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5730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docx

初中化学上册各章节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如:

2、化学变化:

▁▁▁▁▁▁▁▁▁▁▁如:

二者的本质区别▁▁▁▁▁▁▁▁▁▁▁▁▁▁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

2、化学性质:

物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

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

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蜡烛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且溶于水。

2、探究各层火焰温度高低:

蜡烛火焰分为层,其中温度最高。

3、探究生成物

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发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4、熄灭后,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白烟能燃烧,说明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汽冷却后的。

四、常用仪器

(1)反应容器:

能直接加热的如:

、、燃烧匙

间接加热的如:

、、锥形瓶

(2)计量仪器:

称取质量的,量取液体体积的,量取温度的

(3)夹持仪器:

、铁架台、坩埚钳

(4)取用仪器:

取用块状或颗粒状的,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的

(5)三种漏斗:

漏斗和、

(6)其他仪器:

使受热均匀的,用于搅拌的等。

六、药品的取用

1、原则:

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药品的味道;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节约原则:

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若没有说明,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固体。

处理原则:

用剩的药品不能,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2、取用方法

(1)固体药品: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取用固体药品时试管先。

颗粒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放在。

(2)液体药品:

液体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里。

取用少量时,用滴加。

要点是:

滴液时应试管口上方,不能,吸满液体的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

用后要清洗。

(注意:

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清洗)

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

注意标签,瓶口紧挨容器口,瓶塞要。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

若仰视,读数将真实值,仰视时,读数真实值。

七、托盘天平一般能准确到g.称量时,左右。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放在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

(例如:

物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放反时:

物品质量=

八、药品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内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禁止用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盖灭。

(3)一处理:

万一不小心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着火,应该

2、加热的方法:

给物质加热,要用酒精灯的焰。

(1)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以免

加热时,要先,再对准药品加热。

(2)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应与水平面成角,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玻璃仪

器前,应把外壁擦干,以免。

试管口不能对着,试管夹夹持在

九、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图一)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则装置不漏气。

松手,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

图一图二

(图二)将导管连接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数分钟后,,则装置不漏气。

十一、仪器的洗涤

难溶物的洗涤:

用洗涤剂或纯碱洗去油脂;难溶性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碱可用洗,再用水冲洗。

洗净标准: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的成分

1.法国化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主要由和组成的结论。

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①测定原理:

利用燃烧法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使容器内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压

入容器内,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②实验现象:

③发生反应方程式:

④实验结论:

⑤水面上升不到1/5的原因是、、

若测得水面上升大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

⑥不能用木炭、硫、铁、镁代替红磷,为什么?

因为木炭、硫

;而铁;镁会与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发生反应。

⑦该实验中剩余气体主要是,实验证明剩余气体的性质为、

3.空气的成分,按计算:

氮气占,氧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

其它气体与杂质占。

由此可知,空气是一种。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空气污染物分和两大类。

有害气体包括、、。

2.污染原因:

3.空气污染的危害: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环境。

其中,、

、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4.防治措施:

①.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②.植树造林③.工厂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

④.使用脱硫煤.⑤.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注意:

1.空气质量报告中,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2.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不包括二氧化碳。

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无关,而是由于空气中SO2、NO2含量增多。

三、氧气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密度;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实验项目

主要现象

化学方程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在空气中,发出,在氧气中发出,放热,生

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煤气中毒原因

2、硫在氧气中燃烧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火焰,生成有的无色气体,放出热量。

3、磷在空气中燃烧

放热,产生浓厚的

实际应用:

烟雾弹、发令枪、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在白炽灯泡中常用到红磷除去残存氧气

4、铜在空气中加热

铜片表面变成色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

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6、镁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生成固体,放出热量

实际应用:

白色信号弹、烟花

7、纯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的火焰,有水雾产生

8、一氧化碳燃烧

发出色的火焰,生成

实际应用:

煤气燃烧

9、甲烷燃烧

产生,放出

10、酒精燃烧

产生,放出

11、铝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问题: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炸裂,可能的原因是

做铁丝燃烧实验时,没有出现火星四射现象,原因可能是、

做红磷燃烧实验时,为防止白烟污染空气,应事先在集气瓶底放

3.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和

4.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

由的物质生成物质的反应。

特点:

氧化反应:

物质跟发生的反应。

包括剧烈氧化(指燃烧)和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

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如:

食物腐败、金属锈蚀、动植物呼吸等。

两者关系:

化合反应(填一定或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填一定或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四、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取氧气以空气为原料,采用的方法,利用液氧和液氮的不同加以分离。

其过程属于变化。

2.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及装置

 

发生装置A固固加热型B固液常温型C、D、E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

反应物的和

实验室中,常用或的方法制取氧气。

①常温下:

方程式,可选发生装置

②加热时:

方程式,可选发生装置

(2)实验步骤:

可简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即:

查装定点收离熄。

(3)注意事项:

①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是。

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试管口放一团,防止

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后再收集

④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后,防止

⑤用双氧水制氧气,若用长颈漏斗其下端要伸入,防止生成气体

(4)收集方法

由于氧气,所以可用法收集。

由于氧气,所以可用法收集。

(5)验满方法

①若用排水法收集时,当看到时,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应,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6)检验方法:

(7)放置方法: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好玻璃片,放在桌面上。

(正或倒)

3.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和在反应

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2)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4.分解反应: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粒子。

原子是中

的微粒。

铜是由构成的,干冰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2.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打开盛酒精的瓶子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

这是因为构成

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的。

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的速度。

3.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

在固体和液体物质中,微粒之间

的空隙,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所以气体物质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物质

被压缩。

4.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

成的。

在原子中:

__________数==_________数==__________数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5.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书写记忆很不方便,所以采用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相比所得的值。

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6.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电子而成为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

原子失去电子带电,形成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电,形成离子。

7.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

又重新组合成新的。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8.元素是具有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根据原子的多少,元素可分为三大类:

元素、元素、元素。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个,易电

子,带,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个,易电子,带,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为8个(He为个),性质稳定。

9.三个决定:

决定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决定。

决定了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10.元素符号的意义:

(大多数的)有两个意义:

(1)

(2)

如:

“O”既表示,还表示。

“Fe”表示的意义

(1)

(2)(3)

11.单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如、、等。

化合物是由元

素组成的,如、、、等。

氧化物是由的化合物。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是、、和。

13.人体中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如缺有可能导致骨骼疏松、畸形,易得佝偻病。

缺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缺、易得贫血症;缺会得

甲状腺肿大。

14.写出下列符号:

氢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银离子

氯离子钾离子氧离子钙离子锌离子钡离子

铝离子铁离子亚铁离子铜离子汞离子硫离子氢氧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

Mg2+中2的意义

15、物质的分类:

 

用“一定”或“不一定”填空

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含有一种元素的是单质。

(注:

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

但绝对不是。

)化合物含有多种元素,但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是化合物。

如:

空气。

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物,如。

16.化学式的意义

表示的意义

以CO2为例

以铁为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铁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组成

二氧化碳由组成

铁由组成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原子)

表示一个

表示

表示分子的构成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小结:

1.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

(2)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

(3)化学式符号前的数字表示

(4)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5)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6)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

注意: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不具有宏观意义。

2.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

2H2O2、。

H2O

O2-2H+2Fe2+

3.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镁离子,两个氮原子,3个铵根离子,+5价的磷元素

氢氧化铁中铁的化合价,氯化亚铁,5个水分子,

4个硫酸根离子,氢氧化钡,碳酸锌,硝酸银

第四章自然界的水

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是混合物。

1.水的污染来自于、、。

2.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

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

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3.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一方面要。

4.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原水→静置→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生活用水。

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是。

净水过程中,加入的絮凝剂是,其作用是吸附水中悬浮颗粒而沉降。

加入活性炭,目的是

除去水中的色素、异味物质。

(可溶于水的杂质)。

5.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

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6.天然水分为和。

硬水:

含有较多的的水。

软水:

含有较少的的水。

区分软水和硬水的方法是①,产生泡沫较多的是,产生泡沫较少的是。

②蒸发,产生固体较多的是,产生固体较少或不产生固体的是。

7.硬水软化方法:

生活中利用、实验室利用的方法可将硬水变为软水。

8.过滤:

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的方法。

过滤操作中的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1)滤纸低于,

(2)液面低于。

三靠:

(1)倾倒液体时

(2)玻璃棒轻靠在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

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

、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处理方法:

重新过滤。

过滤时,若速度太慢,可能的原因是:

①滤纸和漏斗间有气泡。

②杂质太多,堵塞滤纸空隙。

③选用的滤纸不合适。

9.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溶于水),若要得到二氧化锰,实验步骤是、、、。

若得到氯化钾,实验步骤是、、、。

10.蒸发:

用加热方法使溶剂挥发过程。

实验仪器:

、、、。

蒸发时注意:

①用玻璃棒不断搅动,目的②蒸发皿中即停止加热③热的蒸发皿用取下放在上。

11.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实验现象:

正负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1:

2.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负极产生,其体积比为。

(记忆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气体检验: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极产生气体,木条。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极产生的气体,气体

电解水实验可证明:

水是由、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

分。

化学方程式为(属于反应)

在实验中常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

通电一段时间后,负极产生气体体积与正极气体体积比大于2:

1,原因可能是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金属做电极时消耗部分氧气

12.氢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

现象:

发出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

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当氢气不纯时,点燃易发生。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

方法是:

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上方,移开大拇指点火,若听到,表明氢

气不纯,若,表明氢气较纯。

②还原性:

氢气还原氧化铜:

现象:

色粉末变成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3)用途:

充灌气球、作燃料、冶炼金属

(4)氢能源的三大优点:

原料来源广、产物无污染、热值高。

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

制取成本太高、储存运输困难。

(5)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化学方程式)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第五章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单质

(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元素形成的单质。

造成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

式不同。

(2)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其用途可作钻石、。

石墨质软,可作;具有导电性,可作;有润滑性,可作润滑剂。

木炭具有的结构,有能力,可吸附色素和异味。

活性炭吸附能力比木炭,可作防毒面具里的滤毒剂和制糖工业的脱色。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古代字画不易褪色的原因是碳单质在常温下

2可燃性

木炭充分燃烧:

木炭不充分燃烧:

3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

实验现象:

色的粉末逐渐变为,

实验时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是;

实验完毕,要先将导管从试管中撤出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

 

3.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叫,易升华。

.化学性质

①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又不支持燃烧

②与水反应: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方程式为

③与碱溶液反应: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④具有氧化性:

如:

与碳单质反应:

,支持镁燃烧:

2Mg+CO2点燃2MgO+C

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

注:

CO2和H2O在光照、叶绿体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C6H12O6和氧气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毒性,人体密集的地方要注意。

进入枯井、山洞前要做

实验。

.二氧化碳的用途:

、、、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等。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危害:

导致两极,使海平面,使土地,农业减产。

缓解措施:

、、

.制取

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可用和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事项:

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

不能用碳酸钙、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因为;

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

收集方法:

因为,可用法收集。

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放置方法:

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在桌面上。

4.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2)、化学性质:

可燃性: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实验现象:

发出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气体

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非置换反应)

现象:

的氧化铜逐渐变成,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毒性:

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

时,要注意房间的。

有人说在煤炉旁放一盆水防止煤气中毒,对吗?

为什么?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3)、一氧化碳的用途:

、。

第六章认识化学变化

1、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反应。

2、着火点指

3、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⑴⑵

4、灭火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的三种方法:

⑴_______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

注意:

①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同时破坏。

②灭火时,只能降低温度,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常见的灭火器有:

、、

A酒精灯使用后,用盖灭酒精灯火焰,原理是

B油锅着火,要用,原理是

C森林着火,应,原理是

D电器着火,应先,再用水泼灭。

水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

E图书馆着火,应

F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捂住口鼻,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

G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因

H可燃性气体若发生泄漏,应采取、等措施。

禁止打开任何电器开关,

因打开电器开关会产生。

I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因为

J酒精、煤油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因为

K煤气、液化气中故意掺入有难闻气味气体,目的

6、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在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不充足时 ,碳燃烧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7、影响燃烧现象(剧烈程度)的因素:

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8、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空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例:

把煤块做成蜂窝状

9、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事项:

(1)必须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2)使用范围:

发生化学变化。

不包括物理变化。

(3)该定律强调“质量守恒”,不是“体积守恒”。

(4)“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所有物质,即气、液、固三种状态的物质质量的总和。

(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必须在中进行。

10、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六个不变:

宏观:

(1)反应物、生成物质量总和不变。

注意:

在化学反应前后,、、

均保持不变,所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变(原子的“三不变”)。

(2)元素种类不变

(3)元素质量不变

微观:

(1)原子种类不变

(2)原子数目不变

(3)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

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1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读法:

例如:

4P+5O2点燃2P2O5

①表示和在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②表示每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条件下与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

五氧化二磷。

③表示每个磷原子在点燃的条件下与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