题目前有“※”标志的为助理执业医师不要求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细目:

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一)夏商周时期

中医妇科学的萌芽时期: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远古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有关生育疾患和预测分娩时间的卜辞。

《周易》在《易经·爻辞》中最早记载了不孕不育症。

《曲礼》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已认识到有血缘近亲结婚不利后代,并提倡“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二)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

“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

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本书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变化,这在人体胚胎发育史上是最早的论述。

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皇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女子从七岁到七七之年(49岁)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至今视为中医妇科理论基础。

《素问·腹中论》中出现了妇科历史上第一首治疗血枯经闭的“四乌贼骨一蔗茹丸”,至今仍常用之加味来止血、止带,也有用以治疗输卵管阻塞等病症,被认为是通涩兼用、补肾活血、通补奇经的祖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

(三)秦汉时期:

中医妇科学的雏形。

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谆于意首创诊籍有最早的妇产科病案。

秦汉时期成书的《难经》,创立了左肾右命门学说。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在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之名。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已设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开创了妇科辨证论治的先河。

与仲景同时代的杰出医家华佗,在《华佗传》中记录了他诊治死胎、双胎的案例。

汉代还出现了“女医”义妁(《汉书·义纵传》)和淳于衍(《汉书·外戚传》),她们都是宫廷中的妇产科医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晋王叔和撰《脉经》中的第九卷,首先提出“月经”之名以及临产“离经脉”。

又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和“五崩”的证候。

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方》,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的情况以及孕妇各月饮食起居应注意的问题和针灸禁忌,成为中医人体胚胎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

南齐《褚氏遗书·求嗣门》有反对早婚早育的记载。

(五)隋唐五代时期

隋代《诸病源候论》是当时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

本书从37~44卷,共8卷专论损伤胞宫、冲任是妇科疾病主要的病机。

唐太宗七年,昝[zǎn]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就很重视妇产科,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妇人方”3卷,列于卷首。

(六)两宋时期

宋代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的年代。

杨子健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各种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收集了宋以前的产科论著,还明确记述产后“三冲”危急证,即冲心、冲胃、冲肺的证候和治疗方法。

陈自明编著《妇人大全良方》,全书分9门,共260余论,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并继承发展了《诸病源候论》突出冲任损伤的病机,该书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

(七)辽夏金元时期

金元时代,四大医家的独特见解和临床体验,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妇科学内容。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

“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率先提出妇人不同生理阶段应分别从肾肝脾论治,颇有指导临床价值。

张子和的学术思想“贵流不贵滞”,以祛邪为主。

李东垣倡导内伤学说,在《兰室秘藏》中指出:

“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为后世医家提出“滋阴固气’’以止崩奠定了理论根据。

朱丹溪对妇产科的贡献较大,其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指出:

“阴阳交媾,胎孕乃成,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第一次明确描述了子宫形态。

对妊娠安胎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此说对后世影响颇大。

(八)明代

明代的妇科专著中,比较著名的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女科》、万全的《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薛立斋的《女科撮要》等。

在《广嗣纪要.择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生殖器畸形不能婚配生育。

(九)清代、民国时期

清代、民国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出版了较多妇科专著;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开创了中医教育的新局面。

清代的妇科著作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

其治疗妇产科病重视培补气血,养肝肾,健脾胃,调理奇经。

临床注重辨证,理法严谨,创制的方剂如完带汤、易黄汤、清经散、两地汤、定经汤、固本止崩汤、安奠二天汤、养精种玉汤、开郁种玉汤、温胞饮、傅氏生化汤等实用有效,用药简易平和,形成了独自的风格。

清代乾隆年问,吴谦等奉政府之命编成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全书共90卷,其中《妇科心法要诀》6卷,是一本较好的医学入门书。

此时出现了以唐容川、张锡纯等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代表作有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山雷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习题】

1、《金匮要略?

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中新产三病,是指()

A.腹痛、汗出、低热

B.痉、郁冒、大便难

C.腹痛、呕逆、下利

D.血晕、小便不通、发热

E.大便难、盗汗、自汗

【正确答案】:

B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妇产科专著是()

A.《妇人良方大全》

B.《傅青主女科》

C.《女科准绳》

D.《经效产宝》

B.《济阴纲目》

【正确答案】:

D

3、《妇人良方大全》作者是()

A.明代王肯堂

B.宋代陈自明

C.元代朱丹溪

D.明代万全

E.宋代杨子建

【正确答案】:

B

4、朱丹溪提出安胎之妙药是()

A.黄连、白术

B.黄芩、党参

C.菟丝子、桑寄生

D.黄芩、白术

E.菟丝子、黄芩

【正确答案】:

D

5、在古医籍中,最早提倡节欲、晚婚的是()

A.《广嗣纪要》

B.《诸病源候论》

C.《褚氏遗书》

D.《逐月养胎法》

E.《十产论》

【正确答案】:

C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细目一:

骨盆

  骨盆是胎儿娩出时的必经通道。

  一、骨盆的组成

  包括骨盆的骨骼(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骨盆的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及骶尾关节)、骨盆的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三部分。

  

  二、骨盆的分界

  以髂耻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又称大骨盆)和真骨盆(又称小骨盆、骨产道)。

  

  

  

  

  三、骨盆的类型

  包括女型、男型、类人猿型、扁平型四类。

  细目二:

内、外生殖器

  一、外生殖器的范围和组成

  1.范围女性外生殖器是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

为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至会阴之间的区域。

  2.组成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及处女膜)。

  二、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一)阴道

  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是性交的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管道。

前壁长约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约10~12cm,与直肠贴近。

  阴道由黏膜、肌层和纤维层构成。

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阴道壁富有静脉丛,受创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习题】

  (100~101题共用备选答案)

  A.高柱状腺上皮

  B.有纤毛的高柱状上皮

  C.复层鳞状上皮

  D.生发上皮

  E.鳞状上皮化生

  100.阴道粘膜是:

『正确答案』C

  101.子宫颈粘膜是:

『正确答案』A

  

(二)子宫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前方为膀胱,后方为直肠,呈倒置的梨形,为空腔器官,前面扁平,后面稍突出。

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

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

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

2,成人为2:

1。

  

  子宫体壁分为三层,外层为浆膜层,即脏腹膜,中间层最厚,为肌层,最内为黏膜层,亦称子宫内膜。

  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子宫颈管黏膜上皮细胞为高柱状,内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碱性黏液,形成宫颈管内的黏液栓,将其与外界隔开。

宫颈阴道部为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

子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子宫共有4对韧带以维持其正常位置。

圆韧带起于子宫两侧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向前下方伸展达两侧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终止于大阴唇前端,使子宫底保持前倾位置。

阔韧带为一对翼形的腹膜皱襞,由子宫两侧延伸至骨盆壁,将骨盆分为前后两部,前部有膀胱,后部有直肠。

阔韧带分前后两叶,上缘游离,内2/3包围输卵管(伞端无腹膜遮盖),外1/3部由伞端下方向外侧延伸达骨盆壁,称骨盆漏斗韧带或卵巢悬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穿过。

在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阔韧带称为输卵管系膜,其中有结缔组织及中肾管遗迹。

卵巢与阔韧带后叶相接处称卵巢系膜。

卵巢内侧与子宫角之间的阔韧带稍增厚,称卵巢韧带或卵巢固有韧带。

在子宫外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为子宫旁组织,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均从阔韧带的基底部穿过。

主韧带位于阔韧带下部,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又称宫颈横韧带,起固定宫颈位置的作用,能保持子宫不致向下脱垂。

宫骶韧带从子宫颈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外有腹膜遮盖,短厚有力,将宫颈向上向后牵引,间接地保持子宫于前倾位置。

  

  【习题】

  例题:

1.宫骶韧带起始于

  A.子宫体下部后侧方

  B.宫颈后面的侧方

  C.宫颈前面的侧方

  D.宫颈后面的上侧方

  E.宫颈的侧上方

『正确答案』D

  2.关于子宫的解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子宫位于骨盆中央,呈倒置梨形

  B.子宫重量约50g

  C.子宫的容积约5~6ml

  D.宫体与宫颈比例为2∶1

  E.子宫峡部内膜与宫颈内膜相同

『正确答案』E

  (三)输卵管

  输卵管为卵子与精于结合的场所及运送受精卵的管道。

  1.形态为自两侧子宫角向外伸展的管道,长8~14cm。

内侧与宫角相连,外端游离,根据输卵管的形态不同,分为4部分:

①间质部:

长约1cm。

②峡部:

紧接为间质部外侧,管腔较窄,长约2~3cm。

③壶腹部:

在峡部外侧,管腔较宽大,长5~8cm。

④伞部:

输卵管的最外端,游离,开口于腹腔,管口为多须状组织。

多为1~1.5cm,有“拾卵”作用。

  2.组织结构输卵管壁由浆膜、肌层和黏膜三层组成。

  

  (四)卵巢

  卵巢是产生与排出卵子,并分泌甾体性激素的性器官。

  1.形态呈扁椭圆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

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

生殖年龄妇女卵巢约4cm×3cm×1cm,重5~6g,绝经后卵巢逐渐萎缩变小变硬。

  2.组织结构卵巢表面无腹膜覆盖。

卵巢表层为单层立方上皮即生发上皮,其下为纤维组织,称卵巢白膜,白膜下的卵巢组织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外层为皮质,其中含有数以万计的始基卵泡和发育程度不同的囊状卵泡。

髓质在卵巢的中心部,无卵泡,与卵巢门相连,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

  

  三、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认识

  外阴,中医古籍称之为阴户,又名四边;阴道,称之为子肠、产道、地道;子宫,称之为女子胞,又称胞官、胞脏、子脏、子处、子宫、血室;子宫颈外口,称为子门、子户;处女膜,称为玉门、龙门、胞门。

名称

毛际

阴户

阴道

胞宫

子门

别名

 

四边、廷孔

子肠

女子胞、子宫、子处、血脏、血室、子脏

 

西医

阴阜

外阴、阴道口及处女膜

阴道

子宫及输卵管、卵巢

子宫颈口

功能

 

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排月经、泌带下、排恶露之出口,合阴阳之入口,又是娩出胎儿、胎盘之产门。

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阴阳交合的器官,娩出胎儿的路径。

主行月经、分泌带液、种子育胎、发动分娩、排泻恶露。

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排月经、泌带液、娩出胎儿的通道。

其他

 

龙门:

未产

玉门:

未婚

胞门:

已产

 

 

 

  ※细目三:

邻近器官及血管、淋巴、神经的关系

  

  一、生殖器与邻近器官

  邻近器官有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二、生殖器与血管、淋巴、神经的关系

  1.血管维持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并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且相互吻合,故盆腔静脉感染易于蔓延。

  2.淋巴主要分为盆腔淋巴(髂淋巴组、腰淋巴组、骶前淋巴组)与外生殖淋巴(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两组。

  3.神经支配外阴部的神经主要为阴部神经,来自骶丛分支和自主神经;支配内生殖器的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细目四:

骨盆底

  骨盆底是封闭骨盆出口的软组织,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所组成。

中间有尿道、阴道及直肠穿过。

骨盆底组织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位于正常位置。

骨盆底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后面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

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为尿生殖三角,又称尿生殖区,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部为肛门三角,又称肛区,有肛管通过。

  骨盆底组织由外层、中层、内层组织构成。

  1.外层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部的三对肌肉与一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

  2.中层即泌尿生殖膈。

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薄层肌肉组成,覆盖于骨盆出口平面的前三角形平面上,故亦称三角韧带。

其上有尿道及阴道从中穿过。

两层筋膜间有一对由两侧坐骨结节到中心腱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周围的尿道括约肌。

  3.内层即盆膈。

为骨盆底最里面且最坚韧的组织,由肛提肌及其上下筋膜所组成,有尿道、阴道和直肠贯穿其中。

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细目一: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一、妇女一生各时期的年龄划分及生理特点

  1.胎儿期受精卵是由父、母系来源的23对(46条)染色体组成的新个体。

其中1对性染色体决定着胎儿的性别。

胚胎6周后原始性腺分化开始,至胚胎8~10周性腺组织才出现卵巢的结构。

  2.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为新生儿期。

女性胎儿由于受到胎盘及母体卵巢性腺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其外阴较丰满,子宫、卵巢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乳房隆起或少许泌乳。

出生后离开母体环境,血中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

上述均属生理现象。

  3.儿童期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儿童期。

此期女孩体格快速成长、发育,但生殖器发育缓慢。

儿童早期(8岁以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生殖器官为幼稚型。

此时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位于腹腔内,子宫小,宫颈较长,约占子宫全长的2/3。

约自8岁起,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状态解除,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

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面堆积,乳房亦开始发育,出现女性特征。

  4.青春期为10-19岁,这一时期是身体成长发育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期。

是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

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内、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第二性征出现;月经来潮。

  5.性成熟期亦称生育期,是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

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

  6.绝经过渡期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

可始于40岁,约80%在44—54岁之间。

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波动或降低,可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7.绝经后期绝经后的生命阶段,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

骨代谢异常引起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

  二、中医学对妇女生长壮老认识的相关理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是以七岁为律,按女性各年龄阶段生理特征分期的最早记载,并指出了肾气的盛与衰、天癸的至与竭,主宰着女子的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过程。

  细目二:

月经及月经期临床表现

  月经及月经的临床表现

  1.月经的定义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规律月经的建立是生殖系统功能成熟的主要标志。

月经第1次来潮称月经初潮。

  2.月经血的特征经血为暗红色,其成分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且呈不凝状态。

  3.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

间隔为21~35日,平均28目,每次月经持续天数称经期,平均3~5日;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

正常为30~50ml,若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经期由于前列腺素的作用,有些妇女下腹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并可出现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及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

  细目三: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功能

  卵巢具有两大功能,即产生卵子并排卵和分泌女性激素。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周期: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期,卵巢的形态和功能发生周期性改变为卵巢周期。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是从卵泡的发育至成熟、排卵及黄体形成至退化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一个周期。

  三、卵巢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卵巢主要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

  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总结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子宫肌:

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增厚;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

使腺体及间质增生、修复。

  宫颈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易拉成丝状。

  输卵管:

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的分泌活动,加强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阴道上皮:

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黏膜变厚,并能增加细胞内糖元储存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

  卵巢:

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外生殖器:

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第二性征:

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下丘脑和垂体:

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代谢作用:

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高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总结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通常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效应的。

  子宫肌:

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及胎儿宫内生长发育。

  子宫内膜:

使增生期内膜转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

  宫颈:

使宫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性状变稠。

  输卵管:

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阴道上皮:

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乳房:

促使乳腺腺泡发育。

  下丘脑、垂体:

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

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体温:

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

  代谢:

促进水钠排泄。

  【习题】

  例题:

孕激素的生理功能是

  A.促进骨中钙的沉积

  B.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C.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

  D.对防止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的作用

  E.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排卵后体温升高0.3℃~0.5℃

『正确答案』E

3.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二者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及修复,孕激素则限制子宫内膜增生,并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

其他拮抗作用表现在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黏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潴留与排泄等方面。

  4.雄激素的生理作用从青春期开始,雄激素分泌便增加,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

但雄激素过多容易对雌激素产生拮抗。

长期使用雄激素,可出现男性体态变化。

此外,雄激素能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并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的增生。

雄激素还可以增加基础代谢率。

  【习题】

(105~106题共用备选答案)

  A.雌激素

  B.雄激素

  C.孕激素

  D.类固醇激素

  E.促性腺激素

  105.能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和影响女性第二性征的是:

『正确答案』A

  106.主要作用是协同雌激素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促进女性生殖周期变化的是:

『正确答案』C

  细目四: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

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

①增生期:

月经周期的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②分泌期:

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③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1~4日。

由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

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组织变性、坏死,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

排卵前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产生酸性黏多糖(AMPS);排卵后孕激素抑制AMPS的生成和聚合,并促使其降解,有利于孕卵的着床及发育;月经来潮前,子宫内膜组织缺血、坏死、释放前列腺素PG

和内皮素-1等血管收缩因子,使子宫血管和肌层节律性收缩,进而导致内膜功能层迅速缺血坏死、崩解脱落。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黏膜月经周期中阴道黏膜上皮呈周期性变化,以阴道上段最为明显。

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在排卵期的程度最为明显。

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表层细胞脱落。

因此,临床上常借助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以了解体内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

  2.宫颈黏液宫颈黏膜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也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净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宫颈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

随着雌激素水平提高,至排卵期黏液分泌量增加,黏液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

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易断裂。

  3.输卵管输卵管的形态和功能在雌、孕激素的作用下同样发生周期性变化。

  细目五:

月经周期的调节

  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GnRH直接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GnRH分泌呈脉冲式。

而GnRH的分泌又受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性激素的反馈调节,包括起促进作用的正反馈和起抑制作用的负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包括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

  二、腺垂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