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059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X 页数:76 大小:4.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pptx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自然资源部,刘康2019-07-05,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Northwesternuniversity,目录,背景术语与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技术流程,概述,1.1背景,国家政策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

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要求,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划定“三区三线”。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其形成的“压力-能力-潜力”和“分区格局研判-问题风险识别-开发潜力分析”三层次结论,能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新时期双评价工作切入点: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需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承载力的论述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承载力的论述,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做到“治未病”;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抓紧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双评价回答:

1.哪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限制性因素(短板)是什么,2.能用多少(规模、强度),哪里能用,1.适合做什么建设、农业、生态,怎么用,承载能力,适宜性,工作目的:

1.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

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等功能指向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

提出空间布局和相关指标数据建议,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支撑。

1.2术语与定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

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生态服务功能,承载能力,01概述,1.2术语与定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指国土空间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

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城镇建设区,01概述,1.2术语与定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取的利益,可分为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类。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要求,主要从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调节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表征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01概述,1.3评价目标与原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评价目标,评价原则,尊重规律,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简单易行,评价原则,通过双评价,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边界,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支撑。

01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承载能力低的区域,不适合大规模建设开发/农业开发;承载能力低的区域,也存在建设开发/农业开发适宜程度较高的区域。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1.4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农业耕作,农业条件:

坡生产,土壤质地,水资源丰度:

水资源总量,海洋牧场资源利用,度、高程、降水量、条件:

初级生产力,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

光热条件、土壤环境容量;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

流速、海水水质,盐渍化敏感性,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水资源条件:

坡丰度:

地形起伏水资源度总量,省级(区域):

港口资源利用条件:

岸线,水深;市县,度、高程、降水量、级可选海上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

风速、流速、潮差,城镇建设环境条件:

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气象灾害风险:

干旱、洪涝、寒潮等;海洋灾害风险:

海浪、海冰等市县级:

地质灾害风险: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海洋灾害风险:

风暴潮、海啸等,注:

针对区域特征与问题确定相应指标,如内陆地区不涉及海洋相关指标,东部地区不涉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等。

如有其他影响较大的因素,可适当加入。

01概述,基础数据库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指标计算,数据处理要素分析生态保护,农业生产,阈值率定等级划分城镇建设,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生态备选区域,城镇备选区域,斑块集中度,生态廊道重要性,农业备选区域地块连片度,地块集综合优中度势度,生态保护重要性分区,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区,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资源环境禀赋刻画,空间格局特征分析,问题与风险识别,潜力分析,单项评价,集成生态保护评价等级,数据准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综合分析,1.5评价技术指标,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海洋资源评价环境评价生态评价灾害评价集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1土地资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

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分别采用农业耕作条件、城镇建设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坡度、高程等综合反映。

评价时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

评价方法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2)城镇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农业耕作条件=f(坡度,高程,土壤质地)注:

除以上因素外,对于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还可考虑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因素。

城镇建设条件=f(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注:

除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条件外,对于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如西南地区),还应考虑地形起伏度指标。

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1土地资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影响因素,土地资源评价因子分级表分级,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注:

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和土壤质地,将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划分为:

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种类型。

高程4900m区域,农业和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000-4900m之间,将坡度分级降2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等级,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高程在2000-3000m之间,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等级。

在上述基础上,将土壤质地为沙土和砾质土的区域,分别降1级和2级作为农业土地资源的最终结果。

针对城镇土地资源评价时,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100-200m的区域,将评价结果分别降2级和1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2水资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水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保障能力。

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通过区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反映。

评价方法水资源丰度=f(降水量,水资源总量)注:

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水资源总量是指流域内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后剩余量的和。

降水量与水资源量分级表,降水量(mm),等级,水资源总量(万,等级,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2水资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水资源评价与分级考虑城镇和农业开发对降水和水资源总量依赖程度不同,可按照城镇指向和农业指向的水资源丰度,将水资源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较不丰富、不丰富5个等级。

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干旱,一般,较不丰富,较不丰富不丰富不丰富,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好,较好,一般,较差,差,较不丰富较不丰富不丰富不丰富,干旱,较不丰富,较不丰富不丰富,不丰富不丰富,城镇指向的水资源丰度评价矩阵,农业指向的水资源丰度评价矩阵,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4环境评价,环境评价主要表征区域环境系统对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的承受能力,以及光照、热量、通风、海洋环境等环境条件对城镇建设、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分别采用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城镇建设环境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大气、水、土壤环境容量以及光热条件综合反映。

评价方法1)农业功能指向的环境评价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f(光热条件,土壤环境容量)注:

光热条件通过10活动积温反映;土壤环境容量通过土壤污染风险等级高低反映。

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f(流速,海水水质)注:

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通过流速、海水水质等级(营养盐除外)反映。

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2.4环境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评价方法2)城镇功能指向的环境评价城镇建设环境条件=f(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注:

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是指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条件下,自然环境承纳主要大气、水污染物的能力。

大气环境容量算法方法一:

将空间划分为55km的网格,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各网格PM2.5年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浓度限值条件下,每个网格容纳的颗粒物的量。

并取近五年大气环境容量的平均值,归一化到0-1之间,得到大气环境容量指数,并划分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

方法二:

大气环境容量指数=f(静风日数,风速),并按1m/s、1-2m/s、2-3m/s、3-5m/s、5m/s生成风速分级图,按全年静风日数占比5%、5-10%、10-20%、20-30%、30%生成静风日数分级图。

取两指标中相对较低的结果,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

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4环境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评价方法2)城镇功能指向的环境评价水环境容量算法方法一:

水环境容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地表水资源量注:

地表水资源量指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总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可根据现有水功能区划或控制单元水质目标取均值进行确定。

另:

当考虑过境资源量时,可选以下两种方法:

1.水环境容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2.水环境容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地表水资源量+过境水环境容量方法二:

该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水文水动力与水质特征,利用水质模型模拟计算水环境容量。

且主要测算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以及存在超标风险的污染因子的环境容量。

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4环境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评价方法2)城镇功能指向的环境评价环境容量分级表,水环境容量(t/km2),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4环境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环境评价将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城镇建设环境条件各指标由高到低分别赋予9、7、5、3、1分,并将其平均值作为环境条件评价得分,按照8、6-8、4-6、2-4、2的阈值划分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环境条件好、较好、中等、较差、差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当省级行政单元的评价与全国评价不一致、市级行政单元的评价与省级评价不一致、区县级行政单元的评价与市级评价不一致时,可叠加计算求中间分值作为最终评价结果。

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5生态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生态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识别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对重要、生态敏感或脆弱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反映。

评价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Max(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水源涵养重要性,水土保持重要性,防风固沙重要性,海岸防护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态敏感性=Max(水土流失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海岸侵蚀敏感性),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5生态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评价方法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是生态系统在维持物种、基因多样性中发挥的作用,可在物种与生态系统两个层次进行评估。

在物种层次,陆生生物推荐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进行评估,包括回归模型、分类树和混合大量简单模型的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

水生生物基于物种分布现状确定集中分布区域,再依据物种保护价值和集中分布程度确定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性。

在生态系统层次,明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比如:

优势生态系统类型、反映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只在中国分布的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优先保护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方法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以改善水环境。

主要考虑河流源区、河流供水功能、地表覆盖、地形等因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j,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i式中,TQ为水源涵养量,Pi为降雨量(mm),Ri为地表径流量(mm),ETi为蒸散发量(mm),Ai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i为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iiii,TQ(PRET)A103,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5生态评价,评价方法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发量(ET)根据实测数据,i通过空间差值求得,地表,i,径流量(R)通过公式计,算求得:

Ri=Pi式中,为平均地表径流系数。

生态系统类型1,生态系统类型2,平均地表径流系数(%),森林降雨量(Pi)和蒸散,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2.673.022.29,灌丛,草地,湿地,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5生态评价,评价方法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水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评价中以水土保持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RUSLE)进行计算,具体,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公式如下:

ARKLS(1C)式中,A为水土保持量(t/hm2a);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2ha),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h/hm2MJmm),L、S为地形因子,其中,L表示坡长因子,S表示坡度因子;C为植被因子。

2.5生态评价,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方法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防风固沙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风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评价中以防风固沙量作为主要评估指标,采用修正的风蚀方程来进行计算,主要考虑因素有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具体公式如下:

防风固沙量(SR)=潜在风蚀量(Sl)实际风蚀量(Sp)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是滨海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海滩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海浪、水流的侵袭与淘刷,防止风暴潮的泛滥淹没,保护沿海城镇、农田、岸滩等,是滨海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

该项指标评价的目的是识别承担海岸防护功能的重点区域,主要考虑因素有植被覆盖度、植被高度、潮间带宽度及坡度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5生态评价,RKLSC,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spacedevelopment,4,评价方法2)生态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式中,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S为地形起伏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各因子的赋值方法见下表。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土壤可蚀性(K),砂粉土/粉土,砂壤/粉粘,面砂土/,粗砂土/细,石砾/沙,0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2.5生态评价,评价方法2)生态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Assessmentof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ndadaptabilityofla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