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870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docx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

2019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

语文2019.5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9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

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

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

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

“书凡两种:

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

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

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

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

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

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

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

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

据《周易•系辞下》载: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

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

《说文解字》云: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

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

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

D.“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欹斜:

“欹”读作“yī”,意思是造型奇特。

B.载道:

“载”是形声字,形旁“车”表义,声旁“𢦏”表音。

C.风流高华:

意思是风韵别致,典雅华美。

D.恣肆:

读作“zìsì”,意思是豪放不拘。

材料二

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

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

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

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

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

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

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

“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

“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

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

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

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

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

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

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

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

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

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

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

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

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

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6.把材料二横线处的句子补写完整,使文意贯通。

(3分)

7.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

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

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

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

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侯不信,曰:

“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使柳季,柳季曰:

“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

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乃献岑鼎。

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

“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

”乃使子路。

子路辞焉。

季康子谓之曰:

“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

“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

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

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

由此而言:

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

【1】射:

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2】衡门:

简陋的屋舍。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发生:

萌发滋生

B.使子路要我要:

与……约定

C.彼不臣而济其言济:

成全

D.鲁之匹夫匹夫:

有勇无谋的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B.春之得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以鼎为国D.子何辱焉

为国以礼风雨兴焉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

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

B.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

C.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

D.以信莅事则正

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②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12.请为本文拟一个4字标题。

(3分)

13.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请结合文章的论述思路,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一: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

鞅谓昂曰:

“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

”公子许焉,遂与之会。

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

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

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材料二:

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

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

喟然曰:

“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

”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

蒲人惧,曰:

“苟无适卫,吾则出子。

”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

孔子遂适卫。

子贡曰:

“盟可负乎”孔子曰:

“要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

【1】伐树:

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

【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的秋夜难以入眠。

C.尾联直抒胸臆,“时危思报主”一句拳拳之心尽显。

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突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15.下列诗句中“倚楼”这一细节描写,与本诗“行藏独倚楼”一句蕴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晚秋》)

B.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

(唐·子兰《登楼》)

C.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D.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

(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6.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6分)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②《醉翁亭记》中,山间朝暮之景美在“,”的晦明变化。

③《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④读书交流会上,主持人请你用一句古代诗文形容博学内省的重要意义,你会写下:

“,”。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先生们

①多年以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陈继会先生当时看向我的那个又深又长的眼神。

那是2000年的深秋,在郑州大学的南北大道上,一边是苍苍如盖的雪松,一边是整饬干净的草坪,我刚把硕士论文的初稿递到陈先生手里,就脱口而出:

“我想考博!

”陈先生盯着我看了良久,然后爽利地答道:

“好啊,我支持!

”有一年到深圳去看望陈先生,我忍不住问起那个有意味的眼神,他说:

“那不是怀疑,是惊喜!

”陈先生是乡土文学研究的专家,我最初报的选题却离“乡土”十万八千里,他反复读了读题目,笑着说:

“你宏大的学术构想值得肯定,不过,这个题目够你写一本大书的,现在做有点浪费了,先放一放。

”待我后来再回头看那个题目,才知道当初自己是多么幼稚多么不懂得天高地厚。

生性敏感如我,假如在问师之初就遭逢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或许早就退却了。

是谦和儒雅的陈先生,在我学术的起步期,以风和日丽的方式,开导我这个初出茅庐、不谙治学之道的后生,以耐心厚道的言行引领我读书、作文,把我引向学问之途。

②待我到山东大学读博,导师是孔范今先生。

刚上了几次课,我就被他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讲授震住了。

而他一再强调的“读原典”的“原典”,很多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我内心开始长草。

为了节省时间,我有时就在宿舍备些干粮,闷在屋里几天不下楼。

孔先生听说后,每每在校园里碰到我同屋,都一再嘱托人家下楼时要叫上我。

③博士论文选题时,我选定从晚清民初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写“苏曼殊文学论”。

我惴惴不安地把提纲呈给孔先生。

他看完,喝一口酽茶,掐灭手中的烟蒂,又慢慢点上一支,然后用右手轻轻地敲击着桌角,操着一口曲阜普通话说:

“你喜欢苏曼殊的诗文,关注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文人的文化求索,又有了相对扎实的理论准备,能写好。

”先生顿了顿,接着说:

“读书就像撒网,要撒得开,也要能收得住。

现在你不要急于发文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孔先生引领弟子治学既厚爱又严苛,能够得到他的肯定,我自信了许多;而其“重积淀、厚基础”的严谨学风也培养了我们这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对史料的重视。

④在我心中,孔先生一直都是不言自威的,但毕业后我越来越发现他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一面。

2011年,我们在郑州大学相聚,孔先生在宾馆里给在场的三个弟子谈了一天学问,并指导我们“如今,该读哪些书”,还一再告诫我“不要长年熬夜”。

至今想起来那一幕都无比温暖。

2015年我去看望孔先生。

老先生让茶递烟,嘘寒问暖,那样的开心。

次日,孔先生请我到一家酒楼重聚。

我到时,老先生已先到了,他欣然拉着我翻看菜单,说这个好吃那个好吃,我说,哪能点那么多!

他说:

“我说了算,都要!

”然后嘿嘿一笑:

“上次施战军回来就没好好吃顿饭!

”那一刻,我看见先生的目光瞬间暗淡下来,夹着香烟的手有些颤抖——他又想念远方的弟子了……

⑤我在南京大学的博士后生涯是从参加丁帆先生的一个项目开始的。

我主笔的“新世纪乡土生态小说研究”部分,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

丁先生一向推崇思想自由、学术独立,鼓励师生间平等对话、畅所欲言。

研究推进的每一步,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或一处表达,我都与丁先生交换意见。

遇到双方各持一端时,丁先生会呵呵一笑:

“那,咱们再想想吧!

”至今,丁先生修改的书稿还摆在我案头,那上边有红笔、黑笔还有铅笔写下的批语,既有击节叫好的褒扬,也有犀利明快的批评,条条直言不讳。

丁先生为师的格局和风度,激发了我学术探索的极大热望,也作用到我的执教理念。

⑥丁先生是有多重“身份”的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分身有术、游刃有余。

会议上,火车上,刚刚还听到他振聋发聩的发言,转眼他已打开笔记本沉入写作,其不竭的学术激情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许多年轻人也难以望其项背。

其实,多年来丁先生患有严重的失眠和耳闷,甚至一度面瘫,但似乎疾病也奈何不了他。

他将内在的悲凉与悲悯化作启蒙理性的坚守和文化批判的哲思,其勇猛精进,像是传奇。

⑦“拼命三郎”是孔先生和丁先生常对我的戏称。

我有一个偏执的想法:

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年轻时就要不知疲倦。

但近年来我却突如其来地陷入迷茫:

所有的尘埃终将会被风雨拍在泥中,所有的事儿也都不再是事儿。

我放任了自己一年:

睡懒觉,听音乐,看闲书,游游逛逛。

但我心里空落落的,混沌中“不知道风在向哪一个方向吹”……

⑧今年5月底的一天,在我工作的校园,偶遇我校著名学者陈飞先生,我本科时的古代文学老师。

他问询了我的健康状况后,缓缓地说:

“我正想找你谈谈呢。

你呢,休整了一年,做了许多你多年来都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做的事,这其实很难得。

但我们这类人,仨俩月不读不写可以,时间久了就丢魂落魄。

这和进取和名利都无关,就是活不舒服……”他又说:

“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管不了的,包括生老病死,随它去吧。

但我们是自己的凯撒,是可以管一管的。

找准自己的‘事’,专注去做,就好,就是生命的享受和活着的价值。

”一位大先生,对着“奔五”的老学生,道出了他的期待,还有忧虑。

能听到如此开诚布公的教勉,我很感恩。

回想起来,从本科到现在,好像每次走到“十字路口”,陈先生都会适时地“冒出来”,哪怕五六年未通音讯,但是一见面,他总能“一语道破天机”,给我以当头棒喝!

⑨这些名满士林的先生们扮演着各有风采的师长角色,叠印在我岁月的底板上,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为学为师之道。

⑩特以此文向先生们致敬。

(取材于黄轶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风和日丽的方式风和日丽:

形容平和、亲切。

B.我就被他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讲授震住了纵横捭阖:

思路开阔、贯通诸多领域。

C.我内心开始长草长草:

无法安心做事。

D.叠印在我岁月的底板上叠印:

交错重叠留下深刻印记。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继会先生听说我要考博时,看向我的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饱含着一位师长得知弟子有更高学术追求时的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B.“喝一口酽茶,掐灭手中的烟蒂,又慢慢点上一支,然后用右手轻轻地敲击着桌角”,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孔范今先生给学生建议时的慎重。

C.多年来丁帆先生患有严重的失眠、耳闷等疾病,但生命的磨难并没有削弱他的学术激情和生命活力,他在学术之路上反而更加勇猛精进。

D.孔先生和丁先生戏称我为“拼命三郎”,既包含对我不知疲倦地博览群书、执着求学的认可、赞许,又包含对我的想法过于偏执的批评。

20.本文描写了陈继会、孔范今和丁帆三位先生对我说话时的“笑”,请简要分析这些“笑”的含义。

(6分)

21.作者回忆了自己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阶段的四位老师,为什么把本科时的老师陈飞先生放在最后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22.作者说先生们“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为学为师之道”。

先生们在“为学”和“为师”之道上,给了我哪些启发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经典是要一读再读的。

从《论语》《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部你愿意反复阅读的作品,说说理由。

要求:

依据原著,说理清晰。

②《红楼梦》塑造了青春少女的群像,《红岩》塑造了革命烈士的群像,《平凡的世界》塑造了陕北青年的群像。

请用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其中一部作品中人物群像的赞美。

要求:

符合人物特征,感情真挚,有文采。

③普希金说“希望是厄运忠实的姐妹”,《呐喊》《边城》《老人与海》中都有能表现这一点的情节。

请概述其中一个情节,并简要解说。

要求:

符合原著内容,叙述简洁,解说合理。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先生们》中说“找准自己的‘事’,专注去做,就好,就是生命的享受和活着的价值”,这是一种“悦己”的境界。

有人说“悦己”是对自我追求的专注执著,勇于奋斗拼搏;有人说“悦己”是对自我内心的坚守,不屈从;有人说“悦己”是只关注自己,缺乏社会担当,有局限……

请以“谈‘悦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广大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用责任和担当,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1981年,《人民日报》报道了青年张海迪身残志坚、“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事迹,她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和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

1999年,青年马云和他的青年伙伴一起创立了阿里巴巴公司,用超越时代的思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成功激励了一大批创业青年改革创新、锐意进取。

……

请以“我也是青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

语文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1.(3分)C

2.(3分)D

3.(3分)A

4.(2分)A

5.(3分)A

6.(3分)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

7.(6分)

(1)既要注重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

(2)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

(3)要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合一。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D

9.(3分)B

10.(3分)B

11.(6分)①如果柳季说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

②现在要破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

【评分标准】“使”“是”“国”各1分,判断句式1分。

意思对即可。

12.(3分)【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字数不合要求不得分。

13.(6分)【评分参考】两则材料分析各2分,结合本文思路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D

15.(3分)C

16.(6分)相同点:

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不同点:

杜诗“高风下木叶”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一句写的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万物凋零的感伤。

【评分参考】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