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07531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共7页)4400字.docx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3篇

  篇一: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一天,子路与老师孔子闲聊,子路说,老师啊,我看卫灵公有把您留在卫国从政的意思,假如这是真的,您将怎样做呢?

孔子回答说,我会先正名。

子路表示惊讶,他说,有这样的事啊,正名这么重要吗?

请老师指教。

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吗。

什么事情不懂就说不懂好了。

  孔子对名正言顺重要性的解释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

什么是名分?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权,该你负的责任,该你挑的担子。

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紧密相联系。

作为从政来说当然是名分第一,授权第一,然后是利益。

授给你名分的同时,也就授给了你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名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

&;[1]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得什么得什么,虚伪诈骗的事情就不会有了。

现在看这些话,过于理想化了。

从理想的角度看该你得的,你得;不该你得的,你不得,&;伪诈自止&;,但,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水平上而言的,关键的是,人的思想觉悟不在一个水平上。

因此&;名分&;是无法束缚人的思想行为的。

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轨,就叫贪婪,贪欲。

  孔子讲正名,还是就从政而言的。

所以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道理很浅显,你是一名后勤人员,你偏要管作战部门的事情,谁听你的?

让你去某某处担负责任,你却不是该处的处长、副处长,谁听你的?

说话没人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你的才干就不能发挥,你再宏伟计划,也一定要落空。

孔子的原话是&;事不成,礼乐不兴&;,这里说的&;礼乐&;,当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是说,你对合理社会的构想,不能落实,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就会赏罚不明,就会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约束别人,不知道如何处事,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会上。

因此作为君子,你必须把你的名分告诉大家,公布于众,把你该负的责任说出来,该挑的担子担起来,而且说了就要做,承诺了就要兑现,不说假话,兢兢业业。

  名分不仅对于权利、利益而言,也是对于物质的性质而言,正名的重要性还在于&;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2]。

什么东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该有什么名字,给予分门别类,已备其&;别物致用&;,否则就乱套了。

&;正名&;当然还包括思想认识,与对相对真理的把握上。

南怀瑾先生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

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

&;[3]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却干的很带劲,做得很带劲,实在是司空见惯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说人认识的偏差,与具体行动,与认识的准确与否,总是有距离,有偏差的。

是不是聪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实把握的尺度上。

你说你是唯物主义者,你讲的话,你写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圭杲,才能叫名实相符。

中国文化重视名正言顺,更重视名实相当,名实相符,名实一致,否则就是名不副实。

  篇二: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里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播出后,于丹《论语》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点,已成为许多的一面镜子,我也有幸捧起这本书一读,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我对《论语》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

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其实想想地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有成绩出色的有成绩平庸的,还有成绩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之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论语》心得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层的人都解领略一下其中之道,让我们一起各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篇三: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

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下面我就学习从四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

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

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

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

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

&;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

&;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

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

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

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

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

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要&;学而不厌&;。

越是大学问家越能感受到知识汪洋无际,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家。

  总结一下,其实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与自己的毛病习气作斗争的过程。

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比如懒惰、贪吃贪睡等,老师说,君子见得思义,不占别人便宜,即使是随手可得,也决不沾染。

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当后不再造,作一个安分守己、精进好学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