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8873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docx

儿科常见病的健康教育

儿科常见病健康教育内容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

2.急性支气管炎3

3.小儿肺炎4

4.支气管哮喘5

5.急性喉炎6

6.过敏性紫癜7

7.病毒性脑炎8

8.化脓性脑膜炎9

9.癫痫10

10.小儿腹泻11

1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

12.G-6-PD缺陷症14

13.病毒性心肌炎15

14.川崎病17

15.婴儿捂热综合征19

16.腰椎穿刺2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讲解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指鼻、鼻咽和咽部的炎症,90%由病毒引起。

【说明表现】

轻症患儿表现为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轻咳、不同程度的发热。

重者畏寒、高热、头痛、无力,甚至高热惊厥。

【介绍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

2、抗生素:

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但对病毒感染者无效。

3、对症治疗:

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咳嗽者予以止咳祛痰药。

【重点教育】

1、饮食:

给予清淡、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

2、活动:

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

3、复查时间及指征:

一般不需复查。

出现头痛发热、精神不振等症状随时就诊。

【特殊交待】

1、密切观察体温、神志、面色变化。

2、加强对本疾病的防治,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3、呼吸道感染高峰期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4、加强口腔护理,年长儿童可用温盐水漱口。

急性支气管炎

【讲解病因】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多见于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

【说明表现】

主要表现为咳嗽,初为干咳,以后有痰,可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一般无气促和发绀,喘息性支气管炎除外。

【介绍治疗】

1、抗生素治疗。

2、抗病毒治疗。

3、咳、喘可用止咳化痰、平喘药。

【重点教育】

1、活动:

患儿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时间。

2、饮食: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

3、复查时间及指征:

一般不需复查。

【特殊交待】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痰多可予负压吸痰,清理呼吸道。

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应多饮水,勤变换体位,必要时予超声雾化,或用手多叩击胸背部协助排痰。

3、出现呼吸急促或气憋,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给氧。

4、环境要安静、整洁,室内空气清新。

5、加强预防,尤其是冬春季节。

指导患儿愈后锻炼,增强体质。

小儿肺炎

【讲解病因】

肺炎是因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吸入或过敏反应等)所致的肺部炎症,病原体多由呼吸道入侵,也可经血行入肺。

【说明表现】

一般上感数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型不一)、咳嗽、气促、肺部可闻及固定的干湿啰音。

严重者呈点头样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

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缺氧及毒血症,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其它系统受累表现。

【介绍治疗】

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呼吸道症状,预防并发症为原则,采取综合措施。

1、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情或细菌培养结果,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

3、对症治疗。

(1)高热烦躁者给予降温、镇静。

(2)咳喘者可用止咳化痰、平喘药。

(3)呼吸困难紫绀者可给氧吸入。

(4)腹胀伴低钾血症者,给予补钾。

中毒性麻痹者,给予禁食,胃肠减压。

(5)并发心力衰竭者,宜用洋地黄制剂强心治疗。

【重点教育】

1、饮食:

少量多餐,多吃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以流质为主。

2、活动:

高热期应卧床休息,并发心衰者,需严格卧床休息。

3、复查时间及指征:

预后良好,一般不需复查。

【特殊交待】

1、并发心力衰竭者,使用洋地黄制剂时,应观察有无中毒反应:

厌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心律失常等。

准确掌握用药的剂量、时间、给药量,必须数脉搏。

如小于1岁患儿心率小于100次/分,小于6岁患儿心率小于80次/分,年长患儿心率小于60次/分,必须停用1次,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对有惊厥的患儿,应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注意患儿安全,防止跌伤。

抽搐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

3、经常翻身,可促进肺扩张和预防分泌物堆积。

4、肺不张和肺部分泌物多时可叩击胸背部以协助除去分泌物。

叩击时,为避免手直接接触患儿的皮肤,患儿可穿1件薄上衣。

支气管哮喘

【讲解病因】

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性疾病。

病因主要影响因素是遗传和环境。

诱因因素是吸入或食入变应原,如尘螨、各种花粉、屋尘、皮毛、冷空气、煤烟等。

【说明表现】

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哮喘发作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用支气管扩张剂不能缓解,为哮喘持续状态。

【介绍治疗】

1、平喘:

肾上腺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效迅速、安全可靠,同时配合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支气管痉,达到平喘目的。

2、抗生素:

继发细菌感染者,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

3、预防复发:

脱敏疗法,可提高哮喘病人对过敏原的耐受力,对反复哮喘发作者可用免疫调节剂,如丙球、胸腺素等。

【重点教育】

1、饮食: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严禁食用诱导发病的食物、鱼虾等。

2、活动:

急性期应限制活动,缓解期间可适当参加活动。

3、复查时间和指征:

遵医嘱定期复查。

【特殊交待】

1、体位:

采取使肺部扩张的体位,可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2、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和哮喘缓解情况。

3、密避免接触过敏原,除去各种诱发因素。

4、介绍呼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

5、嘱患儿出院后遵医嘱坚持用药。

急性喉炎

【讲解病因】

急性喉炎是一种主要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急性炎症,为小儿常见急性喉梗阻原因之一,常发生于1~3岁的小儿,多见于冬季。

【说明表现】

典型病例发病前1~2天,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出现发热、声音嘶哑,重者出现犬吠样咳嗽、吸入性喉喘鸣,患儿常烦躁不安,面色发绀,呼吸及心率加快,因喉头粘膜水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喉梗阻。

【介绍治疗】

1、抗生素:

一般不用抗生素,如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

2、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能减轻喉部梗阻,避免作气管切开。

3、氧疗:

如有呼吸困难可持续湿化氧吸入治疗,缺氧加重、紫绀明显,可行气管插管给氧或气管切开术。

4、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重点教育】

1、饮食:

给予温凉流质饮食或暂禁食。

2、活动:

应卧床休息或减少活动。

3、复查时间及指征:

一般不需复查。

【特殊交待】

1、应送就近医院住院治疗。

2、患儿取半卧位或头颈背垫高斜坡卧位,保持体位舒适。

3、尽量将所需要的检查及治疗工作集中完成,减少不必要的打扰影响患儿休息。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5、耐心细致地喂养,避免患儿进食时发生呛咳。

过敏性紫癜

【讲解病因】

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等。

临床上致敏原常不易确定,可能与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食物(鱼、虾、蟹、蛋等)、药物(抗生素类、喹啉类、水杨酸钠、异烟肼等)、昆虫叮咬或花粉等有关。

【说明表现】

本病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发病急,除发热、食欲不振、恶心、上呼吸道感染等一般症状外,主要症状如下:

1.皮疹:

常见的为大小不等的紫癜,对称分布,多发于关节周围的伸侧面,尤其双下肢及臀部,重者延及上肢及躯干。

2.消化道症状:

患儿常在皮疹未出现前,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或便血。

大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3.关节肿痛:

多见于膝踝关节。

4.肾脏症状:

血尿、管型和蛋白阳性,且有血压增高及浮肿症状。

5.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偶可发生脑出血、出现昏迷、惊厥或瘫痪等症状。

6.其它出血:

鼻与牙龈出血较为常见。

【介绍治疗】

1.积极控制感染,尽可能寻找并去除治病因素。

2.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补充维生素C;并发肾病者可试用环磷酰胺治疗。

【重点教育】

1.饮食:

有少量肠道出血时应限制饮食,给予少渣软食或流食;肠道出血量多时应禁食。

对于怀疑为引起治病的食物应避免食用。

2.卧床休息:

有出血症状时,可给以镇静剂。

3.应穿全面内衣内裤,新衣服买来后应清洗晒干后再穿。

【特殊交待】

1.心理护理:

对反复发作的较大儿童应加强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使其克服恐惧、悲观情绪。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出血部位、出血量;鼻出血可用1:

1000肾上腺素浸润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牙龈出血可用4%碘甘油涂牙龈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3.避免接触过敏性物质和食用过敏性食品。

病毒性脑炎

【讲解病因】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以上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其次为虫媒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

轻者能自行缓解,重者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

【说明表现】

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史、接触动物或昆虫叮咬史,该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决定于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病毒治病的强度。

轻者仅有表情淡漠、嗜睡、发热、头痛、呕吐等,重者表现为神志不清、抽搐、肢体活动障碍或瘫痪、失语,出现脑疝,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介绍治疗】

1、抗病毒:

根据病毒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等。

2、对症治疗:

控制高热和循环衰竭,降低颅内压,抢救呼吸和循环衰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要。

【重点教育】

1、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肉饼汤等。

昏迷者给予鼻饲。

2、体位与活动头痛者可抬高头肩部,病重患儿尽量不要搬动头部,腰椎穿刺后采取去枕平卧4~6h,早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先在床上活动,而后逐步下床活动。

3、复查时间及指征 定期复查脑电图,一旦出现头痛、呕吐、惊厥等症状及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特殊交待】

1、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将呕吐物吐出,以防窒息。

2、保持皮肤、床单位清洁、干燥,勤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褥疮。

3、抽搐时,将压舌板包裹纱布放在上、下臼齿之间(牙关紧者勿强行撬开)以防舌咬伤。

昏迷患儿每日口腔护理两次。

4、有肢体瘫痪患儿,应保持肢体功能位,及早加强功能锻炼和肌肉按摩,以促进康复,有语言障碍者,指导家长协助患儿进行语言训练。

化脓性脑膜炎

【讲解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疚病,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说明表现】

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继之高热、头痛、精神萎靡,小婴儿表现易激惹、不安、双目凝视等。

神经系统表现有:

脑膜刺激征、颅内高压、惊厥,部分患儿出现肢体瘫痪。

【介绍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原则为尽早采用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选用可穿透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2.对症及支持疗法:

病初数日严密观察生命特征、意识、瞳孔和血液电解质浓度,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重点教育】

1.饮食:

给予富有营养、清淡、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如牛奶、稀饭、蒸蛋等)少量多餐;昏迷或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者,应给静脉高营养。

2.体位与活动:

绝对卧床休息,腰椎穿刺后去枕平卧4~6小时,恢复期可先床上活动,而后逐渐下床活动。

3.复查时间及特征:

坚持用药不少于2~3周,在疗程中对无并发症的患儿不需反复进行脑脊液检查,仅在临床症状消失,接近完成疗程中需检查一次,若已正常用药至规定疗程即停药,经治疗后临床无好转或好转后又恶化者,应及时复查脑脊液或CT检查。

【特殊交待】

1.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避免不良刺激。

2.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3.保持皮肤,床单位清洁、干燥,勤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

4.抽搐时,将压舌板包裹纱布放在上、下臼齿之间(牙关紧闭者勿强行撬开)以防舌咬伤。

昏迷患儿每日口腔护理。

5.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防止高热惊厥,鼓励患儿多饮水,出汗后及时更衣。

6.恢复期患儿,应进行功能训练,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癫痫

【讲解病因】

癫痫俗称“猪婆癫”,是由于脑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慢性疾病。

引起癫痫的病因很多,遗传及凡是引起脑部器质性损害或全身性缺氧、代谢异常等均可导致癫痫(如颅脑损伤,颅内出血,脑缺血缺氧,颅内肿瘤,老鼠药中毒等)。

【说明表现】

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为慢性反复发作的意识障碍和肌肉抽动,也可表现为感觉、情感、行为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介绍治疗】

1.病因治疗:

有代谢、内分泌紊乱者,要采取适当措施,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应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

按不同癫痫发作类型选择不同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安定、咪唑安定、卡马西平、妥泰等。

【重点教育】

1.饮食: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不偏食,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

2.体位与活动:

癫痫发作时,应就地平卧,头偏向一侧,癫痫发作后应让病儿充分休息,不应马上活动。

平时应积极鼓励患儿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但应避免参加一些危险性大的活动。

如爬树、攀高、游泳、骑车、开汽车等。

3.复查时间和指征:

开始用药每2~3周复查一次,半年后可3~6个月复查一次,定期复查血象、肝肾功能。

如癫痫发作次数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或有其它合并症,必须及时来院就诊。

【特殊交代】

1.抽搐发作时,将病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裤带,用压舌板包裹纱布放入上、下臼齿中,防止舌咬伤,勿用力按压病儿肢体,防止骨折。

2.嘱病儿有肢体麻木,眩晕,心悸,幻觉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平卧。

3.应坚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停药,减量,以免引起病情复发或加重。

4.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紧张,以免诱发癫痫发作。

5.患儿外出佩戴病历卡,卡上注明姓名,联系电话,疾病名称,急救方法,药物名称,以防突然发病。

小儿腹泻

【说明原因】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发病年龄多2岁以下。

【讲解病因】

1.感染因素:

肠道感染一秋季(轮状病毒)、夏季(大肠杆菌)。

肠道外感染一肺炎等,因为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一食物的量过多或质改变或对食物、牛奶成分过敏或不耐受。

天气变化一腹部受凉致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口渴又吃奶过多,增加消化道的负担。

【说明表现】

1.轻型腹泻:

主要是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溢奶或呕吐,大便次数每日可达4~5次至l0余次,每次量不多,为黄绿色糊状稀便,杂有奶瓣、泡沫和少量粘液,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偶有低热,体重不增或稍减,无明显脱水征和电解质紊乱,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也可由轻症逐渐加重转变而来。

急性起病,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液体,腹泻频繁,每日十至数十次。

大便绿色,每次量多,呈蛋花汤样或水样,可有少量粘液,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

(1)可出现脱水,脱水的临床表现与脱水程度有关,脱水的性质则按丧失的钠和水的比例而定,分低张脱水、等张脱水、高张脱水。

见表:

程度

失水占体重%

精神状况

口干

眼窝凹陷

前囟凹陷

眼泪

尿

皮肤弹性

5

稍差,轻度烦躁

稍干

不明显

稍有

尚可

5-10

萎靡或烦躁不安

明显

较明显

明显

较差

>10

极度萎靡、表情淡

漠、昏睡至昏迷

明显

明显

明显

极少或无

极差、皮肤

花纹或发灰

(2)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常表现腹胀、四肢肌张力低下)、低钠和低镁血症(可表现手足搐搦或惊厥)。

(3)代谢性酸中毒,唇周鲜红,呼吸深快(6个月以下呼吸改变不明显)。

3.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且易患尿路感染、鹅1:

3疮等并发症。

【介绍治疗】

1.轻型腹泻:

(1)治疗肠道外感染灶

(2)调节饮食

(3)对症处理

(4)口服补液疗法

2.重型腹泻:

(1)控制感染。

(2)饮食疗法:

吐泻严重者给予禁食6~12h。

(3)液体疗法:

根据脱水的程度及性质可用口服补液或选择不同张力的液体及合适的用量治疗,其原则为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4)对症处理: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腹胀严重者除适量补钾外,可用肛管排气等。

3.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

适用于中度脱水而无严重呕吐者,累计损失量按轻度脱水5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喂服,于4~6h喂完,继续损失量根据排便次数和量而定。

一般1~2分钟喂5ml,稍大的患儿可用杯子少量多次饮用,若呕吐可停10分钟再喂,每2~3分钟喂5ml。

【特殊交待】

1.服用ORS液期间应让患儿照常饮水,防止高钠血症的发生;如患儿眼睑出现水肿,应停止服用ORS液,改用白开水;新生儿或肾功能不全、休克及明显腹胀不宜用ORS液。

2.静脉补液:

定量、定性、定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讲解病因】

ITP是指外周血小板减少、引起皮肤、粘膜,甚至内脏出血的一种原因未明的出血性疾病。

与免疫因素、脾脏因素、毛细血管因素,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说明表现】

起病急骤,主要为自发的皮肤及粘膜出血;多数为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亦可见大片的瘀斑、以四肢为多。

半数以上的患儿有鼻衄、齿龈出血。

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史。

呈自限性,少数可转为慢性。

【介绍治疗】

1、一般治疗防止各种创伤,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2、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剂疗法常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

【重点教育】

1、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少刺激、无渣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2、活动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出血严重时绝对卧床休息。

3、复查时间及指征出院后1~2周检查血小板计数,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

【特殊交待】

1、不要用力擤鼻涕、宜用软毛牙刷刷牙。

2、活动时避免身体挤压和外伤,进行各种穿刺检查后要局部施压5~7分钟。

3、内衣柔软、宽大、舒适、常擦澡、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

4、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香蕉。

5、注意观察大、小便颜色、性状、皮肤紫癜、瘀斑情况。

6、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受凉感冒。

7、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停止吸用,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

G-6-PD缺陷症

【讲解病因】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是由于先天性缺乏G-6-PD这种酶,当小孩在食蚕豆或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时,引起红细胞破坏从而引起贫血。

【说明表现】

起病急,以酱油尿或葡萄酒色尿,皮肤苍白、黄疸,巩膜发黄为主要表现。

【介绍治疗】

1、立即停止进食蚕豆或相关药物。

2、严重贫血及时输血。

3、药物治疗:

碳酸氢钠、肾上腺皮质激素。

【重点教育】

1、饮食:

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如牛奶、鸡蛋、新鲜绿色蔬菜等。

2、保持病室安静,多给小孩饮水。

3、贫血严重者卧床休息。

【特殊交待】

1、注意观察小便的量及颜色。

2、终身禁食蚕豆及氧化性药物,如阿司匹林、磺胺类等。

3、小孩发病时家长主动告诉医生,小孩患有蚕豆病。

病毒性心肌炎

【讲解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常见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以及埃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流感病毒。

发病以秋冬季节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说明表现】

症状轻重差异较大。

轻者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重者可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甚至猝死。

1.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半数患者病前1~3周内有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继而出现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或隐痛及体温不相称的心动过速等,有时有恶心、头痛、食欲减退。

2.严重者因心力衰竭引起气短、端坐呼吸、浮肿,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个别严重的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3.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此时很可能掩盖心肌受损的症状。

【介绍治疗】

1.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的药物,如维生素C、B、辅酶A、肌酐、ATP、二磷酸果糖等,一般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重者如暴发型或有心力衰竭、休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短期内心脏急剧增大、高热不退者才使用。

2.治疗原发病,给予抗病毒治疗。

如有呼吸道感染,心前区疼痛症状应给予对症处理。

使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药物,如人白细胞干扰素,聚肌胞,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3.并发症治疗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给予对症处理。

【重点教育】

1.饮食:

急性期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心力衰竭者要限制钠盐摄入。

2.活动: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待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方可下床活动,一般需3个月左右。

心脏已扩大或出现过心功能不全症状者应延长至半年,合并心力衰竭等重症患儿应休息6~12个月至症状消失,心脏恢复正常大小,恢复期仍适当限制活动3~6个月。

3.复查时间及指征:

慢性患儿定期复查,尤其是有心脏增大、早搏、

度或

度房室传导阻滞、非特异性ST-T改变的患者应长期定期复诊。

痊愈的患儿如出现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症状应随时到医院就诊。

如发生头晕、昏厥、阿斯综合症应立即送入医院治疗。

【特殊交待】

1.加强卫生宣教,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为使心肌炎更好恢复和心律失常得以控制,应休息好,保证充足的睡眠。

3.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定期检查心电图,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当用药后症状不减轻或出现其它症状时,应报告医生,不可擅自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

4.此病患儿可因再次病毒感染而使病情反复,过早恢复体力劳动可推迟病情恢复甚至使病情加重。

川崎病

【解释病因】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综合症。

其病因发病机理不明,是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出现狭窄,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说明表现】

本病主要见于小儿,2岁以内发病率最高,10岁以后发病少见,男孩多见,男女之比约2.3:

1,无明显季节性。

主要表现为高热,常为不规则热,可高达40℃,持续可达5天以上,高热时可有烦躁不安,嗜睡,可引起抽搐;发热3~4天后,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唇干裂,潮红,有时有血痂,舌乳头突起,充血,似杨梅状,口腔及咽喉粘膜弥漫性充血。

同时,躯干出现多形性红斑,不发生疱殄或结痂。

急性期手足坚实性肿胀,掌跖及指趾端潮红,持续一周左右开始消退,在指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蜕皮,此症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多见,表面不红,但有触痛。

【介绍治疗】

1.急性期:

(1)阿司匹林为治疗本病首选药物。

热退后继续口服,持续用药达2~3个月。

(2)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发病7天内使用效果较好。

2.恢复期:

阿司匹林小剂量口服,抑制血拴形成。

有冠状动脉异常,服药至少一年,有冠状动脉瘤形成,则无限期的使用。

潘生丁口服,能抗血小板聚集。

【重点教育】

1.发热:

本病以高热为首要症状,高达40℃,持续5天以上,当出现高热时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或冰敷,避免因高热引起抽搐。

2.饮食:

给予清淡、易消化、少渣食物,以软食为主,避免进食硬性食物时损伤胃,肠粘膜引起出血。

3.活动:

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应避免剧烈活动;当有冠状动脉瘤存在时,应绝对卧床休息,排便困难时可使用开塞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