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756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秤、体重秤、盐、学生记录的表格纸,每组准备若干片2分硬币和1角硬币、方便面、1千克石子、1千克大米或瓜子、1千克苹果、2袋500克的盐、其他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

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60()。

(生补充“千克”)”你刚才加上的千克是一个质量单位。

二、互动解疑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

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师: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

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

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

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

用秤称。

师: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探究活动二:

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

是什么?

生齐声说:

一只小蜗牛。

师:

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

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

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

对!

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

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师:

到底是几克呢?

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三)探究活动三:

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

请同学们从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

300克

生2:

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

500克。

师: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

1000克。

(板书)

师:

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学生掂量)

师:

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

不行!

重了。

师:

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

1000克等于1千克。

师:

对!

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

真棒!

请你先掂一掂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

三、启思导疑

小结:

1、重的物体用大单位,如千克。

2、轻的物体用小单位,如克。

四、实践运用

1.出示课本103页表格。

(在探究活动小组配合使用)。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3、连一连:

一个乒乓球重5千克

一个西瓜重100克

一包方便面5克

小红体重30千克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对你有什么帮助啊?

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师:

这节课,通过测量物品重量的活动,我们认识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把本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学情分析

本单元进行的常用质量单位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对三个质量单位具有简单了解和自身具有初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涉及的知识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那就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效果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1、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

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

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克、千克、吨的认识的练习题

1、填一填

2千克300克=()克5千克25克=()克

3900克=()千克()克6060克=()千克()克

3吨400千克=()千克2吨11千克=()千克

5200千克—200千克=()吨

2、比较大小

16吨()16千克2600千克()4吨500克()5吨

7000千克()6吨9千克()9吨1020千克()1吨

2500千克()3吨999千克()1吨

15000千克()15吨50千克()5000克

3.比一比:

5吨()4096千克7吨()7000千克

8000千克()8千克4吨()5001千克

9000千克()9吨3000千克()3000克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重10()一根香蕉重50()

一头大象重1()一堆水果重2000()

一只小鸡重2()一条轮船重200()

一袋洗衣粉重450()一袋牛奶重240()

5.单位换算

5吨=()千克4000千克=()吨

6千克=()克()t=7000kg

13kg=()g9000kg=()t

10000g=()kg7009g=()kg()g

6.填空

1、一袋红糖重500克,()袋这种红塘正好是1千克。

2、比78吨多135吨的是()吨。

3、150千克比200千克少()千克。

4、一袋面粉重25千克,()袋面粉重正好是1吨。

5、比1吨少12千克的是()千克。

6、一头大象重4吨,是()千克。

如果1头牛重500千克,那么这头大象相当于()头牛的体重。

7、解决问题

(1)一头大象重4吨,一头牛重300千克,一头大象比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2)有2吨大米,第一天卖出380千克,第二天卖出62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合多少吨?

 

(3)果园里收了120千克苹果和8筐梨,每筐梨重40千克。

一辆汽车最多能装500千克,这些水果能一次运走吗?

《克与千克的认识》课后反思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

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景,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重量的作业。

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跷跷板在静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从而引出物体有轻重之分,接下来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物体的重量,(斤、公斤、两、克、吨、千克),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关的重量单位作为副板书记录下来,再结合超市情景图,抽象出克与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斤、公斤、两是我国人民用的重量单位,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

克与千克。

2、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

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

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和糖果,直接告诉学生2分的硬币重1克,让学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轻,在告诉学生1克中的物体还有1枚发卡、一颗纽扣、一张名片……进而加深学生对1克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让学生在认识1克的基础上,对稍重物体的感知和估计,在初步估计的基础上自然过度到“谁估计的最准确?

”引出用天平来称一称,在称完糖果的重量后让学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带的物体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让学生对常见的物体象铅笔、鸡蛋、苹果等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

在完成这些活动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一袋盐有多重吗?

”“那两袋盐有多重呢?

”学生说用计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师说“除了计算,你还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两袋盐的重量吗?

”学生说用天平称,这时老师介绍这个天平里最大的砝码是500克,它只能称较轻的物体,在此产生矛盾,引出盘秤。

通过在盘秤上称,使学生发现:

通过计算两袋盐的重量1000克与称出来的1千克是相等的。

紧接着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组合作,几人在一起轮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师出示大包菜,还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

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我有让学生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体重,有的学生是用斤的描述的,为了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选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轻的学生到体重秤上称一称,使所有同学通过对比,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学生的体重应该在20——42千克之间。

3、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设计一些连一连、填一填质量单位、认一认称上的读数、判断和是真是假的练习,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介绍了关于公斤、斤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世界上最小的鸟和最大的鸟的重量,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中虽然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放手不够,象称物体的重量可以让学生上台称,学生自己读数等,在用天平称物体时用时过长,导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没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质疑问难。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提出:

“理解常见的量”“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地估算”;在“学段内容”中提出: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课标解读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及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1克与1千克的直观感受,揭示克与千克的关系。

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等生活中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引出质量单位“克”及符号“g”,然后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直观形成1克的质量观念。

2.借助测量质量工具,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的数学活动,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例如,在例2的教学中,在学生感受1千克实际大小的基础上,将1千克直观转化为2袋盐的质量,再通过用不同的秤称出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西红柿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西红柿,为学生形成1千克的质量观念提供形象具体的支柱。

3.通过“他们说得对吗?

试一试”、“下面这些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处于下面的两种状态?

”等有趣、多样、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解决方法,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活动。

4.结合“你知道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渗透数学文化。

例如,在第103页“你知道吗?

”的教学中,除了介绍教材上的素材外,还可以用有趣的形式简单介绍质量单位的历史发展,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度量意识,并感受到使用国际通用质量单位的好处。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估量的方法,培养学生估量的意识与能力

1.通过让学生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一估物体的轻重,初步体会估量的方法:

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

2.通过不断地让学生以身边熟悉的一个或一些物品为标准估一估,然后通过实际测量,在不断反思、调整估测结果中,进一步掌握估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例如,在103页“做一做”第2题的教学中,在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估量物品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估量的方法,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分享估得比较准的估量方法——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再引导学生分析寻找估得不准的原因,进而修正估量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估量的能力。

3.通过解决“估计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等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估测方法,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积累估量的经验。

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称量经验,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然后运用“4个苹果1千克”或“5个苹果1千克”等质量观念,利用“除法”估算出结果,进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通过“寻找生活中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判断给定物品的质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学会灵活进行估量,逐步形成估测策略。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