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8909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实习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庐山实习报告.docx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B1241班

樊筱莉

17号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一、庐山概况---------------------------3

㈠庐山地理位置概况-------------------3

㈡庐山的地貌----------------------4

㈢庐山的气候----------------------6

㈣庐山的土壤----------------------6

㈤庐山的植被----------------------6

二、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6

㈠月照松林-庐山气象站-牯岭镇-观云亭---------7

㈡女儿城—大月山—五老峰—五教祈福文化园-大月山水库--9

㈢女儿城—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12

㈣女儿城-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三宝树-------15

三.部分个人观点---------------------18

㈠马刀树及醉林----------------------18

㈡关于庐山冰川问题--------------------19

㈢飞来石的形成----------------------20

㈣关于庐山的别墅---------------------21

四.实习总结及感受--------------------22

实习目的:

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水文,气象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2013年11月4日至2013年11月8日

实习地点:

庐山

实习内容: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

①?

地貌:

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等。

②水文:

了解,分析水系的形态,河流袭夺等③气候:

实地观看庐山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色及水热状况存在的垂直分异。

④土壤:

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及其他⑤植被:

辨认庐山地区部分植物等?

?

)。

实习生:

生命科学学院12级地理教育班樊筱莉

庐山概况

庐山地理坐标为:

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

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一、庐山概况

㈠庐山地理位置概况

庐山,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

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1,200~1,400公米。

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

雄踞于江西省北部。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孤立形山系。

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

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雄踞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庐山。

㈡庐山的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

山体内

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

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构造地貌

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

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

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

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五老峰单面山⑵七里冲向斜谷⑶大月山背斜山⑷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⑸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⑹东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⑺虎背岭单面山

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虎背岭断层崖地貌⑵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2.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

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3.水系及其演变

⑴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⑵河流袭夺(三处)①锦绣谷袭夺西谷:

②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

③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

4.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

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⑶其他水体庐山人工湖有芦林湖、如琴湖以及承接黄龙潭、乌龙潭储水的庐山水库,并建成水力发电站,即电站大坝。

庐山瀑布分布广泛,着名的有三叠泉、黄岩瀑布等。

与瀑布相关的还有许多深潭,着名的有黄龙潭、乌龙潭、青玉峡、碧龙潭等。

此外,由流水侵蚀、塑造,山上山下沟谷发育,溪流众多。

它们与瀑布、深潭、人工湖共同组成庐山水文网。

5.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

问题的提出:

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专着《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提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曾经出现过三次冰期。

它们是:

鄱阳期(Q1)、大姑期(Q2)和庐山期(Q3),证据是:

⑴冰蚀地貌

1)冰斗:

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

2)冰川谷:

如大校场、王家坡、七里冲冰川谷。

3)羊背石:

如白石嘴的羊背石。

4)冰窖:

如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等。

⑵冰碛地貌

1)终碛垄:

在山下东侧的高垅、新桥一带;在山上的王家坡、莲花寺谷内。

2)侧碛:

如裁缝岭侧碛。

3)漂砾:

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

质疑:

近20多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庐山是否出现过冰川及冰川地貌等问题,提出不少质疑。

例如关于冰斗与冰蚀盆地的区别,冰川谷与向斜谷和次成谷的区别,冰碛地貌与泥石流、洪积地貌的区别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分析以外,还需与古气候学及古植物学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㈢庐山的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鲜明的亚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色。

庐山是一座中山,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

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又具有山地气候特色。

庐山年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如南昌为4676.15MJ/㎡,而在海拔1165m的庐山牯岭为5040.4MJ/㎡。

⑴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

⑵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⑶庐山相对湿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别。

⑷庐山的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带性差异。

㈣庐山的土壤

1.主要土壤类型

⑴红壤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

⑵黄壤及山地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黏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

⑶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m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⑷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⑸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一带,

⑹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例如仰天坪、大校场一带。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地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变化的现象。

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㈤庐山的植被

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因此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

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⑴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⑵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

㈠月照松林-庐山气象站-牯岭镇-观云亭

月照松林:

经纬度:

115°58′23〞E29°34′0.6〞N

海拔:

1125m温度:

23.9℃湿度:

50.4气压:

897.6mpa

风向:

西北风风速:

0.7m/s

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脊部,植被由黄山松林组成,林下有多种常绿和落叶灌木。

在此地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测走向,倾向,倾角。

庐山气象站:

经纬度:

115°59′E29°35′N

海拔:

1164.5m温度:

℃湿度:

48.8气压:

892.7mpa

风向:

西北风风速:

0m/s

庐山气象站位于海拔1164.5m的山上。

周围植被以松树为主,针叶林,阔叶林混交,观测场明显高于周围的树木,视野开阔。

主要观测常规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

此外还观测过太阳辐射,进行过酸雨观测等。

观云亭:

经纬度:

115°58′44.9〞E

29°34′37.3〞N

海拔:

1070m

温度:

19.8℃

湿度:

67.5

气压:

702.8mpa

风向:

西风

风速:

0

㈡女儿城—大月山—五老峰—五教祈福文化园-大月山水库

大月山脊:

经纬度:

115°59′6〞E29°33′35〞N

海拔:

1339m

大月山:

?

?

大月山本是夹在大马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的较小的背斜,均是在燕山构造运动时期形成,在此之后,区域地貌受主要外力的作用。

第四纪时期,庐山地壳抬升,发生断裂,大马颈和五老峰与断裂平行,大马颈仅西南部随断裂抬升,五老峰则是东北不随断裂抬升,最后变为今天的单斜构造。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

高1453米。

这里背斜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

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该背斜山分别向北东—南西端倾伏。

五老峰一峰:

经纬度:

115°58′59〞E29°33′48〞N

海拔:

1314m温度:

17.2℃湿度:

77.7气压:

879mpa

风向:

西南风风速:

1.0m/s

五教祈福文化园

人文庐山,祈福圣地

庐山,这座宗教名山,集五教于一身,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这里和谐共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外来佛教在这里中国化,民间道教在这里殿堂化,西方教派在这里得到弘扬与发展,还有谁能怀疑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呢?

当走进五教祈福文化园,就踏上了祈福之旅。

请“五福铃”,敬“五福香”,

撞“五福钟”,点“五福灯”,转“五福运”,拓“五福印”,这些活动,都寓

意着好运连连。

所谓“五福”,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人们所熟知的“福、禄、寿、喜、财”这五种吉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则视为能带来好运之神,成为人们追求、向往、期盼的最高理想和生活目标。

而这“五福”,庐山与生俱来,并且一一得到应验。

人文庐山,祈福圣地,就像中国着名学者易中天诗中所说:

“未近山门先拜佛,才临西畔已成仙”。

庐山不仅集五教于一身,同时还兼具“五福”于一身。

大月山水库:

经纬度:

115°58′44.9〞E29°34′37.3〞N

海拔:

1238m温度:

19.1℃湿度:

52.1气压:

882mpa

风向:

西南风(阵风)风速:

0m/s

大月山水库:

河流袭夺观测点。

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上游原来流入芦林盆地的河流现改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㈢女儿城—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

大校场u型谷谷底:

经纬度:

115°58′29〞E29°33′26〞N

海拔:

1089m温度:

12.4℃湿度:

82.6气压:

901.9mpa

风向:

阵风(西南风)

含鄱口:

经纬度:

115°58′52〞E29°32′46.8〞N

海拔:

1122m温度:

15.2℃湿度:

77.4气压:

896.6mpa

风向:

阵风(北风)

含鄱口附近:

在前往含鄱口的公路两边,我们观察到一些裸露的长石石英砂岩,因抗风化能力弱,破碎逐渐形成含有高岭石颗粒的小层土壤。

含鄱口:

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

含鄱岭西,汉阳、五老两峰如两角相对,而犁头尖山正界其中,这座由第四纪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锋利的犁头,在苍天间耕耘。

含鄱岭东南,为太乙峰,峰下是颇有盛名的太乙村。

太乙峰角峰:

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着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

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而太乙峰角峰棱角分明,是一个典型的角峰。

?

太乙峰的角峰是前寒武纪的长石和石英砂岩变质成石英岩硬度、产状较大。

在岭西,汉阳、五老两峰如两角相对,而犁头尖山正界其中,这座由第四纪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锋利的犁头,在苍天间耕耘。

这也是一座典型的角峰。

?

?

庐山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

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

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

着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

仪器的认识与使用

主题:

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

水准仪的结构:

主要由望远镜和三角座组成。

部件有目镜、物镜、调焦手轮、微动手轮、物动手轮、管状水准器、圆形水准

器。

水准仪的使用:

?

水准仪的使用包括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读数五个步骤。

安置是将仪器安装在可以伸缩的三脚架上并置于两观测点之间、粗平是使仪器的视线粗略水平,利用脚螺旋置圆水准气泡居于圆指标圈之中、瞄准是用望远镜准确地瞄准目标、精平是使望远镜的视线精确水平、用十字丝,截读水准尺上的读数。

水准仪的实际操作:

架设好仪器,转动三个角螺旋初平仪器,使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瞄准目标(在远处目标物旁竖放一有刻度长尺)、用微倾手轮使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

在圆形水准器、管状水准?

器两者气泡都居中后,再去读数值。

㈣女儿城-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龙首崖—三宝树

飞来石:

经纬度:

115°58′21〞E29°34′13〞N

海拔:

1110m温度:

14.1℃湿度:

75气压:

904.8mpa

风速:

0

【飞来石】?

位于西谷上游,庐山中学附近为重叠石。

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

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

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

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

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

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

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

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如琴湖从牯岭街的街心公园出发沿大林路下行,经飞来石便到如琴湖,因湖形如琴而得名。

湖中有曲桥、亭榭、花径,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以白居

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

这是一个山中公园,园门有楹联:

“花开山寺,咏留诗人”,门上为“花径”二字。

园内有花径亭,亭中有“花径”二字刻石,相传为白居易所书。

还有“景白亭”、“紫莉亭”、“花径人工湖”、“花展室”、“动物园”等诸景。

园中遍植桃花和各种名花,白居易的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指此地。

锦绣谷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锦绣谷。

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

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

仙人洞:

经纬度:

115°57′29.1〞E29°33′57.9〞N

海拔:

1005m温度:

16.7℃湿度:

65气压:

914.8mpa

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

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

其下为庐山西北侧的大断裂带,断层崖发育,岩层是含砾石英砂岩夹片岩,产状近于水平,节理相

当发育,这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从而为岩洞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岩洞形成以后,又加以人工修饰,才形成目前这个样子。

仙人洞宽约4m、深12m,是道教活动圣地。

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

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

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

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

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

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

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石门涧

经纬度:

115°57′0.3〞E29°33′23.7〞N

海拔:

640m气压:

945.2mpa

风向:

东南风水的流速:

0.42m/s

庐山博物馆:

?

庐山博物馆位于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

那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1985年改名为庐山博物馆。

馆内有大量历史文物和毛泽东同志在庐山时期使用的物品和书籍,但这并不是我们来这的目的,我们来这主要是了解庐山博物馆中的地质、地貌—庐山地质博物馆,馆内展示山中大量的地质实物标本、图片以及文献资料,为地质学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科研、教学服务,同时为感兴趣的游客传播地学知识。

目前博物馆共设有4个展室,展览内容有“地质历史展”、“复合地貌景观陈列室”及多媒体电子演示。

在博物馆内我们看到了不同地质年代时期庐山地质发展史,和庐山在各个地质年代的岩石和化石,在“第四纪冰川陈列室”我们看到了庐山在地四纪冰川时期的。

多年来,庐山博物馆为来山地质科学家、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教学与了解地学知识的场所。

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开园后,为中外游客全面介绍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地质科学史和其他景观,进行地质科学和环保知识的教育。

?

在博物馆内,我们观看了整个庐山地区的地貌模型,让我们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对庐山地形地貌有了整体把握。

同时还观看了各个地层中独有的一些矿物岩石,开阔了视野。

博物馆公路旁

经纬度:

115°58′19〞E29°33′19〞N

海拔:

1000m温度:

16.5℃湿度:

68.8

龙首崖由大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着名景点“龙首崖”。

游客若从悬崖左边一石亭观看,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

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佛,恰似龙须飘飞。

部分个人观点

㈠马刀树及醉林

在大校场U型谷谷底,我们见到了众多的马刀树,马刀树可形成醉林。

滑坡在滑动过程中,滑体上的树木向滑动方向倾斜,叫做醉汉林;此后滑坡非常缓慢,甚至数年,十多年停止滑动,倾斜树木上部向上直长,形成下部弯、上部直的树干称为马刀树。

醉汉林是新滑坡整体、慢速滑动的标志,如果滑坡滑速快了,滑体碎裂,滑体上的树林会发生东侧西歪,乱七八糟倒在一起,形成不了醉汉林。

直线型滑动面,醉汉林向滑动方向倾斜,圆弧型滑动面,由于转动滑移,使醉汉林向坡上(与滑坡方向相反)倾斜(仰斜)。

马刀树是老滑坡的识别标志,“马刀树”林所在的斜坡,说明此斜坡数年、数十年以前发生过滑动,滑动速度比较慢。

㈡关于庐山冰川问题。

1933年,李四光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37年写成《庐山之冰期》。

凭借李四光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

1960年代,在李四光主持下,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联络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

据统计,到上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

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是否普遍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我国乃至国际地学界争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重大学术问题。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杂志新近刊出中科院资深院士施雅风的新作《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被李四光认为是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积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

?

?

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前)是地球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地质时期,研究第四纪冰川,探索第四纪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是打开地球现

代史奥秘的一把钥匙。

对于地貌形态和沉积物成因的认识,正是廓清疑案、还庐

山历史以真面目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

?

?

?

然而,庐山在第四纪真的存在过冰川吗?

?

?

?

1980年代,在施雅风倡导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他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提出了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否定意见。

他撰写的《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刊登在1981年第2期《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争鸣。

1989年施雅风与多人合作的60万字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专着系统阐明这一观点。

?

?

?

施雅风认为,此专着过于专业化,不易为广大读者接受。

事隔多年,此问题仍未澄清,故有必要撰文专论李四光误解之所在。

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

在近日发表的上述论文中,施雅风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

?

?

施雅风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

?

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

?

?

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

?

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