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5818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docx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2009.1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学校、班级、考试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卷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稽首∕无稽之谈 妊娠∕寥落星辰 粗糙∕名噪一时浅薄∕日薄西山

B.妖娆∕不屈不挠 腈纶∕羽扇纶巾  旋涡∕头晕目眩疱疹∕逾庖而宴

C.载货∕载歌载舞 模式∕装模作样 谂知∕审时度势呼吁∕长吁短叹

D.镌刻∕扶老携幼 懊丧∕奥妙无穷 假期∕狐假虎威墙垣∕亘古未见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许多人或许没见过这两位在语言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电影配音演员,但一提起他们配音或朗诵的精彩片断,不少人至今耳熟能详。

B.目前美国还准备往伊拉克增兵,但小布什认为:

向巴格达增兵不会旗开得胜,不会在“几周内见效”,至少要等“数月时间”。

C.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船只等障碍物。

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真是无所不至。

D.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可谓细致周全,但是,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熟视无睹,肯定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下列文字是一段广播稿,有三处需改动,请写出它们的序号。

(3分)

自从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我市各界对赈灾①非常关心,积极开展援助②活动,累计捐款已逾百万之巨③。

我校原已捐款10万元,今天又捐款(包括捐赠衣物、物品折款)④8万元。

这些已通过相关部门转送⑤灾区。

序号:

4.2008年10月26日,全国中小学生冬季长跑开跑了。

今年是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第二年。

相对第一年活动,今年冬季长跑总里程以60公里为基数,象征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今年还对中小学生每次的长跑距离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①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这次冬季长跑活动确立主题(10字以内);

②为这次冬季长跑活动撰写一句口号(20字以内);

③人们认为该长跑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较好。

请为此写出两点理由。

(6分)

主题:

口号:

赞成理由:

①②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宁成者,穰人也。

以郎谒者事景帝。

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

滑贼任威。

稍迁至济南都尉,而郅都为守。

始前数尉皆步入府,因吏谒守如县令,其畏郅都如此。

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

都素闻其声,于是善遇,与结欢。

久之,郅都死,后

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

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武帝即位,徙为内史。

外戚多毁成之短,抵罪髡钳。

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极刑,自以为不复收,于是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

称曰:

“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万万,安可比人乎!

”乃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数年,会赦。

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

其使民威重于郡守。

周阳由者,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阳,故因姓周阳氏。

由以宗家任为郎,事孝文及景帝。

景帝时,由为郡守。

武帝即位,吏治尚循谨甚,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所居郡,必夷其豪。

为守,视都尉如令。

为都尉,必陵太守,夺之治……由后为河东都尉,时与其守申屠公争权,相告言罪。

申屠公抵罪,义不受刑,自杀,而由弃市。

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类成、由等矣。

赵禹者,台人。

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

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

然亚夫弗任,曰:

“极知禹无害①,然文深②,不可以居大府。

”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

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

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③,吏传得相监司。

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无害:

无比,没有人比得上。

②文深:

指通晓法律,但用法深险苛刻。

③见知:

即“见知法”。

官吏明知他人犯罪,却不揭露检举,则此官吏与罪人同罪。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陵:

欺负。

B.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长短:

指官吏的长处和短处。

C.事益多,民巧法巧法:

用巧诈的手段对待法律。

D.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用:

因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因吏谒守如县令②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B.①由以宗家任为郎②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C.①久之,郅都死②顷之,家居数岁

D.①用法益刻,盖自此始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宁成是酷吏,他的治理手段都仿效郅都,但是他的廉洁不如郅都。

汉武帝时,宁成做内史。

外戚们多诽谤宁成的缺点,和当时的九卿犯法一样,他被依法判处剃发和以铁缚脖子的刑罚。

B.周阳由,他的父亲以淮南王舅父的身份被封为周阳侯,所以姓周阳。

周阳由在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中,是最暴虐残酷、骄傲放纵的人。

他在哪个郡当官,就一定要消灭那个郡的豪门。

C.赵禹因为廉洁升为令史,侍奉周亚夫。

周亚夫认为他执法严苛,并不重用他。

后来他和张汤共同制定“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

D.纵观全文,宁成、周阳由、赵禹都是汉朝的官吏,他们之所以受到重用,不断升迁,是因为当时皇帝喜用酷吏,打击豪强。

汉朝法律严酷,对抑制豪强起了一定作用。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①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10分)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⑴诗歌第二句中“斗”字用得好,请分析其妙处。

(3分)

⑵本诗一、二两句虽写晚春之景却无迟暮之感,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⑶对“杨花榆荚无才思”,历来有争议,褒贬不一。

你是怎样理解的?

说说你的看法。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亦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5)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

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

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

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

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

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

“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

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

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

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

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

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

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

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

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

“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

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选自《阅读与鉴赏》2008、7)

11.文章谈论的是“文化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在开篇就详细描述了一次看戏经历?

(5分)

12.观看了《四郎探母》,作者为何又发“自己发觉并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能在两千年、四百年后仍让人震撼感动”这样的感慨?

(6分)

13.文章最后说:

“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请结合文本,简述这样说的理由。

(6分)

14.把文章的题目“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改为“文化为什么重要”,好不好?

请结合文本探究。

(6分)

四、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传统节日与文化记忆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记得去年、前年甚至多年前的生日是如何度过的,但却很难记起十几天前发生的事情。

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被一套时间系统有规律地记录着。

正如社会学家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揭示的,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深深地根植于他们所采用的历法当中。

一年中,总有一些很普通的日升日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一个来自纽约的朋友曾告诉我,他无法记得3天前他是否吃了午餐,但他却永远清晰地记得2001年9月11日那天午餐的价格。

正因为历法如此近距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传统节日也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和个人的记忆一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特定日子的周而复始,就产生了节日。

这些节日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在当天的活动,另一方面则加深了我们对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这是超越个人回忆的“文化记忆”。

这种记忆并不一定是一个群体对其经历的共同回忆,因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我们也同样可以和别人拥有共同的记忆。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总有一些故事、总有一些物品被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每一个群体,都需要一份能将所有成员凝聚起来的向心力,一个共同的神话传说、一组发黄的老照片、一座体育比赛的奖杯,总能将人们心底的情感唤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插茱萸,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背后,是一个民族对其历史所付出的爱与感伤。

当还是幼年的我们笨拙地模仿着大人们的动作,在除夕夜做出歪歪扭扭的饺子或是年糕时;当在海外求学的我们在中秋之夜举杯邀明月,思念远方的亲人之时,我们的双手已经穿越了时空,承担起了延续文化记忆的重托。

有海外旅行经历的朋友,大都体验过他国节日风俗。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旅游点也开始重视开发这一部分文化,节日文化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环。

将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包装开发,借以提升旅游点的品位,这种尝试我很赞同。

但需要指出的是,节日风俗最好的载体是节日本身,在非节日的时间演绎节日风俗是值得商榷的。

一个群体的传统风俗深深根植于它的文化土壤,离开了历史的沉淀,再精美的包装也无法深入人心。

从村落到国家,人们的文化记忆总是追寻着时间行走的节奏,脱离了固定的节奏,记忆便不再清晰,生活也会失去美感。

15.下列关于“文化记忆”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记忆”的形成不一定需要我们的亲身经历。

B.要延续“文化记忆”,必须有一个力量将人们心底的情感唤起。

C.传统节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承担起了延续“文化记忆”的重托。

D.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不会成为文化记忆的内容。

16.结合全文,简述是什么让我们拥有超越个人回忆的“文化记忆”?

(6分)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传统节日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

(6分)

乙、实用类文本

教授当年风度沈兼士

沈兼士进入课堂的样子,在学生笔下写来,油然而有种仪式感:

他穿一件蓝布大褂,黑色直贡呢千层底便鞋,右臂夹着一个皮包,一身朴质而又文雅之气,穿过正襟危坐的学生的目光。

周祖谟回忆老师,“身材既高,风神潇洒”。

迎面走来的沈先生,被人形容为“礼貌伟岸,而举步轻微,行时道履飘逸,摇曳生姿,高迈神采,左右流转”。

难怪这位先生,在学生中间留下的多半是“风流”、“儒雅”一类评价。

沈氏讲课,往往陶醉其中,闭上眼睛直讲到下课,这才睁开眼睛出去。

每讲到一处学生表示不解时,他常意外地问:

“你们不懂?

”言下大为不满。

而事实上,他讲的内容,即使是读过文字学、音韵学,甚至连《说文解字》也研究过的学生,也常闻所未闻。

在讲席上,这位潇洒先生留下的印象,通常是态度平易,偶尔还会插科打诨,幽默感十足。

但这种幽默和善也有例外。

在北大教书时,一次,他正讲得高兴,学校抽查人数的校工走进来,用点名册来点名。

当时的北大号召“自由研究”,不愿听本课的,也可以随便自己回去研究,教师往往不喜欢点名。

因此,当那人把礼帽放在附近桌子上时,沈兼士马上把他的帽子摔到地上,大声说:

“这是放帽子的地方?

这是放东西的地方?

和善的沈老师很少当面开口夸奖学生。

一名当年学生回忆,沈兼士教文字学,整整一个学期,几乎没说过什么好话,总是怪他们书读得少,学问浅。

以至有一天,当这班学生听说,苛刻的沈先生其实常常在教员室休息时表扬他们,都不肯相信是真的。

时日久了,大家也就了解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作风——尽管平日不言,但每次考试后,他总要把成绩最好学生的名字,挂在嘴边,和其他教授谈起来,也总是一遍遍提起。

等到毕业时,学生略有些成就的,做老师的倒也并不吝惜勉励之辞。

在学生柳存仁看来,北大的教授向来不惜推崇学生们独到的成绩,已是一种传统。

他记得,沈兼士当时,口里屡屡提及大四学生周祖谟对于文字声韵的精研。

这种教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今天已不常见”。

“当年北大的那些教授对于学生是很看得起的,对有才华的学生,更是备加爱护。

”这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悦”,在老北大诸多传统中,尤让人称道。

日军占领北京后,沈兼士生活窘迫。

他爱吃甜食点心,却无钱购买,于是把面擀成薄片,切成小条,加糖用油炸代替,成为一帮师友们聚会“少慰愁思”的食物。

窘迫如此,他也并未停止接济学生,甚至参加秘密组织地下社团,出资聘请不肯为日军做事的教授,并帮助流亡的青年。

当时,他的好友周作人接受日本人任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昔日红楼,变成拘捕抗日分子的特务机关。

时人回忆,沈兼士每提及此事,总是“以手指按桌上,一字一顿,语气渐重”,对学生的心疼,溢于言表。

这名被学生认为“坦白、刚直、厚道、热情”的先生,常生动地活在他们的回忆里。

他家境并不宽裕,甚至每搬一次家,都不得不出售部分藏书以补贴租金。

学生们记得视书如命的老先生卖书时那副可怜样儿。

一个下午,老先生在藏书的小屋找书出售,他一边念书名,家人一边在外记下出售清单。

有时候,一个书名说出来,过了会儿,又舍不得,再说勾掉。

结果,最后一看,舍得卖的书,值不了几个钱,又只好把勾掉的书名再一个个写上。

15.不能表现沈先生“坦白、厚道、刚直、热情”的一项是()(3分)

A.在教书时,沈先生认为点名查人的做法违背了北大“自由”的精神,摔掉教工的帽子。

B.沈先生搬家,他为抵押房租,不得不卖些书,列名单时,总是考虑再三。

C.日军占领北京后,他生活窘迫,但一直救济学生,并帮助流亡青年。

D.他参加秘密组织地下社团,出资聘请不肯为日军做事的教授。

16.沈兼士在教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他的哪些做法体现这些特点?

(6分)

17.文章题目为“教授当年风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沈兼士有怎样的风度?

(6分)

五、写作(70分)

18.请以“奇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2009.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依次读ráo/náo,lún/guān,xuán/xuàn,pào/páo。

A项两个“薄”都读bó;C项两个“载”都读zài,“谂、审”均读shěn;D项“懊、奥”同读ào。

2.C(“无所不至”强调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

含贬义。

3.序号:

①③④。

(①易混同于“震灾”,避免广播时同音,用“灾区”为宜;③书面语,应口语化;④广播稿不用括号,括号内容广播时易误解)

4.主题:

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只要体现体育与祖国的关系即可,2分)

口号:

开展阳光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分,扣题,注意有文采)

赞成理由:

①长跑活动不受条件限制,简便易行,各校都可开展且操场可利用;②长跑活动可与学校体育课、早操、课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37分)

5.B(长短:

此处是偏义复词,指官吏的短处。

6.A(A通过,介词/于是,就,连词;B因为;C凑足音节;D大概)

7.A(当时九卿犯罪该处死的就处死,很少遭受一般刑罚。

8.①喜爱的人,(他)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来;憎恶的人,(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杀死。

(得分点:

挠、活、曲、补出省略的主语各1分)

②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同等也是荒谬的。

(固、一、齐各1分)

③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是没有遇到好时机啊!

(得分点:

逐、不肖、被动各1分。

如果“三”译为“多次”,也对。

参考译文:

宁成是穰县人,做侍卫随从之官侍奉汉景帝。

他为人好胜,做人家的小官时,一定要欺陵他的长官;做了人家的长官,控制下属就像捆绑湿柴一样让他们顺服。

他狡猾凶残,滥用酷刑。

逐渐升官,当了济南都尉,这时郅都是济南太守。

在此之前的几个都尉都是步行走入太守府,通过下级官吏传达,然后拜见太守,就像县令进见太守一样,他们畏惧郅都竟至这样。

等到宁成前来,却一直越过郅都,走到他的上位。

郅都听说过他的名声,于是很好地对待他,同他结成友好关系。

过了好久,郅都死去,后来长安附近皇族中的好多人凶暴犯法,于是皇上召来宁成当了中尉。

他的治理办法仿效郅都,他的廉洁不如郅都,但是皇族豪强人人都恐惧不宁。

汉武帝即位,宁成改任为内史。

外戚们多诽谤宁成的缺点,他被依法判处剃发和以铁缚脖子的刑罚。

这时九卿犯罪该处死的就处死,很少遭受一般刑罚,而宁成却遭受极重的刑罚,他自己认为朝廷不会再用他当官,于是就解脱刑具,私刻假的通行文件,出了函谷关回到家中。

他扬言说;“当官做不到二千石一级的高官,经商挣不到万万贯钱,怎能同别人相比呢?

”于是他借钱买了一千多顷坡地,出租给贫苦的百姓,给他种地受奴役的有几千家。

几年以后,遇上大赦。

他已有了千金家产,专好扶弱除暴,掌握官吏们的短处,出门时有几十个骑马的人跟随其后。

他驱使百姓的威风比郡守还大。

周阳由,他父亲赵兼凭淮南王刘长舅父的身份被封为周阳侯,所以姓周阳。

周阳由因为是外戚被任命为郎官,侍奉孝文帝和孝景帝。

景帝时,周阳由当了郡守。

汉武帝即位后,官员处理政事,崇尚遵循法度,谨慎行事,然而周阳由在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中,是最暴虐残酷、骄傲放纵的人。

他所喜爱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来;他所憎恶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杀死。

他在哪个郡当官,就一定要消灭那个郡的豪门。

他当郡太守,就把都尉视同县令一般。

他当都尉,必定欺凌太守,侵夺他的权力……周阳由后来当了河东郡的都尉,经常同郡太守申屠公争权,互相告状,结果申屠公被判决有罪,但他坚守义气,不肯接受刑罚而自杀,而周阳由把申屠公暴尸在街市上(一说“而周阳由被处以弃市之刑”)。

从宁成、周阳由之后,政事更加繁杂,百姓用巧诈的手段逃避法律制裁,多数官吏治理政事都象宁成和周阳由一样。

赵禹是台县人,以佐史的身份补任京城官府的官员,因为廉洁升为令史,侍奉周亚夫。

周亚夫当丞相,赵禹当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

但周亚夫不重用他,说:

“我很知道赵禹无人能比,通晓法律,但他执法严苛,不能在大的官府当官。

”武帝时代,赵禹因为从事文书工作而积累功劳,逐渐升为御史。

皇上认为他能干,又升到太史大夫。

他和张汤共同制定各种法令,制订“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

汉朝法律越发严厉,大概就从这时开始。

三、古诗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10分)

(1)用拟人化手法,(1分)使画面形象富有动感,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万花惜春、竞相吐艳的晚春风光图。

(2分)

(2)诗人体物入微,别开生面,写的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将归去而争艳的场景,表达的是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3分)

(3)下列角度仅供参考,学生只需从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